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中大学报社科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08-28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2期
第62卷(总第296期)2022年3月15日出版
双月刊1955年创刊
目    录

名家特稿

❖ 《局外人》的几种读法

朱国华




中山大学学术名家访谈

❖ 家国情怀,桃李天下

——李学柔教授学术访谈

李学柔,李广众、蔡贵龙



词学研究
栏目主持人:彭玉平
❖ 以词史为词学研究之铁门限
——专题导语
彭玉平
❖ 《少年游》词事演变考论
——兼论周邦彦“风流词客”形象之嬗变
马 莎
❖ 晚清民国主流词学下之继述与违离
——以朱祖谋《彊村语业》与《宋词三百首》之关系为例
邓妙慈
❖ 词籍辑佚的范型确立:赵万里校辑词籍探论
杨传庆
❖ 吴梅词学教育新范式与潜社女词人的词学活动
徐燕婷


“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专题
主持人:李  怡
❖ 谁是“第一”:一个超越了时间刻度的问题
——专题导语
李 怡
❖ “起点”的文学史意义
——从“第一篇”现代小说的争议谈起
刘 勇
❖ 形式、语言与情感:第一篇白话小说的三个维度
赵 静
❖ “运动”的另一种轨迹
——作为“白话小说”的《一日》
李 扬


法国史研究
❖ 法国路易十四时代高谷价的性质及原因
周立红
❖ 法国静寂主义事件的开始
陈 喆


康德研究
❖ 康德哲学的转捩点
——作为“思想事件”的“应征作品”
李 伟
❖ 如何理解康德的“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
刘 作


视觉文化研究
❖ 地方传统、国家政治与边疆秩序
——从民国西康考察影像出发
李潇雨


"高水平的对外投资与国内国际双循环"专题
主持人:黄新飞
❖ 双循环背景下的对外投资研究新进展
——专题导语
黄新飞
❖ 全球流动性冲击下双向直接投资与经济复苏: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黄新飞,刘 爽
❖ 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和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罗 伟,吕 越 
❖ 国际人才流入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
袁 然,魏 浩


编后记


论文摘要

《局外人》的几种读法

朱国华

摘    要:加缪的名著《局外人》出版后,域外研究可谓浩如烟海。系统梳理这些研究,有三个方面的重要论述值得阐发:1.从文本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到语言和叙事;2.从三种不同层面的“荒谬”说来阐释《局外人》的精神内涵,分别为默尔索个性的荒谬、存在主义的荒谬和作为社会批判的荒谬;3.从两种社会理论的认识框架来把握该小说的可能意义,关涉的主要是康德目的王国与马克思交换价值的理论。文章最后结合基拉尔的分析,通过《局外人》与加缪晚期小说《堕落》的对比,尝试指出《局外人》艺术上的某些局限。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荒谬;目的王国;交换价值

家国情怀,桃李天下——李学柔教授学术访谈李学柔,李广众、蔡贵龙摘 要:李学柔教授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会计学系的资深老教授,在创办中山大学审计专业、推动中国会计审计学科建设、培育会计审计教学队伍和人才、构建审计学科教学体系等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一生都在传递知识的薪火,默默耕耘,躬身笃行,虚怀若谷,朴素敬业,在他的引领下,一批又一批中大审计学子像一颗颗红色种子那样,撒到祖国的大地上,开花结果。关键词: 会计审计; 学科建设; 人才培养

《少年游》词事演变考论

——兼论周邦彦“风流词客”形象之嬗变

马    莎摘    要:诗词进入说部的案例颇多,但《少年游》“并刀如水”一词有特殊性:因为叙事与抒情兼美的特质,其词并非服务于叙事的工具,而是情节构筑与人物塑造的基础。由此产生的周邦彦与宋徽宗、李师师艳情故事,在宋笔记、元传记、明杂剧中屡经改编,乃至与水浒故事勾连,广为流传。这一叙事化过程体现了历代作者对文体融合的探索,也影响了读者对艺术与事实的辨析体认。诸种文体在审美层面上充分互动、彼此渗透,令读者产生丰富且立体的阅读体验,进而以极富感染力的艺术性塑造并固化了周邦彦的“风流词客”这一形象标签,使之深入人心。这反映了历史与文学的共生互动,也显示了在文学领域知人论世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关键词:周邦彦;《少年游》;词;本事;文体

