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是驻地?“好玩?”“交流?”“养门客?”

工作室画廊 工作室画廊studiogallery 2021-02-05
2019年8月10日,工作室画廊近期的展览《驻地艺术》在台风“利奇马”的正面袭击下毅然开幕了。怀揣着忐忑的心情画廊的工作人员们惊讶地迎接着每一位“湿透”了的观众和讨论嘉宾。而往往好事多磨,在被瞬间点燃和爆满的气氛和空间下,现场的每一个人对于《驻地艺术》这个展览和讨论将会发生什么的这份期待也最大程度地“铺垫”了一个圆满的结果。

展览《驻地艺术》开幕讨论现场 

On-site view of the exhibition Residency Art opening talk

今天这篇微信也许是工作室画廊有史以来最长的一篇,通过工作人员辛苦地整理剪辑,我们将用两个超长的视频来最大程度地还原这次讨论的现场,把交流过程中的爆笑,卡壳,嘉宾的第一反应等等都真实地还原出来。伴随风声,雨声、笑声和掌声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嘉宾们都说了什么!

《驻地艺术》展览开幕讨论纪实 【上】
Residency Art opening talk [Part -1]
视频拍摄、剪辑:工作室画廊 

Video Photographed and edited by Studio Gallery

《驻地艺术》展览开幕讨论纪实 【下】
Residency Art opening talk [Part -2]
视频拍摄、剪辑:工作室画廊 
Video Photographed and edited by Studio Gallery

- 驻地艺术开幕讨论文字节选 -


以下文字整理如有疏误,请大家多多理解!

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我们也会积极采纳修正!


- 庄彬:(工作室画廊创始人,工作室画廊_项目空间艺术家驻地项目发起人,本次活动主持人)


工作室画廊做这个驻地做了差不多快两年了,

我们觉得是时候可以来总结一下:到底该怎么来看驻地这件事情;

也因为,其实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机构在上海开始来做驻地了, 

所以也触发了我们去追问到底“什么是驻地?” 

“我们当时为什么开始做驻地的 ,接下来的驻地该怎么做?”

 所以我们才想到了在这个画廊空间做一个驻地工作的总结呈现,

同时组织一个开放式的讨论 ,让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今天在座的嘉宾都是“驻地界”的…. 呵呵呵。。。“驻地界”的。

其实通过中国驻地交流我们有一个群,这个群里的朋友都在做驻地 ,所以我先来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


坐在我旁边的这个是“唐誉祯”,她是几点当代艺术中心驻地项目的负责人,

在她身边的这位是“徐肖瑶”她是“中国艺术交流China Residencies的成员,

同时她也是北京 “ I:projects space ” 驻地项目的负责人。

然后再旁边这位是 “马珏”  “ HOW美术馆的策展人” 也是HOW美术馆驻地项目的负责人。


然后马珏旁边的是艺术家 “梁子涵” ,近期也是刚刚完成了一个驻地项目,

所以我们邀请她分享一下作为艺术家驻地的感受。

再旁边是我们目前工作室正在驻地的艺术家…额…叫……(此处卡壳,同时大笑😂…….)

艺术家:李竹君,竹君她是主要是以摄影创作为主 ,尤其是银盐摄影。

再旁边的是 “ 倪非青 ” ,“非青计划驻地项目的负责人” 

最后,靠在门上的是欧鸣,艺术家 , 

他之前有参与过swatch的驻地, 

然后他也是我们工作室画廊项目空间艺术家驻地项目的发起人之一,

所以他有很多的实际的经验分享.... 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

展览《驻地艺术》开幕讨论现场 

On-site view of the exhibition Residency Art opening talk

所以今天把大家请来,

一起来讨论一下 :“驻地到底是什么?”。

今天的讨论的结构是这样的:我们希望每个嘉宾可以有10 - 15分钟左右的时间

聊一聊你们的驻地或组织的经验 ,或者说对你们来讲驻地印象最深刻的经历。

之后我们的嘉宾可以有一个讨论,

而现场剩下的人可以想一想有没有想要提问的。

在嘉宾们聊完之后 ,我们可以进行互动式的沟通和讨论。

所以我觉得从欧老师(欧鸣)开始吧!……


展览《驻地艺术》开幕讨论现场 

On-site view of the exhibition Residency Art opening talk


- 欧鸣 (艺术家,曾参与SWATCH艺术驻地项目,工作室画廊_项目空间艺术家驻地项目发起人)


大概在2017年的时候,我在上海的浦江镇那边生活,觉得那个区域很好。

刚好也是我从大学教师的工作上辞职,成为了一名职业的雕塑家。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 ,作为一名职业的艺术家应该怎么与社会互动。

因为有长期在学院里面学习和教书的经验。

我发现驻地可以把大家聚到一起, 像课堂一样。

艺术家与艺术家之间可以边做创作,边聊创作体会。


这个简单的想法使我和Celine在附近租了一栋别墅。

一共有三层。两层可以给全世界各地来的艺术家作为工作室。 

其中一层是我自己的工作室。同时可以提供大家居住,有厨房 ,卫生间等一些配套设施。


在我们经营驻地项目有一年多时候, 就想其实还可以做个画廊空间。我们做的每一步,都是来源于跟很多艺术家工作之后 ,茶余饭后聊出来的想法。


直到现在做了有两年, 然后也在摸索 ,也在学习 。

这就是为什么把大家请来的原因。我们希望大家一起来探讨,目前在上海的这个环境里面,或者说放眼全世界 ,应该怎样让艺术这件事情变的好玩。然后又跟大家有一些互动。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愿望。


展览《驻地艺术》开幕讨论现场 

On-site view of the exhibition Residency Art opening talk


庄彬:那非青呢?你们今年要开始做驻地是吧?


