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可爱的人:核酸采样 采集员王仲言的“尖峰时刻”

天津日报 文明天津 2022-04-25

王仲言正在采集核酸样本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红区”最具风险的工作


  “您坐好,头往后仰,放松,对,张嘴,放松,再放松……”

  “哇──”王仲言的咽拭子刚伸进患者陈先生的嘴里,一股分泌物便从陈先生的嘴里喷射出来,直扑王仲言身上,他的面屏上沾满细密的呕吐物,防护服上也是斑斑点点。王仲言并没有躲闪,只是平静地擦掉呕吐物。

  “对不起您,我不做了,别再把您传染了。”陈先生满脸歉意,起身想走。王仲言把他按回到椅子上:“您可能太紧张了,不要紧,我们再来一次。您绷住劲儿,我只要几秒钟就行。”

  王仲言打开手电筒,再次尝试把咽拭子往陈先生的喉咙伸去。“哇──”陈先生又呕吐起来。王仲言让护士端来一杯水:“您漱漱口,咱们再来一次。”陈先生把椅子往墙壁上靠,身子抵紧椅背,努力张大嘴巴。“对,就这样,啊──好,成功了!谢谢您。”王仲言把取出的核酸样本迅速装进一支试管,封装、消毒,放置在样品箱里。这时,50多岁的陈先生快哭出声来了:“这是怎么说的!我没有感谢您,您倒谢谢起我来了。”

  这个场景,就是核酸样本采集过程,它是“红区”里最具风险的工作,也是王仲言的日常。

  37岁的主治医师王仲言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随天津第五批支援湖北医疗队(以下简称“天津五队”)驰援武汉江岸方舱医院,担任天津五队核酸样本采集组组长。日前,他被评为全国卫健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咽拭子采样必须稳准狠


  说起核酸样本的采集,王仲言首先给记者“科普”了一段:“您瞧这个木棍儿,就是最近的网红‘咽拭子’,长10厘米左右,一端缠着薄薄的一截棉织物,像根特大号棉签。很简单是吧?这个简单的物件可牵扯着人们天天关注的‘治愈病例’的数字呢。这么说吧,我们提取的样本,通过检测,将决定患者是不是能够出院、治愈病例是不是有变化,但是要保证样本采集的有效性,可不是那么简单的事。就说这位陈先生,通常我取核酸样本,只要三五秒钟就成,在他身上却花了一刻钟。时间有多宝贵?我们规定每天上午9点至11点采集样本,通常有100多个患者,从采集到封装,算算每个人要花多少时间?这么说吧,采集样本时,我们都是一个动作,低头、猫腰、抬头;再低头、猫腰、抬头……人家形容我们像好斗的公鸡,哈哈……”

  王仲言收住笑,接着“科普”:“咽拭子采样时,要准确到位。”王仲言指着自己的喉咙,“啊──您看,就在扁桃体下后方,这叫‘咽后壁’,这里分泌物富集,又最敏感。这只特大号棉签的棉织物有点毛刺感,刷到喉咙,谁受得了。所以就得快,要稳、准、狠,心软手不能软,当然力度也要适中,不然患者会很痛苦。只有这样才能采到足够的核酸,提供有效的样本。”


采集员是逆行的“尖兵”


  天津五队的核酸样本有效率高不高呢?“那必须高啊!”王仲言说,“这一个月,我们采集核酸样本少说也有6000次,无效样本不超过百分之一。治愈700多例患者,至今无一例复阳。核酸检测是一个指标,CT影像观察也是一个指标,但核酸样本是前提,核酸阳性,不会让做CT,病人肯定也出不了院。假阴性多半是核酸样本质量不高,检测结果当然就不准了。”

  如果说,“红区”里的医护人员都是逆行者,那么核酸样本采集员就是逆行的“尖兵”,每次采样,都是他们的“尖峰时刻”。他们要直面患者,并不得不承受呕吐物的袭扰,呼吸之间,就可能感染病毒。但王仲言从未有过退缩。

  一个月来,王仲言也摸索出了经验。他介绍,一般来讲,越是年龄大的人,虽然咽喉敏感度低,但配合度较差。遇到这样的患者,必须先安抚,给他减压。“患者做核酸测试的心情都很迫切,恨不得马上检测马上出院,可我们不能马虎,必须保证质量。别的不说,就说那一身装备吧,三层手套、三层鞋套,护目镜、防护服、隔离衣,这一套行头少说也得300多元,进一次‘红区’,就得充分利用。如果失效一次,就会增加医疗成本,还会让患者多受一次罪。”

  天津五队成立核酸样本采集小组,也是考虑固定人员,保证样本采集的质量标准。王仲言头一个报名:“这活儿是危险,但再危险,总得有人干吧?”样本采集组4个人,都是“80后”,两人一组,轮流进“红区”。遇到兄弟医疗队忙不过来的时候,王仲言作为组长,也会主动去帮助承担一些。“整个方舱医院一盘棋,都是为了救治病人,是吧?”王仲言说,“我们采样组有二附属医院的张峰、一中心医院的张峰和李国耀,他们都是好样的!”

海河传媒中心记者 杨寿清


文明天津

天津是我家 建设靠大家

相关新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