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火烧沟遗址的历史文化价值

王璞 玉门历史文物 2023-09-19

玉门,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火烧沟文化、边塞文化、石油文化在我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火烧沟遗址发掘于1976年,是一处含有大量彩陶的早期青铜时代文化遗址,距今约4000年----3800年。火烧沟文化的历史价值突出的表现在它是我国史前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前沿、青铜冶炼的区域中心。同时,火烧沟文化也集中的反映了我国彩陶发展后期的一个较高水平,也集中的反映了古代羌族人的社会生产生活。火烧沟文化因其地处河西走廊,对河西地区的史前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火烧沟遗址被中华文化遗产协会评为我国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100项考古发现之一。

一、火烧沟(四坝)遗址概述

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丹县以西地区,西界已进入新疆东部。经炭14检测,该文化的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50年---公元前1550年。玉门境内属于四坝文化的古遗址有火烧沟遗址、大墩湾遗址,砂锅梁遗址、小金湾西墓群、天津卫墓群等。

火烧沟遗址是甘肃重要的古文化遗址之一,1976年进行考古发掘。这是一处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时期遗址,距今约4000年—3800年,相当于夏代中期。该遗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范围约20平方公里,中心面积0.2平方公里。因出处于红土山沟,土色红似火烧,被考古界称为"火烧沟文化"。

火烧沟文化作为中国史前文化考古中一种独特而稀有的文化类型,2009年,被中华文化遗产学会评为我国最具中华文明意义的100项考古发现之一。

火烧沟遗址卫星照

火烧沟遗址全景照

火烧沟遗址考古发掘照

火烧沟遗址先后三次发掘墓葬330余座,多数是竖井带台的侧穴墓,有一定数量的殉人墓和随葬的动物。根据北京大学李水城的《火烧沟文化研究》,火烧沟墓地的绝对年代在夏代纪年范围内,延续年代大致在公元前2000年---1800年。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金器、铜器等。其中人形彩陶罐、鱼形陶埙、三狼钮盖方鼎、人足罐等珍贵文物,为国内所罕见。根据出土文物推断火烧沟文化可能是古代羌族的文化遗存。2006年5月经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东西文明交流前沿

玉门是中国最早出现青铜器的地区之一。发达的早期青铜文化促进了经济发展和交往范围的扩大,在与周边文化发生碰撞、交融的过程中,玉门成为古代中国最早接受并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火烧沟文化是史前中华文明最西部的一支文化,是中华文明、印欧文明交融的前沿,因此,火烧沟文化在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据着非常突出的地位。

火烧沟文化的地理位置恰好处在东西方文明之间,是中原系统古老的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接触的前哨。火烧沟墓地出土的文物证明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分布在河西走廊中西部的四坝文化就和今天俄罗斯南部草原米努辛斯克盆地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等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交流。其中的一些近东地区的文化因素也出入了河西走廊。这些因素包括喇叭口耳环、直銎斧、权杖等。火烧沟文化在早期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玉门是古代中国较早接受并传播东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

一是从地理位置上看,火烧沟文化的地理位置处在史前东西方文明之间,东疆地区便有典型的高加索人种分布,而其相邻的河西则属于东亚蒙古人种。多种文化和文明在这里交融交汇。在丝绸之路开拓之前的1800年,生活在我国河西走廊的玉门火烧沟的先民们就已经开始了与西方文明的交流,成为我国较早与西方文明交流的部落。

中原文化西进,从中国西部地区的文化谱系追溯,火烧沟文化、四坝文化源于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其冶金技术承袭下来。同时也受到齐家文化的影响。火烧沟文化在逐步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与西北一带的游牧民族接触并产生相互间的交流。

二是从火烧沟发掘的文物看,火烧沟文化明显受到印欧文化及近东文化的影响。权杖头是中国史前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物。权杖头是昭示身份、象征权威的特殊器具,距今5500年或更早的权杖头比较集中地发现于古埃及、西亚、安那托利亚、黑海及里海周边地区。中国境内的权杖头仅分布于甘肃、陕西西部、新疆等地。其形态与近东和中亚发现的同类物非常相似,权杖这种具有特殊功能的器具,应属外来文明因素。