-倪非青(非青计划驻地项目负责人 )


对 ,我们原来其实是做画廊叫非青计划,然后我们是从08年就已经开始了。

然后我们的画廊空间其实像是这样子的老的弄堂里面,

然后是一栋房子,新式里弄的房子,一楼到三楼。

这个空间在我08年开的时候 ,在当时是没有这样子的画廊空间的,

因为大家还是喜欢白盒子嘛,也觉得这个东西不专业 ,对吧?!也没有那个逼格对吧!?😂😄


但是我一直非常喜欢这种人文的环境 ,

因为它在弄堂里 ,是在市区,我是很喜欢市区的的 ,

因为我是市区长大的孩子。

在市区弄堂里面我觉得有个非常好的就是 ,

在市区很热闹但是你一进去就是完全隔离了那种喧嚣。车声啊…什么的。

然后听到的就是那些很人文,很阿姨 ,很市井的,就是这些。

但又很上海那种本地文化的感觉。


所以当时我就选了这样的一个地址 ,但是从做画廊08年到现在其实时间很久了吧,

但是这个之间我就一直是在徘徊。

从来也没有真正的进入画廊业,或者真正是一个比较属于alternative(另类的)的一个地方。

因为还是要存活嘛 ,这栋房子不便宜。

有驻地这个想法其实一开始就有 ,

因为当时08年的时候就被叫FQ projects, 因为是想做一些有趣的项目。

但是实际上发现这个跟理想还差距很远 ,

但是你还是先得活。

所以虽然叫project但是真正做的还是在可能两个月一次的这样一个画廊的展览 ,

然后还是去博览会,还是要去找那个客户买家,

然后尽量的能让这个画廊能够存活下来。

虽然有这个想法 ,其实一直在like in mind, 

没有真正的去好像有动力或者有谁来推我一把去做这个事情。

直到今年 ,是因为子涵。子涵来了以后她就说起这件事情 。

然后我就觉得,我一直是觉得这种东西凭缘分。

就是碰到了谁愿意能够一起去把这件事情推进的。

然后就开了一个OPENCALL,之前一直有但是从来就没有去落地把这个想法真的做出来 ,

所以其实我作为驻地来说还是刚刚起步,

目前就是在现在有一位第一个驻地艺术家,

是一个英国的年龄已经不小快六十(岁)了的一个女艺术家。

她看上去也是50多岁吧 ,然后那就可能就会有比较好玩的故事出来

然后 , 她做的这个主题可能就是跟她自己的回忆有关,

然后也去找我们弄堂周边的邻居啊 ,尤其是那些老年人去谈老上海、新上海跟他们的回忆,

跟现在的这些碰撞吧,是跟回忆相关的。


庄彬:那你的驻地项目是如何规划的呢?比如说大概多少时间 ,会选择什么样的一些艺术家?


非青:这个其实来驻地的人员我们并没有任何的限制 ,不是只限于是艺术家

你可以是一个researcher, 可以是一个作家,可以是Anything, 或者你饭做的特别好我觉得也可以! 😄

我觉得其实只要是有一些想法 , 有一些好玩的技能吧。我觉得都可以,我觉得艺术本来就是很open的,没有说一定要是思想层面的或是怎样,某一个事情做到极致我觉得都是艺术家 ,没有年龄限制 、也没有行业限制, 只要你认为你符合。然后你给我的东西有一定的深度 、有一定的思考就可以了。

我也是刚起步啦 ,我觉得我没有资格去筛选,怎么样的去筛选来驻地的人~

展览《驻地艺术》开幕讨论现场 

On-site view of the exhibition Residency Art opening talk

庄彬:嗯 ,我觉得你说到的这些就已经可以看到你对驻地的态度了 ,已经是一个规划了。那竹君呢 ,你现在就已经快接近要驻地汇报了。你的体验是什么呢?



李竹君(工作室画廊当前驻地艺术家)


我的体验就是我感觉驻地它允许艺术家在一个特定时间内 ,

当然对我来说是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内可以进入一个比较深入的一个创作状态。

因为你独自一个人在一个空间里面生活一段时间然后创作 ,

因为我是做银盐摄影、传统摄影所以我要进入暗房。

然后它会允许说去很敏感 、很细微的感受到创作的这样一个条件。

然后比如说身体,我会去调节身体进入一个比较特别的一个空间。

我觉得其实驻地对艺术家来说就是有一个挺大的帮助的。


庄彬:我觉得竹君挺不一样的 ,因为她的经历是比如说去冰岛拍摄三个月 ,然后又去马来西亚拍摄几个月,就是在她的这个创作过程中移动本来就是一个常事 ,然后再到上海来驻地,当时我问她驻地计划是什么? 她说我是来冲洗之前拍摄的冰岛的照片 ,我心里还打鼓,想着:啊?!你不是来摄影的?你是来洗照片的?但其实每个艺术家真的来驻地了以后才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摄影是关于什么的,对它来说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所以说她刚才说在一个非常集中的时间段里面不间断地去工作 ,其实这才是对艺术家来说在这儿驻地的意义。

 

竹君:嗯,对的 。因为在平时外出拍摄的状态下你很难……

有那个安静的环境去深刻地思考一些东西吧。

然后当进入到这种创作的状态的时候,

因为很安静,你一个人,然后慢慢地会把很多不必要的东西排除在这个状态外面。

然后你就会体会到 ,比如说人的内在和创作的一个过程发生的一个很直接的连接 ,

很直接的一个互动吧 ,这个很重要。

然后就是驻地的这个过程就允许了和当地的周围的人的一个交流。

比如说我平时在工作室嘛 ,聊天啊或者是像今天这样的交流。


庄彬:竹君来了以后周围基本上所有的艺术家都开始玩相机了,开始玩银盐摄影了。她一来就搭了一个暗房 ,带动周围的一批人都在体验冲洗照片的过程。

那子涵呢?你也是艺术家 ,你觉得驻地对你而言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什么?或者说跟你自己在工作室创作有什么不一样?


