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仅半年?该大学4位硕博研究生自尽!3位同一宿舍楼

师生 2023-06-21



据报道南京大学女博士跳楼身亡!该大学半年已4位!


一、痛心


2021年4月8日,南京大学仙林校区19栋又一位女博士跳楼身亡。半年内,这栋楼已经有两位跳楼、一位烧炭身亡。


2020年9月19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博士跳楼。

2020年12月4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烧炭自杀,宿舍楼浓烟滚滚,电梯里也烟味呛人。

2021年3月13日,南大鼓楼校区南园六舍,男研究生跳楼。

2021年4月8日,南大仙林校区19栋,女研究生跳楼。


短短半年时间,已经第四起了。


“其实能理解她的,你知道我的,我最初对学术也是很热爱,但后来,就是觉得没意思了。可能她也是学着学着就觉得没意思了吧。”


二、自我否定抑郁


博士自杀事件代表着高学历群体所面对的切实社会生活压力进而产生的心理问题。


读研读博阶段的抑郁,主要源自于自我否定,无论是学术方面的自我否定(为什么别人有paper自己没有?为什么别人做了那么牛逼的工作,自己啥都不是?)对自己智力的否定,对自己各项能力的否定(我不仅智力低下,表达能力也差,情商也低),还是经济方面的否定(已经工作的同学们收入对比自己),或者对自己选择的否定(我脑子进水了选择读研读博,我为啥那么蠢?)总之最后得出的结论都是指向一条——我不配活在这世上/活着太辛苦了,好累。

习惯于内部归因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一般会更加努力,因此被老师家长表扬。而外部归因的学生会被批评——“你怎么老找客观原因?都是别人的错?你自己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句话想必大家都听过。


但是习惯内部归因的学生更容易出心理问题。在中学阶段,努力确实能提升分数;但是在读研阶段,运气好坏,导师好坏,平台好坏,研究领域容不容易出成果都要比学生的个人努力重要——这时如果再内部归因,拼命加班,也无济于事,越努力挫败感越强。当他/她还在用自己的内部归因理论找失败原因时,推导结果只有一个——“我是个废物”。


三、科研压力大


现在充斥着28岁教授,美女博导,这种宣传。一堆公共号,自发的把学术职业包装非常光鲜。这种模式,只有传销业才这么搞。是的,学术界顶端人物的确很光鲜,然而,这些顶端人物鲜有。


年龄大了,看本科同学都工作落实,开着小车,喝着奶茶,步入婚姻。而你定居的城市不确定,工作不确定,没有对象。


眼睛看向周围,就是压力,靠自己很难走出来,要和知心朋友在一起,多聊天,每天晚上去散散步,喜欢运动的话,最好每天也运动一会,去人多的地方,沾沾人气会让你心灵慰藉不少。


科研确实是一件不确定的事,努力了真的不一定有成果。反馈时间又太久,又大多是一个人摸索着方向。即使是同一个课题组的也不会有很多的话说。久而久之,心里真的容易出问题。

四、退学


学校越好,学历越高,从某一个角度讲,就会对某个体系,某种权力的依赖度越高。你为这一纸文凭付出的越多,放手难度越高。


有些同学想要退学,想到退学的后果却又忧虑起来。退学之后,没有应届生身份,国企央企大型外企大型私企等优质企业基本与你无缘。即使去私企,也有招聘上的歧视:研究生退学还不如本科毕业生身份,几乎所有面试官都会问我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退学?退学后,家人,朋友,亲戚,几乎所有人都不太可能理解你。所以想着好不不容易的走到这里了,再忍忍,能躲就躲,就快了。


其实来到这里的你们已经足够优秀了,优秀到只要你热爱一件事情,你就有足够的能力把它做好;优秀到只要你愿意去接触别人,就一定有人愿意为你敞开心扉。当你感觉到自己或许达不到预期的标准的时候,不妨适当的降低对自己和对他人的期望,这时或许能发现很多的意外惊喜。

成年人了,要学会照顾自己。按时睡觉,按时吃饭,好好念书,每天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美美的,别想那么多以后将来。


记得多跟爱你的人打打电话,你爱的人或许让你感觉到惊喜,但爱你的人一定能让你感觉到温暖与舒适。




更多精彩:清华最新毕业生就业分析

国际测试完败!中国大学教育怎么了?

清华出走女博导、美国科学院院士再发五篇论文

本月痛失三位中年教授;史上长寿科学家共同特点是什么?

美元海啸、金砖5国4个失色,央行新任委员谈汇率外升内贬?

胡适、李敖如何看待“觉醒年代”?

假装“财务自由”?多少人月收入还不足千元?

银行薪酬排行榜,冠军不意外、亚军没想到

“短命”的金融精英,逃不脱的中年危机?

各省人口最新排行,前三名变化大

42岁教授猝逝,本月再痛失45岁博导...

千家上市公司干不过一个摄像头?央视、新华社热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