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杨富学 阿布都外力•克热木 | 回鹘文摩尼教诗歌及其审美特征

杨富学 克热木 敦煌民族宗教与文化研究 2021-03-24

摘要:摩尼教是古代回鹘人信奉的主要宗教之一,对回鹘历史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吐鲁番及敦煌等地出土的回鹘文文献中,有千余件写本都是属于摩尼教内容的,其中有不少都是诗歌。回鹘文摩尼教诗歌以赞美诗为主,既有译作,也有回鹘人的创作,均押首韵,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寓教于诗,艺术性高,其以音乐美、节奏感和哲理性的审美特点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回鹘文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回鹘文;摩尼教;诗歌;审美



一、摩尼教的传播及对回鹘文化的影响

摩尼教是3世纪中叶在古波斯兴起的世界性宗教,因创始人摩尼而得名。大约在6世纪前后,经粟特人向西域东部传播,于763年始入回鹘,并被确立为漠北回鹘汗国的“国教”,使之迅速取代了萨满教在回鹘社会中的统治地位。摩尼教的传入,对草昧初开的回鹘民族来说,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藉由粟特民族的高度文明,回鹘在文化上实现了一次大的飞跃。[1]  当时,摩尼教的影响渗透到汗国的社会、经济、外交及文化各个方面,而来自粟特地区的摩尼师由于受到了牟羽可汗的信任和重用,甚至能左右国家大事,以至于形成了“可汗常与共国”的局面。[2]  史载:


回鹘常与摩尼议政,故京师为之立寺,其法曰:“晚乃食,敬水而茹荤,不饮乳酪。”其大摩尼数年一易,往来中国,小者年转。江岭西市商胡驼橐,其源生于回鹘有功也。[3]
 

摩尼教徒在回鹘中的势力膨胀极速,不仅京师为之立寺,而且回鹘的政治也受其操纵,更进而借回鹘之威将势力向中原推进。

840年,黠戛斯人灭漠北回鹘汗国,回鹘人遂分三支西迁。其中一支迁如今甘肃河西走郎一带,于9至11世纪间先后形成了甘州回鹘和沙州回鹘国;另一支迁至西域地区,以吐鲁番和北庭为中心,建高昌回鹘王国;第三支越过葱岭,西迁到七河流域,于巴拉沙滚一带建立了雄强一时的喀喇汗王朝。摩尼教文化亦随之传入各地,但喀喇汗王朝由于受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影响,于10世纪始改信伊斯兰教,摩尼教随之销声匿迹。但在新疆和河西走廊地区,回鹘摩尼教得到了持续发展。

高昌回鹘时期,由于受到当地流行的佛教、景教,乃至道教的冲击,摩尼教不复漠北回鹘汗国时期之盛,但影响仍然不可低估。回鹘统治者仍以摩尼教为国教,摩尼教的高级僧侣仍拥有特权。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高昌摩尼教寺院经济也得以形成,并逐步完善化。摩尼教文化得到发展,由粟特人创造的回鹘文、摩尼文,在回鹘王国中广泛流行。西域、敦煌发现的用回鹘文、摩尼文书写的回鹘语摩尼教文献约有近千件,其中有摩尼教经典《二宗经(Ïki Yiltïz Nom)》、《摩尼教徒忏悔词(Xuāstvānīft)》及其它忏悔文书、各种杂写、布施文书、摩尼教赞美诗、献给统治者的颂歌、传说故事、传教故事、寺院经济文书、占卜文书,甚至还有吐鲁番回鹘摩尼教高级僧侣写给教主的书信,以及某位回鹘首领拜会拜占庭皇帝(vrum xanï)的记录等。

在上述诸文献中,最重要的典籍有以下三种:

其一为敦煌、吐鲁番出土《摩尼教徒忏悔词(Xuāstvānīft)》,系俗人忏悔自己罪过的一种文献,既有摩尼文,也有回鹘文,前者是1907年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于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现编号为Or.8212-178(旧编号为Ch.0015),卷子式,共338行,文字秀美、清晰,包括15项具体忏悔的内容,全篇仅缺开首部分,是现存回鹘语《摩尼教徒忏悔词》中保存最完好的一件。后者均出自吐鲁番地区,分藏圣彼得堡和柏林。将以上诸进行系统整理,恰好可得足本;[4]

其二为吐鲁番发现的回鹘文摩尼教寺院经济文书也是非常重要的物证。该写本用回鹘文书写,共125行,详细记载了高昌、交河和唆里迷摩尼教寺院的经济活动,体现了高昌回鹘王国时期摩尼教寺院严格的等级制度,对中亚摩尼教活动情况的研究具有独一无二的价值;[5]