展览《驻地艺术》开幕讨论现场 

On-site view of the exhibition Residency Art opening talk
梁子涵:


我觉得可能因为我是去年才刚毕业嘛 ,

我是学纯艺术的 ,主要是画画方面的。

其实在学校的时候就了解过很多的驻地项目 ,包括美国啊、意大利啊,日本啊,有名的那些。

驻地项目对于我做为一个学生来讲是一种学校的延续 ,每天就只要想着创作就可以了。


其实是一个我不花钱也不挣钱的地方,其实是一个比较乌托邦的状态。

当时我就去申请 ,其实申请的这个东西我觉得有一点像谈恋爱一样的😄

因为像申请驻地这种 ,我写的时候一直要想“它”为什么要我 ,我为什么要去这个地方?

但其实你知道,大学生也不懂什么嘛 ,

那个时候就会强制自己去写这样的东西。

当然写着写着的时候我就会想我会为这个驻地做什么 ,

或者“它”着急跟这个艺术家做 ,到底会有什么样的价值

当时就是会去想这些问题 ,但是确实没有什么答案。


今年四月份应该是机缘巧合吧 ,然后到北京驻地 。

其实也是一个比较奇特的经历。

因为当时是在北京 ,是在一个六环外的某个郊区的地方。

然后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农场 ,那个农场它的背景其实算是一个贸易公司 ,

它的老板是做比如陶瓷代理啊 ,什么红酒代理进出口这样的。

然后这个农场里面就会有很多动物啊 、植物啊 、果树啊什么的。

然后他可能就是觉得 ,当然跟他聊也感觉到他可能觉得作为我一个周末可以过来休闲娱乐的地方,

我可以带亲戚啊 、朋友过来看一看的地方 。

那养一些艺术家也就还比较有观赏性吧……😄😄

然后他就开始做持续地做了一些驻地的事情 ,

其实也是有艺术家过来以后就开始发展出了一些 ,

比如陶瓷工作坊啊、 首饰工作坊 、古琴工作坊 。

是有一些独立的空间在那里。

我们当时是三个人嘛 ,其实我们是第一批中国艺术家驻地在那边。

他主要是在招一些国外的一些手工艺者去那边驻地,

他整个的项目可能就不会像我大学的时候了解到的那些项目那样成型的驻地项目一样。

他并没有一个管理者 ,一个什么制度性的东西。

基本上就是我们几个在那 。

每天就是我们三个人起来去食堂吃早饭 、画画。

然后去食堂吃午饭 ,画画。

大概就是这么的一个状态 ,我们是在一个四合院里面嘛 。

但其实整个会让我觉得回归到了一种很单纯的人和人群居的这样一个状态,

没说谁是艺术家 ,谁是工作者,谁是厨房阿姨之类的。大家就是这杨住在一起做这杨的一件事情!


其实我当时会有一些期待吧 ,比如说我们都是艺术家就会有一些作品 ,

或者一起有个什么比较有创意性的活动,

但是到那边之后然而艺术这个大写的东西就好像没有那么明显了。

就比如说我们会一起做一个风筝 ,或者搭一个帐篷 ,

一起捏个陶什么的~就很多这种……这种一起的事情 ,

但是它并不是严格意义来说是在艺术创作范畴之类的。


但是这些东西也会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就是挺必要的,

就是回归到人和人比较真诚的一个相处状态。

然后我当时在那边做的一些作品主要是在纸上的,

因为我们工作室前面有一片就是种了很多松树的一个林子 ,外面就是一个很大的玻璃房,

因为当时你到了那边之后就是又在郊区 ,你又出不去然后就是一个比较沉浸式的一个环境。

所以第一反应就是要写生要速写 ,去认识这个地方,

那些小小的写生后来我就把它贴在那个玻璃房的玻璃面上,

有点像各种各样的思绪或者是痕迹吧。然后就摆在了这个玻璃面上,

也做了很多很小陶罐埋在了那个林子里 ,就是那些东西现在有一点就像我的遗物一样。😄

就是放在了那个地方 ,

就是这整个过程其实跟我所认知的艺术体系内的一些操作是不太一样的,

其实反而我觉得更真实 ,就是有点跳脱出来再看这个经历。


庄彬:你是在国外念书吗?

梁子涵:对 ,我是在那个芝加哥艺术学院念的书之后回来的。

庄彬:所以你接下来还会寻找这个方面的驻地吗?😄


梁子涵:这个 , 我觉得其实这个方面的驻地在国内的情况来讲是不可避免的。绝大多数我所了解的国内驻地情况都是基本都是这样。或者说毕竟要生存嘛 ,我觉得以我现在的这个状态花钱去驻地的可能性比较低

所以可能会有一些各种各样的驻地计划 ,但是国内我了解到的很多绝大部分的是这样的,然后我现在也不排斥这种 ,我觉得挺好的。


庄彬:所以这个驻地会有一个成果性的东西吗?还是就是过了一段生活?


