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聊和另一半在育儿上的分歧 | 成长环境是刻进一个人骨子里的育儿理念
点击上方“超雄和她的混血娃”
回复【真言】,抽取属于你的一条亲子关系箴言
前两天育儿群里有一位妈妈问了一个问题,她说想听听大家的想法和建议,问题是这样的:
”我家女儿感冒发展成呼吸道感染,医生开了抗生素,她不肯吃,我和娃爸在各种劝说讲理无效后,又尝试了:1. 利诱 (看iPad,巧克力,买礼物,不care)2. 威逼(没有生日礼物与生日party,不care)3. 强灌(自己立马给吐出来),后来把病传染给10个月的弟弟。
现在距离她3岁生日还有一个月时间,娃爸和我发生分歧(因为姐弟俩生日只差3天),娃爸说只给弟弟过生日不给她过会造成心理伤害,还是让我给她办party。我坚决不同意,因为她得承担责任,再说我话也说出去了。大家觉得对于3岁的孩子这样做过了吗?这样会对她造成伤害吗?“
我当时正好在刷手机看到了这条信息,就立马在下面回复了一段话,之所以”立马就发言了“,真是因为我一读完这个妈妈的问题就瞬间就找到了好多共鸣。
第一个共鸣是关于不肯吃药,我家弟弟也是一个抗拒吃药的死硬派。第二个共鸣是关于威逼,虽然说我们都知道威逼孩子理论上并不是个高明的办法,但还是会习惯性的去用它。
第三个就是我今天想要和你们聊一聊的话题了,关于夫妻在育儿方面的分歧。
比方说这位妈妈就为到底该不该给孩子办生日派对和孩子爸爸的意见不一致,我觉得双方其实都有充足的理由,不能说谁对谁错,可是分歧就是分歧,总是要解决的,办派对还是不办,最终还是只能选一样。
虽然说我和S先生在育儿的大方向上都是一致的,但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还是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理念,各自看重的地方也会有不一样的时候。
好像一说到大方向上一致就觉得没什么问题了?其实不然,生活的本质就是细枝末节,不管是一件多么小的事情,一旦有了不同和分歧就要花时间去处理,如果沟通不及时,小事情一样一样的码起来有一天就会变成一件大事情。
人和人本来就有很多不同,更何况我和S先生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甚至是一些生活习惯,不同的文化是可以冲撞出有意思的火花,但是也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矛盾。
育儿的分歧往往变成意气之争
比方说我是在跑马楼里长大的孩子,可以说是疯大的,野大的,小时候大人对我的品格方面很关注,但是家里并没有那么多“坐如钟站如松”方面的规矩;S先生虽然也很野很淘气,但是西方家庭里对孩子的行为举止要求就严格多了,规矩自然也要多一些。
成长环境就是一个人刻进骨子里的育儿理念。
所以在我们家里,他给孩子们在行为举止方面定了不少规矩,当然大部分我也是认同的,但也有在我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在他眼里却很严重。
他一直不允许孩子们在客厅的沙发上跳来跳去,他的说法是,一是不安全,二是沙发不是用来的跳的,是用来坐的。
我对这一点一直不太以为然,我觉得孩子本来就是好动的,这里的冬天又长,孩子们憋在家里能不闹腾一下嘛,而且我带姐弟俩去别的小朋友家里时,看到有的孩子也是在沙发上上蹿下跳呀,好像也不完全是文化差异的原因?可是他就是看到俩人在沙发跳一下都不行。
有一回弟弟又爬到沙发蹦跶起来,S先生坐在厨房里看到了便说,Ian,不要在沙发跳,请你坐下,或者从沙发上下来。
我那次终于没有忍住,在一旁说了一句,在沙发跳一跳也没多大一个事吧?
他对这件事情非常生气,孩子们睡了以后,他把脸拉的老长了,跟我说,你怎么当着孩子的面反驳我呢?况且这是家里一直以来的规矩,你不同意也应该私下跟我讲呀。
我就说当场提出来可能是不太妥当,可是孩子们玩的开心的时候偶尔在沙发上跳几下,你非要这么一板一眼的,这规矩真的太可笑了,我是早就应该跟你说了。
然后他就开始强调这个规矩的必要性,沙发不是玩具,当然不能在上面跳,你能想象孩子们在公共场合爬上沙发就开始跳吗?
我说我们只需要强调在哪里可以做在哪里不可以做就行了啊。
但他还是坚持认为不能这样,家里的沙发不是用来跳的,ta们想要跑跑跳跳的话你可以带ta们去外面,去操场,或者最简单的去地下室啊。
我是可以,你也可以呀!你在运动方面可比我强多了,完全可以多做一点。
......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对话其实一早就偏离了“孩子”,“育儿”这些点,从一开始我们两个就是在拼命的证明自己是对的,对方是错的,到后面更是变成了互相埋怨和指责。
可是这样的场景对你来说是不是也好熟悉?说是讨论育儿理念,但后来往往就变成了双方的意气之争。
没有绝对的对错,但是事情总要解决
其实做为任何一个三观正的成年人,只要冷静下来都能想明白这样的事情本身并没有什么对与错,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表达的观点自然就不一样。
好比在这个问题上,他更看重孩子们的行为妥不妥当,会不会对他人造成影响,因为这就是他从小接受的教育;我更倾向于让孩子做孩子一点,因为我小时候就没有这么多规矩。
当然我要强调一下是“更”,不是说我不在意孩子的行为举止,他不理解孩子的天性。
既然很多的不同是来自于出发点和角度不一样,那么你拼命的从自己的角度试图去说服对方多半都会是枉然,甚至说的绝对一点,成年人类基本上就是一种不可能被真正说服的生物。
但是回到前面说的,分歧总归需要解决,夫妻双方不能各搞一套各自给孩子执行不同的规矩。
这就确实需要双方都走出自己的那一套理念,尝试去了解另一方看问题的角度和背后的原因了,更重要的是,我们往往还要跳出当下这件事情,去看一看大的画面,不然真的很难心平气和的达成最后的一致,或者达成了一致也有一方心不平气不和。
第二天我和S先生又讨论了跳沙发的事情,不过是在大家都比较理智的情况下。
他说,你认为我不允许孩子们在沙发上跳这件事情挺迂腐的,可是你知不知道,我觉得你在对孩子们的视频时间管束上也是一样的。
比如你规定了周末ta们只能看1个小时的电视,哪怕ta们看的正起劲儿,而且那个show还有一小会儿就结束了,你还是会坚持说好的1个小时就是1个小时,多一点儿都不行。
我也一直认为你这个固执好难理解。
他这样一说,我倒是可以想象如果我们俩就视频时间的问题有一番交流的话,情况大概是这样:
S:这个节目马上就要结束了,让ta们看完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吧?
