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徐经世:中西医并重须做好三件事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一直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西医学进入我国约两百年的历史,其发展是非常迅速的,在某些领域的技术和研究甚至赶超西方。应该说,西医学在与中医药并行发展过程中取长补短,相互渗透,发挥了较好的互补作用。
那么,中西医如何并重,更好地融合互补呢?我想谈几点粗浅的感受。
取长补短,坚定中医信念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中西医在取长补短中互为发展。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时期下“怎么看中医药,怎么定位中医药,怎么发展中医药,如何保障中医药发展”,为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要中医药发力,而推动中西医融合发展又是关键一环。我们必须从科学角度再一次认知中医学的特点,中医药理论的本质就是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它能够主动吸纳、消化、融合当代先进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而谋求自身发展。历代典籍和先贤经验表明,执业者历来都要有较高的知识素养,这是中医药学的源溯基石。
所以,今天对传承是有双重要求的,多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照中央决策要求积极施政,把中医药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一手抓院校教育,一手抓师承传授,以解决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短板。
中医人才的培养需注重延续性,特别是临床家并非短时所能培养出来的。除跟师学习以外,要靠自身努力,更重要的是信念,有坚定的信念方可有所成。只有联系自己实际,在学习和工作中找差距,用心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在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贡献力量。
认识自我,找准中医定位
西学中和中西医结合这一举措在建国初期就已提出,数十年过去了,盘点现实的情况,“结合”得如何?需要我们认真总结一下成效。我身居其中,既看到成果,又看到中医药自身的诸多问题。
一是中医辨证思维囿于现代医学检查诊断标准。有的中医临床专业人员缺乏中医的辨证思维,开出的方药没有君臣佐使等配伍的原则,一张处方有二十多味甚至三十多味药,看不出主攻方向,抓不住主要矛盾,更有甚者试图用一张处方解决病患所述的所有症状;有的依赖于西医学的检查、检验、超声、病理等报告,以指标变化来判断中医辨证施治的成效。
没有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分析,缺乏中医病因病机的判断,这不是中西医结合,更谈不上融合互补。
二是中医人自身的不自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我认为还是对中医药定位不准,优势和独特作用如何发挥不清楚,缺乏艰苦扎实的临床实践。没有临床疗效何来的自信,说到底还是专业思想不牢固,对中西医融合定位不清。所谓医学之难,难于无偏,中医自信在于临床疗效,但疗效又在于磨炼,所以中医要做好定位。
三是少数中医人夜郎自大,固步自封。比如面对肿瘤患者,中西医协同非常有必要,西医化疗,中医得扶正。若西医杀肿瘤,中医也要去杀癌细胞,这样只会适得其反。其实,这也是对中医辨证施治核心理论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表现。
中医治病的着眼点不在于抗癌,而在于调整人之整体或局部机能,使之达到平衡状态,并能减轻毒害,让患者持续稳定向好。这也是医学对这类疾病追求的最终目的。
做好“结合”和“融合”大文章
正确理解把握“中西结合,融合互补”非常重要。从字义上讲“结合”是结聚、合作在一起而形成一个共同体,以人之取就是彼此之间进行结合,团结起来做好事情。至于现时提出的融合,从“融”字的含义来说,“融”有调和融洽之意,对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相互渗透,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使之得到更好的发展。
我认为,中西医结合不是简单的“1+1=2”或表象上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不是中医院有一整套西医检查手段、手术和治疗方法,也非综合性医院设有中医科那么简单。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对象是病家,是因病结合、对症融合。在临床上,中西医互补不可偏废,但又忌生搬硬套。
对于如何做好中西医结合、融合发展,我认为要做到三个坚持。
辨证诊断上坚持“借西守中”和“衷中参西”两个思维。应该积极地借助现代医学的检验检查等手段发现、认识疾病,通过现代医学手段甄别其有无器质性改变,是否可以选择手术等医学手段进行治疗,是否存在需要生命支持辅助手段进行挽救等。如此,才能在适当的时期、适合的阶段遵循中医的辨证思维,分析判断病人的阴阳虚实,给予针对性的方药调理,支持支撑辅助西医,以取得最佳的临床效果。
施治处理上坚持“宜中则中,宜西则西”和中西互补。比如今年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中西医结合互补就展示了强大的力量,但这种互补结合是有讲究的,疫情初期适宜采用中医药来预防;对付轻症和转阴恢复期的病人,要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给予辅助、扶正、提高机体的正气,增强抗病能力;至于重症、危重症时期,则必须宜中则中、先西后中,对症辅助生命支持以度过危重期,然后根据个体情况结合四诊辨证施策,使机体逐渐恢复。
创新发展上坚持“百花齐放,借西促中”。中医药的创新发展不仅是要在守正基础上注重自身的理论、临床实践、理法方药、制剂研发、古方新用等方面,更重要的还在于积极借助和利用西医学微观角度,有效成分的检测、提取细胞分子等先进科学技术手段和方法来不断发现中医药新效能、新用途,不断研发出包括给药途径在内的一系列中医药创新成果。如屠呦呦从中医典籍《肘后备急方》中得到青蒿素提取灵感,将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再如这次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中医以“一方统筹,一人一案”的辨证论治法取得阶段性胜利。而这次战“疫”的取胜,可以说真正彰显了中医药的守正创新。
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期待未来两种医学能够更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我们在疾病预防和治疗中的能力,更好地为健康中国贡献中医力量,更好地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新体系。(来源:健康报,作者: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国医大师 徐经世)
推
荐
阅
读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祝之友:《神农本草经》药物古今临床应用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