其三为吐鲁番木头沟发现的贝叶书,内容有摩尼大赞美诗、摩尼父赞美诗、商人阿拉赞的故事、忏悔文书及施主题跋等。敦煌、吐鲁番出土的用回鹘文、摩尼文书写的回鹘语摩尼教文献,极大地充实了古代摩尼教的文化内涵。[6]

高昌回鹘摩尼教的兴盛,也表现在摩尼教美术的流行上,这与摩尼重视书法绘画有较大的关系。在吐鲁番柏孜克里石窟的壁画当中,发现一些摩尼教绘画。这样,大量摩尼教壁画及绘画的发现,正说明摩尼教的传播利用了书法及绘画的手段。虽说它比走佛教艺术局限太大,然而由于摩尼本人的提倡及教徒的宣传,摩尼教绘画艺术也在高昌与回鹘民族文化结合,而产生了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7]

二、回鹘文摩尼诗及其头韵

回鹘是一个富有文学传统的古代民族。《北史·高车传》即称其先人敕勒(高车)人“好引声长歌”,脍炙人口的《敕勒歌》便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的文学遗产。在吐鲁番出土的回鹘文文献中,文学作品占有相当的比例,其中又以诗歌作品居多。可以说,诗歌创作是古代回鹘文学最重要的成就之一。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佛教、摩尼教、景教诗歌,也有数量相当丰富的民间诗作,如田园诗、爱情诗、格言诗、劝喻诗、挽歌等。[8]  这里仅就其中的摩尼教诗歌略作考论。

回鹘摩尼教诗歌现得到整理的已经为数不少,其中大多应为译作,如《摩尼教徒忏悔词》、《摩尼大赞美诗》等,同时也应有一定数量的原创作品,如回鹘诗人阿普林啜(Aprinčur Tekin)创作的摩尼教赞美诗等。此外,还有很多作品,很难确认何者为原作,何者为译作。有一些赞美诗中出现有baš(首、头)、bašta(首先)和bašik~bašig(把头)之类的词汇,尽管其词源很可能来自中古伊朗语,但在回鹘文中行用已久,成为普通词汇,不能作为判断赞美诗来自波斯的依据。也有些赞美诗中虽出现有Tegin(的斤、王子)、Tängri(圣天)等回鹘语称谓,但这些词在回鹘语文献中常作为普通术语使用,据之也不能确定某一作品为回鹘人的原创。但是,不管为创作还是译作,使用的都是回鹘文学语言和传统的回鹘文学体裁,故而都可视作回鹘文学的组成部分。

用回鹘语文写成的摩尼教赞美诗寓教于诗,语言优美,韵律和谐,在回鹘文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兹以吐鲁番出土编号为T II D 169的一首回鹘文摩尼教赞美诗为例来探讨其基本特征:[9]

 

tözün bilgä kišilär, tirilälim         

一起来吧,善良聪明之众!

tngriningbitigin biz išidälim!      

请把天神的教诲聆听!

törtilig tngrilärkä tapïnalïm!       

向四天王顶礼膜拜!

törtuluγ ämgäkdäqurtulalïm!     

跳出四大苦难的牢笼!


törtilig tangrilärdä tanïγmalar     

从四天王处得到证实,

tngrinomïn tudaγmalar             

污蔑圣书的愚痴,

tünärigyäklärkä tapunuγmalar     

夜拜妖魔的无知,

tümänligirinčü qïlïγmalar         

丧尽天良的恶徒,


tübintäol’oqma ölmäki bar        

最终一定自取灭亡,

tünärigtamuqa tüšmäki bar.      

死后定入黑暗地狱,

tümanligyäklar kälir tiyür.          

在那里遭受群魔的蹂躏,

tümanlïγ yäklar ayar tiyür.         

妖魔鬼怪使人毛骨悚然,


tünärigtünčülä basar tiyür.         

地狱被黑暗笼罩着,

tunumlγ tägir tiyür.                   

鬼哭狼嚎一片凄惨,

tüšüzä olturp tültürür tiyür.        

似陷梦境身不由己,

tänmišüzütlär tašïqar tiyür.        

被迫断除灵魂邪念。


tardïčtäg ät’özin qodur tiyür.   

让他们舍弃人间之俗体,

tavarïturγuru qalïrtiyür          

使他们脱离欲海的深渊。

trtrüsačlïγ qurta yäkkälir tiyür.  

随后便是长髻老妖骤至,

tolïlïγ bulït täg tonqï qašlïγ.      

恰似乌云滚滚雷鸣电闪。


qanlïγ bčana täg qraqï tiyür.    

