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度】王文:中国站在“崛起持久战”新起点,应有“改革开放学”

全球治理 2021-02-06

全文约9200字,读完约需9分钟。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本文刊于《前线》杂志2019年第2期,原标题是《改革开放积聚民族复兴磅礴之势》。本文为原稿。


摘要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爆发的强大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积聚磅礴之势。十个始终坚持,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宝贵经验;九个必须坚持,为持续改革扩大开放提供根本遵循。新形势下,国际竞争日益复杂,国家治理挑战重重,改革开放仍需跋山涉水;必须持之以恒发扬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创建专门学科阐释、评估和预测改革开放,胸怀雄心壮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关键词】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间奇迹;大变局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召开之前的一段时间,笔者曾在多个场合遇到不少关心中国发展的国际友人,还有一些心系时代变迁的国内朋友,与我讨论一些类似这样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会怎样总结过去的40年?会透露哪些重大信息?会不会出现一些前所未有的变化?


习总书记在2018年12月18日这个开启改革开放伟大征程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的日子里的讲话,回应了所有人的关切。【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18年12月18日。】这里面既有许多符合众人预期的对改革开放的高度肯定,如用了45次“伟大”,尤其是用了“伟大觉醒”、“伟大创造”、“伟大革命”、“伟大飞跃”来形容我们党实行改革开放的源起、进程、意义与成就,也有不少超出预期的对改革开放宝贵经验的精准概括与精炼总结,尤其是对未来所应“必须坚持”的道路自信与理论坚定,堪称是党的新一代领导核心对“改革开放再出发”宣言书和总纲领。


让笔者最印象深刻的是,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了108次“发展”、74次“改革”,74次“坚持”,67次“开放”……这四个最高频次出现的词汇,是帮助我们快速理解40年来这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的关键钥匙,即通过“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实现了飞跃式发展,而这一切有赖于在诸多方面的“始终坚持”(10条),而未来也“必须坚持”(9条)这些成功的40年经验。


“坚持”一词据查最早出现于《新唐书·元澹传》,描述其“岂悟章句之士,坚持昔言,摈压不申,疑於知新,果於仍故”,意思是对一事的看法保持着长期的定力,不畏各类压力,最终获得新知与硕果。言外之意,做任何事情、对任何真知的求索,往往会遇到各种压力,而只有有耐心、有毅力地持续下去,才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而改革开放40年恰恰体现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况语)的优良传统与民族精神。


40年来,中国遇到了太多的内外压力,稍一松懈,稍有动摇,就有可能会走了老路、邪路。要知道,同一时间段,一度占据全球经济总量约40%左右的美国经济已衰落至25%,一度领衔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苏联已不复存在,一度开创11次经济景气循环甚至狂言要“买下美国”的日本陷入了“30年平成萧条”,一度是区域强国的乌克兰、伊拉克、阿根廷等国都遭遇多轮内外交困、社会失序、经济危机,而中国一路却披荆斩棘,一路砥砺奋进,如果没有40年的“坚持”,根本不可能走到今天。


正如习总书记讲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持之以恒的“坚持”代表着我们党的伟大觉醒,孕育了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更重要的是,因为“坚持”,改革开放最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使中国崛起成为世界历史同一时段最壮丽的景象。


改革开放的“坚持”,是实现了伟大奇迹的精神财富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用了10条“始终坚持”,来描述改革开放40年来这曲“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的伟大进程,即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始终坚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这十个“始终坚持”覆盖思想、经济、政治、文化、民生、环境、国防、统一、外交与党的领导等十个领域,恰恰折射了十大领域的40年成就,堪称“人间奇迹”。



