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汹涌,仰望星空
也许将来置你于死地者,就是今天这些你不顾安危为其呐喊的人。
在越来越多学者选择退出或者保持沉默时,劳东燕教授凭一腔孤勇闯入公共舆论场,为热点事件发声,也普及法律知识。
但这几个月来,劳东燕教授又遭遇了多少无端指责和攻击,怎能不让她默然良久?
劳东燕教授的这则微博,让我心有戚戚然,觉得心情有点沉重。前段时间,缪晓辉医生注销微博,令很多人扼腕叹息。
也许,终有一天,劳东燕教授也会离开。
我突然想起了前不久刚刚去世的杨海鹏。
杨海鹏生前是一名记者,曾在《南方周末》、《财经》等媒体工作过,长期在新闻调查一线工作。曾看到一句话是这样介绍他的,“如果你遭到了冤狱,杨海鹏也许是能帮到你的那个人。”
现在杨海鹏去世了。在网上,有很多人在骂他。一些被网友视为“爱国正能量”的大V把他打成黑公知,于是一群自认为是“爱国群众”的人,一起跟着骂。尽管这些“爱国群众”未必真的知道杨海鹏是谁,但跟着“正能量大V”一起骂就对了。
挨骂的,不只是杨海鹏,早期的那些调查记者,现在没有几个不是在一片骂声中,苛且度日。
连清川在怀念杨海鹏的文章中说,“海鹏的个人悲剧,其实无非是我们这一代新闻人的集体悲剧而已。我们或许所遭逢的际遇不同,但终究我们都成为了丧家之犬,在世界中狼奔豕突,少年时的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成为了一个遥远的泡影,而在日常生活的庸常和污秽之中,日日颓唐下去。”
中国最早的那些调查记者,几乎全都是中国的脊梁。把这些人污名化,只会让现在仍然坚守新闻理想的记者和媒体人胆寒。
长年累月在网络辱骂调查记者的人,有没有想过,当有一天遭遇不公时,也许,将不会再有人出来厘清真相,也不会有人出来讲话了。
一些人对于替他发声者的态度,从下面这张截图中就能看出一二。
“用得着你时,你是救命稻草;用不着你时,你是‘带节奏’‘惟恐天下不乱’。”
“你冒着风险替他发声,他拿你当枪使。”
这就是当下一些人对待替他发声者的态度。
前些天,郑州的事情,我在微博还是微信群,都看到了这样的留言,“万一他们要回了钱,会不会回头指责我们转发的是敌对势力?”
在经历了敲锣女、过桥女、蛋糕男以后,很多人开始犹豫,会不会再来一个存款男(女)?
这种被背后捅一刀的经历多了,很容易打消一个人发声的积极性。
前几天,有个读者问我,“你觉得你写的文章,有用吗?”
那些基于某种原因对我进行指责或攻击的人,如果有一天你陷于困境,我虽然有可能不喜欢你甚至讨厌你,但只要还有能力,仍然会选择为你遭遇的不公而发声。
尽管我知道,反过来,倘若有一天我处于被不公对待的境地,你是绝计不可能为我发声的。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不同之处。我很少考虑值得不值得,在我能够承受力的风险范围之内,我更多考虑的是应不应该做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