我:可是说好的1个小时就是1个小时啊,这次可以多10分钟,下回又要多20分钟,那还要定规矩干什么?
S:可是多看这一点点也不会怎么样啊,又不会真的对ta们有什么伤害。
我:明明知道只能看1个小时电视,你一开始就不应该让ta们选一个超过1小时的节目啊(家里一般是爸爸陪着看电视)!
......
这段对话是不是跟上面的关于跳沙发的如出一辙,只是双方的角色来了一个大转换?
在这里我变成了那个一板一眼的妈妈,而他却俨然是一个让孩子充分释放天性的爸爸了。
关于我俩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的时候其实远不止这两个。就拿对孩子们的时间管理来说,我是对视频时间把控很严格,爸爸就对ta们睡觉的时间要求很严。
有时候我会在晚上带Mia学一学中文,认几个字,因为一天忙下来好像也就到了晚上才能安排出一点时间来学,可是如果不小心超过了睡觉的时间,爸爸就要催促,甚至抱怨起来。
因为生活在北美,孩子的中文学习需要我付出很多的心力,要一路坚持下来不容易,所以我觉得如果哪天Mia的学习兴致高,晚一点睡觉没什么关系,可是对爸爸来说,要是睡晚了,就意味着早上又要起的晚,第二天他送孩子们上学又是一场战争。
是不是又是一件各自都有理的事儿?
从这几个例子一路看过来,你也许就能明白我为什么说我们要跳出当下事件的本身,去看一看整个大的画面。
有时候“就事论事”真不一定能论出什么名堂来,因为我们总是本能的从自己的方便出发去想问题,大家关注的点已经不一样了才会有分歧。
不”就事论事“并不是要去翻旧账,做更多无谓的争论,而是去看到和了解多方面的自己和多方面的对方,也许大家就都不会对某一件事情太过纠结和固执了。
就像S先生后来说的,我知道对于孩子们看电视时间长短这件事情,你向来很在意,我虽然不完全同意,但也认为应该尊重你,或者说跟你去争论没什么必要。
他说的很对,在视频时间的把控上我是不可能让步的,我绝对受不了孩子们在电视机前一坐几个小时。
这样想来,如果看到孩子们跳沙发就是让他浑身不舒服的话,我也确实多说无益了。
所以,该怎么做呢?
夫妻相处之道也许确实就是一场有智慧的妥协,而且是双方都要做出必要的妥协,不是一方的,如果是单方面就成了忍受了。
我们要了解自己,也要了解对方,就像我在标题里说的, 成长环境是一个人刻进骨子里的育儿理念,有些东西既然已经到了骨子里,就是说要改变,要被说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所以我和S先生这几年来也在磕磕碰碰中摸索出了一些不是试图去说服对方,而是多去了解对方的解决分歧的方法,大概是这样的,
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那么以方便执行这一事件的人的为主。比如早上送孩子们上学的人是爸爸,那我就配合他的要求,其他时候孩子们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由我花时间和精力去做的,所以怎么做自然要方便我。
如果发生分歧,我们会各自说出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讨论进入了没意义的意气输赢之争,我们会尽量先停止这个话题,换个时间再说。
不要先入为主的认为自己的想法就是唯一的可能,即使不能被对方说服,也要充分的了解对方的出发点和诉求。
想一想有没有让双方都可以接受的折中的方案,甚至是可以满足双方诉求的更好的方案?
如果就是“可以”和“不可以”的问题,关键是用心去想一想这件事情对自己究竟有多重要?对对方又有多重要?
跳出这个事情本身去看一看大局,两个人长久的相处总归是要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得到了应有的关心,理解,尊重和支持的。
那么你们在和另一半有育儿理念方面的分歧时会怎么做呢?来聊一聊啊。
END
喜欢我的话,不妨加个星标,常来这里坐坐呀!
By 超雄
2019.2 克利夫兰
超雄:坐标克利夫兰,2年+线下双语音乐早教经验,有两个萌萌哒的混血双语宝宝,姐姐Mia(5岁)是个小甜心,弟弟Ian(3岁)是个淘气包和段子手。
近期文章
参加了美国幼升小家长会,总结了一份入学准备清单,附解读:真的不用慌的一批
后台「回复」“加群”,加入“0-6岁中美育儿交流群”
后台「回复」“手工”,查看简单好玩的亲子手工集锦
后台「回复」“生活英语”,学习地道的亲子生活英语
菜单栏点击“英文儿歌”,看经典英文儿歌视频(带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