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百度
4
习近平
5
@诉说趣闻
6
@纽约时间
7
1'
8
上海
9
bxss.me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1
2
1'"
3
百度
4
习近平
5
@诉说趣闻
6
@纽约时间
7
1'
8
上海
9
bxss.me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二湘:朱令去世一周年,清华学子控诉清华在朱令案中的冷血和无耻
李宜雪的良知卖了2万元,真正需要声援的是罗灿宏啊
故意按摩让女生“产生欲望”后发生关系,算性侵吗?
洗牌电商圈!阿哲放话全网:挑战抖音所有机制!爆全品类大牌!
阿哲现身评论区,@一修!肉肉痛哭,无限期停播!回应舆论黑料,关闭私信评论区!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自助助人:以书为媒介的心理支持小组
Original
ka233
刺鸟栖息地
2022-03-25
“在『撒野』系列推送里,我们探索有关精神疾病的各种玩法,发布刺鸟栖息地主办的各类主题活动,同时友情转发我们认为值得一试的其他活动资讯。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探索自助和互助的多元形式,重建人与人的连结。本期带来的是刺鸟主创参与上海郁今香读书会的心得笔记。”
撒野系列
第
20
篇
自助小组
9月16日,筹备上海展览期间,我去参加了一趟上海郁今香组织的读书会。郁今香是服务抑郁/双相患者及家属的老牌组织。对了,郁今香和郁金香是两家组织,都做精神健康,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前者。
读书会是他们每周的例行活动,面向益友(对病友的称呼)开放,完全免费。这个活动报名了就可以参加,成员有一定的流动性。另外他们还有封闭式的互助小组。带领者是郁今香的工作人员。我来的目的一半是有需求的人,有些日子没参与互助团体了,彼此聊一聊,放松一下。另一半是同行,来学习一下他们的经验。
活动形式是每人朗读当期指定书籍,围绕书中段落引申讨论。
一开始带领者先请大家自我介绍,同时聊下对最近卫健委出台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部分伙伴表示了担忧,基于隐私的考虑,基于对实际操作细节的质疑等。也有部分伙伴保持乐观,认为如果国家强有力推动情况可能得到好转。(关于这部分,有心力的话我们晚些推文再讨论)
后面就是读书环节了,当天读的是《少有人走过的路》,后面的讨论也围绕这个展开。
何为自助小组
这里关于自助小组多聊两句。大家看美剧,经常看到聚在一起聊聊自己经历的戒酒会一类的场景,那个就是很典型的自助小组。所谓自助小组,包含以下特色(Jacob&Goodman,1989; Kurtz,1990)
以成员的经历和应付问题的做法为本
成员之间互相鼓励/支持/分享有关经验
成员之间有共同的病情/经历/行动
成员为专业人士提供病人的主观经历和治疗方法
成员拥有自己的资源/组织,推行属于自己的服务
自助小组的核心理念包括朋辈支持、自助、互助、朋辈心理治疗、助人者心理治疗(叶锦成,2011)。
目前大陆的民间精神健康实践,许多都是以自助小组的形式展开,用大白话说就是有着相似经历的人聚在一起互相支持。不过总体来说,线下长期举办的这种小组还是比较少的。上海算是超一线城市了,做这件事情的人也还是很少很少。
熟悉的氛围
现场参与的人群来看,双相占据比例不小,年龄跨度大,有家属参与,有非病友人士参与,许多人是第一次来。
对我来说,再一次回到了熟悉的团体工作现场。最强烈的感觉还是不少第一次来的伙伴的状态让人很在意,能感觉到从知晓信息到真的抵达现场还是付出了不少努力的,而从确诊到此刻能和大家聊一聊,中间也有太多不为人知的心路,大家都辛苦了。
