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刊速递 |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中大学报社科版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09-04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第64卷(总第307期)2024年1月15日出版

双月刊 1955年创刊
目    录


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

❖ 理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余淼杰

名家特稿

❖ 文化史的背阴面

   ——从胡适、杨联陞对中古中国宗教的通信说起

葛兆光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 《春秋宗朱辨义》与直书示义之书法

张高评

❖ 论清初遗民僧的“至情”与“疑情”

李 瑄

❖ 钱谦益《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考论

   ——兼及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高明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 爱是一种文学塑造吗

   ——林庚白与张璧情感分析报告

张 剑

❖ “重译”案、目标读者与爱情的教诲

   ——以李金发翻译诗集《古希腊恋歌》为中心

陈 庆

中国近代史研究

❖ 晚清中外防疫交涉及其影响

杜丽红

❖ 国会期成会与1908年国会请愿

赵建民

大学与近代中国

❖ 政府拨款与民国前期国立公立高校经费危机

徐鹤涛

❖ 论解放战争时期大学的革命化与师生关系

   ——基于北京大学若干案例的分析

刘 洁

中国哲学研究

❖ 无限与一体:重构魏晋思想的一种可能

胡海忠

❖ 事的突显与经学态度之弊:章学诚“六经皆史”说重估

刘梁剑

谢林研究

❖ 谢林与黑格尔艺术哲学中的“象征”之争

先 刚

❖ 极性与折叠:论谢林“同一哲学”的辩证结构

王 丁

社会学研究

❖ 大变局下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全球人口治理革新

朱 荟,陆杰华

人民币汇率研究

❖ 基于异质性市场参与主体的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模型

王 曦,刘 颖

❖ “8·11汇改”对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影响研究

王 伟,温 韫

编后记



论 文 摘 要

理解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余淼杰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容体现为“三新一高”,即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积极应对国际环境挑战,已进入以高质量发展为表征的新发展阶段,并取得显著成效。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创新为第一动力、协调为内生特征、绿色为普遍形态、开放为必由之路、共享为最终目标。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的指导方针,秉持新发展理念促进高质量发展。同时,要深度挖掘内驱潜力,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关键词: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


文化史的背阴面

——从胡适、杨联陞对中古中国宗教的通信说起

葛兆光

摘 要:本文从1950年代胡适和杨联陞关于中古宗教自扑自搏风习的通信说起,讲到早期道教的若干奇特传统,并讨论一个文化史上的大问题,即周孔以后,中古华夏主流是否已经文明。特别要指出,由于过去的文化史或文明史,往往忽略这种背阴面的叙述,使得传统中国形成张灏先生所说“幽暗意识”的缺失。而文化史或文明史如果忽略华夏文化的背阴面,会使人们对传统失去警戒与畏惧,沉湎于非历史的乐观和自我想象中。

关键词:文化史;中古宗教;文明;习俗;幽暗意识


《春秋宗朱辨义》与直书示义之书法

张高评

摘 要:持比事属辞为研究视角,参考《朱子语类·春秋纲领》之论说,以《春秋宗朱辨义》为研究文本,考察张自超《春秋》学之原委,究竟如何宗朱。同时阐述即事可以显义,比事属辞可以观义以及以《经》治《经》,可以“无传而著”诸理念。上述观点,分两节阐说论证:一是“直书示义,予夺俱见”与朱子《春秋》学。拟从“但据直书,而善恶自著”之视角,凸显朱子《春秋》学之主轴,为后半幅论说提供学理依据。二是“据事之实,仍史之文”与《春秋》宗朱。朱子《春秋》学,或语焉不详,未臻完善;或疑似之际,有待辨析。张自超《春秋宗朱辨义》,既述且作,兼顾“宗朱”与“辨义”,往往于前修未密处,后出转精,以建构自成一家之《春秋》诠释学。由此观之,张自超著《春秋宗朱辨义》,堪称朱子《春秋》学之功臣。

关键词:春秋》书法;直书示义;比事属辞;《春秋宗朱辨义》;朱子《春秋》学


论清初遗民僧的“至情”与“疑情”

李 瑄

摘 要:中国诗歌史上反对“温柔敦厚”诗教的言论不多,明清易代之际却出现了突破情感规范的“至情”思潮,遗民僧在其中最为激进。他们要求诗歌有强大的感情力量,既与儒者遗民不同,更与传统僧诗大异。究其原因,遗民僧以入世济众为宏愿,将人世悲欢视为证道之具,将强烈的情感体验视为度化众生的必经之途。曹洞宗觉浪道盛一派甚至肯定极端感情,视“怨怒”之诗为天地生机。他们将“怨怒”与禅宗“疑情”联系,要求冲破精神困境的猛烈能量。遗民僧试图通过释放个体能量激活社会生机,突破古典文学的秩序想象,可称为中国文学思想史上重情论的巅峰。

