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可想象的他者|试论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写作|论文大纲

批评·家| 院外 2023-12-25


伴随着第二次女权运动,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进行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研究始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诺克林[Linda Nochlin]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者,强调作为女性的社会条件与生活经历。为女性在艺术历史中的隐而不现和不能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力发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了以波洛克 [Griselda Pollock] 为代表的第二代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者。从诺克林到波洛克,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经历近半个世纪之久,随之引起的争议仍褒贬不一。本文尝试抽离出这些争论来看两位女性主义艺术史的代表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节点各自所关切的问题:她们想要发出怎样的声音?她们又是以怎样的立场对正统的理论叙述框架发起挑战?只有先将这些问题理清楚,才能继续展开深入讨论。院外本次推送的内容为全文的引言、结语部分,正文各章节已陆续发布。

波洛克的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则是以分析女性在文化历史中的缺席与符号化为基础,对艺术史和文化史进行重新书写。


文|李丁    责编|XQ

不可想象的他者|试论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写作|2015

本文5000字以内

引言|


兴起于十九世纪中叶的西方女权运动,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从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第一次女权运动主要是争取男女平等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力。第二次女权运动始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反对政治经济中的性别不平等为主要目标。九十年代开始的第三次女权运动,在教育、事业上享受到相应的平等权力的同时,更注重文化话语权和文化对女性身份的塑造。


伴随着第二次女权运动,从女性主义视角来进行艺术批评和艺术史研究始自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以诺克林[Linda Nochlin]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者,强调作为女性的社会条件与生活经历。为女性在艺术历史中的隐而不现和不能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力发声。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现了以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为代表的第二代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者。由于受到后现代主义哲学理论、心理学等其他理论方法的影响,专注于对艺术生产和评估、艺术家之于社会角色的调查,以此对艺术与文化进行更深入的反思与评估。

不仅是在方法上,波洛克意识到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者要做的不是从历史中发掘女性艺术家,将她们重新写进艺术史而已。更重要的是,女人在艺术史中的缺席,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艺术史和文化史的写作模式。因此,波洛克较之于诺克林在观点上则更加激进。


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命运相同,用女性主义视角进行艺术史研究起初就是带着争议的,至今仍褒贬不一。但本文并不想将关注点集中在这些争论里,而是想持客观的态度来看这两位女性主义艺术史的代表人物在各自的历史节点上都在关注什么,她们想要发出怎样的声音?她们又是以怎样的立场选择不在正统的理论叙述框架下?个人认为首先要将这些问题理清楚,才能继续展开深入讨论。

其次,以诺克林与波洛克共同选择的案例为主,来更加清晰的了解她们面对同样的艺术流派与艺术家时各持怎样的观点。二者在女性主义立场上的差异,影响着她们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两个案例分析分别选自诺克林与波洛克著于同年的《女性、艺术与权力》[Women, Art and Power and Other Essays,1988]和《视线与差异:阴柔气质、女性主义和艺术历史》[Vision and Difference: Femininity, Feminism and the Histories of Art,1988]。众所周知,诺克林发表于1971年的“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一文,开辟了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先河,此后关于女性主义艺术史的研究大多遵循于此。但是,波洛克认为诺克林仅发出了质疑的声音,却没有切中问题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波洛克将女性主义艺术史指向了对于社会建构和意识形态批判的道路上。本文将着力点放在波洛克的理论研究上,藉由对其案例分析进行再阐述,思考波洛克的女性主义理论之意义所在。

论文题目命名为 “不可想象的他者”缘起于波洛克《视线与差异》的中文版序言:“多重历史的这个概念,反映了1980年代一股逐渐兴起的觉醒,认为有必要去想象他/她者——无论是女性,非欧洲世界,全球资本主义与集权社会主义的边缘——并且有必要去探问他者的观点,如何改变中心观点,亦即主导阶级、文化、经济或性取向述说的故事。”([英]格里塞尔达·波洛克著、陈香君译,《视线与差异:阴柔气质、女性主义与艺术历史》,台北远流出公司,2000年,第1页。)

这段话一方面指出了波洛克提出女性主义理论干预艺术史的动机所在,即认为“有必要去想象他/她者”,走出原有的理论框架,来看一种完全不同于之前立场的分析方法。正如米克·巴尔[Mieke Bal]所述,“女性主义总体上对于文化生活,尤其是对学术研究方面最大的贡献就在于观念。”另一方面,
“他者”引出了波洛克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运用。虽然精神分析理论自身仍处于父权社会运作之中,但是经由此方法女性主义者可以了解社会运作以及意识形态建构的方式。故将在最后一部分对波洛克运用精神分析的案例进行详细阐述,以此来探究其整体的艺术史观。

