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量之网 | 3-4诸多可能性\ 一个真实状态


为什么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与感受,会对生活中的事件产生影响?单纯地把「未来的梦想视为当下的事实」,为何能够改变进行中事件的发展方向?譬如,如果世界朝全球性战争的方向快速发展,冲突就必然发生吗?婚姻如果面临危机,或者注定生在病痛中度过,结果将真如预期出现?


或者,我们忘记了某个经常被忽略的要素,而它深深影响我们经历进行中之事物的方式与感受?生命的走向是否真将如预言或如期待般发生?若想要生活在幻想已经成真,梦想和祈祷已得到响应的角度中,就必须先探索可能性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为此,我们必须回头探讨量子物理的主要发现


量子物理成功描述了比原子更小的物质之行为表现,甚至发展出「规则」,说明这无法看见的微小世界的模样。只是,虽然规则既少又简单,不过在描述粒子在次原子层次上所作的事情时,听起来却可能令人感到怪异。譬如,物理「定律」并不适用于切,因为小规模事物的行为表现,与在常态世界中的表现不同。能量以波或粒子呈现,有时也可同时处在两种状态中。



观察者的意识决定能量的行为表现。


规则尽管很好,但不可忘记量子物理学的公式并未描述粒子的真实存在状态换言之,这些规则并未说明粒子的所在,以及抵达目的地后如何运动,只是描述粒子存在的潜能,也就是它们可能在哪里,可能如何运动,其特质可能是什么。然而这些特性都会随着时间演化与改变。这对我们很重要,因为我们也是由规则所描述的粒子组成,若能更深入了解粒子的运作方式,或许能察觉到更多关于我们自己的运作方式的可能性。


关于我们在宇宙中的力量,量子物理要阐述的究竟是什么,关键就在此。世界、生活和身体会以目前的状态存在,是我们从量子世界的可能性中所做的选择〔想象)。若想要改变任何事物,必须先以新的方式看待它们,也就是在堆可能性中挑选新状态。


如此一来,在我们的世界里,诸多量子潜能中只有个可能性会成为我们经历的真实状态,就如同在空手道教练的想象中,他看见地垫上的自己固定于某时某地,而他果真确实处于那个状态,谁也动不了。诸多可能性中哪个会成真,似乎取决于观察者的意识与行动。换句话说,注意力的目标会变成世界的真实状态。


爱因斯坦无法接受这个部分的量子理论,他说:「我想粒子肯定有个独立于测量法的真实性。」所谓的测量法,在此相当于观察者,也就是我们自己。


 意识的焦点会变成世界的真实状态


显然我们在宇宙中扮演的角色,是量子世界之所以呈现出目前状态的关键。而这正是我们为何必须先了解科学观察到了「什么」,才能将观察应用到生活中。


我们为什么需要两套规则来描述世界模样,谜团要追溯到英国物理学家杰弗里,英格拉姆,泰勒于九〇九年进行的实验。尽管实验本身已有百年历史,实验结果至今仍是被争论的议题,而且充满不确定性。第次实验以来,它已被复制过许多次,每回的结果都一模一样,也实在同样令人惊讶难解。


这个「双狭缝」实验的内容,是将量子粒子等物投射出去,穿越个有两道狭缝的挡板,接着测量其通过狭缝后的状态般认为,当物体在端是粒子,以此状态通过实验后,结束时理应仍是粒子。然而,证据却显示在粒子启程后和抵达目的地前的过程中,发生了相当特别的事件。


例如科学家发现,电子穿越只有道狭缝的挡板时,行为表现就如般预期,即开始和结束都呈现粒子状态。这种行为并无特殊之处。


相反地,当挡板上有两道狭缝时,同个电子却表现出看似不可能的行为。电子启程时,确定是颗粒子,但行进中却发生了神秘事件,电子做出只有能量波办得到的事即同时穿越两道狭缝,并在目标屛幕上产生只有能量波会形成的反应模式。


这种行为就是科学家称为「量子怪异性」的案例之


在此,唯一的解释是第2道狭缝迫使电子行进时,把自己当作波但在抵达时仍处于原始的状态,也就是粒子。要这么做,电子必须感应到第2道狭缝的存在,知道狭缝可通行,而这就涉及了意识,因为电子是假设无法真的「知道」任何事情的,唯的觉知来源只有观察实验的人。