血红眼珠像熟透的葡萄,

qasγuq täg qra boy ämgi tiyür. 

 躯体如木柱,胸脯黝黑,

burnïnta boz bulït önür tiyür.    

鼻孔中蔓延灰色的迷雾,

tamγqïnta qra tütün tašïqar tiyür.   

口中喷发出黑色的烟云,


tüši ol qaman tümän yïlan.      

胸前盘绕着无数毒蛇,

yinäri ol yingnä yïlan.                

每条蛇都喷吐着毒液。

(以下残缺)

 

这首诗尽管已不完整,但从其现存的7段四行诗来看,前5段的每一行都以“t-”开头,只有第6段和第7段有所变化,换成了独具特色的韵律。除了首韵之外,这首诗全部押尾韵,韵脚分别为-alim/-älim、-malar、bar、tiyür和yïlan。音节则变化不定,有13音节(1次)、11音节(7次)、10音节(12次)、9音节(3次)、8音节(2次)、7音节(1次)。这说明,音节的数量是无关紧要的,而押韵至为重要,特别是首韵。

首韵是突厥语诗歌最古老的押韵手段,多见于用回鹘文写成的诗歌中,堪称古代回鹘文诗歌的突出特点之一。在古代回鹘文摩尼教诗歌中,这种韵律模式得到普遍地采用。如上引摩尼教赞美诗的第一段:

 
tözün bilgä kišilär, tirilälim       一起来吧,善良聪明之众!
tngriningbitigin biz išidälim!    请把天神的教诲聆听!
törtilig tngrilärkä tapïnalïm!      向四天王顶礼膜拜!
törtuluγ ämgäkdäqurtulalïm!    跳出四大苦难的牢笼!
 

其中,第一、三、四行均押头韵tö-,惟第二行不同韵,学界称之为abaa韵式。此外尚有abab韵式,即一三行押韵,二四行押韵,如T II D 169摩尼教赞美诗第三段:

 
körügmä kün t(ä)ngri .       无所不见的日神,
siz bizni küzäding               您保护了我们
körünügmä ay t(ä)ngri       所不见的月神,
siz bizni qurtγarïng.           愿您拯救我们![10]
 

此外,aaaa(即四行均押头韵)、aaba(即一、二、四行押韵,三行不押韵)的韵脚形式也广泛存在。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韵式,都使摩尼教诗歌具有较为浓郁的诗味。

押首韵的最突出的例子是《摩尼大赞美诗》,全诗123段(每段4行)全部押首韵。[11]  尾韵的产生稍晚一些,但在敦煌发现的9~11世纪的诗歌和11世纪成书的《突厥语大辞典》中即已得到广泛运用。有的只押首韵,也有的只押尾韵,更有的既押首韵,同时又押尾韵。诗歌形式大多数为四行诗,双行诗多见于格言、谚语中。这种传统格律至今仍继续使用,特别在民间诗歌中,它一直保有强大的活力。[12]

三、回鹘文摩尼教诗歌的审美特征

在古往今来的维吾尔文学作品中,诗歌一向占据着优势地位,他们喜诗擅诗,以诗味作为文学作品的审美标准。与之相应,无以数计的具有优秀民族传统的作品大都具有相类的审美特征。因此,维吾尔族人对诗歌艺术,尤其是诗味审美要求是相当高的。

诗味是诗美的感染力所在,是中国传统诗论中的重要审美原则之一。有无诗味,则是诗歌评论者评判诗歌作品好坏优劣的重要艺术标准。衡量一首诗有无诗味,首先要看作品是否押韵,从前文的论述已经可以刊出,回鹘文摩尼诗都很押韵,而且以押首韵为主,这是回鹘文诗歌的典型特征。此外,还需看诗歌的节奏与感染力。这些审美特点在回鹘摩尼教诗中都得到充分的体现,如吐鲁番高昌故城出土回鹘文《摩尼大赞美诗》(D 260)正面前4行:

 
1. a [l]qu biš a[žunnu]ng umuγi [.] aryayiša töz n[om]////či////[.]
2. ayančang köngülin yüküngü . ayaγliγ attliγ qangim mani burxa[nim .]  
3. anuntunmuz sizingngä . asr[a] köngülin yüküngäli .aling amtu
4. umuginag [.] alqunung b[arča] yükünčin
 
1. 一切五世之所有希望,阿里亚耶沙之根本理论……
2. 我向尊敬的著名的父亲,我的预言师摩尼致敬。
3. 我们集合在你的面前,以虔诚之心向您朝拜,请您现在接受
4. 我们所有人谦恭的致敬。我们向您致敬。[13]
 
如果依其韵律,可以分成如下诗节:

 

a [l]qu biš a[žunnu]ng umuγi [.]    