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火烧沟遗址权杖头

冶金技术的早期交流问题也是冶金起源研究课题之一。目前考古发掘出土和经检测分析的中国早期铜器集中于甘肃地区,齐家文化和火烧沟文化的铜器最多。他们紧邻新疆靠近中亚,且发现部分铜器形制包含有西亚文化的因素,加之砷铜在甘肃火烧沟文化中出现,引起了中外学者对东西方冶金技术早期交流和探索中国冶金技术起源的热情。

砷青铜的使用也是中国史前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见证物。火烧沟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砷青铜,这与西亚的冶炼是类似的,而中原地区、甘青地区没有发现砷青铜,这说明火烧沟文化冶炼技术受到了西亚冶炼技术因素的影响。根据一些专家学者的研究,中国青铜冶炼技术是沿丝绸之路由西往东从西亚传入中国,因此有专家学者把这条路叫青铜之路,传播的是青铜技术。

火烧沟青铜器

青铜锛  通长8、宽4

铜耳环  周长约9、直径0.3

铜鼻饮  环外径4.3-4.8、内径4-4.3、直径0.5

白玉杵  长14厘米、宽2.3厘米

白玉杵玉身为长方体,两面开尖刃,用上等和田白玉制成。该玉器的发现说明早在青铜时期,和田玉即沿着后世的丝绸之路传向中原,传向东方;丝绸之路的前身,可称为“玉石之路”。

火烧沟文化的分布范围位于河西走廊的中西段,不仅通过火烧沟文化把内地文化与新疆一带的文化连结起来,而且火烧沟文化对以后新疆地区含有彩陶的文化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火烧沟文化在东西文化交流方面的重要地位是不容忽视的.

历史上,河西走廊一直是中西文明交流的走廊,距今4000年左右是青铜之路或玉石之路,传播的是青铜技术,交流的是玉石,传播的方向是由西往东。而从2000年前西汉开始的丝绸之路,传播的方向则是由东往西,传播的物质媒介是丝绸。那么从现代开始,我可以把这条路称作石油之路。西气东输、西油东送管道的建设,这条路上传送的主要媒介成了石油,传送的方向又变成了由西往东。

从东西方文明交流重要性而言,同处疏勒河流域的火烧沟与敦煌都创造了高度发达的文明,一个属于史前,一个属于史后,时间上两者相距1700年;空间上一个属于疏勒河上游,一个属于疏勒河下游。但两者在文化上发挥的作用却是相同的,都是东西方文明交流汇聚的一个中心点。

三、青铜冶炼区域中心

处于夏代的四坝文化最能代表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它比较广泛地使用了铜制的生产工具、兵器、礼仪用具和装饰品,其中包括金银装饰品。四坝文化对金属认识即冶炼的能力已经脱离了萌发阶段,而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火烧沟地区应该是我国夏代青铜冶炼的发端地和区域冶炼中心。这个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说明。

1、我国青铜冶炼发端地。玉门,是进出新疆的关键地区,自古为东西方文化接触的前哨,是探索中国古代冶金术发展与传播的重点地区。近年来考古工作的发展,为系统研究该地区铜器的发展及其与周边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可能。玉门,不但是我国石油工业的摇篮,也是我国金属冶炼的摇篮、边塞文化的摇篮。

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位于中亚的美索不达米亚是世界上第一个已知的最早掌握青铜冶炼技术的文明,出土了公元前4000年的冶炼青铜器,人类初步踏入了青铜时代的门槛。

中国的青铜文化起源,根据北大李水城和南京大学水涛的研究,起源于甘青地区和新疆地区,而再要缩小范围,就是河西走廊,因为这里出土的铜器年代最早、数量最多、技术最先进。中国的青铜时代距今约4000年,止于公元前5世纪,大体上相当于文献记载的炎黄时代,及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约经历了1500多年的历史。中国步入青铜时代,大体经历了早、中、晚期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早期。即指夏代,夏代前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800年)是以玉门火烧沟为代表,夏代后期是以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见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080~前1580年间,河西走廊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等,都相继出现了品类繁杂的青铜制品。

从考古发现看,中国境内所发现的早期铜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也是绝大部分集中在甘(肃)青(海)地区和新疆东部一带,初步统计其总量超过1500件,其中属于夏代的也就430件;另一个集中的地点是黄河中游的豫西地区,大约200件。