综上所述,本文希冀以波洛克与诺克林对女性艺术家的个案分析为切入点,探究二者在各自不同的历史结点上是如何以相异的研究方法表达其背后不同的女性主义关切的。进而以波洛克对诺克林在理论上推进,来看波洛克是
如何用不同于以往的研究方式看待女性艺术家和其作品的,以及女性主义干预艺术史的目的何在。


自女性主义视角进行艺术史研究以来,欧美学界出现了大量关于女性艺术家和其作品的文献与著作。其中包括展览目录、研讨会论文集和传记等等,由于本文主要关注点在英美学者,故研究现状以介绍英美学界和国内学界为主。

西方关于女性主义艺术史的研究著作,首要就是
诺克林与哈瑞斯[Ann Sutherl and Harris]为一九七六年合作举办的重要展览“一五五〇至一九五〇年的女性艺术家”[Women Artists:1550-1950]所做的详尽同名目录的出版。书中重新发掘与记录了众多没有被记录在册的欧洲女性艺术家。其研究范围横跨文艺复兴时期至二十世纪中期,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正如波洛克所述,“所有的女性主义艺术史学者,全都蒙受这两位作者的研究和新见的恩泽。她们的展览及展览目录是一个主要贡献,如果没有这样的贡献,这里所提过的论证都是不可能发生的。”[ 注:[英]格里塞尔达·波洛克著、陈香君译,《视线与差异:阴柔气质、女性主义与艺术历史》,台北远流出公司,2000年,第78页。]。


同年,由威尔逊与彼得森[Karen Wilson and J.J.Petersen]合著的《女性艺术家:中世纪初期至二十世纪的肯定与再评价》[Women Artists, Recognition and Reappraisal from the Early Middle Ages to the Twentieth Century,1976]一书中以编年方式记录了古往今来的女性艺术家,提出不希望女人依附于艺术史框架,而是要关注其他门类的艺术创作,如纺织。

在此基础上,
唐娜与谢利[Donna G.Bachmann and Sherry Piland]合著于1978年的《女性艺术家:历史上的、当代的及女权主义书目》[Women Artists:A historical contemporary and feminist bibliography]中引述了十六世纪初至二十世纪的160位女性艺术家。这其中列出了图书、期刊和目录的一般性著作。书中还有59幅黑白插图被编入目录。

格里儿[Germaine Greer]在《障碍赛跑:女画家及其作品的命运》[The Obstacle Race:The Fortunes of Women Painters and Their Work,1979]中专门研究了女艺术家的创作历史与作品,是这方面最为详实的研究之一。

最早的女性主义论文集由
诺玛·布罗德和玛丽·格拉德[Norma Broude and Mary D.Garrard]合著于1982年,书名为《女性主义与艺术历史:质疑传统艺术史学叙述》[Feminism and Art History:Questioning the Litany,1982],其中收录了17篇论文。1992年,同样是由这两位学者主编的女性主义论文集《女性主义与艺术历史:扩充论述》[The Expanding Discourse:Feminism and Art History]出版,其中收录了29篇从文艺复兴至当代艺术的论文。

就已查阅的期刊资料来看,国内关于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较早的文章有丁宁先生于1995年发表的《艺术史的独特界面: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观评述》,文中对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的起源与发展做了详细的阐述。并认为虽然女性主义的干预为艺术史提供了诸多超学科的研究方法,但现阶段其研究走向仍不成熟。此后还有郭晓川先生1997年发表的《当代西方艺术史研究的两大潮流:新艺术史和女性主义艺术史》一文。在文中,他认为新艺术史中是包含着女性主义艺术史的,例如其立场和理论主张都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后,便对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同年,在《新美术》中出现了波洛克文章的中译版本,名为《女性主义者涉足艺术史》,此文为波洛克《视线与差异》一书中的导论,该译本与当时介绍西方艺术史学史及其研究现状的连载文章共同发表。但遗憾的是,此译本没有翻译文后注释。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欧美新艺术史思潮的出现,国内关于女性主义艺术史的研究也大量涌现。如李建群女士发表于2003年的《从诺克林到波洛克——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及实践的发展》,文中介绍了从以诺克林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性主义艺术史家到以波洛克为代表的第二代女性主义艺术史家所提出的观点,认为女性主义艺术史虽出现的时间短,但其理论和实践都有着显著的发展。次年,在其另一篇文章《性别关注——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新阶段》中,主要介绍女性主义介入艺术史后,自二十世纪下半段开始进入以“性别研究”为主的阶段。通过对波洛克关于印象派的分析来看,带有性别意识的观看是如何体现在艺术作品中的。之后的两篇发表于2007年的文章,《女性主义对美术史解读的新突破——琳达·诺克林美术史研究试析》与《女性主义怎样介入艺术史?——波洛克的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初探》分别介绍了琳达·诺克林与格里塞尔达·波洛克的理论研究。同样是2003年,在齐鹏女士的硕士学位论文《西方女性主义对美术史的改写——琳达·诺克林的女性主义美术史理论及方法》中,对诺克林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初步的归纳与分析。并试分析在诺克林身处的时间节点上,她是如何处理权威的固定模式的。次年,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格里塞尔达·波洛克艺术史理论基础考辩》中,着重对波洛克的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简要介绍了波洛克的从八十年代至今的学术著作及其理论意义。在齐鹏先生发表于2008年的《女性主义干预艺术史——格里塞尔达·波洛克的艺术史范式理论》中,探讨了波洛克在《视线与差异》中以印象派画家玛丽·卡萨特[Mary Cassatt,1844-1926]的作品为分析对象所运用的研究方法。


