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杨清清:从杭州到汉堡,G20的关注点有哪些变化?

2017-07-13 杨清清 全球治理



作者杨清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学术合作部主任、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本文刊于汉堡峰会召开前夕的2017年7月《财经界》。


距离7月7-8日德国汉堡二十国集团(G20)峰会召开只剩下几天的时间了,5月底西西里岛七国集团(G7)峰会不欢而散的气氛犹在,贸易保护、气候变化、中东冲突、暴恐活动、难民问题等让人头疼的议题则愈演愈烈,G20能否如期完成既定目标,杭州峰会之后G20能否作为全球经济合作首要平台继续稳步前行,全世界都在拭目以待。


对于成功举办2016年G20杭州峰会的中国来说,已将“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中国方案嵌入到G20议程中,一份公报和28份成果文件已为2017年德国G20的再出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汉堡峰会能否完成“承前启后”的历史使命,难度系数还是很高的。

    

 一、汉堡峰会核心议题的可持续性和聚焦度与中方期待有落差。



2017年7月7-8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在德国汉堡举行


      第一,杭州峰会首要议题“创新增长方式”被旁落。杭州峰会着眼提升世界经济中长期增长潜力,挖掘新动力,核准了《G20创新增长蓝图》,并制定了创新行动计划、新工业革命行动计划和数字经济发展与合作倡议。但在汉堡峰会相关议题中并未对创新有过多篇幅,虽然德国重点强调数字化、信息化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改变,其优势要惠及全人类的发展,并首次推出了数字经济部长会议。但创新作为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尤其是德国工业4.0对于现代化科技和发展的示范作用,却遗憾并未在汉堡峰会的议程中有所凸显,与中方期待明显有落差。


  第二,杭州峰会“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推动包容和联动式发展”两大议题中,均高度重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但汉堡峰会对基础设施和投资的关注度明显被其他东道国更关切的难民问题、反恐融资、气候变化和公共卫生等议题盖过。更为失望的是,工作组层面原有的“投资和基础设施工作组”被删减,意味着2017年并未有专门的工作组继续跟进基础设施投资的进展,这与2017年德国G20汉堡峰会提出的“塑造一个相互连通的世界”主题有出入。


  第三,杭州峰会“建设更加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议题下,对于国际金融架构、抗风险的金融体系、国际税收合作、金融透明度和绿色投融资、反腐败等议题在汉堡峰会的延续性相对完整,但因美国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份额改革的阻滞,对金融监管放松、美联储加息预期增加对全球资本流向的溢出效应,让汉堡峰会在这些议题的执行度上也有可能大打折扣,不确定性仍然很高。


 二、汉堡峰会的会议架构难以维持G20议题的延续性和多元化的协同。


2017年G20主办国德国在峰会筹备时间上相较于中国少了两个月,但德国计划在轮值期间共进行96场会议和活动,比去年的75场还要多21场,凸显了对G20的高度重视。除了延续常规的G20领导人峰会、协调人渠道与财金渠道外,2017年G20主办国德国对相关的专业部长会议、工作组会议和配套活动有一些新的变化和调整,具体有以下三方面:

       部长会议层面,汉堡峰会取消了杭州峰会前召开4场部长会议中的2场,即贸易和能源部长会议,而用数字经济部长、外交部长、卫生部长(德国首创)等3场替代。由此可见,在当前全球贸易增长低迷、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的背景下,东道国并未有足够勇气和底气召开相应部长级别会议,并尝试破解贸易与能源难点。3月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美国的反对下,删除了联合公报中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措辞,这是G20十年来首次没有明确支持开放与自由贸易,这对于G20领导力、政策协调与市场信心都是很大的打击,也反映了德国在美国压力下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出现了议题和成果上的倒退、妥协。


  工作组层面,从杭州峰会的11个工作组重组为汉堡峰会的12个,德国保留了国际金融架构工作组、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增长框架工作组、发展工作组、反腐败工作组、能源工作组、贸易和投资工作组、就业工作组、数字经济工作组等9个组。新增卫生工作组与金融包容伙伴全球关系组,合并能源工作组与气候议题为“可持续发展工作组(能源和气候)”,展现了德国主办国对卫生医疗、公共健康、气候变化、金融合作等包容性增长的重视。但投资和基础设施工作组则被删,意味着杭州峰会达成的《支持基础设施投资行动的联合愿景声明》的后续落实还未可知。可见,贸易与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都未能在汉堡峰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反而受到一定的干扰和阻碍。


