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撒野』系列推送里,我们探索有关精神健康的各种玩法,发布刺鸟栖息地主办的各类主题活动,同时友情转发我们认为值得一试的其他活动资讯。通过线上线下活动,探索自助和互助的多元形式,重建人与人的连结。”
黄婆滩村20多位70-100岁的女性的个人经历讲述,话题涉及童年、婚姻、父亲母亲、政治运动、死亡、鬼神等,如何进入?这部影片模糊了时间、话题、历史事件等概念,用恐惧、怜悯、喜悦、荒谬感、卑微感等感受的痛点为索引,阅读20多位老人不同生命阶段的记忆碎片。
#发起人有话说
大家好,我是小卡,是这次活动的发起人。俞爽是我的影像创作好姐妹,这两年她做了一件我很佩服的事情,那就是跑到村子里埋头去拍片,甚至一度打算留在村子里面当会计(让作为教育投资人的她老妈痛心疾首)。俞爽跑去美国学的人类学,但是说话不卖弄,做东西也踏实。我去她家看到她把黄婆滩访谈的笔记都整理打印出来的时候非常吃惊,她在这个事情上面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我预想的还要多得多。这次她去昆山杜克大学做学术放映,被我顺道请来了上海。
放映《黄婆滩的老妹妹》,有以下几个初衷,1.自然是欣赏片子本身,感受浙江黄婆滩老年女性的民间记忆;2. 这部片子诞生于草场地的民间记忆计划,作为草场地的活跃作者,想请俞爽和大家聊聊草场地的影像互助生态,将她的所思所得与对纪录片创作感兴趣的朋友们分享;3. 作为人文社科出来的学生,作为当下越来越受欢迎的人类学专业的学生,俞爽和人类学这个学科打交道的心路也是一个可以对话的主题,加上我自己也有人类学的受训背景,一直在关注这个学科伙伴们的实践,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也可以围绕人类学、围绕田野调查聊更多。
对我来说,这个活动不仅仅是单纯的放映,更像是借由片子打开更多对话空间。也希望大家带着交流对话聊天交朋友的心态来玩。这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它可能不是一个一步到位的成熟纪录片,但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是,它是俞爽作为创作者在这个节点的一个阶段性见证,我也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放映和放映后的聊天,打开更多有关影像有关历史有关社会调查的可能性。
#分享嘉宾有话说
大学毕业之前,想要找到一个可以保持自我学习的方式,也许是通过田野调查,也许是通过影像,也许是别的…比较迷茫。偶然的契机了解到“民间记忆计划”的方式:进入一个村庄,和老人对话,记录日常,通过影片的创作进行思考和整理。乍听起来不酷,但是是一件马上就可以做起来的事情,就想休学尝试一下。写邮件告诉我的纪录片老师,老师回复说,很高兴看到你通过“doing”作决定。接下来的这两年里,我一直想到这个说法,通过“doing”来做决定,觉得说得很准确。好像是在通过每一天走出门的拍摄,每一次坐下来的对话,和每一个村子里的人建立关系的过程里,找到了一种我期待的自我学习的方式。不是通过文字和概念学习一个宏观的世界,而是跟随自己的身体去了解就近的生活的细处。***本次活动以聊天交流为主放映为辅***
