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文化去哪里?我从哪里来?

工作室画廊 工作室画廊StudioGallery
2024-08-30

- 《下江南》开幕艺术家导览视频 -



视频拍摄:工作室画廊 
Video Photographed and edited by Studio Gallery
视频剪辑:王雨佳
Video edited & subtitle by Wang Yujia
字幕:工作室画廊
subtitle by Studio Gallery


- 特定文化根源追溯的旅程 -

我在中国北方一个传统城市长大,在欧美学习了几年后去年回到中国。我认为传统文化一直存在于我的血脉里,但我以前并没有意识到。从小接触多的是西方的文化影响,文学、绘画、雕塑,现代主义的影响。出国后我越发意识到自己在生活行为上的很多细节可以追溯到民族传统,行为和思考模式中的点滴正是传统文化在当下的表现。我越来越有兴趣思考内在的根源,文化来自哪里?我从哪里来?

去年我去苏州园林游览,为它倾倒。园林是传统文化在审美上最大化的体现,它整合了所有艺术媒介,把手工艺、绘画、书法,诗歌甚至表演,所有这些集合在空间的设计中。那次的旅行着实让人兴奋。见识到园林的魅力不难理解为什么众多的水镇、古镇成为最受欢迎的主题公园,它们满足对城市化转变中被撕破的传统生活的想象。

 “下江南” 展览开幕现场


这次展出的作品开始于今年初我在浦江地区,工作室画廊的驻地空间的驻留。那是一个非常现代的居住区, 紧挨着一个被拆除的老房子废墟,我去了那个拆迁中的老镇。老房子们陷于崩塌和摧毁中。我看到一些很美的建筑元素,屋顶,柱子,它们处于从旧建筑物拆除到运往别处的过渡时期。我知道它们准备被运往未知的地方重新建成“老建筑”。当时这些观感为我找到一个主题 - “过渡空间”和“过渡的材料”,我在那段驻留创作中做了一个融合“新”与“旧”、“拆除”与“建设”的工地。我用纸板模仿建筑材料和零件, 看起来像旧的、厚重的;但实际上却是新的、肤浅的。

我觉得纸板不带显而易见的符号含义,易于建模,容易上漆,容易承载变化的痕迹。它为加工和涂抹提供众多的表面,非常容易模仿任何效果。很快我发现了它们的优点之一是携带起来非常方便。我把所有的材料, 一个月的工作量,放入两个行李里带回北京。回到北京后我继续用这些材料工作,用它们做小凳子梯子等等用榫卯插接的结构。很容易将它们组合在一起或者分解开,带着它们旅行携带方便。有一次去德国展览,拆解开的材料轻易地放进行李箱跟我搭上飞机。我认为材料带来的“旅行”“回收”“变身”的因素是我工作中的重要部分。现在这个展览的主体作品看起来像草稿,似乎搭建的很快、随意,是临时性的;然而它们包含着大量的手工制作,这些实际年轻的材料的浅层保留了几经转移和变化的陈旧,记录了每次旅行和变形的痕迹;而曾经构造过的不同结构让它们形成综合了家具和建筑的联想。让我感兴趣的在新旧之间,在快速和缓慢间,旅行的经验和最后结构的不确定之间。另一方面,每次展览出作品的结构并不是预先设计的,而是由特定的展览空间和语境作为大致的策略在短时间内即兴地生成形式。


-下江南 -


 “下江南” 展览开幕现场


对于我,来到上海展览确实是一次“下江南”。一个对特定文化根源追溯的旅程。所以我引用上次在苏州拙政园见到的文征明手植紫藤做为展览结构的参考。明四家之一的文征明四百多年前参与拙政园的设计,并在他当时“驻留”的画室旁栽下这棵紫藤。紫藤是一个很有趣的引子,在文化上它是一个象征;同时它是一个跨越历史的生命体,其形态提供了独特的物理结构。像连接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座桥, 一种连接。在发现紫藤作为展览引子之前,我想我有很多有兴趣的对象,瓷器,老织布机等等,都是苏州旅行中看到的。这些碎片似的意向都指向对古老世界的想象,我需要找到一个结构把他们串联在一起。沿着藤的脉络,由那棵树带领我追溯进历史并以此为灵感来制作结构,我认为这件主体的作品可以起到将展览上的其他元素和物件连贯起来的作用。