梁子涵:主要是也没有人看 ,😄 

所以也没有人组织我们来办个展什么的。

那个时候唯一的管理者是老板的秘书。

那个老板的秘书是国外毕业的 ,然后她还有业余摄影什么的,

但她不算是对艺术展览 ,或者这种组织性的活动也好很有经验的人。

因为我在那边会经常去喂小动物,所以我们就给每个小动物做了一本手工书

然后我也给那边的人 ,每个人都做了一本手工书。

我是最早走的 ,我住了一个月 。

然后当时的展出就更像一个读书会一样的,

就是摆了这些书在桌上 ,就是大家一起看 ,喝个茶然后聊一聊什么的。

大概就是这个样子。

事后,就是我走了以后也会有人去参观到那些书,

他们也会发视频给我,

这个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展示吧,如果是成果来讲的话。


展览《驻地艺术》开幕讨论现场 

On-site view of the exhibition Residency Art opening talk


庄彬:我觉得我们聊了“在野”驻地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机构驻地”

这是真正的机构 HOW美术馆,那策展人驻地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马珏:(HOW美术馆策展人,驻地项目负责人)


其实我们美术馆做这个策展人驻地在上海馆开馆之前就有这个想法的,

最早是我们馆长尹在甲提出这个概念的。

所以大家对HOW美术馆有所了解的话可能会知道 ,

就是HOW美术馆是先开了温州馆 ,因为我们创始人是温州人,

在13年的时候我们就有这个馆了 ,

但是上海馆呢其实是在17年的9月份才开馆的。

那么在那个之后,我们已经开了两次比较成功的展览了。

就像除了展览和一般的公共教育之外 ,我们还想给美术馆 ,

除了机构给机构内或者是上海艺术圈带来什么?


就是出于这杨的一个考虑,所以我们做了策展人驻留这样一个计划。

当然其实有一些非常现实的考量 ,

就是比较现实一点比如说考虑到做艺术家驻留的话需要投入的人力 ,

或者是你的精力其实是需要一个专门的团队或者专门的几个人来负责这个事情的。

但是对于策展人而言呢 ,

策展人相对于艺术家来讲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就是自己在做research这方面的能力更强一些。