一是“思想奇迹”。1980年代以后,社会主义事业在全球遭遇多次波折,尤其是苏东巨变后,世界上许多人都不看好中国道路。但中国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勇敢推进理论、实践、制度创新,不仅没有步苏东后尘,反而使社会主义旗帜高高飘扬在占全球1/5人口的国度,并且还彰显出日益蓬勃的鲜活生命力。30年前,西方人抛出“历史终结论”,预言刚刚起步不久的改革开放终将失败;【Francis Fukuyama, The End of History,The National Interest, Summer, 1989.】30年后的今天,改革开放的卓越成绩,反衬“历史终结论”的终结。对人类思想来说,中国扭转了社会主义的前景预期。


二是“经济奇迹”。40年来,中国GDP总量按不变价计算增长了33.5倍,年均增长9.5%,是同期世界经济的3.2倍,也是同时期增长最快、高速增长保持最久的国家。40年前,中国是全球人均收入最低的国家之一,而现在的中国货物贸易总量、外汇储备总量多年来稳居全球第一;累计使用外商直接投资超过2万亿美元,是全球同时期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之一,2016年后中国还成为资本净输出国;目前,中国已是全球最大农产品产量国之一,还是全世界拥有最完整现代工业体系的国家与制造业全球第一大国,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最多最完善的国家。尽管从人均看,中国还算发展中国家,但从总量看,恐怕极少有人料到中国40年来取得如此翻天覆地的经济飞跃。


三是“政治奇迹”。如何治理相当于西方30多国人口总和近两倍的中国14亿人口,在西方政治学教科书是不可能有答案的。40年来,中国政治体制改革没有固步自封,但也没有激进变革,而是保持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平衡,既保障了人民应有的权利逐步提升,又呵护了全国上下团结、党与国家领导体制延续与依法治国的完善。这种平衡在西方政治逻辑眼里几乎是“不可实现的任务”。从这个角度看,当西方某些只有中国两三个省甚至几个市人口规模的国家对中国政治体制指指点点,却无视本国已陷入“政治固化”、“党争钱主”困境时,他们的那些批判与指摘显得多么可笑。


四是“文化奇迹”。改革开放初期,“河殇”论流行,认为西方文明(海洋文明)优于中国文明(黄河文明),中华文明已颓废,优秀传统文化已荡然无存。久而久之,“逆向种族主义”在国内开始盛行,对时代楷模、英雄模范的丑化,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抹黑,对西方文化尤其是互联网上对美国价值观的颂扬,使得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一度受到抑制。但终究邪不压正,中国14亿人的文化需求与精神内涵,只能通过中国的文化自信才能满足与缔造。这些年本土文化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剧、小说等)的逆势上扬,没有让中国像不少发展中国家那样变成西式价值观与文化产品的跑马地,续写着改革开放在文化领域的奇迹。


五是“民生奇迹”即使在国力最强盛的美国,全民医保长期都是一个富有争议且无法实现的难题。但40年来,中国却以人类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创造了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多数覆盖,医保全覆盖,且九年义务教育率达94%,做出了全球同期75%的减贫贡献,居民预期寿命提高了近10岁,社会大局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古人所说的“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现象在中国逐渐实现,挨饿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是连多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难以实现的社会主义民生奇迹。


六是“生态奇迹”。40年,中国一度成为全球污染产业的移植地,但改革开放的纠错功能很快意识到了保护环境与节约资源的重要性。40年来,中国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约7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德国的国土面积;实际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20.37万平方公里,接近英国的国土面积。近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使得“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中国不断在节能减排、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上取得快速进展,更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贡献。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世界的巨大生态贡献,同样是许多人所始料未及的。


七是“国防奇迹”。1840年以后,中国领土被几乎所有欧美国家军队所践踏。1949年以来,中国仍数次被霸权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所威胁,被迫还击。但近40年来,中国成为全球唯一一个未发动战争、未卷入任何战争的大国。中国不再被人武力欺凌,归功于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也是军队与国家机制的巨大创新。更重要的是,中国是派出联合国维和部队人数最多的国家,不断正规化、现代化的人民解放军除了维护国家主权,还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这是任何一个强国同期从未做出的军力贡献。