关键词:遗民僧;僧诗;觉浪道盛;诗教;怨怒


钱谦益《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考论

——兼及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高明祥

摘 要:钱谦益在顺治四年丁亥三月晦日被捕,关进京城刑部狱,在狱中作《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他选择苏轼《狱中寄子由》的第二首和韵并在小序中转换诗题,是为了赠诗给柳如是,且其中还隐含他以苏轼自比而诉说冤屈的意图。陈寅恪《柳如是别传》将这组诗的写作背景误以为是钱氏因黄毓祺案牵连而被关进南京狱,从而造成一系列失考。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大多从外证考辨,如从这六首诗出发,则可更加明晰钱氏被关押的地点以及柳如是暂居之地与生辰等问题。陈寅恪又在这组诗中挖掘出钱氏“思念故国,讽刺清朝”之意,但是钱氏此时明显还是寄希望于清朝的当权者为自己洗刷冤屈。在钱氏后来的回忆写作中,他对丁亥年被捕事,又产生新的态度与感情。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探讨,可以对“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以及明清诗文研究的现状做出一定的反思。

关键词:钱谦益;《和东坡西台诗韵六首》;陈寅恪;《柳如是别传》


爱是一种文学塑造吗

——林庚白与张璧情感分析报告

张 剑

摘 要:借助新发现的林庚白日记手稿、张璧书信,结合相关史料,可对两人情感问题重作分析。林庚白对张璧的爱,更多是将理想女性形象投影到张璧身上。林庚白情场失意,反而用文学方式塑造爱情,催生不少佳作,也有一些作品堕入下流。林庚白在作品中重塑的自我形象虽与史实不尽相符,却是安放自己情感、回避道德谴责的努力和尝试。林庚白其人其文,通过自恋型人格障碍理论可以得到部分解释。对隐私性很强的日记,应辩证综合对待。林庚白这类人物,可以揭示历史的另一面。

关键词:林庚白;张璧;爱情;日记;书信


“重译”案、目标读者与爱情的教诲

——以李金发翻译诗集《古希腊恋歌》为中心

陈 庆

摘 要:1930年,周作人在《开明》杂志上撰文质疑李金发翻译的诗集《古希腊恋歌》的“重译”性,并与李金发展开论争。通过梳理这场“重译”案始末后可发现,“重译”是李金发在翻译《古希腊恋歌》时操纵理想中的“古希腊”诗意标准与爱情书写范式的一个重要前提,同时也贯穿了李金发在译诗中展现的翻译意图、翻译策略与目标读者预设等关键因素,并由此改写和重构法文原作中“古希腊”的爱情话语,催发出符合当时妇女解放命题的爱情教诲功能。

关键词:李金发;《古希腊恋歌》;诗歌翻译;爱情书写


晚清中外防疫交涉及其影响

杜丽红

摘 要:晚清中外防疫交涉深受不平等条约和文化差异影响。19世纪末,西方各国在传染病防治领域出现战略趋同,形成了以检疫、隔离、消毒和治疗为内容的西法防疫,并依仗政治军事霸权在全球推行,中国也开始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船只进行检疫。香港鼠疫期间,由于中外防疫方式差异显著,列强开启了防疫交涉,华洋分治成为中外处理防疫事务的方式。此后十余年间,鼠疫和霍乱交替流行,列强在加深对华侵略的同时,强化了防疫交涉,直接要求地方官府采取西法防疫。对此,中方起初采取自办防疫策略,在接受西法防疫形式的同时,仍坚持传统防疫方式。直至东北大鼠疫期间,疫情危急,中外防疫交涉强度增加,清政府被迫主动自办西法防疫,以维护行政管理主权,避免外国干涉。与近代其他事务一样,列强通过交涉对清政府的卫生防疫进行干涉,国人则在形式上予以接受,但仍坚守传统防疫理念。

关键词:防疫交涉;西法防疫;华洋分治;自办防疫


国会期成会与1908年国会请愿

赵建民

摘 要:在1908年的国会请愿中,国会期成会是极为重要的一极。该会由预备立宪公会等四大立宪团体联合发起成立,以作为各省国会请愿的总机构。其出现,标志着海内外重要的立宪势力自清季预备立宪以来首次实现大规模的合作。尽管最后迫使清廷宣布九年预备立宪,但是他们的政治目标远未实现,同时也付出惨重的代价。通过厘清国会期成会的前因后果,大体可以得出以下认识:作为国会期成会组织者的预备立宪公会等四团体在此次国会请愿中扮演组织领导的角色,可惜由于这些团体容易遭到打击摧残,从而致使整个国会请愿迅速土崩瓦解,为后来的请愿者留下深刻的经验教训。