包括他们在探索城市 ,或者是在跟艺术机构 ,

或者是跟专业艺术领域认识的会面上他们会有自己比较专们的方向和影响 ,

就可能相对来说我们的工作量就没有那么大,

所以我作为美术馆的工作人员本来就是策展人 ,

也可以兼职做这个项目负责人的原因。


还有一点呢,

是因为其实策展人相对来讲呢,

他们并不需要我们专门给他准备一个单独的工作室这样的空间。

大家如果去过HOW美术馆就会知道 ,

其实我们HOW美术馆其实是和我们同一个老板的酒店是连在一起的。

所以说我们为策展人提供食宿就直接由酒店来直接负责这一块的压力,

所以对我们来讲对整体的运营是比较容易的。

其实对于这方面的考量 ,

所以我们做了策展人驻留的这样一个项目做为我们驻地计划的一个开端。


其实我们一开始就做了一个比较简单的OPEN CALL,

没想到一开始反响特别好,

收到全世界各地特别对多 ,包括我们第一位驻地策展人,

他其实是德国柏林最新的一个博物馆的一个艺术总监 ,

相当于他就是他们博物馆除了资方之外,他就是最主要的负责人 。

就是收到的申请非常的广泛,

就是从专业机构的负责人 ,一直到独立的策展人,

或者一些还在就读的研究者,我们都收到各种各样的申请 ,

那他们来到这边以后呢大概驻留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

我们给出的时间段安排是7天到30天。


因为我们当初的初衷是希望有更多年轻的,

或者是中轻段在起步或者正在发展阶段的策展人,

对中国或者上海当代艺术圈并不是那么了解的策展人有机会来上海,

首先当然是先跟我们馆内的工作人员来进行一个交流

也让我们自己得到一个学习 ,

其次我们是考虑到希望上海的艺术圈,

特别是相对于相对年轻的艺术家有机会接触到世界各地不同的策展人。

目前来讲我们做一年半的时间,

我们一直都没有给他们设定任何的主题的限制。

相当于他们自己提出的一个研究方向 ,

告诉我们他们希望在上海开展的哪个领域的研究 。

我们会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他们一些建议和参考,

还会推荐一些相关的艺术家和机构跟他们认识。

他们自己经过遴选之后我们也会陪他们去拜访一些比如说机构、画廊或者是策展人,

艺术领域或者是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包括艺术家工作室。

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进行一个双向交流。


然后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自己想馆内的策展人 ,

或者是馆内的其他工作人员也有机会去海外的一些驻留计划 ,一些参访。

所以说我们在进行一个OPEN CALL的同时呢

也去寻找一些在海外也同样有着类似驻留项目计划的机构去进行合作。

那么目前我们去年到今年有合作的机构

包括像釜山文化基金会包括光州市立美术馆

和俄罗斯的沃斯托克的ZARYA当代艺术中心。

因为她们的这些机构其实都有一些类似的驻留项目。

那我们相当于作为机构与机构之间在彼此驻留框架相符的情况下,

然后拓展一下这种交换的可能性。


然后我们今年有开始做艺术家驻留 ,

这个怎么说其实是一个展览的契机吧。

因为我们一直没有想好说一直做为美术馆我们要出多大精力

要投入到艺术家驻留的这个内容上。

因为的确面对艺术家驻留 ,就是需要付出的精力 、人力其实会超出策展人的这个工作的版块。

那么今年是因为我们在温州做了一个群展 ,

就是7月初刚刚开幕的是一个跟颜色的序列相关的一个展览。

那么这种展览其实对比较成熟的上海当代艺术圈可能不是特别合适,

因为上海观众对当代艺术接受度相对于高一些 ,

那我们在温州做展览的时候我们会降低一下我们自己对展览的一个定义,

就是更多的能希望观众能接受一些作品在视觉上更讨喜一些东西 ,

结合一些当代的概念来做 。

当时我们在做这个展览策划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艺术家

她叫安吉莉卡·达斯(Angélica Dass)。

她这个作品其实是跟人类的肤色有关 ,

她这个项目将近持续了有十年的这个时间,

去拍摄全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种这个词 ,  她其实不太喜欢这个概念。

不同人类的这个肖像 ,然后用她真实的肖像肤色

作为一个背景色做成一个相当于说是人类普世的一个照片墙

或者说是一个照片装置这样的一个作品。


我们觉得既然把这建作品带到了温州去展览 ,

那么这个项目就会在温州和上海作为一个延伸。

也就是出于这杨一个非常偶然的一个契机吧 ,

就启动了艺术家驻留的这杨一个项目。

但是目前我们做的这个艺术家驻留还非常的不成熟 ,

因为这个艺术家安吉莉卡·达斯(Angélica Dass)

她的项目非常的简单,

你只需要给她提供一个小的白色的空间作为一个摄影房间(摄影工作室)就可以了。

她对拍摄 ,肖像大家应该也比较了解,

几个灯和几个反光板 ,灯光的光线可以控制他就可以完成这个作品。

所以,我们在想未来我们要持续的做艺术家驻留的这个计划将可能在并没有一个艺术家工作室的前提下去拓展,或者说我们是否在温州和上海进行这样一个艺术家工作室的设置是我们目前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展览《驻地艺术》开幕讨论现场 

On-site view of the exhibition Residency Art opening talk

庄彬:嗯嗯 ,我觉得说的非常地清楚。

然后肖瑶我觉得是很有话语权的 ,北京I:project space 也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可能也是比较有历史的一个这个驻地空间了,你本身也是从国外回来,应该对国外的各种艺术驻地也比较了解,那从你的背景到在在中国工作和考察的经验,结合你自己的观察,你觉得驻地在中国和国外的情况是现实怎么样的?



-徐肖瑶:(中国艺术交流成员,北京I: project 驻地项目负责人)


我其实就是一半给就那个中国艺术交流,英文叫China Residencies工作。

他们也是一个非盈利(机构)。

他们自己没有一个驻留(项目) ,

但是他们就是看(考察)全中国不同的驻留啊,艺术项目这样的,

他们已经做了差不多五六年了。


但他们刚来的时候就开始发现,

哦……这里怎么艺术空间和驻地这些东西都有,

但是信息传不出去 ,信息就在这里(中国)待着。


然后对我来讲,我从国外现在刚回来 ,

我也发现其实这里艺术空间、

驻留这些东西就都有,

而且特别特别有意思,特别丰富。


然后我的一部分工作就是去全中国不同的驻地空间或者project space做research。

自己去了之后跟大家聊。

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

然后你要是跟国外比的话,区别就是这里的信息主要通过微信传播,

而国外主要就是通过网站来获取信息。

这就是很大的区别。

就是说,如果你在国外的话这些东西(驻地空间,驻地项目)你都发现不了。


然后我的另外一半工作就是在北京的I:project space当residence manager。

工作之后我发现 ,I:project space他们也是从国外来的,

到今年9月份就快五年了。

我发现因为他们的负责人是从国外来的,

所以他们做了很好的网站。

但他们也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

所以呢,我觉得就是方式很不一样。



庄彬:嗯嗯,就是传播的方式不一样。我觉得肖瑶很有话语权就是因为她在中国驻地交流这个平台,他们几乎把全中国做驻地的消息都会放上去 ,然后也会做很多田野式的调查。哪怕是很小的空间很偏的地方 ,只要有驻地项目她都会去。然后北京的I:PROJECT SPACE这个驻地项目他们也做了比较长的时间了,他们的这个项目还是非常的活跃


所以你觉得在参与组织和在实地考察之后,你对不同的空间正在做的驻地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么?比如说在野的和机构的很不一样啊,在比如有七天三十天的还有一个月两个月的,所以说在你看来这是一个怎样图景?


徐肖瑶:怎么说,就是整个的这里的文化就是不像国外的那么institutionalize (机构化、制度化)


因为没有那么机构化的那种支持 ,

所以说驻留啊,艺术空间之类的

很多不同方向的都有,

然后这个就是跟国外的那个区别吧。


然后我发现中国的驻留他们会有不一样的条件,

驻留的目的也不一样。

有些驻留就是随便去一个城市,去几个地方,

又比如很多驻地都对新媒体的这一类感兴趣 ,

每一个的驻留方式还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北京的I:project space,

他们就是请艺术家来,时间就是差不多一个月到两三个月,

当然是越长越好 ,因为一个月的话,艺术家刚到才习惯嘛 。

然后他们最主要的就是请艺术家过来,

给他们时间;让他们做研究这样。

最后也不是要一定得提供一个东西。


并不是说艺术家来这驻留完了一定要办一个展览啊,

或是比如一个摄影艺术家来的话,一定要搞screening(放映),都不是。

对I:project space来说,就是给艺术家时间,让他们有一个空间去创作。

因为他们了解有些艺术家的working practice就是不停的创作创作创作。

但是最后没有时间研究出一个题目。

所以最后会做一个presentation,artist talk, screening 这类的东西。

但艺术家知道来驻地两个月,不是有一个time schedule这样的说一定要完成什么。


很多I:project space的艺术家,差不多百分之八十的艺术家在离开北京之后还会再回来。半年后、一年后两年还有三年后……他们就是回去他们住的地方,继续他们发展他们做的东西。比如说我们9月份就有一个艺术家,他是去年来的 ,他发展了一个项目,然后做了一个presentation;做了一个小的展之后他就回德国了。在那继续发展他的项目,然后现在就是给歌德学院合作做一个双人展。


庄彬:所以本土的艺术家有吗?还是都是国外的艺术家?