晚清民国主流词学下之继述与违离

——以朱祖谋《彊村语业》与《宋词三百首》之关系为例

邓妙慈摘    要:朱祖谋之创作与词选关系密切。《彊村语业》创作取向的多元性表现为托兴深微与赋笔叙写的结合,梦窗情味与苏辛气骨的交融,重南而不疏北的书写策略;《宋词三百首》词选观的兼容性表现于词作取舍中的平衡策略以及“体格”与“神致”的衡词标准。《彊村语业》与《宋词三百首》有共通之处,但二者在对待苏辛词风的态度上存在一定程度的违离。《彊村语业》与《宋词三百首》体现出朱祖谋对晚清民国主流词学的继述与违离,彰显了总结传统词学与催生新词学的浓厚意味。关键词:朱祖谋;《彊村语业》;《宋词三百首》;晚清民国;主流词学


词籍辑佚的范型确立:赵万里校辑词籍探论

杨传庆

摘    要:清季民初,词籍辑佚迅速兴起。针对前人辑佚词作来源少、真伪混杂、不注佚词出处、不辨版本源流的不足与弊端,赵万里将清儒考据学的优秀经验施之于词籍辑佚。他甄选古本、善本为辑佚底本,明辨辑佚来源“不注撰人”之体例,并且利用校勘、辨伪阙疑存真,制定了严谨的辑集体例,确立了“客观”的词籍辑佚范型,对之后的词籍辑佚及词籍整理产生了深刻影响。而精于流略之学、反思清儒辑佚得失、坚守阙疑求真的精神以及得天独厚的观书条件是赵万里词籍辑佚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赵万里;词籍辑佚;《校辑宋金元人词》


吴梅词学教育新范式与潜社女词人的词学活动

徐燕婷

摘    要:潜社是存续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吴梅主盟的词曲社团。除男性词人外,龚慕兰、周惠专、濮舜卿、翟贞元、盛静霞、梁璆、陶希华、沈祖棻等女词人先后参与。潜社断续存在十余年,前后分为三个阶段。吴梅构建了一种以高校课堂教学为主体,社团创作指导为辅助,课外私下传授相补充的三位一体的词学教育新范式,这种教育既注重系统词学理论的传授,又重视创作实践的指导。吴梅三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已呈现出现代教育中去性别化的特质。与此同时,以沈祖棻为代表的潜社成员在走上教学岗位时,通过兴趣引领,课堂内外的理论与创作实践指导,完成系统化的词学理论知识、创作技能和创作精神的传承,她们成为了这种新的词学教育范式的积极践行者。

关键词:潜社;女词人;民国;词学教育


“起点”的文学史意义

——从“第一篇”现代小说的争议谈起

刘    勇

摘    要:关于谁是“第一篇”现代小说,学界历来颇有争议。若仅从时间而言,陈衡哲的《一日》与李劼人的《儿时影》皆早于鲁迅的《狂人日记》,似乎更具成为“起点”的资格,但所谓现代小说的“起点”不仅意味着时间层面的起始,更加代表了现代性质的开端。文学史的“起点”有别于文学的“起点”,它在更深层次上蕴含着对文学作品的历史意义、现实价值以及学术考量等综合因素的判断和把握。因此,对“第一篇”现代小说争议的探讨和对“起点”文学史意义的考察,不仅是“时间”与“内容”之争,更是在深远、宏阔的世界文学视野下,还原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复杂性与经典化。

关键词:“起点”;《狂人日记》;《一日》;《儿时影》


形式、语言与情感:第一篇白话小说的三个维度

赵    静

摘    要:从《中国新文学大系》开始,文学史界都默认鲁迅《狂人日记》的“开端”地位,在此认知视角下,陈衡哲的《一日》、刘韵琴的《大公子》、李劼人的《游园会》由于形式上未能突破传统写作范式,创设有“意味”的现代白话小说体;语言上未能突破地方圈层,融入文化中心的语言结构;情感上不能与五四文化的普世价值合流而无法被纳入“现代白话”的研究视野。讨论孰为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不仅能够反映出五四时期新的小说形式、语言结构和情感价值的诉求,也能够揭示出文学革命前后文化中心—边缘的替换与变更,更能折射出以北京为轴心的五四新文学辐射结构之外的更多的“现代”表现。