关键词:国会期成会;1908年国会请愿;预备立宪公会等四团体;立宪派


政府拨款与民国前期国立公立高校经费危机

徐鹤涛

摘 要:五四运动后的教育风潮与政府拖欠高校经费密切相关。民国前期国立公立高校的收入主要来自财政部给教育部等中央部院所拨款项、中央部院掌握的独立收入及各省的财政拨款。在北洋政府中后期,随着整体财政环境日趋恶化,政府给国立公立高校的拨款难以及时足额发放,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影响。官方采取了应急筹款、教育经费独立等措施来挽救局面,但在军阀割据、政治紊乱的大背景下,收效甚微。除整体财政环境外,高校经费还受学校是否有独立收入来源、所在地区政治局势、当政者对高等教育的态度、教育界力量强弱、高校管理层筹款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北洋政府中后期的国立公立高校呈现多数资金困窘、少数能勉强维持的局面。

关键词:高校经费;财政;北洋政府;军阀


论解放战争时期大学的革命化与师生关系

——基于北京大学若干案例的分析

刘 洁

摘 要: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学生运动迅速发展。大学校园作为学生运动的主要场域而日益革命化。由此,校园的人际关系亦逐渐革命化,政见异同逐渐成为影响人际亲疏的主要因素。在校园的多重人际关系中,师生关系因内嵌着尊卑之序,受革命的影响尤为剧烈。北京大学是其中的代表性大学,向达、陈雪屏、周炳琳等三位政见不一的教授与同样政见不一的学生之间形成或聚合或疏离的种种关系,正反映出当日校园革命化程度之深及其对传统师生关系影响之大。师生关系的上述变化反过来也对大学校园的教学秩序和知识传承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促使师生之间发生若干权势易位。

关键词:第二条战线;解放战争;革命化;师生关系


无限与一体:重构魏晋思想的一种可能

胡海忠

摘 要:基于整体性—个体性、无限性—有限性这一解释框架,可对魏晋思想进行重新刻画。以风俗、制度为表征的整体性秩序的扭曲和破裂,导致汉末魏晋时期个体性被突出强调。为避免对个体性的深刻理解走向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玄学家提出两种理性方案:将个体视域从政治社会扩大到天地万物的整体,以至大无外的“一体”化解有限性焦虑;以“无限”作为克服有限的支点,寻求在有限的立场上通向无限的可能性。形神、礼乐、生死、公私、自然与名教、独化与玄同、有无、儒道等都是在“无限”“一体”逻辑中展开的分议题。这一奠定魏晋思想走向的深层逻辑在郭象那里充分展开:变化的绝对性意味着个体无法外在于变化,所以个体必然与变化为一体;变化的绝对性还意味着变化是无限的,所以与变化为一体的个体也应该是无限的。在“以天下为一体”的整体感与自生独化的主体自觉中实现的“自得”,可能是魏晋玄学为宋明理学留下的一个宝贵启示。

关键词:魏晋玄学;《世说新语》;郭象;嵇康;自得


事的突显与经学态度之弊:章学诚“六经皆史”说重估

刘梁剑

摘 要:在后经学时代重估章学诚“六经皆史”说的意义,可以看出事的突显与经学态度之弊。“六经皆史”说强调“言—事—道”三元二重结构。六经之载道,乃是通过明述事的方式显示道。依照经学态度,“言—事—道”三元二重结构中居间的“事”失落了,只剩下言与道,二者之间也被误解为明述关系。如此,言蜕变、异化为离事之“空言”。事变,道亦变,故道不备于六经。经学态度误将关于道的默会知识当作明述知识,误将“语意”(话语意义)化约为“语义”(语句意义)。把握“语意”需要作为默会能力的“神解”和作为学习之方的“效法”。经学态度之误,不仅在于不足以发明六经所载之道,而且还误在通过六经把握恒久之至道的雄心。作为历史撰述的言实际上也是事之一种。历史撰述在双重意义上做事:通过观念层面的“作”达到现实层面的“作”。

