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封面回顾:绘画中的降维宇宙丨鲍栋×蔡磊

飞地艺术空间 飞地Enclave 2023-06-06



一个命名代表了一种意识。一个好的命名揭示的是一种有意味的视野。在我看来,“飞地”的命名本身,正是如此。在这个时代,诗的形象,诗的命运,诗的存在,作为一种飞地,正日益深入我们的文化处境之中。也许,呈现的还不仅仅是一种文化境况,更指向了一种生存图景。

——臧棣,诗人,批评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蔡磊  (图右)毛坯房之一  综合材料(50×72cm)  2013 / (图左)毛坯房之二  综合材料(60×90cm)  2013


蔡磊把浮雕的起位逐渐向后推移,形成一种降序的空间逻辑。在毛坯房系列中,蔡磊用色调产生的光影感强化了空间错觉,形成了一种浮雕知觉与绘画知觉之间的摩擦。

艺术创作需要摆脱观念的束缚。在有意剔除题材的符号性之后,蔡磊将视觉与空间的关系作为了他面对的核心问题,将经验而不是观念作为其工作的出发点。这种“降维”的工作方法,让他在经验中发现了观念,又把观念溶化在了经验中,从而使其作品具有了丰富可见的层次感。同时,蔡磊在其近期的创作中也显现出一种纯净与沉思的气息。



飞地丛刊第七辑书影




 艺术家 蔡磊


1983年生于吉林长春,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蔡磊是一位十分重视形式表达的艺术家,其作品有着浓郁的构成主义特点。然而对所谓“有意味的形式”似乎并不是艺术家真正的追求。虽然作品的语汇仍具有现代主义的特征,但内部的形式并不是自律的、静态的、封闭的,反而充满了不确定性、不稳定感。同时,对材料“物性”的强调使作品具有雕塑化的特点,但置身于墙面的展示方式,又使其分享属于架上绘画的观看经验。从这个角度讲,蔡磊的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介于雕塑与装置之间,在形式建构的过程中则隐含着解构的力量。




降维:蔡磊的空间语法


鲍栋 / 文


从一开始,蔡磊在他的雕塑中就显露着对平面性的兴趣,甚至这种兴趣常常超过对体积与空间的兴趣。比如在他之前的《我们》《它们》等作品系列中,最吸引观众目光的并不是雕塑的形体,而是形体表面的起伏与质感,蔡磊把表面质感作为一种语言尽量发挥到极致,正如他对对老人布满干瘪皱纹皮肤的表现,以及对有着强烈质感效果的皮革材料的使用。

质感本质上是一种触觉性,在艺术史家沃尔夫林对艺术视知觉的划分中,触觉性源于雕塑,因为人们观看雕塑的时候,就像是用目光去“抚摸”、“触碰”形体的体积起伏与空间转折。而当这种触觉性被有意把握的时候,雕塑就发展出了对材料性的尊重,因此,现代雕塑不再掩盖,甚至刻意去突出材料的质感。

不过在蔡磊这里,对质感的强调已经隐藏着某种“去”雕塑性的态度,他作品中对质感的使用常常是以牺牲体积与空间感为代价的。换句话说,蔡磊并不需要那种强体积的雕塑性去支撑他更感兴趣的质感。在这个意义上,蔡磊对浮雕的热情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在浮雕中,艺术家可以毫无顾忌地在一个近乎平面的浅空间中运用他的语言。

不过在2013年之前,蔡磊对平面性的兴趣又是放在一种青春感伤的题材下的,质感被用来表达个人的情感或再现事物的真实感,其语言价值是依附性的。但是,从2013年开始,蔡磊则意识到了语言背后的观念性,从中引发出了一条基于语言和方法的艺术实验路径。

他首先摆脱了之前题材的符号性。在他的新作《毛坯》系列中,空荡荡的毛坯房内景不再有意义或情感指向,即不再具有题材上的附加价值。可以是说,蔡磊选择毛坯房,就像康斯坦布尔选择云朵,或者塞尚选择圣维克多山,是因为该客体正适合被用来演绎语言与方法上的可能,而不是因为它们作为题材的各种文化价值。实际上,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毛坯房就是一种最缺乏修饰、最基底的存在,正适合被蔡磊借用于呈现浮雕中的空间问题。而在以“静物”为题材的系列中,他选择普通到极点的白色碗碟瓶罐,或者干脆就直接选择学院基础训练中常用的石膏几何体,也是因为这些题材不会影响他所讨论问题的纯度。