说是熟悉,并不代表说就麻木了。熟悉指的是对现场氛围和团体中典型角色的熟悉,如果你也曾经参与或者带领过大量的类似团体,就明白我所说的这种熟悉。比如一定会有人话比较多,一定会有人相对沉默,一定会有人热心地推介自己相信的方法和理念,也一定会有人提出质疑和反驳……但具体到大家讲的生命故事,当然各有各的不同,每一次去听那些关于求医问药,关于和亲人的羁绊,关于艰难自处的故事,都有新的收获。
没有参与过这种公共活动的人可能会有一些想象,觉得是不是一定就哭的稀里哗啦啊,是不是都很苦啊。其实未必,很多时候就是互相出出主意,或者不同观点的碰撞。
”让我放松的评价我接受,让我难受的评价就先放一边“
”我不觉得把所有事情当做疾病是正常的“
”我知道我很想活着“
”想死,又害怕“
这些讨论十分宝贵。对于亲历者本人,表达自己,看见他人,自然意义非常大;对于有志于从事精神健康公益的人来说,倾听亲历者的真实声音,了解真实的需要,所带来的收获和启发也远比书本要生动的多。因为并不是案例分析,也遵循保密原则,就不在这里多讨论活动的细节了。
书籍的作用
对我而言,感觉书籍的作用一方面像是能把话题拉回来的引子,另一方面也是打开讨论的口子。我还是第一次在小组活动里面念书,这个感觉很神奇,把注意力放回了白纸黑字上。我不确定是不是如果换成文学性更强的诗歌小说剧本,亦或是亲历者的个人传记等,会有更好的讨论效果?
书在这个小组里面其实更像是媒介的作用。在其他读书会活动里面,收获书籍知识可能是第一目的,但是在这里,会发散得很开。我很赞成把书作为切入口的想法,也认为大家聊得好在当下比读书更重要,但我仍然在想,如果还想多把书利用起来,或许可以设计一些
结构化的活动
。或者再引申一下,比如做一些文字相关的表达性创作。
意外的讨论:宗教和信仰
当天读的书和基督教有关,大家聊着聊着也聊起了宗教信仰相关。带领者对这种讨论是兼容并包的,并没有打断或者阻止大家的交流。
这也是我一直没有单独花时间去关注过的部分,其实在精神健康实践里面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这部分资料大家去搜索灵性和精神健康,灵性和社会工作能找到不少。这样的出发点是从全人照顾,从服务使用者为本的角度去考虑的。作为灵性资源重要提供者的宗教组织在中国的活动相对不足,大多局限在各宗教组织内部。而非宗教的灵性资源弥散在某些打扮为“灵性幌子”的“宗教迷信”以及各种“灵性包装”的市场行为中,包括各类身心灵机构及其开设的身心灵培训课程、出版的相关书籍与产品等等(常海燕,焦桂花,2014)。这就使得“灵性”成为一个较难把握的概念。
我本身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什么宗教信仰,最多就是一些朴素的民间信仰,相信很多同龄人和我一样对这块接触很少。但是这并不妨碍在助人的领域里面,将这块作为考虑因素纳入到实践。Rene Hdfti(2011)对欧洲将宗教和灵性运用于精神疾病治疗的经验做了回顾,包括大量的实证研究和精神健康照顾项目过程和结果的呈现,其结论支持将宗教和灵性纳入到心理保健和精神疾病的治疗当中。其中,
对个体的尊重、对多样性的包容是反复出现的有效因子
。台湾学者林木笔(2016)提出“柔思社会工作(Rationality, Art and Spirituality Integrated Practice)”的观点,将理性、艺术与灵性相整合,认为灵性能够超越观点差异洞察自身,看到苦难意义,超越心理好恶的定律,从而突破理性和艺术对于社会工作追求道德、意义、伦理与价值基础的局限性。具体到需求评估,柔思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灵性相遇(spiritual encountering),即社工与服务使用者成为灵性追求的伙伴,社工可能也应该追求服务使用者的内在经历与深层连结,从而改变专业权势的霸权关系,成为彼此的生命同行者。
以我的理解来看,就是这种视角能够体现对个体的尊重,包容多元,也能够更有效地利用服务使用者生活和文化背景里既有的资源。这里不具体展开了。
