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1年2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被微信屏蔽
两年前,孙怒涛先生邀我在文史讲堂上讲讲遇罗克,我提到遇罗克与梅娘的交往,有人感到很有意思。梅娘是1940年代成名的女作家,1960年代,他和遇罗克一家人有一段相濡以沫的友谊,鲜为人知。
梅娘本名孙嘉瑞,生于1920年。她和遇罗克的父母遇崇基、王秋林是同一代人,又都是日本名牌大学的留学生。1957年,他们都以莫须有的罪名沦为右派。1960年代,他们都住在东四北大街一带,同是群众专政对象,就成了东四派出所政治学习班的“同学”。下课的时候,梅娘路过遇家,遇罗克总要想法弄一点熏干熬白菜之类的小吃请梅姨品尝,和她讨论问题,还曾向她请教屈原的《楚辞》。梅娘十分欣赏遇罗克的才华。
当时,遇崇基和梅娘都失去了公职,两家生活都非常拮据。梅娘靠绣花维持生活,遇崇基得到陈毅的批准,翻译了一本日本围棋著作,得了一点稿费,买了一点大米,就让遇罗克送了一包给梅娘分享。雪中送炭,使梅娘十分感动。
1965年底,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以后,遇罗克写了一篇批驳姚文元的长文,投寄《红旗》杂志、《北京日报》,都吃了闭门羹。于是找到了和《文汇报》编辑比较熟悉的梅娘。梅娘说,推荐可以,但发表后很危险。遇罗克表示,最不好的后果都想到了。于是,梅娘帮他把这篇题为《人民需要海瑞――与姚文元同志商榷》的15000字的长文介绍给《文汇报》的编辑,该报1966年2月13日以《和机械唯物论进行斗争的时候到了》为题,摘发了3000字。遇罗克当天很兴奋,在日记中写道:“我总算替吴晗还击了几下,出了一口闷气。”当然,深受文字狱之苦的梅娘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这篇文章后来果然成了遇罗克更大的噩运的开端。
梅娘还是《出身论》的早期读者。当时,梅娘被居委会指派写黑板报,粉笔就收在居委会门洞旁的牛奶箱里。遇崇基知道梅娘的信件都要被审查,于是通过奶箱,把儿子的一份《出身论》传递给梅娘。梅娘回忆当时“深夜,捧读出身论,读得热血沸腾,兴奋得手舞足蹈。连赖以维生的绣花架子都碰翻了。”
遇罗克的弟弟遇罗文在我的建议下,撰写了回忆录《我家》,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首次披露了两家人的友谊。出版社为此书的出版举办了座谈会,我和遇罗文、遇罗勉应邀参加,80岁的梅娘也到场祝贺。她看见遇罗克的小弟弟遇罗勉,激动地说,看见你,就想起老遇,你真像你的父亲。
2013年5月7日,梅娘与世长辞,享年93岁。她比遇罗克早生了22年,遇罗克却比她早走了43年。他们是不幸年代的忘年交,可惜这段交往太短暂了。
(本文编辑:一枚)
“一半烟火以谋生,一半诗意以谋爱。”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安然以待的茶店。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平台无关
关注一枚园地,共筑心灵家园。
一枚新园地 一枚园地ll 一枚园地lll 请全部关注,不再失联
征稿: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 丁东:傅聪与胡耀邦
丁东:“告别愚昧,敬畏文明”-从翁丁村大火想起...... 丁东:王利波和纪录片《掩埋》
胡发云:我们七十年代的“异端”爱情
胡发云:《追捕》和我的1978 一枚:“一群人走得远” - 牛年新春快乐,继续同行 民声IV系列 说事儿系列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 民声III系列文章汇总(183篇)
丁东:我对一枚园地的期待之一,是成为有良知的文学平台
其他
丁东:梅娘和遇罗克
梅娘(1920-2013)
两年前,孙怒涛先生邀我在文史讲堂上讲讲遇罗克,我提到遇罗克与梅娘的交往,有人感到很有意思。梅娘是1940年代成名的女作家,1960年代,他和遇罗克一家人有一段相濡以沫的友谊,鲜为人知。
梅娘本名孙嘉瑞,生于1920年。她和遇罗克的父母遇崇基、王秋林是同一代人,又都是日本名牌大学的留学生。1957年,他们都以莫须有的罪名沦为右派。1960年代,他们都住在东四北大街一带,同是群众专政对象,就成了东四派出所政治学习班的“同学”。下课的时候,梅娘路过遇家,遇罗克总要想法弄一点熏干熬白菜之类的小吃请梅姨品尝,和她讨论问题,还曾向她请教屈原的《楚辞》。梅娘十分欣赏遇罗克的才华。
当时,遇崇基和梅娘都失去了公职,两家生活都非常拮据。梅娘靠绣花维持生活,遇崇基得到陈毅的批准,翻译了一本日本围棋著作,得了一点稿费,买了一点大米,就让遇罗克送了一包给梅娘分享。雪中送炭,使梅娘十分感动。
1965年底,姚文元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发表以后,遇罗克写了一篇批驳姚文元的长文,投寄《红旗》杂志、《北京日报》,都吃了闭门羹。于是找到了和《文汇报》编辑比较熟悉的梅娘。梅娘说,推荐可以,但发表后很危险。遇罗克表示,最不好的后果都想到了。于是,梅娘帮他把这篇题为《人民需要海瑞――与姚文元同志商榷》的15000字的长文介绍给《文汇报》的编辑,该报1966年2月13日以《和机械唯物论进行斗争的时候到了》为题,摘发了3000字。遇罗克当天很兴奋,在日记中写道:“我总算替吴晗还击了几下,出了一口闷气。”当然,深受文字狱之苦的梅娘的担心是有道理的。这篇文章后来果然成了遇罗克更大的噩运的开端。
梅娘还是《出身论》的早期读者。当时,梅娘被居委会指派写黑板报,粉笔就收在居委会门洞旁的牛奶箱里。遇崇基知道梅娘的信件都要被审查,于是通过奶箱,把儿子的一份《出身论》传递给梅娘。梅娘回忆当时“深夜,捧读出身论,读得热血沸腾,兴奋得手舞足蹈。连赖以维生的绣花架子都碰翻了。”
遇罗克的弟弟遇罗文在我的建议下,撰写了回忆录《我家》,2000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首次披露了两家人的友谊。出版社为此书的出版举办了座谈会,我和遇罗文、遇罗勉应邀参加,80岁的梅娘也到场祝贺。她看见遇罗克的小弟弟遇罗勉,激动地说,看见你,就想起老遇,你真像你的父亲。
2013年5月7日,梅娘与世长辞,享年93岁。她比遇罗克早生了22年,遇罗克却比她早走了43年。他们是不幸年代的忘年交,可惜这段交往太短暂了。
【作者简介】丁东:前《炎黄春秋》编辑。以研究当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为主,著有《冬夜长考》、《和友人对话》、《尊严无价》、《思想操练》、《精神的流浪》、《教育放言录》、《文化十日谈》等书,参与编辑《口述历史》、《顾准日记》、《顾准寻思录》、《遇罗克:遗作与回忆》、《王申酉文集》、《反思郭沫若》、《悼念李慎之》、《阅读文革》、《李锐口述往事》、《当代学人自述》等书。个人微信公号:丁东小群
一枚园地,我手写我心。欢迎您投稿。
投稿邮箱:yimeiyuandi@163.com
编辑微信:mei94539(请注明“投稿”)
点击阅读更多
胡发云:我们七十年代的“异端”爱情
胡发云:《追捕》和我的1978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 民声III系列文章汇总(18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