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玉平 | 词体的本原与肌理——专栏导语
词体的本原与肌理
——专栏导语
主持人/彭玉平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彭玉平教授
本次“词学研究”专栏收录文章三篇,从《花间集》、姜夔词到清代祭词词,涉及早期词集文本的精神向度、姜夔词调歌曲的倚声手法和祭祀词神之词,既有具体而微的音乐考量,也有对文本深度的理论思考和对清代新的填词类型的梳理总结。作为一种音乐文学,本期专栏彰显了词的本初特色,同时也在其源流格局中,展现其发展和变化。
《诗经》与楚辞作为中国文学的两大文体和精神源头,曾对后代各种文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俗文学还是雅文学,这种影响可能有显有隐、有强有弱,但从未消失。作为早期蜀中填词创作的结集,《花间集》的创作背景,确实如欧阳炯《花间集叙》所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娆之态。”这是最常见也是最经典的创作情形,以此带来了早期小词侧艳的特色和基本的认知维度。但是“清绝之辞”体现的是清绝之质,“娇娆之态”背后也有具体的情景,未可以表象视之。郭艳华从“诗骚传统”切入对花间词的研究,确实契合中国诸多文体殊途同归的价值和精神指向,推进了花间词研究的思想进程。
词体从音乐中萌生,这是词学界的共识之一,“曲子词”“倚声”“歌曲”等作为词体的别称,就多少说明了这一问题。不过,另外一个现实是:曲词与音乐如何配合?或者说词的具体演唱形态究竟是怎样的?这些问题自清朝以来就不断有学人试图追寻其答案,还原其演唱情形,而持以研究的重要基础就是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在十七首词上所附的旁谱。白石十七谱给了后人以希望,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因为旁谱提供的并非所有音乐材料,只是部分而已,这也给联想和推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周韬以其中旁缀音谱的四首令体词为研究对象,她的研究关涉多方理论和方法,以句拍为单位,逐字辨析,试图从中回应并坐实相关理论,其努力值得充分肯定,其结论相信也是有启示意义的。
▲姜夔画像(溥心畬绘)
推荐阅读
审核发布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
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