毛坯房之三  综合材料(60×90cm)  2013




毛坯之五  综合材料(63×73cm)  2013




毛坯之七  综合材料(140×83cm)  2013




毛坯之八  综合材料(90×72cm)  2013



摆脱题材的符号性,是为了把视觉与空间的关系作为了他面对的核心问题。对于浮雕来说,如何呈现向内退缩,而不是向前凸起的空间感,并不是一件一目了然的事情,而浮雕介于立体与平面之间的特性更增加了视觉与空间之间的辩证维度。蔡磊的方法首先是把浮雕的起位逐渐向后推移,形成一种降序的空间逻辑,这时,他工作的中心不再是凸显体积,而是展现体积周围的负空间。这一方法对于表现毛坯房的内部空间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但如果用传统浮雕的标准去看,蔡磊的“毛坯房”似乎只有背景而缺乏前景的内容,不过这正是他把空间语言本身作为内容的结果。

而为了强化空间感,视觉性的因素,即绘画的方法又被引入了。在毛坯房系列中,蔡磊用色调产生的光影感强化了空间错觉,形成了一种浮雕知觉与绘画知觉之间的摩擦。然后,蔡磊又把这种知觉冲突隐藏在了硅胶材料中,半透明的材料带来了一种绘画中的空气透视效果,也强化了空间感上的诱惑力,使观众更愿意迫近他们的目光,他们靠得越近,就越能够体会到蔡磊作品中的物理平面性与真实空间性之间的细微转换。更重要的是,浮雕上的空间,即其中负空间的部分被凝固成了可感的实体,使得在这个厘米尺度的空间内,视错觉中的空间感与其真实的物理进深形成了极强的张力。 



静物之一 Still life  综合材料(90×90cm)  2013




静物之二 Still life  综合材料(90×90cm)  2013




涵之一  综合材料(94×57cm)  2013




涵之二  综合材料(90×90cm)  2013



在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中,曾描述过高等级宇宙文明之间的一种战争方式,通过降低宇宙的物理维度——如把三维变成二维——来攻击潜在的敌人,叫做“降维攻击”,而这种空间武器“二相箔”就是一个透明的平面。第一眼看到蔡磊这批新作品的时候,直观感觉是空间被压缩了,封存在那里,就像这部小说中被二维化的宇宙。



浴之二  综合材料(140×39cm)  2013



实际上,蔡磊并不是那种强调抽象玄思的艺术家,他也更多的是把经验而不是观念作为其工作的出发点。对于蔡磊来说,这种或许可以叫做“降维”的工作方法,不仅是技巧,还是语言,而且也是观念,换言之,他在经验中发现了观念,又把观念溶化在了经验中,让我们获得了感性与思想的层次感。如《涵》中的那只碗,我们首先被它的空间感吸引,然后才被它背后的语言打动,最后才是对其创作者的艺术观念的体会。


原载于《飞地》丛刊第七辑









封面——飞地艺术空间开馆展





策展人
鲍栋  张尔

展览总监
全荣花

开幕时间2021年3月20日
展期2021年3月20日—5月23日
展览地点深圳市南山区华侨城创意园北区
B4栋1楼东-飞地艺术空间





责任编辑:阿飞

转载请联系后台并注明个人信息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enclavexm



相关阅读
新年深圳第一间新画廊丨那些出现在《飞地》封面的艺术家们

封面回顾:绘画所建构的视觉真实并不存在丨鲍栋×王俊

封面回顾:艺术想象中的侨乡共同体丨鲍栋×陈彧凡/陈彧君

封面回顾:为什么我们不能在人群中睡觉丨王勇×李燎

封面回顾:当艺术大于等于物丨鲍栋×关音夫

封面回顾:艺术实验是对整个社会符号系统的拒绝丨鲍栋×王蓬

封面回顾:破镜遣词丨鲍栋×陈晓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