***以下是有关片子的更多资料***
《黄婆滩的老妹妹》是我在黄婆滩拍的第一部电影,关于20多个老妹妹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在我们村,女性之间,年幼者称“妹妹/小妹/妹佬”。94岁何乐纷叫24岁的俞爽叫“妹”,叫84岁的王翠娟也叫“妹”,非常奇妙。这些叫我“妹”的长辈是“老婆婆”,好像没啥问题。但是慢慢我才回过味来,其实她们也是最近才变成老婆婆的,可能自己都没反应过来。有一天王翠娟在街上看到从菜地回来的茹万富,感叹,他都90多岁了啊!如上,她们是变老了的“妹”,就像《哈尔的移动城堡》里面,主人公被坏女巫穿袍而过,一下子变成了白发驼背的老妹妹。我回村拍摄,有一个地理大发现。小时候回村过年,去老街买炮,拿到河滩边的坝上放。我觉得黄婆滩就是老街和溪滩。今年发现了老街和溪滩中间有特别多小巷子,像毛细血管一样,可以无限分叉,很多深深处。很多老妹妹们就住在毛细血管的两壁。同理,参加“民间记忆计划”,采访老人,是生活大发现。我以为讲“过去的事”,不过就是是政治运动里面怎么人性阴暗,或者是经济发展怎么生活变好云云。但是老妹妹们一开口,我就发现是我浅薄了。惶惑、怜惜、慰藉、激情,一桩桩一件件,许多细节,个中滋味,可能镜头前面这个人在很多自处的时刻,拿出来咀嚼琢磨过好多次,但是现在她开口在对我们讲述、为我们表演。我不知道怎么描述这样的体验,我对生活的了解太少了,她们给我开小灶补习,带我穿梭记忆,就像穿黄婆滩的毛细血管小巷一样,绕来绕去,好像没有尽头。所以这个电影是我的学习笔记,现学现卖。很多东西,我自己也还没吃透,也许比我更有生活阅历的观者,会比我感受到更多!最后一定要提,草场地工作站的伙伴们也都是我的老师,尤其是充满了智慧的梦奇姐,她陪我一起爬了素材山、细读了近十万字的采访抄录、琢磨片子的结构,我每天都怀揣着感恩的心,么么哒!
黄婆滩当然不是“静静的”,从来就不是,这个江南小村和中国大地所有角落一样,风起云涌多少年,更久远前不说,只是近百年,战争,冰雹,瘟疫,一个接一个运动,每一寸地都被翻了多少遍,人呢,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像厚茧一样一层裹着一层。现在,百年之后——不,可以说千年之后,因为之前谁也没来过这里这么干过啊——一个叫俞爽的黄婆滩后代,在这里记录并翻检往事。不信,等到黄婆滩一个个老婆婆们坐在屏幕前对着你诉说往事时,她们一张张沧桑老脸镜头前飞扬摇晃前倾后仰……一句话可以形容老婆婆内心:好啊,终于等到这一天该老子我来说说了!看了初剪出的片头17分钟,老婆婆们一个个背影穿行在狭窄幽深浙江新昌黄婆滩巷子,一组组开头画面就把我震住。重头戏出现在,老婆婆们一个个出现在镜头前讲述“记忆之痛”……哇!老婆婆们,个个都是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啊!那种眉飞色舞,那种手舞足蹈,那种老脸生辉,那种往事滔滔且等我细细道来……这个时候你会觉得,说什么已经不重要了。
俞爽,本科毕业于美国杜克大学人类学专业,自2019年加入“民间记忆计划”,在家乡浙江绍兴黄婆滩村进行个人记忆采访和纪录片创作。
***以下为活动详情***
Belonging Space
关注性别与精神健康议题的草根团体,曾在位于上海地下的「闲下来合作社」运营常驻实体空间,近期转向在城市空间内游走。日常通过观影、讨论会、艺术工作坊等活动,推广性别平等和多元的价值观念。以艺术促进行动,以行动促进反思和自我疗愈,拓展身边的互助网络。
刺鸟栖息地的成员和朋友们为了能够支撑自己生存和发展的面包而努力。多数活动仍然与精神健康有关,与创造健康社会有关。刺鸟衔着面包丁,飞向带刺的玫瑰海。不管是作为组织,还是作为构成组织的个人,我们都希望能够寻找到更不消耗的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期待你的支持。精神健康公共艺术团体。以超越学科的视角看待精神健康议题,身体力行促进知识和经验的生产, 秉持社会正义的理念, 探索多元介入的可能。开展同伴教育、 互助团体、 讲座沙龙等经典项目, 也通过影像研习、 影像制作、 戏剧演出、艺术展览等各种艺术创新方式进行精神健康大众传播。连续五年举办精神健康艺术展览。与多所高校合作, 组织教学和培训。曾获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 706空间青年基金、 银杏基金会、 爱德基金会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