八是“统一奇迹”。两岸尚未统一,言“统一奇迹”或许有点为时尚早,但“一国两制”的思想贡献,相继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的和平进程,且运行良好。目前,“台独”势力得到有效遏制。全球华人越来越相信,两岸统一只是时间而已。这个进程必将缔造新一轮的大国统一新型模式。


九是“外交奇迹”。中国是全世界邻国最多、周边关系最复杂的国家。40年来,中国未出动一兵一卒,未依附与畏惧任何一个强国,未与任何一个国家结盟,保持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保持着国家发展的必要和平环境,且逐渐实现了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变,并贡献了“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新思想。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并获得国际社会所公认,这无疑是大国外交史上的奇迹。


十是“政党奇迹”。在西方政治史上,“政党”的直译是“部分的集团”,是对部分利益集团的代表。但40年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无疑是人类政党理论与事业的重大突破。中国共产党没有私利,而是为全民利益服务。改革开放下党的长期执政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与考险,从严治党的坚持,创造了中国共产党最长执政时间的大国纪录。中国共产党仍将长期走在时代前列,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这令长期看衰中国的西方观察者们大跌眼镜。


这十大奇迹的取得,不是天上掉馅饼来的,也不是跪求恩赐来的,而是中国共产党作出实行并坚持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获得的,是亿万民众历史发展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奋发有为,锐意进取获得的,也是几代领导人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地推进相关方针政策获得的。十大奇迹的背后,看似冰冷冷的数字与文字,背后却是亿万中国人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无数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正因为此,习总书记的讲话82次提到“人民”,为使“不可能成为了可能”、“创造了人间奇迹的中国人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骄傲”,“致以崇高的敬意”,“致以诚挚的问候”,“表示衷心的感谢”!


未来中国发展的九条“戒律”


引领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习总书记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及十八大以来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贡献。代际相传,一批批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地为改革开放事业的循序渐进而做出贡献,这正是改革开放的首要经验。


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源于改革开放的九条未来“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第一条就是“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笔者看来,这九条“必须坚持”与其说是宝贵经验,不如说更像是中国继续发展并取得未来成功不得不遵循的“戒律”,是改革开放作为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能够继续发挥功效的必要保证,也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得不使用的关键招数。


五千多年的璀璨中华文明史,在某种意义可以视为是“变革史”。无数变法变革图强的运动,凡是成功的,都是保持着“宝贵经验的有效延续”与“变革精神的长期持续”进行之间的平衡统一。换句话说,成功的变革不等于完全颠覆过去,变革的长期成功必须守住源于过往宝贵经验的底线。


世界历史同样如此,许多大国起初能够改革成功而后又遇到挫折,原因就在于没有遵循那些“必须坚持”的“戒律”。比如,明治维新使日本高速发展数十年,成为亚洲第一个走上工业化道路的国家,却在此后未能继续坚持“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之宝贵经验,而是蛮目扩充军备、野蛮对外侵略,最终走上军国主义道路,对他国与本国都造成巨大灾难。西班牙,这个原本偏安欧陆一隅的国家,16世纪率先通过环球探险与贸易开拓的变革,成就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全球强国与日不落的全球疆域,而后则未能坚持过往成功的“戒律”,与英、法、荷等国势力争霸过度、运用军力超支、经济增长乏力,最终帝国殒落,一蹶不振。【关于西方诸大国的兴衰教训,可参见: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1500-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年。】


只有牢记并践行“九条戒律”,才能保证未来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戒律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40年实践证明,党有克服无数艰难险阻的能力与魄力。未来的惊涛骇浪,仍然需要党的领导。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未来中国才能继续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戒律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40年实践证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脱离了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奋斗目标,未来的改革开放也会失去方向,而国家发展也会失去动力。


戒律三,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40年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飞速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论创新,才能拨开束缚与困扰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


戒律四,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实践证明,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未来的道路不是改不改、走不走的问题,而是如何走得更好、更稳的问题。中国事业越走越大,首先要有决不动摇的“道路自信”。