齐家文化(公元前2200年—前1800年)发现铜器130件。

四坝文化(公元前1950年—前1550年)发现铜器300件,重要遗址点有玉门火烧沟、砂锅梁,肃州区干骨崖,瓜州县鹰窝树,民乐县东灰山、西灰山等,其中火烧沟遗址有200多件。该文化的冶铜业较之齐家文化更进了一步,种类也更加复杂丰富,包括斧(镢)、刀、锥、矛、匕首、镞、耳环、指环、手镯、扣、泡、牌、联珠饰、权杖头等。在这些铜器中新增加了一批以往所不见的新器类,如铜镞(在火烧沟墓地还发现有铸造铜镞的石范)、铜权杖头等。此外,还发现有少量的金银装饰品。

从以上也可以看出,在从马家窑文化到马厂文化近千年的时间里,冶铜业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所见铜器数量的稀少也暗示了这一点。也就是说,当时的金属冶炼业尚处在最初的摸索阶段。而我国青铜冶炼真正的发端则始于四坝文化。火烧沟遗址作为四坝文化最重要的遗址,无疑是我国青铜冶炼业的发端地,也是我国早期青铜冶炼业的中心。这在北大李水城的《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的研究文章里也得到了印证。

2、出土铜器数量最多。据现有的考古发现,甘肃西部是我国发现早期铜器数量最多的地区,尤以四坝文化发现的铜器数量最多,种类也最丰富。火烧沟墓地有330座墓葬,出铜器的达106座,200件,占已发现四坝文化铜器270余件的74%,其中青铜数量超过红铜。

火烧沟文化的一大特点是金属器物的大量使用。火烧沟墓地先后三次发掘330余座墓葬,出铜器的达106座,是我国早期发现铜器、且出土数量最多的一处夏代古遗址,达200多件。

3、制铜技术全国较先进。火烧沟遗址出土的200多件铜器中,已检测的样本有64件。其中,纯铜30件,占45.45%,除4件系锻造外,其余均为铸造。特别是四羊首权杖头还使用了比较复杂的复合范、分铸技术,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青铜镶嵌铸品,代表了该文化所具有的比较高的冶铸工艺。据考古专家对四坝文化的分期研究,进一步推断四坝文化冶金工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一个从纯铜--砷青铜—锡青铜的演变过程。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四坝文化的砷铜是中国境内现在所知年代最早的一批。

四羊首权杖头:是我国目前最早的青铜镶嵌铸品,制作精巧,外形极似一细颈的小壶。在下端位置饰四道凹弦纹,鎏孔内残存一段木柄;在腹中部偏下对称地镶铸四个盘角的羊头,其造型和结构均比较复杂,使用了比较复杂的复合范、分铸技术,是一件显示四坝文化铸铜工艺技术的代表作。说明它已具备了制造铜容器的技术。此物的造型风格和铸造技术显示出与中亚和西亚的某些联系。反映出当时四坝文化内部生产部门的分工进一步细化。已产生出一批技术熟练的专业工匠,以适应从采矿、冶炼、制范到铸造等一系列比较复杂的工艺流程。

四羊首权杖头,中空,高8厘米、口径2.8厘米、

腹径5厘米、底径2.4厘米。

火烧沟遗址的制铜技术在当时是全国较先进的,这也被考古界的很多专家认同。“火烧沟文化” 发掘的铜对中国夏代即有青铜文化的论断曾经提供过重要的证据,在今天也仍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一墓葬中,石器、陶器、铜器共存现象很多,说明冶炼技术很早就被火烧沟人所掌握。火烧沟遗址中出土的铜箭镞石范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时代最早的铸箭镞石范。镞即箭头,这种兵器在战争中消耗量很大,射出后又不能收回,没有高度发展的青铜铸造业是供应不上的。

根据测定结果,四坝文化的铜器合金成分复杂,既有锡青铜和铅锡青铜,又有砷青铜以及其他合金制品。从上述情况看,当时的冶铜专业人员已掌握了采矿、冶炼、制造和铸造成型等生产工艺,冶铜业更趋成熟。

中国最早的黄金制品。火烧沟人的黄金制造水平也是高超的。火烧沟遗址中出土的齐头和缝的金耳环是目前所见资料中最早的一例,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黄金制品。火烧沟出土的金耳环数量较多,纯度很高,微泛红色。火烧沟人除了懂得如何冶炼青铜,而且能冶炼其他合金,这说明火烧沟的金属制造业已达到相当高的层次了。”