 —~/—~/—~/—~

aryayiša töz n[om]////či////[.]         

— ~/— ~/— ~/— ~

ayančang köngülin yüküngü .         

— ~/— ~/— ~/— ~

ayaγliγ attliγ qangim mani burxa[nim]      

— ~/—~/—~/—~

anuntunmuz sizingngä .                 

 — ~/— ~/— ~/— ~

asr[a] köngülin yüküngäli .              

—~/— ~/— ~/— ~

aling amtu umuginag .                   

—~/— ~/— ~/— ~

alqunung b[arča] yükünčin              

— ~/— ~/— ~/— ~

 

一切五世之所有希望,

阿里亚耶沙之根本理论……

我向尊敬的著名的父亲,

我的预言师摩尼致敬。

我们集合在你的面前,

以虔诚之心向您朝拜,

请您现在接受我们,

众怀谦恭之心向您致敬。

 

在诗中,符号“—”表示以元音为开结尾的音节,符号“~”代表以辅音为结尾的音节。这些具有内部和谐的音节不断地得到有规律的重复,便会形成一种节奏感,令人感到一种音乐感。可见,摩尼教诗歌具有醇厚清洌的诗味,在格律、韵式和结构上都有其独特的个性。

音乐性也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维吾尔古典诗歌对音乐性的强调是很突出的,反映了古代维吾尔人审美取向和强烈的艺术追求。回鹘文摩尼教诗歌节奏鲜明,旋律优美而和谐,读来朗朗上口,给人以美的享受。如前引T II D 169摩尼教赞美诗的第一、五段:

 

tang t(ä)ngri kälti .             黎明之神来了,

tang t(ä)ngri özi kälti .      黎明之神自己来了。

tang t(ä)ngri kälti .            黎明之神来了,

tang t(ä)ngri özi kälti .      黎明之神自己来了。

 

tang t(ä)ngri .                     黎明之神,

yïdliγ yïparlïγ                    香味芬芳,

y(a)ruqluγ yaruq luγ            光芒四射,

tang t(ä)ngri .                       黎明之神!

tang t(ä)ngri                         黎明之神![14]

 

重复和排比作为文学修辞的主要手段,有利于增强诗歌的音乐性,上举这两段诗即采用这种手法,恰到好处。当我们轻轻地阅读此诗之时,我们有一种倾听优美音乐或是聆听美妙歌声的感觉。这种音乐性特点在古代回鹘诗人阿普林啜(Aprinčur Tekin)创作的摩尼教赞美诗中可得到充分的体现,如该诗第二、三段写到:

 
bilägüsüz yiti wažïr tiyür
bilägüsüz yiti wažïr tiyür
wažïrda ötwi biligilim, tüzünüm, yarukam
wažïrda ötwi biligligim, bilgäm, yangam
人说金刚石不磨也锋利,
人说金刚石不磨也锋利,
我们的智慧、善良、光明之主比金刚石还锋利,
我们的智慧、善良、象王之主比金刚石还锋利。
 
kün t(ä)ngri yarukïntäg köküzlügüm bilgäm
kün t(ä)ngri yarukïntäg köküzlügüm bilgäm
körtlä tüzün t(ä)ngrim, külügüm, küzünčym,
körtlä tüzün t(ä)ngrim, burxanim, bulunčsuzum
你象日神一样光明,我们心中的英主,
你象日神一样光明,我们心中的英主,
我们美妙之神,我们的光荣,我们的保护神,
我们美妙之神,我们的主爷,我们的万能之神。[15]
 

该诗以重复的表现方式给人一种节奏感。歌词往往巧用重复、排比和循环等修辞格产生音乐节奏,增强节奏感和音乐性。在为数不少的摩尼教诗中,诗歌韵律、音节和格律等形式特征都符合宗教诗韵律特征。

回鹘文摩尼教诗歌的第三个审美特征体现在诗意的深远。诗人巧用艺术手段以表述自己的思考,抒发深厚的思想感情,这里不妨以前引《摩尼教大赞美诗》的第三、四段为例,从中体会诗的深刻哲理和诗人的思想:

 
tutčï üzüksüs monïtäg[.]            世人常常这样地,
toqumuγa[žun]uγ unitmaqliγ.        忘掉将来要重生,
tooztopraqqa patïlïp.                他们陷入尘土中,
turqaru munqulärtilär.              无识而又无觉。
 
az nïzvanï-qa  aγuqup.              他们为贪婪所毒害,
artayu yoqadtu tururta.             正在毁灭自己……
amwrdšnlïγ[16]ot üzä.               是您汇集仙草,
anga yürüntäg qïltïng[ïz]           为他们配制了良药。[17]
 

