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奖全靠“鸽”?你不知道的老广们玩“彩”法!
都说沾财气、讨彩头
你是否也曾买上一张福利彩票?
如今各种公益彩票在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
其实彩票在中国发展历史十分悠久
从先秦时期的“博戏”到清朝的“白鸽票”
再到近代为赈灾救济发行的“江南义赈票”
都对当时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过不可忽视影响
今天小编就带你一起来看看
不同时期中国彩票长啥样的吧~
可见,彩票为一种以筹集资金为目的发行的,印有号码、图形、文字、面值的,由购买人自愿按一定规则购买并确定是否获取奖励的凭证。
上面提到的“白鸽票”,指清朝乾嘉时期,广东一带民间流行的“白鸽票”彩票。
白鸽票的一般玩法是圈字:
通常是把《千字文》前80个字印在纸上,购买者可随自己的想法在票上圈出若干个字,最后从所有字中抽出若干字作为中奖字。一般来说,有五字以上相符,便可按不同等级中彩。
白鸽票名称的来由,是利用白鸽开彩。开彩时,将80个字卷成小球,白鸽衔出20个小球,就是所开的字。这种开彩方法比较简单公平,白鸽只需稍加训练便可参与到开彩活动中。
白鸽票后来还衍生出很多不同的玩法,比如把《千字文》里的字打乱,也有从100个字内选5或10个字,从20个字里选1个字的玩法。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彩票是中国人发明的,起源于2000多年以前先秦时期的博戏。至西汉,则演变出民间抽彩活动——“蒙彩”,汉高祖刘邦称帝后第二年(公元前204年),都城长安就出现了第一代通过设彩营利的“彩人”。
“彩人”在长约丈余、宽约五尺的方桌上,整齐摆放64个三寸见方的漆匣,部分漆匣内装有银饰、玉饰、金饰等实物,名曰“彩物”,其余的漆匣都是空的。
抽彩之前,“彩人”先将“彩物”示众,让人们看清楚,然后在“蒙彩”摊周围挂起布帷,挡住人们视线,再迅速将漆匣内“彩物”全部错位挪移,以防记忆力好的抽彩人记住“彩物”。重新摆放好“彩物”后,“彩人”会在每一个漆匣上蒙一块黑色麻布,以免抽彩人看清漆匣内有无“彩物”。
抽彩人自由投注,如果博取了头彩,可获得漆匣内“彩物”和高额奖金。
关于吕宋票的玩法,清末有过许多报道。1871年,上海的《上海新报》对此有过详细介绍,当时的吕宋票每期销售5000份,每份5元,中奖率为10%,其中头奖为8000元,其余等级依次递减。一时间,国民购买彩票的热情高涨,彩票市场一片热闹。
光绪年间,苏北地区曾发生发生严重的洪涝灾害,贰正处于多事之秋的晚清政府无力应对如此重大的灾害。
彼时,江南地区的士商乡绅向两江总督刘坤提出仿照吕宋票章程出售筹赈彩票的建议。随后,刘坤向朝廷奏请发行“江南义赈彩票”,鉴于地方义赈的良苦用心,清政府批准成行。“江南义赈票”由商人缴饷承办,资金收入由商人掌控,开创了清末本土化商办彩票之先。
这种结合民间力量和借鉴西方模式的“官义合赈”的新型救灾模式,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心在救灾体系,在拓宽赈款渠道、丰富赈灾方式、形成新的募捐机制等方面推进了近代中国赈灾机制的近代化进程,对后世的赈灾救荒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彩票因其强大的资金筹集力,在现代社会人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当下,中国体育彩票与中国福利彩票为社会保障基金、红十字会人道主义援助、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维修、残疾人事业、地方农村医疗救助资金和全民健身计划做出了巨大而积极的贡献。
随着彩票发行量的急剧增长和其社会影响的日益扩大,政府对彩票工作有了更加严格的规范和明确的要求,使之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发展的轨道。
张孝柯:《晚晴官方赈灾浅析》沈明学 吴毅:《浅析我国体育彩票立法的历史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