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编后记
本期含“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名家特稿”“词学研究”等专题专栏,刊文凡19篇。
2022年10月16日至22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二十大”),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主题鲜明,目标明确,为未来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本刊为此刊发两组文章:一组立足于对习近平总书记二十大报告的理论学习、解读和研究;一组以大会报告的精神为指引,就如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展开研究。徐俊忠就“人民民主”何以是人类民主进程中的一种新形态作了细致的分析,提出“人民民主”的基本功能是实现人民之间的协同与合力,协商则是其内在形式。陈金龙对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与文明自信三者的内涵和关系进行了分析。李辉则从文明视角切入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解,回答了在人类文明的大格局中,现代化的中国贡献。三篇笔谈文字不长,但都紧密结合二十大报告而论,言之有物,也启人心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世界性的难题,因为关涉多方,要取得各种关系之间的平衡,取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殊非易事。本期两篇专题文章对正在进行的医保制度改革做出了新的探索,对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当有一定意义。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赋比兴说在中国文学和文学批评中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但赋比兴三者究竟是如何合成一种彼此相关的理论,并在中国经学和文学批评中产生影响?却是一个需要慎重言说的问题。赋比兴出自“六诗”“六义”之说,自不待论,但其作为一组关联范畴与经学发生关系却是在东汉。而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事实是:整个汉代有关《诗经》的注疏之学,实际上独重“兴”,“赋”与“比”则悄焉鲜存,难觅踪影,这在《毛传》与王逸《楚辞章句》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这一偏重“兴”的解说思路,似乎与孔子“诗可以兴”之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换言之,赋比兴的观念架构在汉代并未最终完成,从以兴论诗到到以赋比兴论诗,其间的观念史尚须重新审视和研判。本期“名家特稿”刊出香港中文大学张健《重探汉代经学中的赋比兴说》,其所论说中心正在于此。此文条分缕析,读来甚契心衷,相信对重写汉代经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不无意义。《诗经》与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不仅肇端了诸多文体样式,由此形成的风骚艺术精神其实也渗透到此后各种文体之中,这可以视为中国文学的一种基本精神格局和艺术格局。词为小道的观念虽然由来已久,但其实也在这种诗骚精神的泽被之中,只是其体现方式有变化,强弱明暗有不同而已。郭艳华从风骚传统的角度切入花间词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花间集》的研究格局。在词史发展过程中,词体的类型也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清代道光年间兴起的祭词词便是其中之一,虽是祭祀词神,实寓词人衷曲。傅宇斌对此所作的专题研究拓展和加深了词史研究。在词体研究中,词乐被大多数词学研究者视为畏途,但作为音乐文学之一,词的音乐性其实无可回避。周韬对白石旁谱四首令词倚声手法的分析,也因此值得关注。以上本期“词学研究”专栏三文,各具角度,也各有心得,因合并刊出。民国政治几乎与武力相始终,此既与特殊的时代相关,也与国民党急欲一统天下的躁动不安心理有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由蒋介石任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北伐在快速取得多地胜利之际,蒋介石的心态便因此有了变化,领袖意识与集权意识明显增强。而他必须面对的人物之一便是国民革命军总参谋长李济深。李济深欲巩固地方实权,蒋介石欲削藩集权,矛盾由此逐步凸显,并终究因这一矛盾的不可调和而导致两人彻底决裂。这一段历史时或为人提起,也有一定的研究基础。沈成飞则从两人决裂的因缘说起,细致捋述这段历史,分析其中原因,推进了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前读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其致力于在中国文化的源流中,讨论诸家对人的生命与道德根源的认知发展和差异特征,窃叹其材料之丰富与裁断之新颖。在人性论史的发展过程中,孔子素被认为是重要奠基者,而孔子的思想大要源于春秋时期,所谓“吾从周”云云,包含的内容和范围其实相当广泛。不过无论孔子怎样“从周”,他对春秋时期思想的改造、深化和转型,也是一个显在的事实,否则孔子也就无所谓是孔子了。从源流上分析孔子之前人性论的形成和特点,对于深入了解孔子的人性论当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任蜜林认为春秋时期的人性论是建立在君民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政治视野是当时人性论的基点。而在明白了这一前提和基础之后,再来看孔子的人性论,就能大致明白孔子在人性论上对前人学说所作的“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了。去年疫情期间,我不遑专力述作,闲来无事,曾检旧诗若干以遣时日,其中读多首诗歌,竟恍惚其中,一时忘却最初一念之本心,因作《旧诗不解三首》以自嘲云:对自己所作诗尚有如此烟水迷离之形,何况于他人他作。这让我想起王阳明的心学解经学,其解释经典何以不以圣贤之是非为是非?大率也是基于精准还原本义的艰难。再则,凡文本之出,作者即已难完全主宰其中之思想。后人解书如果困顿不通,则施以解心之法,则既可与本义豁然相通,也可将文本之中原本潜隐不出之思想,“以我心换你心”,无意之中取触类旁通之效,则对文本意义的扩展和深化,自然也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陈乔见从此角度分析王阳明的心学解经学,我认为是把握了王阳明思想的核心的。今年立春日,我曾应邀与一众诗友赴白云区石马探访桃花,行前作了一点功课,查阅了网上相关图片,始知石马桃花果然盛大奇异,艳丽称冠,因提前赋诗云:“大张帷幕竟芬芳,独自盘桓兴亦狂。若得一方幽静地,清风与我共云床。”但临行前夜,居然一夜风雨,又适逢桃花末季,难经风雨交相摧残,故零落殆尽,惟有空枝摇曳矣。到了现场遂悄然赋诗云:“长闻石马是花家,今逐闲情访绮霞。讵料经宵风雨骤,惟余三五伴枝丫。”此诗藏于箧中,未忍直示石马桃花诗会主事人员,但现实场景确实如此,夫复何言!因念天地自然,一日之间,尚有如此惊人之变化,何况人的思想,何况学术研究的前后更替!期刊之所以一期又一期、一年又一年赓续相编,道理似乎也在其中了。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
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