现场非常有意思,一开始大家也没有透露太多自己的信仰,后面说着说着,发现各种信仰的都有。自然讨论也变得热烈起来。
这会成为团体的动力,但对于有明确目的的团体来说可能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话题的出现相对随机,临时出现的走题,带领者要如何把握尺度和平衡,这里不赘述。
不仅仅是读书会,之前也有参加过其他的互助团体,我发现不少带领者最担心的往往是冷场或者没话说。但其实我不担心这一点,我在意的还是说团体目标和过程是否一致。比如如果目标就说营造安全氛围轻松地聊一聊那么就是ok的,如果目标是讨论某个固定议题或者希望促成某些改变,那可能需要更详细的活动设计。同时我也发现民间线下互助活动
会有一定的随机性,可能不会那么缜密和有逻辑
。做社工的话会有更仔细的一个设计,和前后的评估,但民间互助团体不是社工机构(却也客观承担了许多类似的功能),
需要围绕怎样的目的做到什么程度
,这是我们需要一起来思考的。
但说这些没有苛责的意思。因为你会惊喜地发现,即便可能是一个准备有限的活动,这帮人聚到一起以后也会有非常活跃和有意义的讨论。光是营造安全空间这一点,就已经把事情往前推了一大步。
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墙
有三件事情让我很在意。
第一是自我介绍的时候,许多人说是第一次来这样的活动,并表示以前可能都不知道。郁今香在上海做了很多年了,也还没有能够把消息充分扩散到有需要的人群中,那相信更多的公益组织也会面临类似的困境。另外也有一些人表示自己所在的城市没有这样的活动,一方面可能是普通城市(包括乡镇)真的就没有,另一方面也还是有
资源没打通的问题
。所以这次
精神健康展览
我们搞了个资源角,就是希望能够把做服务的组织和有需要的人群链接在一起。
第二是活动开始之前郁今香伙伴和我说场地不好找,许多地方听到”心理“听到“辅导”都有点发怵。但是做读书会反而场地好找,“读书”,听起来就好接受的多。我听到这个消息很震惊,继而也能够理解,我们这边又何尝不是呢。倡导做了这么多年,社会意识有没有一点点进步呢,我不知道。这还只是自助小组而已,如果是重症精神病
亲历者的社区康复
,那又要难百倍千倍。
第三是结束以后,参与者们进行了非常久的自由交流。由此更凸显线下活动的宝贵,也说明这种机会在大家的生活中是不多的。郁今香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这种活动
例行化,日常化,
变成一个寻常的事情。做社工大家很清楚许多项目是需要扎根做长期的,在活动频率和持之以恒这件事情上,部分民间组织并不输于专门机构。有一个参与者活动提到,希望公部门能够提供免费或低价的心理支持服务。其实作为第三方组织的郁今香就在做这件事情。郁今香的伙伴也告诉我,许多小伙伴得了抑郁症躁郁症以后社会功能没那么好,经济上也会受很大影响。所以他们多年以来没有去收费也有这方面的考虑。作为同行我很能感同身受,同时又不免担心他们在运营方面所要承担的压力。
后记
以上,就是我参与的心得。能展开聊的点太多了。本文内容已和郁今香的伙伴确认并得到了许可。写这个的目的,
一个是给自己备忘,第二个也是给做同样事情的人们参考,当然最重要的还是,
如果你在上海,又希望有个地方聊聊,不妨去他们那里看看。
附一个他们的二维码
康复途径因人而异
本文只做资源分享
END
相关阅读
如何与精神疾病重症康复者相处?
医生和病人在戏剧里找出路
我在精神专科医院做导医
2020年的展览正在积极筹备中
今年情况特殊,比往日更加艰难
去年展览情况如下
内容模块:
抑郁症主题展览空降魔都
观众反馈:
展览结束后我们收到了这些留言
策展心得:
第三年的十字路口
视频回顾:
药玩,抑郁症展览回顾
合作/赞助/报道/转载 请联系邮箱
thornbird123@foxmail.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