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进“灵动课堂”丨历史文化学院18级历史学科教育硕士赴东城第一小学听课纪实

听课的 陕西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2019-07-25


本学期,我院18级历史学科教育硕士班全体同学,首次前往西安市灞桥区东城第一小学听课学习,近距离观察“灵动课堂”。




8点20准时到达学校后,大家便发现了东城一小独特的校园文化建设。这所小学面积并不大,但她的内涵可一点也不“小”。学校里处处显示着“火”的文化,意为要让每个学生都能“点燃成功人生”,让在这里受教育的每个孩子都热情活泼有朝气。同时学校里又有随处可见的水文景观,看似矛盾,却蕴含着东城一小独特的教育思想—火热情与水的灵性相融合,培养性格和内涵上平衡的“人”。在体会了学校“火与水”的精神内涵后,大家来到了学校的德育园地。东城一小的德育园地由三长廊(德育长廊、科技长廊、怡情长廊)四区域(休闲区、阅读区、展示区、艺术区)七大厅(首训厅、方寸厅、文学厅、艺术厅、德育厅、科技厅、创新厅)组成。学校把难以把握的德育原则变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德育区”,别出心裁但又“用心良苦”,使德育过程融入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随后是听课环节。第一节展示课为英语课,授课对象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课程主题为“用英语介绍朋友”。在这节课里,我们第一次看到了小组教学在实际中是怎样运行的——每组八个学生(随后在交流环节中,我们了解到这样小组并不是随机分配的。一般是按照学生的学习水平、性别以及学习兴趣精心搭配的,最大程度追求每个小组的科学性。),主要学习形式有独学(学生自己学习)、对学(有固定搭配的二人小组相互交流学习)和群学(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



老师会根据不同的内容和课堂气氛,安排学生用不同的形式学习。这样做一方面是学生有思考和表达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一言堂”式课堂给学生带来的倦怠感。活跃的小组合作和积极的个人展示,使整个课堂充满生机。这节课给我们的另一个深刻印象就是,老师和学生几乎没有用汉语交流。过去我们上小学、中学英语课的时候,除了教科书上的内容之外,老师和学生的交流都是汉语,英语课的实际情况就是“用汉语来理解英语”,这样学出来的英语往往会很生硬、很教条。但东城一小英语课基本上克服了这个问题。


“用英语上英语课”,既能锻炼学生说英语、听英语的能力,又能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用英语思考英语”的能力和习惯,这样学出来的英语当然就是生动的、灵活的。课后老师向我们解释道,这样的效果其实也是经过前期大量的训练而来的。因为老师已经意识到了传统英语课堂上“中式英语”问题,所以就要训练学生从一开始就适应并掌握“用英语学英语”的形式。把教给学生的英语变成“活”的英语,虽然在一开始可能会比较艰辛,但以后会非常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接下来是美术课,老师向学生们展示和讲解了国内外的名画,介绍了许多有关颜色的知识,激发了学生对颜色的兴趣。带着对颜色的感悟,学生们兴致盎然地完成了自己的绘画作业。最后是校本课程“尤克里里课”,这节课的课堂气氛更加活跃,音乐本身的魅力在课堂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老师教得开心,学生也学得开心”,是这节课给我们的最深刻感受。




上完课后,学校年级主任组织全体听课人员进行交流,让大家谈谈自己对这几节课的感想。因为亲身感受到了灵动课堂的魅力,大家对这样的课堂形式有许多感想,总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课改是必要的。我们观察到,在这样的课堂形式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显高于传统课堂;

第二,课改也是可能的。小学生本来就缺乏自控能力,但在长期的练习后,他们也是可以被组织起来的,在“活跃”和“秩序”之间取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平衡;

第三,课改也是可学习的。我们在听课中体会到,只要我们认真地向那些先进的学校学习经验,逐步转变习惯性认识,“解放老师”、“解放学生”就不会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幻想”。

最后,我们衷心祝愿东城一小的课改之路越走越宽、越走越远,也期待以后能有幸再次走进东城一小,体验“灵动课堂”的魅力。






推荐阅读

【新教师之初体验】卞润梓: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实习记

【史院集萃】王双怀编著:《中华通历》(一套7种,10册)

【史院风貌】杏园史学社成功举办读书交流分享会

金秋重阳 |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又见敦煌丨2016级史院闪star西行考察攻略



图文来源/18级历史学科教育硕士班

责任编辑/张梦霞

审核/韩佳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