戒律五,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40年实践证明,中国制度是有优势的,但也要加快完备、规范,这包括经济所有制的“两个毫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社会治理制度、生态保护制度等等。


戒律六,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40年实践证明,发展是硬道理。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社会主要矛盾,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中国才有可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戒律七,必须坚持扩大开放。40年实践证明,越开放,中国越强大。目前中国与世界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肯定离不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戒律八,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40年实践证明,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管好党,以反腐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未来改革开放营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态才有可能。


戒律九,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40年实践证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非常重要。坚持我们党积累下来的各类有效方法,新时代的改革开放才能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回顾40年的光辉历程,总结未来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宝贵经验,就是为了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持之以恒,把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把改革开放再推进。而这一切无疑是一场更长的持久战。


改革开放再出发,要有雄心壮志


令许多人为之动容的是,习总书记在讲话末尾用了三处“太多太多”,即“在近代以来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经历了太多太多的磨难,付出了太多太多的牺牲,进行了太多太多的拼搏。”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进程,是中国人强大力量的一次充分爆发,而未来还有更大势不可挡的磅礴力量。这段表述充满深情,富有厚重的历史感与豪迈的气概。


过去一千年,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消沉期,几乎没有为世界做出重大的科技与思想贡献。1949年,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不只是有摆脱1840年以来屈辱感的“百年意义”,更有扭转民族颓势的“千年意义”。但民族复兴难免有曲折的探索,经历了“文革”的十年浩劫,中国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40年改革开放使党和国家在危难中重新奋起,重新走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轨上。


40年对个人来讲,是漫长的时间长廊,但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却只是短暂的时间刻度。中国人还没有到为国家发展取得的40年成就而沾沾自喜的时候,止步不前更是要不得。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国家发展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如果说1949年夺取全国胜利,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破坏陈旧世界的冲击力;改革开放40年,证明了中国共产党人还拥有带领中国人建设全新世界的开创力;那么,“改革开放再出发”,且让未来的中国行得更稳更好,才能证明中国共产党人拥有带领新时代的中国人塑造美好世界的持续力。而后者需要中国人不能小富则安,而应该有雄心壮志。这正是习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讲话中向全国人民继续奋进发出的新号角。


在国际形势发生“前所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改革开放40年伟大成就,是中国未来前行的巨大动力,但若不戒骄戒躁,也有可能成为未来发展的障碍。关键在于,能否应对好这个“大变局”,直接决定了中国未来发展道路的可持续力与顺畅度。


从国际上看,西方出现了自工业革命以来的第一次全面颓势,老牌强国云集的欧洲已陷入老龄化深渊,社会结构受到了多子化的穆斯林与中东涌入数百万难民的冲击,经济增长长期乏力,领人类启蒙运动与工业现代化之先的欧洲已日益成为暮气之地,甚至被称为人类“博物馆”。美国也不再是18世纪末《独立宣言》发表时的那个“美国”,盎格鲁-撒克逊政治文化传统在美国日益式微。在移民融合进程中,白人在2035年前后将在人口比例中降到50%以下。力挺保护主义、民粹主义与孤立主义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以“退群”、“砌墙”、“贸易战”等方式,试图力挽美国霸权强驽末梢之狂澜,却遭遇国内外不同势力的强力反对。同时,新兴国家集体大崛起,全球政治出现大觉醒,西方发展经验在非西方世界出现“水土不服”,各国根据国情走自己道路之风日盛。国际社会的行为体出现“新中世纪主义”浪潮,非国家行为体如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意见领袖、还有“独狼”式恐怖主义者、极端力量、甚至智能机器人都日趋成为与国家平行的国际形势影响因子。


中国崛起面临的复杂挑战,超过过往500年大国兴衰的任何一个大国。中国要克服的不只是美国作为霸权国的压制、围堵与老牌传统大国的竞争、博弈,力求不能陷入大国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还要面临着新型全球化下强势个体、跨国公司、国际组织的“分权”与各类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社会渗透,力求保持国家主体性与民族认同感的延续与稳定。