金耳环,周长8、直径0.3

火烧沟出土铜器成为我国冶金技术起源研究重要课题。在当前开展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研究的课题中,要推进冶金起源的研究,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列出了必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其中第一至第四是从地点上来说,是加强二里头文化(河南)、夏家店(辽西)、火烧沟(甘肃)、新疆四个地点出土铜器的研究。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出土的铜器成为我国冶金技术起源研究的重要方面。课题就是加强火烧沟四坝文化铜器的定量分析。

通过对甘肃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铜器进行的定量成分分析和金相检验、表面定性成分分析以及表面局部除锈分析等显示,火烧沟铜器材质多样,以红铜比例最大,杂质元素多样化且含量较高,反映了冶炼所用矿料是多金属共生矿或混合矿,冶金技术尚处于较原始阶段。火烧沟铜器以铸造为主要制作工艺,不同类型的器物在材质和制作方法上有别,红铜仍然是普遍应用并在生产中发挥主要作用的金属材料。

火烧沟先民的冶金技术是高超的,考古学家李伯谦先生认为:“二里头文化和火烧沟文化发现的铜器最多,冶铸青铜的技术最高。”考古学家张忠培先生也说:“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可判断四坝文化火烧沟墓地居民的铜器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在夏代诸文化中,仅次于二里头文化。火烧沟墓葬中随葬的石范,证明其居民已掌握了制铜技术。

4、青铜冶炼种类显著增多。火烧沟铜器按种类和功能分大致分为工具、武器和装饰品几大类。

工具类分为刀、削、锥、斧等。锥的形制相当规范,并且均为有柄复合工具;刀个体较大,形制也较为复杂,特别是环首刀、有贯通銎的斧以往不见罕见的,此时已属较常见之物,代表了一种新的、更进步的文化因素。

圆銎铜斧,长14、宽4.9、厚0.5、銎径4.3

铜泡,直径8、厚0.3

锥式铜矛,长13.4、宽2.6、銎径3.1

铜弯刀

长22、宽2.3、厚0.3

铜武器:四坝文化铜武器以矛、匕首、镞为主,其中,矛和匕首仅见于火烧沟墓地。铜箭镞石范: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时代最早的铸箭镞石范。箭镞作为一种消耗性、不可回收的武器的使用,表明四坝文化的冶铜和铜器制作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环手铜刀,长11.5、宽3.8、厚0.3

铜匕

长7.2、宽3.8、厚0.3

石箭范:长6.2、宽4.2、厚2、槽长3.5、宽1.6 一级文物

铜装饰品:种类有耳环、指环、手镯、扣、泡、圆牌饰、联珠饰等。这其中,除指环和外缘有小孔的铜泡见于较早的马家窑和齐家文化之外,其他如耳环、手镯、联珠饰等种类为后者所不见。

我们知道青铜器的出现是划时代的重要事件,青铜铸造技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从而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火烧沟文化因其丰富的青铜器而被定为青铜器时代文化,从而跨入我国夏代时期先进文化之列。

在我国夏代时期的西北,马家窑文化已经消失,齐家文化也开始衰落,火烧沟文化更是一枝独秀,代表了当时西北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甚至对中原青铜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数千年的历史里,火烧沟地区上演了辉煌的一幕。3800年前, 这里是我国重要的区域青铜冶炼中心,3800年后的今天,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区域冶炼中心,火烧沟地区的酒钢是西北最大的钢铁冶炼中心。在这里,古代的先民们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今日的人们也在续写着昔日的辉煌。

四、余晖流韵精美彩陶

距今4000年前后,甘肃步入青铜时代。我国其它地区的彩陶此时已基本消亡,而甘肃境内的彩陶依然独具魅力,先后出现了齐家、四坝、辛店、沙井等含有彩陶的青铜文化。由于此时气候已日趋干燥,这些文化的居民过着或半农半牧或以畜牧为主的生活。反映在彩陶上,小型带耳器大量增多,象生性纹饰也由水族纹转换为以草原戈壁常见的动物纹为主。它们特征鲜明,风采各异,极大地丰富了彩陶的内涵。

火烧沟陶器多为夹砂陶,器形以罐、壶为主,罐和壶是数量最多的器类,彩陶多施紫红色陶衣。黑彩居多,红彩偏少,色彩浓重,有凸起感,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蜥蜴纹、回纹和圆点纹等。   

《中国彩陶图谱》对火烧沟彩陶有详细的描述,涉及图谱较多。根据火烧沟发掘的墓葬地层关系,可以粗分为早、中、晚三期,火烧沟墓葬中的彩陶在陶器中约占一半,到晚期略有减少。

