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3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民声IV(20)|| 方方与《小说月报》

园地作者 一枚新园地 2021-02-19


(作者珍藏的37册小说月报。图片来自作者)


以前读方方,是冲着她作品的精彩,现在重读,又多了一份心情,那就是冲着她的人格和风骨。

 

方方与《小说月报》

 耕夫呓语 | 文


我是一位坚定的文学爱好者,这爱好一直陪伴我从青年步入中年。


二十年前,我最喜欢阅读的文学期刊之一,就是天津文联创办的《小说月报》。在纸媒时代,它可以说是文学期刊登载中短篇小说的领衔刊物。

 

第一次读方方的作品,就是在《小说月报》上。

 

我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阅读《小说月报》,学生时代,因为囊中羞涩,只能隔三差五不定期到邮局的报刊门市部或者书报亭零零散散地购买,但常常是阅读后随手一扔。


走上工作岗位后,有了固定的收入,就开始整年订阅,并且留心保存和收集。年底的时候,十二册集中起来,装订成厚厚的一本。到儿子上幼儿园的那一年,已集藏了数量可观的《小说月报》。

 

(图片来自作者)


儿子在幼儿园二年级时,交了同班的一个“女朋友”。后来,在幼儿园门口等待接孩子时,双方父母就互相认识了。都是宝妈宝爸,自然谈话很投机。熟络了以后,两个小家庭就成了朋友,互相走动。


有一次,一家三口到我家里做客,女孩子的妈妈对我们说,她女儿回到家里就向她说,长大了要嫁给我儿子,并且嚷着要她妈妈给她买婚纱。孩子的天真,听得我和儿子他妈心花怒放,乐不可支,并且还有了朦胧的憧憬。


临走前,女孩的爸爸盯着我书橱里排列整齐的《小说月报》,表示要借阅。这可是咱儿子未来的岳父,我未来的亲家啊!就这点要求!我眼都没眨,就点了头。他把我的一摞子《小说月报》悉数挟裹而去。

 

后来,儿子从幼儿园毕业了,两家联系渐少。到现在,我二十八岁的儿子还未订婚,但我想他们应该做了外公外婆了吧!现在想想,一直很痛惜!痛惜的不是我们没有成为亲家,而是我积攒了几年的《小说月报》一去不复返了。

 

那其中,就有方方女士早期的几篇中篇小说。记忆中,读的第一篇好像是《埋伏》,写的是一个业余警察,凭着执着,监视一个逃犯的故事,情节有点像后来一部很卖座的喜剧电影《疯狂的石头》。


还有一个中篇,好像是写一个白领女子为了寻求刺激,而去体验惊人的双重生活。当时就被这奇妙的想象力震惊了。小说情节大概如此,时间太久,记不清了。再加上原来的《小说月报》又都被“骗”走,无法重读了。


随着家事和公事的繁忙,阅读文学作品的时间减少了,近年来也不再订阅《小说月报》。所幸的是,我目前还收藏了一部分《小说月报》。双休闲暇之余,盘点了一下,2004—2007四年间的,共计37册,不全,丢失了11册。


(图片来自作者)


我想,这里面肯定还有方方的作品。于是,一册册去翻寻,果不其然,发现了她的三部中篇。一篇发表于2004年第1期,《树树皆秋色》;一篇发表于2005年第2期,《出门》;一篇发表于2005年第7期,《中北路空无一人》。


如获至宝!我在这里郑重声明,这次,你就真是我的亲家,我也不借了,我要重新慢慢品读。

 

(图片来自作者)


午后,在阳台上冬日温暖的阳光下,泡了一壶热茶,开始重温方方的作品。

这一读,就停不下来了。

 

如果我们撇开浅薄的影视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单凭语言和文字的艺术来打动读者,让读者含着眼泪微笑,或者微笑着流出眼泪,能达到这样的境界,中外没有几个作家。英国的狄更斯大概算一个,但我读了方方的中篇小说《出门》,觉得她的笔似乎更能打动我的心。

 

这篇题目为《出门》的中篇小说,合适的文题也许应该叫《出门寻死》(后来再版时确实叫《出门寻死》),或者说,我再把标题拉长一点,模仿茨威格的一部中篇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把方方的这个中篇叫做《一个离家出走决定去寻死的家庭妇女一生中的十二小时》。

 