台湾学者陈韦臻于2009年发表的《初探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方法之异——试比较Linda Nochlin的Representing Women和Tamar Garb的Bodies of Modernity》一文,通过比较两位女性主义艺术史学者的专著来窥探其研究方法。其行文言简意赅,理论分析也切中要点。

综上所述,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国内对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仍然是以一种借鉴西方先进艺术史研究理论的方式进行的。女性主义艺术史被看做是艺术史学科的分支,归属于新艺术史的潮流之中。自九十年代开始的研究,主要在介绍什么是女性主义艺术史和其带来的影响,以及什么是女性主义等。后期重点则集中在对女性主义艺术史方法论的分析上。普遍的观点即为,女性主义艺术史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方法。由此可见,国内学界对于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的观点延续了诺克林的理论立场,即从艺术史研究内部出发来定位女性主义艺术史。而对于波洛克的女性主义干预艺术史行动的目的则鲜少提及。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发展至今其目的究竟何在?它真的只是艺术史学科的分支吗?

本文希冀在此基础上,对从诺克林到波洛克的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理论进行深入的探究。以波洛克的理论研究方法为主要分析对象,结合诺克林的案例分析,来比较二者在各自的历史结点上是如何以相异的研究方法来表达其背后不同的女性主义关切的。在本文的最后部分,将着力
分析波洛克的研究方法,以此窥探女性主义干预艺术史的方法和目的。

目录



摘要/1

引言 / 3


第一章 女性主义理论背景
第一节 挑战陈规 / 8
第二节 话语之争 / 12

第二章 现代生活的女性
第一节 批判式的结盟 / 17
第二节 阴柔气质空间 / 20
第三节 观看的视线 / 25

第三章 精神之结
第一节 天才与缪斯 / 30
第二节 写实与幻象 / 34
第三节 缺席与重写 / 38

结语 / 41
图版 / 42
参考文献 / 48

结语|


将结尾定位在波洛克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运用上,主要原因便是波洛克自身对于该方法的重视。她认为在理论层面,最具批判性的资源之一,就是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重新阅读精神分析理论。它让文化场域中备受迷恋的艺术作品与艺术家从圣坛上走下来,使其进入文化形态和过程的分析之中。简言之,精神分析这一理论工具使得在文化主导观点中对“他者”的想象成为可能。

波洛克以多重艺术历史[Histories of Art]挑战原有的大写艺术历史,揭开神话面纱的同时,也质疑了博物馆之于现下的作用。博物馆应将历史封存,还是成为人类文明记忆的银行,对其不断研究以便了解自身?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艺术史学科正是文化领域的博物馆,它通过对往昔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研究,梳理人类记忆的历史,以风格为基础对其整理和归类。女性主义干预艺术史要做的,
是以女性的缺席为切入点,对艺术史学科进行一次知识结构的考古。

从诺克林到波洛克,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经历近半个世纪之久。其研究的方法也在不断的改变。
到了波洛克这里,女性主义和艺术史的关系被明确指出了。它并不像国内许多学者认为的那样,女性主义艺术史是艺术史学科的分支、次范畴和新艺术史。亦不能仅仅被当作是一种新的理论方法,以此来补充艺术史叙述。

波洛克的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则是以分析女性在文化历史中的缺席与符号化为基础,对艺术史和文化史进行重新书写。
最终将之定位在社会、经济与意识形态权力的集体批判之下,进而回归妇女运动的社会现场。本文对波洛克观点的梳理与分析,是希冀明确女性主义理论的目的所在,为之还原一个真实的面貌,学习其所一直保持的批判姿态。