火烧沟这类彩陶多在红色衬底上绘有未经细研的凸起的灰黑色花纹。这种凸彩是四坝文化彩陶的一个重要特征。蜥蜴纹或其变体是火烧沟彩陶具有特征的一种花纹。因此火烧沟早期彩陶虽受马厂晚期彩陶影响,但彩绘和花纹都有自己的特点。

火烧沟陶器质地较粗,多为夹砂陶,器形多样,以罐、壶为主,四耳带盖罐、腹耳壶是其代表性器物,有的造型较奇特。彩陶豆、方鼎、陶埙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彩陶均施紫红色陶衣。彩陶比例较大,黑彩居多,红彩偏少,色彩浓重,有凸起感,既有烧窑前绘制的,又有出窑后绘制的。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蜥蜴纹、回纹和圆点纹等。

纹饰独特:火烧沟遗址彩陶花纹承袭马厂类型,多以均匀的直线构成,具有匀称整齐的美。由于直线和斜线、折线的对比,使图案变得静中有动,富有生气。而长短线条的巧妙参差和运用,又构成具有特殊风格的节奏变化。彩陶上以羊、犬等家畜作为装饰纹样,许多陶器小而设有四耳或单宽耳,是为了便于驮运携带,这些都反映出当时这些地区远古居民放牧的生活,从而使我们看到不同的生活条件和生产方式对彩陶样式发生的影响。

独特造型。火烧沟人是游牧民族,他们生产出来的生产生活工具用具许多都是仿人和仿动物的,并且个个都是栩栩如生。仿人的人足形、人形彩陶罐,仿动物的有代表性的三狗钮盖、四羊首青铜权杖头、羊头形把手彩陶方杯、鹰嘴壶、鱼形陶埙等,刻画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

人形彩陶罐出土于火烧沟遗址,国家一级珍贵文物, 1990年作为甘肃省选送的8件精品文物之一在举办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期间向中外游客展出。

火烧沟遗址出土了二十多个陶埙,均为三音孔,能吹奏出四个或五个乐音,音程包括大、小二度,大、小三度,纯四度,纯五度和六度,可以构成简单的音阶和不同的调式。玉门陶埙说明,埙发展到夏代,已经成为一种能够演奏旋律的乐器了。玉门陶埙的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一段空白,是研究我国古代音阶发展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五、古羌部落生活再现

古羌部落。四坝文化被认为是古代羌族的文化遗存。

火烧沟遗址墓葬的形式,大多是竖井带台的侧穴墓,墓坑大多都是东西方向,呈长方形,并且尸骨都是头东脚西,这显然体现了少数民族的一种葬俗。佩带金银首饰并用其作陪葬品,是火烧沟遗址的一大特点。在许多墓坑中,死者不论男女,大多佩带金耳环。有一部分墓葬,无论男女,都在头部有一枚骨针,似为古人的椎发工具。鼻饮环,发椎结,耳垂金银铜宝,是一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联系我国古代典籍中夏商之时甘青大部分地区都是羌族活动场所的记载,可以肯定,在中原地区的夏代末期,在西北地区的火烧沟生活的,一定是古代羌戎部落的一支。

火烧沟文化是羌文化。《说文解字》说:“羌,西方牧羊人也。”位于夏朝西垂的火烧沟墓葬中出土的四羊头铜权杖柄、羊头柄彩陶方杯,尤其是成规格的随葬羊骨,都体现出了典型的羊文化特点。而在火烧沟文化东面的齐家文化各遗址,甚至临近火烧沟的东灰山遗址,均不见这样典型的羊文化特点。从这些遗址中出土的兽骨,均以猪为主,羊骨极少,因此火烧沟所在的河西走廊西部应是早期的羌文化所在地,火烧沟人应是早期羌人的一支。

四坝文化的社会发展阶段已经到了进入国家阶段的前夜,在火烧沟墓地中发现了表示个人权力的威信物——权杖,这些权杖既有石质的也有青铜的。墓葬中也可以看到有了显著地等级区分。

火烧沟人的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金属冶炼等,手工业比较发达,定居的时间很长,已进入青铜时代。墓葬中的男女都佩带着金银首饰、松绿石珠、玛瑙珠等,证明当时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已经很发达了。

