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国企们开始“内循环”了

局姐团队 地产知识橘 2023-04-07

正月十一,春节的余温还没有过,一家房地产项目公司已经被低调地摆上了货架——
 


交易平台信息显示,这家公司名字叫“广州粤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希望能出让一半的股权,换回不低于10个小目标的资金。

初一看,好像没啥特别的,但再做个股权穿透就会发现,这个企业背后站着的是中海地产,对应的项目大有来头——

正是去年9月,他家在广州第二轮集中供地中斩获的,广钢新城的“最后一块宅地”。


彼时,恒大爆雷,行业一片风声鹤唳,中海上演了“救世主”的戏份,在全国拿下了26宗地,而在广州,一举扫了3宗市区的靓地。

广钢地块以2.8万/平楼面价成交,接近0溢价。

但是!如果加上所需配建的中央公园和中小学,实际应付的成本,可能超过3.5万/平。


这就不是个便宜的价格了,几乎是广钢第二高价的地块。

之后的楼市走向,大家也都知道了。

拿地半年之后,中海忽然大方官宣,想找个有实力的伙伴共担成本。我们好奇地看了一下开出的条件,四个字——

异常严苛。

首先要在A股上市,其次要进入2021年销售操盘金额前20强,再其次,要有4A级以上景区管理经验……


这么一算,符合条件的接盘侠一个手指头都能数得过来——

基本就是初代四大房企“招保万金”,两家国企,两家有国资大股东。

这其中坊间传得最多的,是与中海抢地而不得的保利。

我们还发现,对于中海来说,项目层面的合作已经不是个例了。

早在去年11月,中海位于天津的地块就引入过合作伙伴,这块地是中海在首轮集中供地中抢到的,在土地市场没抢过中海的招商蛇口爽快地掏出2100多万,拿到了40%的股权。

掰着手指一数,开年短短的两个月,中海已经上架三块土地了,都是在第二轮集中供地中扎堆“拯救”出来的高价地块。

遥想过去,“理工男”中海的一大法宝就是独资操盘。

他们极力克制合作开发,把项目权益占比保持在95%的水平,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这对于他们当然是有意义的——

作为一家被贴着“最赚钱”标签的房企,只有全程自己干,才能保障享誉行业的三费管理和流程控制被完美执行,构筑起高毛利率的护城河。

但独资这事儿,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在房地产下行的周期,这种方式带来的是资金压力山大,也会拖累规模扩张的步伐。

所以,眼见这位兢兢业业的理工男,终于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让渡一部分的利润,来换自身的安全。

而中海似乎也不是个案。

相同的操作,最近也在另一家国企——保利身上上演。

2021年的最后几个工作日,保利宣布为旗下的上海项目征集投资方,并且把杭州项目一半的股权给了华润信托。

这两项转让事宜,背后都指向了保利在集中供地中摘得的地块。

在合作方的挑选上也相当谨慎——

销售排行榜前50强,且2020年信用评级为AAA级。


最后,我们还意外地发现了一个现象: 

当高层表态支持对出险房企的收并购,各大金融机构想方设法为并购开启货币闸门,爆雷的民企苦苦等待国资“白衣骑士”收购的时候——

扭过头来发现,国资们连自己的项目都不想要,大搞合作开发,把风险转嫁出去。

更过分的是,行业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地块的股份,从拿地的国企手中流出后,大都流向了其他的国企。

而资金,也在国企之间流转,并且更多地流向了集中供地中,为了完成任务不得不托底拿下的,高价地块。

这是一场国企间的内循环。

对于民企来说,入场券的份额,是越来越少了。

以上为正文,来自熊先生

想和局姐聊天、爆料的朋友,欢迎添加微信:halojujie,注明公司名称和职务哦~


更多楼市原生内容,欢迎关注「地产知识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