 “下江南” 展览开幕现场


这件作品的主体材料实际上是一个容器,一个传统的竹材料旅行箱。流线形的结构为长途跋涉而设计,我看到它就想起进京赶考的书生或者行脚僧这样的角色 - 那些传统山水画中的旅人。可以在顶部放置遮阳篷,把它放下就成为一个临时的小家具柜。这是多么有趣的传统手工艺啊,我是从淘宝网上发现它的叫“宁采臣背篓”,只要两天就从四川快递到了上海。不用“艺术家”再做什么这个物件已经是个美好的雕塑物了。我来上海之前没有想过怎么用它,但我有意识选择了几个“现成品”准备跟它们来一段互动,包括饲养的蛐蛐和这个竹背篓。

 选这两个材料跟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关,一方面这是一个古老的、迷人的、优雅的文化。另一方面它少有变革的传统,以临摹和背诵为基本教育方法。它的“博大精深”的尊古权威,伦理上的限制等等,都犹如一个魅惑的牢笼,我既喜爱它也想打破它。养蛐蛐这种趣味就是这样的比喻。某种牢笼的结构是我脑海中一直以来的意向。选择竹背篓,紫藤蔓,蛐蛐笼子这些对象或材料都跟牢笼的意向有关。从雕塑的角度上来说,创造某种可以无尽穿梭的结构是雕塑家的趣味。因为对复杂层次结构的爱好,织布机也是我在江南发现的迷人的物件之一。巧的是古诗里常把蛐蛐叫做“ 促织”。这把我拉回到以往的作品中的“诗意”的线索。中国古诗里常把众多物体和意向简洁的、有创造力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具体事务的抽象联系正是“诗意”所在。我的雕塑材料都活生生的来自生活,随着我的参与,不同的意象透过具体材料不断变化的形态显现出虚虚实实的叙事。在摆弄这件作品的几天中,有一段时间它看起来分明像架织布机,有段时间像古人巨大发髻里面还藏着虱子。最后一天,它看起来像一条船。就取名叫《下江南》吧。


- 毛毡系列 -


 “下江南” 展览开幕现场


用毛毡做材料的作品也是我从驻地的时候开始的,这件用的是天然羊毛材料。它表面的墨迹是在用棒槌蘸墨和胶捣出来的,为的是塑出体量。没曾想同时得了一幅墨气浓郁的山水画。

这一系列其他的瓶子用的是化纤的书画毡,这个产品价格便宜,是常见的书画初学者的工具。在我看来,它是书法这种传统仍然活跃在当下生活中、并形成独特工业的一个见证物。我先摹写“书画毡”三个字,逐渐形成了图案。毛毡上的格子图案引导我剪裁它们并塑出三维造型。数百小时的手工劳动,我好像把对某件古瓷器的长久的凝视缓慢地缝进了这些廉价的材料中。




- 关于艺术家 -



张一,1984年生于山东,中国。从事雕塑创作、教学,自由撰稿人。现工作生活于北京。
2003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2008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
2014年毕业于纽约绘画与雕塑工作室学院,获雕塑专业硕士学位。
2018年毕业于伦敦大学学院斯莱德美术学院,获雕塑专业硕士学位。


 相关阅读 


👇

- 《展览缘由 | Motif of the exhibition》 -

- 《我的专业是做雕塑,这次我想换一个生产方式》 -



最近更新 | What's New



ARTIST TALK | 人脸的角色将会如何改变?

Open Studio | 这次驻地让我有一种回到了英国大学时代的感觉!

画布就像精神的垃圾场 |刘家冬作品讨论整理ArtistTalk


「 藏家说 COLLECTORS TALK」如何从零开始做当代艺术收藏?
How to start collecting from scratch?

《驻地艺术》开幕讨论纪实2019.08.10
Review| RESIDENCY ART Opening TALK 2019.08.10


Copyright © 2019 工作室画廊 Studio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作品图片由工作室画廊提供|Image courtesy of Studio Gallery





画廊开放时间 Opening Hours 



画廊空间 Gallery Space 

周一闭馆 Close on Mondays

参观时间 | Open Hours: 11:00 - 18:00

驻地空间 Project Space

预约参观 | By appointments only


Contact 联系方式

Tel:(+86) 021 5470 0139
Email: info@studiogallery.cn



Project Space: 101, #58, Lane350 JiangZhi Rd, MinHang Dist, Shanghai

项目空间: 上海市闵行区江栀路350弄58号101 

Gallery Space: 101,#1, Lane41 XingGuo Rd, XuHui Dist, Shanghai

画廊空间:上海市徐汇区兴国路41弄1号101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工作室画廊StudioGallery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