参考文献


专著:
1-[美]琳达·诺克林著、游惠珍译,《女性,艺术与权力》,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5。
2-[英]格里塞尔达·波洛克著、陈香君译,《视线与差异:阴柔气质、女性主义与艺术历史》,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0。
3-[英]格里塞尔达·波洛克编著、赵泉泉译,《精神分析与图像》,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
4-Women, Art and Power and Other Essays, by Linda Nochlin, Harper & Row, Publishers, 1989.
5-Vision and Difference: Feminism, femininity and the histories of art, by Griselda Pollock, First published in 1988 by Routledge, New published in Routledge Classics by Routledge, 2003.
6-Old Mistresses: Women, Art and Ideology, by Rozsika Parker and Griselda Pollock, First published in 1981 by Pandora Press, New edition published by I.B.Tauris & Co Ltd, 2013.
7-Visual and Other Pleasures: Language,Disourse,Society, by Laura Mulvey, published by Palgrave Macmillan Press, 1989.


期刊论文:
1-Thalia Gouma-Peterson and Patricia Mathews, "The Feminist Critique of Art History", The Art Bulletin, Vol.LXIX, No.3, (Sep., 1987).
2-Griselda Pollock, "Women, Art and Ideology: Question for the Feminist Art Historians", Women's Studies Quarterly, Vol.15, No.1/2, (Spring-Summer,. 1987).
3-Griselda Pollock, "Whither Art History?", The Art Bulletin,Vol.XCVI, No.1, (Mar., 2014).
4-丁宁:《艺术史的独特界面: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观评述》,《新美术》,1995年,第4期。
5-格里塞尔达·波洛克《女性主义者涉足艺术史,1988》,译者:顾泠,《新美术》,1997年,第1期。
6-丁宁:《寻求标记和深度——女性主义与艺术漫谈》,《美术观察》,1999年,第3期。
7-谭波:《美国当代女性主义艺术理论研究》,清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8-齐鹏:《西方女性主义对美术史的改写——琳达·诺克林的女性主义美术史理论及方法》,中央美术学院硕士论文,2003。
9-齐鹏:《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格里塞尔达·波洛克艺术史理论基础考辩》,中央美术学院博士论文,2004。
10-谢慕:《卡萨特绘画的女性视角》,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8年。
11-陈韦臻:《初探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方法之异——试比较Linda Nochlin的Representing Women和Tamar Garb的Bodies of Modernity》,《議藝份子》,2009年,第12期。
12-李菲菲:《20世纪70-80年代西方女性主义艺术研究》,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11年。

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2015年硕士论文《不可想象的他者——试论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

指导老师周诗岩

未完待续

相关推送|


最好的马克思
怎样的纪念才是最好的纪念?怎样的马克思才是“最好的马克思”?以下是未出版著作《最好的马克思——从“历史话语”到“空间叙事”》一书的作者自序。全书力求呈现马克思思想中最好的一面,而不是沾沾自喜于揭示“马克思错了”。马克思的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终究是通往自由之路,而不是通往奴役之路。“自主活动,自由联合”,这才是马克思给我们的八字真言,才是我们今天读马克思、接着马克思往下思考人类命运时所需要的那个马克思。

最好的马克思……是那个沿着崎岖的小道攀登科学高峰的“探索者”马克思。

精编|自由人联合体,这个联合体的可能性就内居于资本主义开启的世界历史进程之中。


不可想象的他者

试论女性主义如何干预艺术史写作

从诺克林到波洛克,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研究经历近半个世纪之久,随之引起的争议仍褒贬不一。本文尝试抽离出这些争论来看两位女性主义艺术史的代表人物在不同的历史节点各自所关切的问题:她们想要发出怎样的声音?她们又是以怎样的立场对正统的理论叙述框架发起挑战?只有先将这些问题理清楚,才能继续展开深入讨论。

大纲|波洛克的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则是以分析女性在文化历史中的缺席与符号化为基础,对艺术史和文化史进行重新书写。

理论背景|波洛克认为她们并不是在书写一部女性艺术的历史,而是要对女性、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进行分析。

现代生活的女性|上|对比诺克林与波洛克的分析方法,窥探她们是如何面对历史上的女艺术家的?与传统艺术史学者的分析有何不同?

现代生活的女性|中|波洛克比起诺克林来要走的更远,在她的观点中女性艺术家这一身份本身就是对社会固有观念的超越。

现代生活的女性|下|在观看的性政治中,迫切需要思考的就是女人制作的文本能否发展出不同的观看位置……不再只有一种控制性视线。

精神之结|上|在权力关系中知识的生产是如何被历史塑造的……历史塑造了艺术家和其专属的阳性创造力,也塑造了作为欲望客体的女性。

精神之结|下|女性主义干预艺术史的行动,目的是在文化抗争的场域,塑造出女性主义问题的质问范围,即视觉再现及其实践。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