在这种前所未有的复杂度面前,中国人需要充分吸收40年宝贵经验,主动谋势,洞悉未来,既要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继续优秀文化,学习先进技术,解放中国个体的国际行动力,防范“国际分权”趋势下对国家主体的消极冲击,强化中国人领衔新型全球化的实力,还要善于与传统强国周旋,以求得最大公约数态度改革并通过国际旧有规则,利用“一带一路”倡议强化与非西方世界的互动,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国人最需要学习并突破的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桎梏与千年来传统本土思想的禁锢,透析西方实践,立足长远布局,贡献中国智慧。


从国内治理看,互联网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似地使社会出现了扁平化的治理困境与即时化的管理挑战。中国数千年来一以贯之、自上而下式的垂直社会结构已悄然瓦解,数字化时代的信息拥有人与流量占有者逐渐取代职别高低、财富多少、地位贵贱等传统标准,成为社会权势与运行规则的新标尺。互联网使得均衡发展的迫切性急剧增加,但发展主义的陷阱在资源消耗、生态压力面前却暴露无疑,节约型社会的创建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对政策的平衡感要求极高,甚至是对数百年来发展哲学理念的突破。中国目前面对着巨大的贫富悬殊鸿沟以及“马太效应”的演进,中国全面消除贫困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前所未有过的“奇迹般”任务,能否成功关系到人类发展是否能实现新的里程碑。与此同时,金融危机的脚步如同“灰犀牛”般悄然有声,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使得未来不可琢磨“黑天鹅”频繁显现,中国是否能够持续保持从冷战结束以来“从未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大国”纪录,是一种相当严重的考验。


在这些国家治理前所未有的新变量之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临的挑战不只是外部因素,更是内部治理范式的变迁。人们会猛然发现,可能使发展盛况“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不一定是来自外部的战争、冲突或天灾,很有可能是内部的社会失序或金融危机。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克服国家脆弱性的爆发,强化社会的坚韧性,成为当前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迫切难题。


这也正是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改革开放已走过千山万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摆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面前的使命更光荣、任务更艰巨、挑战更严峻、工作更伟大”之意。


从历史地看,18世纪前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崛起时,人口仅百万级,充其量是当下中国一个“县”的崛起;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崛起时,人口仅千万级,充其量是当下中国一个“市”的崛起;20世纪美国、苏联、日本等国崛起,人口是亿级,充其量像是当下中国一个“省”的崛起。而4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进展创造出来的影响“吨量”,相较于过去,无异于原子弹与炸药之别,而带来的治理难度也是前所未有的。


2014年底,习总书记在会见外国客人时提到,“中国要永远做学习大国”。这种态度是对应对“从未有过之大变局”的最好提示,也是基于改革开放40年基础上的最好动力。当“学习大国”,不只是对国际变局新动向的追踪与把握,更是对国内治理新问题的改革与应对。“干中学”的精神,正是这种应对方式的体现、聚化与坚持。

 应设立“改革开放学”


4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对中国是一场社会与经济革命,对世界来说更是一次思想与理论革命。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面前,西方社会科学理论范式日益显露出苍白与脱节,无论“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左\右”、“政府\市场”还是“专制\民主”、“宽松\紧缩”,各类“两分法”广谱都显然无法概括与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进程。【西方学术界早已出现了对西方社会科学的深刻反思,但没有形成热潮。参见: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否思社会科学》,三联书店,2008年。】


中国在政治制度、经济增长、社会治理、外交拓展等方面的现实发展,早已超越基于现代化以来西方实践基础的传统社会科学理论,无疑是一种当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突破与创新。对此,中国学术界有必要开创“改革开放学”,以中国人自己思维范式重新阐释、评估与预测改革开放及其未来走向。中国学人应有这样的雄心壮志。