徐:驻留大部分都是国外的艺术家 ,就是要提供留资金,当然不是让艺术家自己付钱过来,是要艺术家带Support过来。


庄彬:那你自己的空间呢?你想要做一个驻地的话你希望的理想的驻地是一个什么样子?

徐:没有想过,可能内容类似,但不一定非要叫做驻地,因为做驻地也蛮难的。

展览《驻地艺术》开幕讨论现场 

On-site view of the exhibition Residency Art opening talk

庄彬:誉帧,你们呢?


唐誉帧:(几点当代艺术中心驻地项目负责人)


我是几点当代艺术中心驻留项目负责人 ,几点是在17年底才正式成立的,

所以是做驻留项目是比 “STUDIO GALLERY(工作室画廊)”更晚 ,

其实我们的Founder他早年其实是有经营民营美术馆的经历。

所以他在最开始有设想过,其实就是把美术馆的只能单一化,

所以我们在介绍中心的时候,

我们就会说它是一个以驻留为主的艺术中心。


所以我们整个空间的设定,包括整个program的设定,

都是为了驻留而启动的。

我先从我们的空间说,

我们是在锦溪,实际上它是属于昆山,但离上海比较近嘛,

锦溪古镇如果你们听过的话大概距离周庄就是三四十分钟的车程,蛮近的。

但这个契机是因为锦溪古镇是当地政府还没有设定要收费进入整个古镇。

中心可以在那里成立必须要有这个基础开放,这是第一。

  

然后我们大概建筑面积占地有两千平左右,

然后有四栋相当于我们叫Villa(别墅),

上下两层,上层是给艺术家住,

下层就是艺术家驻地的工作室空间 ,包括可以转换成展厅的空间 。

  

这四栋房子的职能也非常不同 ,等于说这四栋房子每一间都不一样 。

有一幢下层是一个rehearsal room(排练室),

如果艺术家是做performance的,表演类型的,

他们就可以使用这个空间去做 ,

然后其他几栋我们可能针对像影像艺术、装置艺术空间多一些 ,

所以那里的空间可能比较开放一些,可以自由的去设定 。

  

然后我们还有两个空间属于古建 ,它不是属于保护型古建 。

所以我们整个机构看起来都是白色外表 ,但是不是白色的Cube(方盒子),

它还是有那个古建的形状在的 。这两个一个是“古厅”,一个是“楠木厅”,

我们作为正式的展厅空间, 所以说我们从18年下半年我们才正式启动所谓的驻地项目。 

  

然后一开始我们就明确的想做Exchange program(交换项目)。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跟China Residencies联系,

包括我们最开始是跟“Residence Artist”(平台),

他们的平台上将近有六七百个驻地空间的项目,

因为我们最开始设定的目标

是希望能够送将中国的艺术家出去 ,对方老外艺术家能够进来这样子。 


知道今年上半年开始我们做了OPEN CALL,

但一年就只有两次OPEN CALL。

等于说包括中国艺术家在内,我们有两次机会让他们进来。

然后我们还有一个类型是SHORT TERM(短期),

提供给 Domestic based艺术家来申请。


在项目整个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没有设定驻留的主题,

而今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会希望将一半的驻留项目是带主题的。

比如,我们跟泰国的SAC一个机构 ,

他们去年有设定主题是“可持续性” ,今年设定的主题是 “神明灵魂” ,

我们叫神秘学可能是因为他们迷信的词,

因为官方还是会看我们发出的公告 ,我们回来避免这些措辞 。


比较好玩的是我们也会跟所有来申请的艺术家也解释这些细节是怎样形成的 ,

然后包括俄罗斯的Zarya,我们今年也有想合作 。

因为跟他们的项目主要是偏研究型的。

所以虽然我们只有两年不到的时间,

但也可以看到整个program是不断地在变化 ,

所以包括艺术家开放,到后期我们希望有策展人项目开放。

然后我们的驻地是一到三个月,Exchange的话,

如果他本身就是在国内的话我们希望是短期的一个月以内的。


庄彬:所以你们也是配套了展厅的,艺术家驻留之后可以展览?


唐誉帧:对,但其实展览对我们来说还是有待考虑吧。对我们来说最后只要是presentable的result就可以了,并非一定要放在展厅的形式里以展览的方式面对大家。因为我们在18年底和三位日本艺术家合作的时候我们发现 ,我们其实给他们非常大的压力 。在很冷的时候晚上熬夜工作到12点 ,就是在展览开幕当天所有展览都呈现的很好,所以对驻留空间来说压力特别重,是一个很大的负担。


庄彬:嗯……这个我们也经历过,当时艺术家也是快崩溃了。

所以我想问问在座所有人,为什么要做驻地呢?做驻地的目的是什么?