关键词:现代白话;格式;语言;情感;中心与边缘


“运动”的另一种轨迹——作为“白话小说”的《一日》李    扬摘    要: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学体式,现代白话小说不存在天然的定义,而是经由不断地辩驳与实践,在“运动”中成型为以现代语言反映现代人情感意志的体式。《一日》以严正的书面白话回应迹近“游戏”的打油诗,“显然是一篇记事而不是小说”;而《狂人日记》对“人情”的反复捕捉,来自于真实并充满深度的生命体验。《狂人日记》的文言小序展现了白话与文言互相搏斗的痕迹,体现了现代白话小说艰难诞生的过程。对比可见,只有“向内”地探索形式与思想的统一,才能真正释放隐藏在社会历史深处的“人”与“情”,从而打开现代白话小说内蕴的无限可能。关键词:白话小说;“游戏”;严正;《狂人日记》

法国路易十四时代高谷价的性质及原因周立红

摘    要:在谷价普遍低迷的路易十四时代,高谷价是全面危机的征兆,造成饥荒的爆发和极高的死亡率。谷物生产的脆弱性是高谷价形成的根基,封建的土地分配制度造就的庞大的不能自给自足的农民群体是高谷价造成惨烈的社会后果的原因,而市场在价格形成上的缺陷和政府监控能力的不足是谷价上涨的推动力。这三个结构性因素揭示了路易十四时代法国社会的深层病理。

关键词:路易十四时代;高谷价;生产;分配;流通


法国静寂主义事件的开始陈    喆摘    要:17世纪末,静寂主义事件(L’affaire du quiétisme)震动法国朝野,不仅改变了政治权力格局,也导致耶稣会和巴黎外方传教会关系恶化,对近代早期的中西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19世纪以来,西方学界对该事件已有较为丰富的研究,但依然留下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以事件缘何而起为例,由于主要涉事人的回忆过于简略,遂误导后人勾勒出一个符合逻辑却错置因果关系的过程。因此,系统梳理和研究时人信函、回忆录等材料,重新探讨静寂主义事件的起因,不仅有助于了解17世纪末法国政教两界上层人物之间复杂的人际和利益关系网络,也表明已成定论的认识未必符合历史真相。关键词:静寂主义;居荣夫人;曼特农夫人;费内隆

康德哲学的转捩点——作为“思想事件”的“应征作品”李    伟摘    要:1762年前后的康德哲学,在基本主题上有一个明显的“反转”,即从追求确然性的“知识”到穷究知识的“确然性”。促成这一反转的根本动因,正是那篇就康德哲学进程堪称“思想事件”的“应征作品”,即1762年12月完稿的《关于自然神学与道德之原则的明晰性的研究》。其中,康德通过对比数学知识与哲学知识之间的本性差异,探得“在形而上学中达到最大可能的确然性的惟一方法”即牛顿物理学式的“分析解剖和综合重建”法,终于明确了形而上学确然性的独特内涵及根据,这在康德哲学思想的进程中,有着根本性的转换意义。关键词:康德;应征作品;确然性的寻求;分析与综合;思想事件

如何理解康德的“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刘    作摘    要:学界通常把endliche heilige Wesen翻译为“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但是对它到底指代什么对象,存在争议。新近一种观点认为endliche只能翻译为“终极的”,而不能翻译为“有限的”,否则,脱离了康德把人作为有限存在者与神圣的存在者之间的比较框架。在康德伦理学中,göttlich和heilig都翻译为“神圣的”,后者与上帝没有直接关系,表达某物因道德法则而具有无条件的价值,endliche体现存在者具有感性的偏好,“有限的”与“神圣的”放在一起并不矛盾。康德提出“endliche heilige Wesen”是为了说明德性的敌人不是感性的偏好,而是基于人的任性的自由的作恶的倾向,把endliche翻译为“有限的”,能够更好地彰显其目的。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在康德那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直接的对象,但在其历史哲学文本中有些暗示。这个概念也丰富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伦理学与康德的伦理学之间对比的维度。基于这种解读,就会得出与目前学界理解略微不同的康德道德境界图。关键词:康德;有限的;神圣的;感性偏好;德性伦理学