中年妇女何汉晴,是一个下岗女工。年轻时因为下放到农村,生活艰苦,常常以辣椒拌饭,落下了便秘的毛病。她心直口快,古道热肠,经常帮助邻居排忧解难。但没有多少文化,性格中还有几分泼辣。


家里,同样也是下岗职工的丈夫,年迈的公婆,三十岁还待字闺中的小姑子,上大学的儿子,全靠她一个人照料,同时还兼着一份钟点工的工作。贫贱夫妻百事哀,她没日没夜地劳作,换来的却是公婆的冷暴力和丈夫的热巴掌。


她万念俱灰,于是,那个中午,为一家人做好了午饭后,在公婆、小姑子和丈夫的嘻嘻哈哈的嘲笑声中,离家出走,决定去寻死。

 

她在外面流浪了十二小时,却没有死成。因为,她没有资格死。作品就在这奇特的十二小时里展开了。方方在创作上,不是一般的有才。那夹杂着汉口方言的语言,诉尽了一个低层妇女的悲辛与凄苦。

 

我流泪了。


爱一个人,首先要了解一人,恨一个人,同样也要了解她。


我真的搞不明白那些从来没有读过方方作品却拼命咒骂方方的人——如果你们连她的作品都没有读过,又有什么资格去骂她?

如果你们暂时没有时间或耐心去认真阅读和欣赏一位优秀作家的杰出作品,那么,我就先把《小说月报》当时附在文末的方方的“作者简介”抄下来给你们看看吧。


【方方,本名汪芳。1955年生于南京。曾当过四年装卸工人。1978年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开始发表小说。毕业后分配至湖北电视台,1989年调入湖北省作家协会。已出版小说、散文集六十多部。多部小说被译为英、法、日、意、葡、韩等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乌泥湖年谱》,随笔《到庐山看老别墅》、《汉口的沧桑往事》,中篇小说《风景》、《桃花灿烂》、《有爱无爱都刻骨铭心》等。中篇小说《桃花灿烂》、《埋伏》、《过程》、《在我的开始是我的结束》、《奔跑的火光》、《有爱无爱都铭心刻骨》,短篇小说《纸婚年》分获小说月报第五、七、八、九、十、十一届百花奖。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全委会委员。】

 

有人说,方方是在利用武汉日记出风头,给自己拉名气。这实在是对方方在文学界已有的名声缺乏了解。那些年,她和几位我熟知和喜欢的女作家,如严歌苓、迟子建、裘山山、范小青等,都是各大文学刊物的座上宾,方方更以多部作品多次获得各种文学奖项,包括路遥文学奖。

名誉的滋味,她二十年前就已经饱尝。而她的良知和骨气,数十年来却没有被温柔的浮荣所窒息和谋杀,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说实在的,不管有没有武汉那场天大的疫情,也不管方方有没有写下那些日记,早在二十年前,我就对这位女作家的作品肃然起敬了。


以前读方方,是冲着她作品的精彩,现在重读,又多了一份心情,那就是冲着她的人格和风骨。


如果说,二十年前,我敬佩的只是她的作品,而通过这次的疫情日记,我对她的钦佩又加深了一层:那就是,一个作家的良知、气节和风骨,以及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上的从容与淡定。


没有强大而丰富的精神世界,没有一腔浩然之气,面对汹汹的攻讦和谩骂,怎么可能做到如此气定神闲?

 

你们骂吧骂吧!我坚信,总有一天,方方女士将在一些人的谩骂声中,走上文学殿堂的最高领奖台。那将是一种独特的方式。


重新品读着《小说月报》上方方的作品,不觉间,日已西斜,那壶热茶早已透心凉。但我的心头,却被方方的作品温暖着,仿佛畅快淋漓地吃了一碗汉口的热干面。


【作者简介】耕夫呓语:六零后,安徽人在上海。喜欢码字,陆续写了点散文和诗歌,亦作时评随笔。上海某企业员工。一枚园地耕耘者。


相关阅读:

说事儿(50) || 耕夫呓语:酒,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本文编辑:安然以待)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安然以待的茶店。

文章图片来自网络,所诉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新园地      一枚园地ll       一枚园地lll 
请全部关注,不再失联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方方:听音乐会
方方:茶话
方方:希望你能记住水上灯
三少爷的剑:方方
重庆唐云:当代文学的荣耀,自方方始
朱健国:《方方日记》促进了中国防疫力的提升
说事儿系列                      民声IV系列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 民声III系列文章汇总 (183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