倪非青:


我来说吧,就是好玩,

这跟我一开始做画廊的初衷有点像,

做画廊也不挣钱的。

但就是想聚集一些有意思的人在你的生命的旅途中,

这个对于我来说才是一个重点吧。

基本上目的就是为了跟好玩的人呆在一起 ,其实蛮简单的。


我觉得我做驻地也没有事先预设好,

它是要怎样怎么样的我觉得只要是开启了,

然后我觉得这个本身的不确定性就是好玩的地方 ,

如果是事先确定好就不好玩了。


在我从事经营艺术以来,我的目的从来也不是为了挣钱的,

只是在过程中如何存活下来是一个挺难的事。

除去这个难度之外我觉得其它对我来说还都挺简单的。😄



欧鸣:


其实我刚才说得太简短了,我想补充一下,

我刚才没有说到工作室画廊的驻地流程是怎么样的,

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我们(驻地空间)是在浦江镇,

地铁8号线可以到的地方,说远不远,说近也不算近。

我们是一个别墅空间,三层楼,每期是两个艺术家,每个艺术家驻地1到2个月。

也有过三个月。

发现三个月太长,一个月呢又太短。

因为去我们那里的艺术家媒介比较多,有摄影,有装置,有绘画有雕塑。

也是在一年的经验之后我们发现说,两个月的时间是最有保证的。


之前我们同期一般是两个艺术家,接下来我们可能会有策展人,

明年我们也已经联系好了一位奥地利美术馆的策展人,

这样,同期就是一个艺术家和一个策展人,可以让我们的工作领域有所交叉,

可以聊更多有意思的东西出来。


然后每个艺术家的两个月驻地时间我们大概是这样来分配的。

艺术家来了之后会先做一个艺术家之前工作的介绍,

之后的每个星期都会与艺术家有一些交流,

这些交流最后就会出成我们的报纸。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些报纸都是我们每一期艺术家交流下来的内容。

当然能够出在报纸上的内容其实也只是冰山一角,

因我我们常会一起吃饭,喝酒同时聊天,

会有很多录音的聊天内容。

也因为团队精力有限,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完整地去呈现。


同时,在艺术家的工作过程中会有工作人员来记录艺术家的工作状态。

比如最关键的工作变化的几个节点,我们都会记录下来

最后以视频的方式呈现出来。视频的内容会控制在3到5分钟,

虽然比较短,但是我觉得是对艺术家非常重要的一种文献式的纪录。


然后最重要的是两个月后艺术家会有一个OPEN STUDIO。

这个活动我们倾向于让艺术家在半小时之内清晰完整地去介绍他的项目,

这个项目可以跟之前的计划相关,也可以是没有预设的。

但我们希望艺术家可以有能力清楚地阐释,

这是我们作为机构对艺术家的一个要求。


当然在这样一个状态里面我们做完之后也发现了很多问题。

首先,每个艺术家的媒介不一样,

比如说李竹君来了之后我们就需要搭建一个暗房。

要遮挡所有的光线,要通水等等等等,

所以就像刚才HOW美术馆说的那样,

做艺术家驻地非常挑战组织者的能力 ,

需要给艺术家提供一个基本工作的条件 ,

会出现很多很多的问题 。

同时还有艺术创作的探讨,有些人的艺术主张和想法不一样,

可能有的时候,聊起来会针锋相对,出现各种很有意思的体验。

而我们是一个观察者 ,

所以说这也触发我们愿意把大家聚到一起聊一聊,

其实可以聊很多层面的问题。


我们发现其实这两年学到了很多的东西,

我们最初的愿望很简单,就是交流。

但我们缺乏像国外一样机构化制度化管理,

我们希望接下来从执行到开展都更有条不紊。

但是很难在中国找到已经很有形态的样本去学习。

所以我们更多的是跟欧洲的一些画廊、机构去跟他们交流。

现在更多的是想把我们的艺术家送出去 ,

把国外的艺术家引进来。

我们希望把驻地项目常态化 、机构化,让它成为一个独立运营的非盈利机构。


目前我们也达成了很多的合作。

我们发现很多欧洲的艺术家有强烈到中国的意愿。

他们可以申请国家的艺术基金来解决一些基本开销。

但对于中国的艺术家来说,好像还没听说有国家层面的这种专项基金的支持,

帮助我们中国的艺术家走出去。


回到我们为什么要做驻地?我们的愿望就是交流 。

我们想让大家知道艺术的工作是什么?

现在发现越做会越投入,感觉这个事情越来越有意思。

完全是不计成本,越来越理想化的一种状态,

但是还好,我们还“活着”,还不停地有愿景。

这是我做艺术的经验告诉我的,就是你不要怕会跌下去,

就是不停地去做一些胡思乱想有意思的东西。

通过做, 才大概知道我们是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

那么接下来就是迎接挑战。

如何帮助更多优秀的中国艺术家走出去,跟全世界建立广泛的对话和交流。

这是很具体的事情 。

同时,国外艺术家来了之后,

如何能够准确地呈现他们的工作和思考,创造更深入的交流可能。



马珏:


其实原因跟欧老师说得很像,主要就是要激发交流。

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开始做的是策展人驻留项目。

更多的是触发我们机构于机构之间

或者是独立策展人和我们机构的工作人员之间。

同时也激发我们来驻留的策展人和上海本土的艺术群体,

包括艺术家和相关的研究者和公众的一些交流的可能。


因为其实我们对驻地策展人并没有一个强制的要求说你最终要给我们一个最终的呈现结果。

其实有两个原因,一个是非常客观的原因,

在我们美术馆没有这样的一个专门独立的空间给到驻地项目,

其次是我们一旦要求他们要呈现一个结果的时候

我们是否要对这个结果进行遴选。又是一个增加我们的工作量,

包括我们跟策展人进行一个深入的讨论这样的问题,就打破了我们的一个初衷。


但是我们对驻留策展人有一个硬性要求 ,

就是每一位驻留策展人必须在我们驻留期间在馆内做一个公开的讲演,

相当于一次公共的教育。

经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有差不多十场这样的讲演了。

 