关键词:章学诚;六经皆史;经学态度;事;历史撰述


谢林与黑格尔艺术哲学中的“象征”之争

先 刚

摘 要:“象征”(Symbol)是谢林与黑格尔的艺术哲学的关键概念之一。这个概念原本是指两个东西的合体或一致,然后被康德决定性地诠释为理念与感性事物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东西的结合。谢林与黑格尔随后突破了康德对于这个概念的限制,将其应用于各自的艺术哲学,但在这个过程中,两位哲学家对于“象征”的不同理解和定位展示出了他们的艺术哲学思想乃至哲学体系本身的差异性,即黑格尔哲学总体说来是单向度的、西方中心式的,仅仅把片面的理性思想发展当作一切的准绳,反之谢林哲学是多维度的,对远古的和非西方的文明有着更深刻的认识并给予更多的承认。

关键词:艺术哲学;象征;古典;建构;体系


极性与折叠:论谢林“同一哲学”的辩证结构

王 丁

摘 要: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哲学史讲演录》中对谢林的批评,很容易让人误以为谢林在“同一哲学”的体系建构问题上不仅落入了费希特式的先验自明起点疑难,也落入了雅各比式的浪漫主义。但倘若遵循谢林本人在1801—1802年对自己体系的阐述可以发现,黑格尔的指责实际上建立在对谢林的“理智直观”概念的误解上。这一概念与其说指向某种直接被给定的直接知识,毋宁意味着谢林在有意与费希特划定界限而使用它的情况下,与黑格尔在体系建构前提上存在共同之处。但与黑格尔不同,谢林以一种对绝对同一性进行自身折叠的极性方案,阐发了不同于黑格尔否定辩证法的肯定辩证法,这一结构甚至在他的晚期哲学中也有所体现。所以谢林与黑格尔之争或许可以更进一步理解为,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大全一体体系建构的两种不同思辨方案之争。

关键词:理智直观;同一性;体系;极性;折叠


大变局下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全球人口治理革新

朱 荟,陆杰华

摘 要:当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人口与社会、经济、政治、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全球发展潜在风险层叠且加剧。大变局呼唤大调整,亟待重塑应对全球人口问题的治理体系。自1954年第一次世界人口大会以来,世界人口治理格局经过全球治理的价值倡导、规制设置、明确主体、细化客体及前瞻成效五个阶段的构建历程。全球范围内人口发展的丰硕成果虽显而易见,却始终在呼唤一种新全球治理的理论转向。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新布局,催生世界人口发展与新全球治理的新动力。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既彰显着崭新的全球担当,统筹人口、社会、经济与制度的协调发展,也兼顾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同源进步,可能是应对世界人口“复合型不确定性”的全球治理策略革新。

关键词:人口大变局;新全球治理;中国式现代化


基于异质性市场参与主体的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模型

王 曦,刘 颖

摘 要:根据境内外人民币远期汇率市场的不同制度安排,首次区分了异质性的市场参与主体,并引入央行的市场干预行为,利用理性预期技术求解不同市场的远期汇率定价公式,讨论市场间汇率差异的成因。研究表明,市场参与者及其行为的异质性使得境内外市场具有不同的汇率形成机制,市场间汇率差价因而体现出持续性特征。其中央行干预对汇率形成具有“趋势效应”与“平稳效应”,而投机行为则主要影响汇率调节速度。数值模拟验证了理论判断,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异质性参与主体;央行干预;形成机制



“8·11汇改”对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影响研究

王 伟,温 韫

摘 要:本文使用回归控制法量化评估“8·11汇改”对中国经常账户差额的影响。研究发现:“8·11汇改”后经常账户差额的反事实值曲线始终高于真实值曲线,且处理效应显著为负,即“8·11汇改”后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占GDP的比重显著下降,降低幅度可能达到2%以上。上述结论在增加控制组国家数量、在控制组中加入影响经常账户的宏观变量、安慰剂检验、改用合成控制法等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中始终保持成立。上述研究结论也为汇率制度选择与经常账户失衡调整之间关系的争论提供了中国的经验证据,即更加浮动的汇率制度确实有利于经常账户的失衡调整。

关键词:经常账户;浮动汇率制度;“8·11汇改”



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1期




推荐阅读



戴亦一 | 健全资本市场治理机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3年第6期


郭丽娜 |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

2023年第6期


彭玉平 | 癸卯六记

2023年第6期


陈伟武 | 礼藏于器,诗礼兴邦

2023年第6期


尚永亮 | 论韩愈两度南贬之心性特征与诗风转变

2023年第6期


孟琢 | 正名、裁断与统系:东汉经学一统大势中的许慎经学

2023年第6期






审核发布


初审:宋宇

审核:詹拔群、周吉梅

审核发布:彭玉平、李青果


关于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