地方传统、国家政治与边疆秩序——从民国西康考察影像出发李潇雨摘    要:近代以降,中国开始经历国家性质和领土属性的双重转型,其中最重要的变迁是要将清帝国边缘藩属及其中的部落族群转化为民族国家内的边疆与少数民族。西康作为一个关键而典型的边疆区域,在20世纪上半叶成为这一改造实验的前沿地区。本文以1939年西康建省前后进行的两个社会考察为例,通过图文分析说明边疆社会如何在这一转型过程中被再现,从而探讨知识生产和时代结构之间的共振互动,评估地方改制与历史传统之间的调适摆荡。此项研究有助于融通中国社会史、政治史以及视觉文化研究,为理解中国国家近代化的历史转折提供另类角度。关键词:边疆考察;西康;中国近代转型;国家政权建设;摄影

全球流动性冲击下双向直接投资与经济复苏: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黄新飞,刘    爽摘    要:金融危机后美联储的利率调整引发了全球范围内较大的流动性冲击,对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和经济复苏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将双向直接投资纳入两国开放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中,分析全球流动性冲击对本国宏观经济均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面临外部不利流动性冲击时,从长期来看,双向直接投资能有效平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复苏;从短期来看,双向直接投资会导致资本流出,不利于本国资本积累和经济复苏。从福利的角度来看,相比于不存在双向投资的情形,双向直接投资能提高经济体的消费福利水平。关键词:双向直接投资;流动性冲击;经济复苏;随机动态一般均衡模型

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和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罗    伟,吕    越摘    要:本文旨在探讨处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如何影响实体经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决策。为此,文章通过价值链上游度衡量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境外投资企业名录识别企业OFDI项目数,并利用负二项回归等计数模型评估两者的因果关系。估计结果显示,全球价值链分工位置对实体经济企业OFDI决策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企业价值链上游度越低(或越下游),OFDI倾向越高。区分OFDI类型的深入研究表明,这种负向关系主要体现在市场寻求型OFDI,效率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决策在总体上与企业价值链位置无显著关系。进一步考虑国内市场规模的影响后,文章发现,国内市场规模对这两类OFDI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该作用与价值链上游度负相关。由此可知,在国内市场规模大的行业,价值链下游企业开展效率寻求型和战略资产寻求型OFDI的倾向更强,反之,上游企业OFDI倾向更强。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上游度;对外直接投资;价值链升级

国际人才流入与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袁    然,魏    浩摘    要:本文将2000—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数据和中国从全球118个国家吸引国际人才流入的宏观数据相匹配,检验国际人才流入对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OFDI)决策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国际人才流入显著提升我国企业在其来源国OFDI的参与度,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是国际人才流入外资促进效应发挥作用的有效机制。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从国别收入水平来看,国际人才流入外资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提升企业对高收入国家OFDI参与度,呈现出一定的市场寻求特征。但是,从行业技术类型来看,国际人才流入外资促进效应却主要体现在促进非高技术制造业企业OFDI参与度提升,技术寻求特征并不明显。此外,从企业所有制来看,国际人才流入在提升内资企业OFDI参与度方面更为有效。基于此,加快构建国际人才网络,充分利用国际人才流入所带来的融资信息和资本资源,可以成为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新途径。关键词:国际人才流入;对外直接投资决策;融资约束;市场寻求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2



推荐阅读

学术访谈|邱捷教授学术访谈

2022年第1期

王齐洲|王莽奏立《乐经》管窥

2022年第1期

王本朝|文学行为与思想生成的对话——专题导语

2022年第1期

曹家齐|宋史研究琐言——专题导语

2022年第1期

陆敏珍|从朱子《家礼》到日用类书

2022年第1期


审核发布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

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


长按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