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运动也能瘦?Nature子刊:科学家开发出“燃脂”分子,不节食就能减肥

探索菌 生物探索 2021-04-11

如果要问世界上最难走的路是什么,小编认为,那一定是减肥的路。俗话说,一口吃不成一个胖子,但是一口接一口却可以。幸福的肥胖总是来得格外容易,然而悲剧的是,每块肉都有它的脾气。


节食不健康,运动又太累,减肥产品坑太多,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减肥办法吗?最近,《Nature Communications》发布的一项报告表明,距离吃货们实现“吃着”就能瘦的梦想已经不远了。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被称为“BAM15”的线粒体解偶联剂具有抗肥胖的功效。小鼠在口服该物质之后,即使不减少食物摄入量、不进行任何运动,也能够达到降低体脂的效果,并且该物质无明显毒副作用。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0-16298-2


燃脂分子的发现之旅


线粒体被称为细胞的“动力车间”,能够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而解偶联剂能够降低线粒体的效率,让氧化释放出来的能量仅以热量的形式发散,从而使线粒体消耗更多的能量。 

几十年前,科学家们曾考虑过使用另一种解偶联剂二硝基苯酚(DNP) 制作减肥药。肥胖患者每天口服300mg DNP,每周能够减重2~3磅。然而,由于有效剂量和有毒剂量“挨”得太近,稍不注意就会酿成事故,因此1938年FDA禁止将DNP用于人类。


不过,科学研究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发现DNP这条路走不通之后,“倔强”的科学家们就开始寻找其他的有效燃脂分子,BAM15就是其中之一。


“减肥神药”的种子选手


BAM15是一种亲脂的弱酸性线粒体质子体。此前,研究人员发表在《Molecular Metabolism》的一篇文章已经证实,该物质能够在较大的剂量范围内使用而不产生明显的副作用。于是,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对BAM15的效果及其剂量、安全性等进行了验证。


大多数减肥药品会给身体发送停止进食的信号,不过这种方法十分容易反弹,导致患者吃得更多,胖的更快。从小鼠实验中来看, BAM15似乎是一股“清流”,能让人在不控制饮食的同时达到减脂效果。


研究人员将小鼠以西方饮食(WD)方式喂养了4周。这个过程中,小鼠体重增加了20%以上,脂肪含量增加了三倍。随后,研究人员将小鼠分笼,让其中一组在沿袭西方饮食的同时服用0.1%浓度的BAM15,而另一组以杂粮喂养的小鼠则作为对照组。


5周后,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尽管两组小鼠卡路里消耗相同,但是BAM15小鼠体重减轻了15%,并且减掉的基本上都是脂肪,说明BAM15可以逆转饮食引起的肥胖。



BAM15可以逆转饮食引起的肥胖,而不会影响瘦体重或热量摄入


进一步分析表明,BAM15喂养的小鼠血浆甘油三酸酯水平降低了29%,肝脏组织中存在抗氧化剂和抗炎表型;在治疗的3周内,BAM15完全逆转了由西方饮食引起的葡萄糖耐受不良和高胰岛素血症。


该报告的通讯作者、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药物发现中心的Webster L. Santos说,“这些小分子改变了细胞的新陈代谢,让我们在不做任何运动的情况下燃烧更多的卡路里。”


这一结论也在其他研究中得到了证实。6月11日,《EMBO Molecular Medicine》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BAM15可能是治疗肥胖症和相关疾病的有效药物,可预防肥胖并改善血糖控制。

https://doi.org/10.15252/emmm.202012088


仍有问题尚待解决


不过,尽管BAM15在小鼠实验中有效,但是半衰期却相对较短,仅为1.7小时,如果要用于人体口服,最佳半衰期需要更长。


Santos的实验室正在调整化合物的化学结构,使其能够在体内停留更长时间。目前,他们已经制造了几百个与此相关的分子,以期寻找改善人体燃烧能量的方式。



Webster Santos(中)和线粒体解偶联剂团队。图片由Webster Santos提供。


总之,这项研究证明,BAM15是一种罕见的线粒体解偶联剂,在预防和逆转肥胖的同时,不会影响食物摄入和体内肌肉水平。这为肥胖、糖尿病,尤其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进一步治疗和预防奠定基础。

End

参考资料:

[1] Drug researcher develops 'fat burning' molecule that has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of obesity.

[2] Mitochondrial uncoupler BAM15 reverses diet-induced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mice.

[3] BAM15‐mediated mitochondrial uncoupling protects against obesity and improves glycemic control.


本文系生物探索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其他任何媒体、网站如需转载,须在正文前注明来源生物探索。

往期精选


围观

还在熬最长的夜?Cell:长期睡眠不足致死,问题在于肠道


热文

胖纸太难了!继容易感染COVID-19之后,又发现脂肪细胞过多会加剧炎症反应


热文

《柳叶刀》大型羟氯喹研究遭200多位业内人士质疑,或陷入信任危机

热文

与开车相比,骑行上下班全因死亡率低20%,患癌率少11%

热文

Science:癌症肿瘤中竟然有大量细菌?

医药

免疫疗法 | 生物仿制药 | 疫苗 | 耐药性 | 药物靶点 | 健康生活 | 药企新闻 | 药物盘点 | 制药技术 | 药物副作用


基础研究/转化医学

白血病 | 肺癌 | 胃癌 | 结直肠癌 | 肝癌 | 乳腺癌 | 胰腺癌 | 心血管疾病 | 神经退行性疾病 | 肠道微生物


医疗器械/生物技术

体外诊断 | 医疗器械 | 生物纳米 | 3D打印 | 基因检测 | 单细胞测序 | 基因编辑 | 辅助生殖 | 人工智能 | 精准医学


政策

抗癌药 | 4+7带量采购 | 耗材 | 备案制 | 注册人制度 | 健康中国 | 新版基药目录 | AI医疗器械 | 远程医疗 | 同股不同权


市场/资本

IPO | 融资 | 合作 | 基金 | 港交所 | 科创板 | 创业板 | 研发投入 | 收购 | 市场&消费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