牧业。古墓中的随葬品有狗、猪、牛、马、羊等,其中羊骨多而普遍,出土了大量的羊头、羊骨,并伴有猪骨、牛骨、马骨和狗骨。其中第277号墓用羊多达44头。这一情况说明当时玉门的畜牧业是相当发达的,而且是最主要的经济门类。

种植业。在许多陶器和棺木中,贮存着栗粒和植物种子

这说明在当时的玉门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种植业。

生产工具。四坝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斧、、石刀、石磨盘、石磨棒、石臼、铜斧、铜镰等,这说明,在四坝文化中,农业经济是普遍存在的,农业生产工具已有较大进步。

四坝文化石刀 火烧沟遗址 完整 长10.5、宽6、厚0.5、

孔径0.4 1 3级

酿酒业。火烧沟遗址中出土了制作精美彩陶方杯、人形陶罐等酒器。酿酒业的出现,是农业有相当发展的标志,这说明在当时的玉门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原始种植业。

手工业。火烧沟人是一个爱美的部落。已经大量使用金、银、玉、骨、石、海贝、兽牙等各种材料的首饰。火烧沟人的金耳环是我国最早的金制品。头上戴的发椎结,鼻子上的鼻饮环、耳朵上的耳环、脖子上项链、脚上的大头鞋。身上的每个部位,都会有相应的首饰品。

四坝文化石、骨饰品。单个最大直径2厘米。

1987年火烧沟遗址出土

石片项链

石环

绿松石项链

玛瑙绿松石骨管海贝项链

骨片石管项链

骨片项链

骨管项链

海贝项链

海贝玛瑙绿松石项链

绿松石

蚌片饰

穿孔海贝

兽牙饰

兽牙饰

金鼻饮

银耳环

四坝文化玛瑙绿松石骨管海贝项链,玛瑙直径0.8-1.2厘米,綠松石直径1-1.5厘米,骨管长2厘米、径0.7厘米,贝径1.2-2厘米。

绿松石。直径1.6-2厘米,孔径0.2厘米。

四坝文化石环(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800年)外径5厘米,内径4.2厘米,截径0.4厘米。1976年火烧沟遗址出土。

四坝文化兽牙饰(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800年)弧径14厘米,柄宽2.5厘米,厚0.8厘米。1976年火烧沟遗址出土。

四坝文化蚌片饰(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800年)直径3.3厘米,厚0.4厘米,孔径0.3厘米。1976年火烧沟遗址出土。

四坝文化金耳环(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800年)周长约6厘米,直径0.3厘米。1976年火烧沟遗址出土。

四坝文化银耳环(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800年)。周长约6厘米,宽0.3厘米,厚0.2厘米。1976年火烧沟遗址出土。

四坝文化玉矛(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800年)

长3.5厘米,宽1.5厘米,厚0.4厘米。

1976年火烧沟遗址出土。

四坝文化玉铲(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1800年)长20厘米,宽4.5厘米,厚1.3厘米,孔径1-0.6厘米。

1976年火烧沟遗址出土。  

古代有关夏代的文献对此地区也多有涉及,这和火烧沟的考古资料,共同印证了河西走廊在我国夏代时期不但与华夏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有着最先进的文化。早期羌人——火烧沟人的文化水平要高于周边部族。

火烧沟文化遗址至少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事实:中国古代文明,不仅仅在中原大地上产生。在偏远的西部,曾有火烧沟人创造了令人惊叹的古代文化,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李水城《西北与中原早期冶铜业的区域特征及交互作用》,2005.03期《考古学报》。

2、张朋川《中国彩陶图谱》1990年《文物出版社》。



往期好文:

春节玉门博物馆成为丝路游客参观新亮点

唐代玉门军、玉门县及玉门军道考

玉门花海古绿洲历史变迁考

玉门昌马东大沟关隘遗迹初探

玉门塞力泰副市长检查博物馆消防安全

玉门文博研究人员应邀在瓜州作专题讲座

玉门考古100年

历时43年的玉门火烧沟遗址发掘报告有望今年出版

地质时代的玉门——玉门许多古生物化石为我国首次发现

那河  那城  那文化 ------玉门寻古

诗歌  千百年来为一座城市传唱

珍藏在大不列颠博物馆的玉门文物

玉门·玉门关历史文化考察


玉门市博物馆参观预约电话:

0937-3338708

投稿邮箱:189906039@qq.com

玉门市博物馆官网:

http://www.ymsbwg.com

玉门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