我们除了再我们美术馆做这样的讲解之外呢 ,

我们也在尝试把这样的一个公共讲座带去了高校。

我们在对这些讲座内容整理发布的时候其实也发现,

这个除了是对公众的一个思路拓展之外

其实对我们自身也是很有帮助的,

因为是独立策展人他们都有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对于一个主题的研究比较深入的。

所以对我们自身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也可以学到非常多他们想要的知识点 ,

无论是他感兴趣的点还是说在策展人自己的所在机构或者是他研究的方向;不同国家的一些情况都会通过这样一场活动进行一个交流 ,这个其实是我们非常看重的一点。


然后为什么我们在做驻留艺术家的时候,是希望这个艺术家和展览是有做合作的。

确实也不能保证我们也有空间能驻留艺术家呈现展览,

那我们就希望这个艺术家是我们这个展览的参展艺术家。

或者我们在我们的上海空间或者更多的空间呈现他们自己的作品,

那他的驻留就不会单纯的只是一场经历,

而是把他在中国驻留的一个成果

包括他之前的一些艺术实践也展现给大家看,这个是我们非常关注的一个点....

……

展览《驻地艺术》现场 

Exhibition view of the exhibition Residency Art


关于展览话题 About Exhibition&Topic


参展艺术家 Participating Artists

顾建  Gu Jian (中国,China) 

张扬彪  Zhang Yangbiao (中国,China)

杨仁喜  Inhee Yang (韩国,South Korea)

董莫比  Mobi Dong (中国,China)

刘家冬  Liu Jiadong (中国,China)

张一  Zhang Yi (中国,China)

Johanna K Becker (德国,Germany)

Miguel Moreno Mateos (西班牙,Spain)


- 关注公众号了解工作室画廊更多展讯和活动!-

- Please follow our WECHAT to get more info about our exhibitions and events! -



画廊开放时间 Opening Hours 



画廊空间 Gallery Space 

周一闭馆 Close on Mondays

参观时间 | Open Hours: 11:00 - 18:00

驻地空间 Project Space

预约参观 | By appointments only


最近更新 WHAT'S NEW



2019 夏季实习招聘正式开始了 !

Gallery Summer Intern Recruitment!

在这里跟完一个项目比看100次展览还有收获!

[艺术家讨论ARTIST TALK] 作品讨论会Alexandre Bavard

本期讨论嘉宾:ALEXANDRE BAVARD

Art Residency Briefing: An Existential Journey with Analogue Photography

驻地项目概述:与银盐摄影的存在之旅

本期驻地驻地艺术家:李竹君

Current artist in residency: Zhujun Li


Meet the gallerist | Studio Gallery 视频正式上线

Meet the gallerist | Studio Gallery Official Video Is Now on Youtube 

跟随创办人的脚步来全面了解工作室画廊
Follow the Founder: Celine Zhuang, get to know all you want about StudioGallery👇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heck the Newsletter of May 

更多信息请参阅工作室画廊五月Newsletter 👇















Copyright © 2019 工作室画廊 StudioGallery, All rights reserved.

作品图片由工作室画廊提供|Image courtesy of Studio Gallery


www.studiogallery.cn

Project Space: 101, #58, Lane350 JiangZhi Rd, MinHang Dist, Shanghai

项目空间: 上海市闵行区江栀路350弄58号101 

Gallery Space: 101,#1, Lane41 XingGuo Rd, XuHui Dist, Shanghai

画廊空间:上海市徐汇区兴国路41弄1号101

Contact 联系方式

Tel:(+86) 021 5470 0139
Email: info@studiogallery.cn 



往期精彩回顾

EXHIBITION | Gallery Space

拉个旅行箱就来做展览了

[开幕回顾Review] 刘家冬个展《回应》'RESPONDING' Solo Show of Liu Jiadong

《水 身体 时间》欧鸣个展|Water Body Time Solo Show by OuMing

《曝光》现场创作邀请你来创作!EXPOSURE invites you to create on site!

【Video| 视频】顾建个展:「制作| MAKING」

【Exhibition Tour | 导览】 作品《群居 Gregarious》

工作室画廊新展《制作》即将呈现!New show 《Making》is coming!

“美好的状态”工作室画廊@画廊空间开幕展OpeningShow@StudioGallery_GallerySpace

工作室画廊开幕展《美好的状态》GallerySpace-OpeningShow 'The Right Mood'


OPEN STUDIO | Project Space

[Open Studio] 驻地项目开放日Miguel Moreno Mateos @Project Space

[Open Studio] 驻地项目开放日Johanna K Becker @Project Space

聊、吃、艺术 TALK / EAT / ART

[驻地项目自述] 张一:“我的专业是做雕塑,这次我想换个生产方式”

驻地项目开放日 — 驻地项目开放日:刘家冬@Project Space

驻地项目开放日 — 第四期艺术家董莫比MOBIDONG OPENSTUDIO

驻地项目开放日 — 杨仁喜OPEN STUDIO-INHEE YANG

驻地工作开放日 — "身体"刘家冬| OPENSTUDIO_Liu Jiadong

驻地工作开放日 — MEXICO WOMEN IN ART 墨西哥女性艺术家影像作品放映会

驻地工作开放日 — 交交交交交交交交交交流EEEEEEEEEEEEEEEXCHANGE

驻地工作开放日 — 开开开开开开开开开放 OOOOOOOOOOOPEN


ARTIST TALK:

与银盐摄影的存在之旅 First Studio Gathering with Zhujun Li

驻地艺术家说自己的工作:Johanna K Becker「下集」

驻地艺术家说自己的工作:Johanna K Becker「上集」

“雕塑应该是什么样?你其实是有期待的。”

"你对艺术的思考,跟对这个世界的想象能反映出很多东西"

艺术家张一,Johanna对话


更多丰富内容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