因此实验的结论是,电子可穿越两个可能通道的认知,存在于观察者的脑海中,而观察者的意识决定了电子的行进方式。


此实验最基本的结论是:电子有时候会根据我们的期待行动。


这时候,日常生活中的规则,亦即事物是独特且彼此分离的状态,似乎得以如常运作。然而,有时候电子却做出令人吃惊的事情,表现像波样,此时就需要量子理论来解释其行为。而这正是以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和自己的机会,因为那代表我们是万物的部分,而意识在宇宙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多年来,科学家选择了两个主要理论来解释双狭缝实验的结果。两种理论各有其长处,各自具备某些比另理论更合理的诠释。撰写本书时,两者仍处于理论状态,近期更有人提出第三个可能性,现在让我们来审视这三种理论诠释。


哥本哈根诠释


一九二七年,物理学家尼尔斯,波尔及沃纳海森堡在丹麦的哥本哈根理论物理中心,尝试解释新理论发现的量子怪异性。两人的研究成果被称为「哥本哈根诠释,它对量子粒子行为模式的解释,是目前最被广泛接受的理论。


波尔和海森堡认为,宇宙是由无数可能性彼此重迭而成。这些可能性以某种量子浓汤的形式存在,既无特定位置,也无固定状态,直到发生某事,将其中种可能性锁在固定位置为止。


所谓的「某事」则是指个人的觉知也就是单纯的观察行为。如实验所证,当我们看着电子穿越挡板上的狭缝时,观察的动作似乎就是把诸多量子可能性之转变为真实状态的条件。至此,我们看见的只是我们所专注的版本。


优点:成功解释量子粒子在实验中被观察到的行为。

缺点:对此理论(若称得上是理论的话)的主要批评是,宇宙只有在某人或某物进行观察时,才得以存在。此外,哥本哈根诠释并未将引力作用纳入思考。

 


多重世界诠释


多重世界诠释与哥本哈根诠释的差异在于,每个可能性在自己的空间中发生,且不为其它可能性所见。每个独特的空间又称为平行宇宙。我们在某宇宙中顺着单可能性的时序而行,但偶尔发生量子跳跃进入不同宇宙的另个可能性中。以这个观点来看,一个生活在病痛中的人,可以透过焦点转移,突然发现自己「奇迹般」痊愈,但周遭的世界依然如故。


艾佛雷特的诠释指出,我们早已存在于每个平行宇宙中。当我们把每个宇宙都纳入思考范围,其实已经生活在所在解释量子粒子古怪行为上受欢迎程度仅次于哥本哈根设释的,是被称为行宇宙的「多重世界诠释」,由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家休,艾佛雷特三世于一九五七年提出。


证释获得许多支持,因为它似乎能解释许多量子世界中显而易见的谜题。和哥本哈根诠释类似是,它认为任何一个时刻皆存在数不尽的可能性,而所有可能性已经存在,且同时发生。

 

有可能想象得到的梦想与幻想中有些人甚至认为,由于人类睡觉时不再聚焦让自己保持在真实状态中,所以能够漂流到其它可能性的平行世界,也就是经历所谓的梦境。和哥本哈根诠释中的观察者样,我们只能看见焦点所在的可能世界,而这就是锁定特定可能性,使之成为「真实状态」的关键。


优点:此理论能解释哥本哈根诠释中,为何我们看不见其它可能性的问题。

缺点:和其它以量子理论为基础的想法样,这个理论无法解释引力作用。虽然能解释某些量子世界的现象,但在能够涵盖所有自然力量之前,仍是个不完整的理论。


最近几年,出现了第三个理论,似乎能够弥补哥本哈根诠释和多重世界诠释不足之处。以牛津大学数学教授罗杰,彭罗斯爵士命名的彭罗斯诠释,认为经常被量子物理学家忽视的引力作用,正是使整个宇宙稳固不散的主因。



平台分享: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修行在于个人 




公号内容版权归全息宇宙编辑团队所有

任何组织、机构及个人不得擅自转载

转载请备注全息宇宙

合作请于后台联系我们




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相关文章

全息宇宙丨荐读《无量之网》内附视频

无量之网│第一章1  很久以前……

无量之网│第一章2 我们真的彼此连结在一起吗?

无量之网│第一章3 寻找无量之网

无量之网│第一章4 史上最伟大的「失败」实验

无量之网│第一章5物理简史:不同世界不同规则

无量之网│第一章6 空无中存在着什么

量子力学 | DNA编码

无量之网│1-7 狮子的尾巴

无量之网│1-8 源起的连结:量子纠缠

无量之网│1-9 无量之网的起源

第二章 粉碎现有思维:改变一切的实验

第二章 2-1空间即是无量之网


附:个案预约

高频空间 | 激活你的灵性DNA (个案预约)








订阅号ID:quanxiyuzhouguan 



献给每一个优雅的灵魂




集大千世界智慧之精华


创自由灵魂最高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