诗人提醒世人为了来世的幸福,不要被现世的物质享受所迷惑,否则就会迷失正确方向,而走入歧途。诗人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修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能摆脱罪恶的邪念,迎接美好的来生。虽为摩尼教诗歌,从中体现出的却为佛教的轮回思想,反映出佛教对摩尼教的深刻影响。

总之,回鹘文摩尼教诗歌内容丰富,格律严谨,语言优美,富有音乐美、节奏感和哲理性的审美特点,古代回鹘人通过诗歌以表达他们对宗教的虔诚与赞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堪称古代回鹘摩尼教信徒留给后人的优秀文化遗产。



作者简介:杨富学(1965—  ),河南省邓州市人,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回鹘文文献与回鹘历史文化研究;阿布都外力·克热木(1973-),新疆吐鲁番人,维吾尔族,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回鹘及维吾尔文学研究。
注释:

[1]  杨富学:《关于回鹘摩尼教史的几个问题》,《世界宗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138~146页。

[2] 《资治通鉴》卷237胡三省注文,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7638页;《新唐书》卷217《回鹘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6126页。

[3]  [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6页。

[4] A. von Le Coq, Dr. Stein’s Turkish Khuastuanift from Tun-huang, Being a Confession-Prayer of the Manichaean Auditores,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11, pp.277-314; J.P.Asmussen, Xuāstvānīft —— Studies in Manichaeism (=Acta Theol. Danica, Vol. 7), Kopenhagen, 1965.

[5]  耿世民:《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初释》,《考古学报》1978年第4期,第497~516页。杨富学、牛汝极:《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释文的几个问题》,《西北史地》1992年第4期,第40~46页。

[6]  L.V. Clark, The Manichean Turkic Pothi-Book, AltorientalischeForschungen 9, 1982, pp. 145-218.

[7]  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年,第197页。

[8] A. von Gabain,Zentralasiatische türkische Literaturen, 1: Vorislamische alttürkischeLiteratur, Handbuch der Orientalistik5: 1, Leiden,1963, S. 207-228.

[9] A.von Le Coq, Türkische Manichäica aus Chotscho, II, Abhandlungen der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1919, Nr. 3, S. 10-11.

[10]  A. von Le Coq, Türkische Manichäica aus Chotscho. II, 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Wissenschaften,Phil. -hist. Klasse, 1919, Nr. 3, S. 9. 汉译文见耿世民:《古代维吾尔族诗歌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7页。

[11]  W.Bang - A. von Gabain, TürkischeTurfan-texte. III: Der grosse Hymnus auf Mani. Sitzungsberichte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Berlin,1930, S. 182-205.

[12]  耿世民:《略论维吾尔古典诗歌中的韵律和形式》,《新疆文史论集》,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53~155页。

[13]  A.von Le Coq, Die manichäischen Miniaturen,Berlin 1923, Pl. 7a; L. V.Clark, The Manichean Turkic Pothi-Book,Altorientalische Forschungen 9, 1982, p. 168.

[14]  A. von Le Coq, TürkischeManichäica aus Chotscho. II, Abhandlungen der Preussischen Akademie derWissenschaften,Phil.-hist. Klasse,Berlin, 1919, Nr. 3, S. 9-10. 汉译文见耿世民:《古代维吾尔族诗歌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7~50页。

[15]  W. Bang, ManichäeischeHymnen, Le Muséon 38, 1925, S. 1-55。汉译文见耿世民:《古代维吾尔族诗歌选》,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47~50页。

[16]  Amwrdšn,为古代安息语词汇,意为“汇集”、“集会”,见A. von Gabain, Alttürkische Grammatik, Leipzig,1941.S. 294.

[17]  A.von Le Coq, Die manichäischen Miniaturen,Berlin 1923, Pl. 7a; L. V.Clark, The Manichean Turkic Pothi-Book,Altorientalische Forschungen 9, 1982, p. 168.

编按:本文原刊《新疆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72~76页,格式略有调整,如若引用请参考原文。



往期阅读:


杨富学 | 《乐山堂神记》与福建摩尼教 ——霞浦与敦煌吐鲁番等摩尼教文献的比较研究


杨富学 | 回鹘摩尼寺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异化


杨富学 阿依达尔•米尔卡马力 | 回鹘文《华严经•毗卢遮那品》残叶研究


彭晓静 | 诠释信仰:回鹘与摩尼教关系的多维透视 ——杨富学著《回鹘摩尼教研究》评介





长按二维码以识别,期待您的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