  配套活动层面,德国延续中国工商峰会(B20)、民间社会峰会(C20)、劳动峰会(L20)、智库峰会(T20)、妇女峰会(W20)、青年峰会(Y20)等六大传统配套活动之外,新增了与科研人员的对话论坛即科学峰会(Science20),这与德国本身关注科学研究,重视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有关。但并未继承前两届主办国土耳其、中国所倡导的创新峰会(Innovation20)。在德国之后陆续接棒的阿根廷、印度等国的延续更是成问题。另外,从时间上来看,3月召开S20,4月W20,5月连续召开B20、L20与T20,6月Y20与C20,相较于去年杭州峰会期间G20与B20背靠背进行的安排有所不同,从侧面也可以看出德国对于本该高度重视的工商峰会“技术性”提前召开,预留2个月进行摸底备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因贸易保护主义、汇率操纵等敏感话题的溢出效应,并提前做好相应备案。


三、汉堡峰会成果预期恐难以超越杭州峰会。


  

2016年9月4-5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G20)在杭州举行


德国希望通过担任G20主席国的机会,提升其在全球事务与国际秩序构建上的领导力。为此,德国在个别领域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和尝试,也很有可能成为此次汉堡峰会的一些亮点。例如数字经济,德国积极呼吁其创造的机遇应当惠及所有人,更快的网速、更完备的网络基础设施、更好的数字化教育、网络安全等都是未来G20成员国期望达成的目标。再如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尤其重视与非洲的合作伙伴关系。德国提出“与非洲有约”的提议,不再“讨论”非洲,而是“与”非洲进行商谈,计划投资3亿欧元援助非洲国家,推动全球支持非洲的发展,并帮助吸引更多的私人投资,为非洲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工作岗位和收入。


虽然G20主办国可以自主设置议程和成果预期,但G20自带“轮值”属性和论坛性质,决定其松散特性和难以避免的议题膨胀趋势。而且,汉堡峰会前留给成果锁定的时间所剩不多,但关于气候变化、贸易保护、能源政策等诸多问题仍有众多分歧和不确定性,能否形成“汉堡共识”目前尚难定论。甚至有传闻说德国已经开始调整对于G20峰会“成功举办”的定义了。德国总理默克尔也在近日表示,“我们在汉堡将尽力达成一个尽可能广泛的共识,考虑到美国的新政府,这不太容易,但我们需要做出努力。”预计G20汉堡峰会上领导人们将有艰难的讨论,在目前这种地缘政治复杂化、各国更多关注国内事务、多边协调难以有效实现的前提下,我们对汉堡峰会的公报成果和行动计划也需要放平期待,适当调适。


2017年汉堡峰会因其特殊的现实和历史意义,注定在G20历史上留下重要一笔。如何在全球治理的十字路口凝聚共识,继续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维持发达国家与新兴市场国家的紧密协作,共同应对全球问题,都给德国的协调和博弈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当然,上文都是基于汉堡峰会召开前的预测分析和风险评判,最后结果如何,取决于峰会的实际成果。即便峰会的成果不如以前,那责任也未必全在于德国,而在于G20机制本身、全球局势的变化和全球治理的困惑。




关 于 我 们60 26100 60 15757 0 0 2750 0 0:00:09 0:00:05 0:00:04 2968ong>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RUC)成立于2017年3月9日,是北京巨丰金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琳女士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负责运营管理的教育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由原外交部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何亚非领衔,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国际商会执行董事、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旨在构建高层次、高水准的全球治理思想交流平台,并向社会发布高质量的全球治理研究报告,努力践行咨政、启民、伐谋、孕才的智库使命。




欢迎关注全球治理官方微信公众号
globalgovernance2017

 

更多阅读:

【G20智汇】Trump a wild card at G20 Hamburg Summit

【观察】王文:G20“被平庸”,但中国令其不平凡

【睿评】刘伟: G20应成为全球持续发展的“总枢纽”

【G20智汇】罗思义:G20汉堡峰会将是展现习式思想领导力的新契机

【G20智汇】张燕玲:谁是G20最好的合作伙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