“改革开放学”源于中国改革开放40年实践的宏大世界意义。40年时间,世界五分之一以上人口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状态到日益富强并且部分领域开始领先的转变,实现了从传统农耕社会到全面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升级,实现了从半封闭状态到全面融入全球市场,并开始引领世界未来的突破,解释这些伟大实践,需要当代的理论创新,中国学术界不能失语。


“改革开放学”须由中国人自己来构建。对于改革开放的既有解释,国际学人习惯于以往旧有的西方经济学、政治学与社会学的框架中套用,得出来的结论与主流看法往往与中国现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主要是因为,源于19世纪新古典自由主义范式的主流西方社会科学理论,实际上是基于“跨大西洋贸易圈”的经验,而中国是个人口将近该范围两倍的更大经济体,并且不是海洋文明的国家形态,新自由主义社会科学理论建立不了有效解释。从历史经验看,新自由主义在苏联-俄罗斯、新兴经济体身上都遭遇了巨大失败,在试图解释互联网时代的欧美政治与经济现状上更遇到“理论贫瘠”。对此,中国学人需要有充分认识,既要有借鉴之法,更要有超越之心。


从指导理论思考的思想背景来看,西方话语面临的过时问题比之社会科学不遑多让。以历史学为底色的西方社会科学体系,主流是西方中心论的视角,对全球大历史变化的解释,沦陷于“文明的冲突”框架,拿这种尺子去衡量,会把所有非西方的经验看做不正常的,并且会得出“最终必将向西方靠拢”的错误结论。


而当今中国,已然具备了建立“改革开放学”的能力。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40年来的发展打下深厚的基础: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是基于中国改革实践的根本理论演进。


二是当代世界对中国的期待使中国思想有了前所未有的传播条件:西方社会科学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现实发展面前失语,中国经验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心愈发受到全球关注,中国自己如何对这种经验做出理论解释?世界的期待正在日益增强。


三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蓬勃发展为理论创新积蓄了力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发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号召以来,中国智库界快速发展,一批连接学术与政策实践的机构与人才在改革开放前沿成长起来,为“改革开放学”的建立准备了队伍。


当今世界正在寻找新的“思想出路”,基于西方社会的思想范式已经走到了无力指引人类未来方向的状态,例如后现代思潮引起了轰轰烈烈的女权主义、极端环保运动,现在则迷失于“反全球化”社会运动的泥淖。再如,西方的发展经济学等学科,在美国退出WTO等现实趋势面前,已经丧失了解释力,对于人类未来根本给不出方向性的建议。


世界的未来怎么走?需要新的思想体系。而改革开放的中国经验,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将其中的理论启示做出系统化阐发,将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能够给出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


因此,不妨从召开“改革开放学”会议、设立若干研究项目与研究基地入手,使“改革开放学”逐步确立,使其为世界做出更进一步的中国贡献。


总之,在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之际,全体中国人应对各种新事物、新动向、新形势产生的诸多不确定性进行深刻研究,谦虚谨慎,善于积累,勇于纠错,更应摆着扎实、充分与全面的学习态度,拥有信仰、信念、信心,做好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愈挫愈奋、愈战愈勇。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应对好“大变局”,才能在“大变局”中立于不败之地,进而最终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更多阅读:

【锐观察】王文:印度尼西亚,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崛起之国

【锐参考•中英双语】何伟文:良好的中美关系对中国改革开放至关重要

【观点】罗思义:脱欧后英国会更愿意跟中国做生意吗?别天真了

【关注】何亚非:全球治理应遵从“竞争中性”,而非“你死我活”


关于我们



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Global Governance Research Center,RUC)成立于2017年3月9日,是北京巨丰金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琳女士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负责运营管理的教育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由原外交部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何亚非领衔,前中国银行副行长、国际商会执行董事、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旨在构建高层次、高水准的全球治理思想交流平台,并向社会发布高质量的全球治理研究报告,努力践行咨政、启民、伐谋、孕才的智库使命。

2018年1月,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入围由美国宾州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SCP)推出的、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球智库报告2017》的“亚洲大国智库90强”。



欢迎关注“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

globalgovernance2017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