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必要捍卫那些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人|与马雅可夫斯基共事|七

批评·家| 院外 2023-12-25
1930年4月14日,马雅可夫斯基在其位于莫斯科卢比扬卡巷3号的公寓内饮弹自杀,他的生命戛然而止于36岁。马雅可夫斯基自杀后,关于其死亡与社会革命、情感纠葛关系的猜测从未停止。这个自革命前夕就站在先锋派运动旋涡中心的新派诗人,极擅长用其动听而富有感染力的演讲方式在公开场合朗读他的诗歌,搅动起一股疯狂的、未来主义的情绪。1912年,罗钦科在喀山聆听了一场如马戏般“翻天覆地的舞台景观”的未来主义演讲,留下了他关于马雅可夫斯基的最初印象。罗钦科这个原本已有左翼倾向的艺术学生,也因此成为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坚定追随者。对于罗钦科而言,马雅可夫斯基是富有魅力、却又够不诗意的诗人,是无私体贴的朋友,也是虚荣好胜的赌徒。文中,罗钦科袒露出对革命初期时光的复杂情感,他屡屡强调,尽管借回忆马雅可夫斯基牵出了左翼艺术家的无数生活、工作轨迹,但他不是颂扬也绝非要赞美那段为新艺术斗争的生活。可同时,罗钦科耿耿于人们已经有意忘记、闭口不谈“是左翼艺术家最早开始与布尔什维克合作”的事实。马雅可夫斯基恰自杀于革命时局的转向之时,他的死之复杂性,同罗钦科对革命的复杂感情一起藏匿于这篇零零散散的回忆书写中,带着罗钦科曾在少年时代有过的那般忧郁。《与马雅可夫斯基共事》一文写于马雅可夫斯基逝世十周年纪念活动前夕。与此同时,罗钦科与斯捷潘诺娃还在筹备发行单独一期《建设中的苏联》杂志,以纪念马雅可夫斯基。本文首发于1940年第三期《接班人》杂志,但内容被大幅缩减;随后刊载于1973年第六期《在书籍的世界中》杂志;另外还曾较为完整地收录在1982年出版的《А. М. 罗钦科:文章、回忆录、自传随笔、书信》 (А. М. Родченко. Статьи, воспоминания, автобиографические записки, письма)一书中。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这篇回忆文章的完整版,由译者译自俄文。在此感谢译者的辛勤耕耘。

文|罗钦科    译|王虹元    责编|yy


有必要捍卫那些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人|与马雅可夫斯基共事|七|1940
本文6000字以内|接上期
1939年5月24日

因为有些工作要做,我已经三天没写东西了。需要看看那些从巴黎寄出的信,以及刊载在《列夫》杂志上的片段。信件里提到马雅可夫斯基的内容可能比刊载出来的部分要多。此外还要读一下列夫就波隆斯基一事召开的会议内容,然后在内容中插入马雅可夫斯基关于波隆斯基的诗,然后把他在《列夫还是勃列夫》辩论会上的发言速记稿摘录出来。
 
所有这些材料都需要通读、标记和誊写。我想,既然这件事关系到我和马雅可夫斯基,那就应该加进来。
 
这些白痴以为我的信件是“列夫”新发布的散文作品,于是就对我发起了攻击。
 
他们是多么仇视一切新生事物啊。
 
他们是多么热爱那些陈旧的,而且在陈旧之中虚情假意、个性尽失、人畜无害,实则空无一物的东西啊。
 
我在读斯威夫特、塞万提斯和普鲁斯特。这些能帮我进入写作的状态,教我写出让人满意的文字。
 
已经过了二十天,可我才写了这么点,而且还全部需要润色。但还是要坚持到最后,像做任何事一样。
 
现在就又迎来了一个大任务——把我们和波隆斯基的事情重新写下来。最难的部分是决定哪些部分要写,哪些则不必。还要解决《“列夫”还是“勃列夫”》辩论会的问题:虽说有速记稿,但我还是边读边选取需要誊写的片段,而且并不确定,这段往事读来是否有趣。
 
况且,我需要挑出只涉及我和马雅可夫斯基为我发声的部分。
 
我已经有好几次想把这一切都和那些信件一起全部略去,但是由于想要完整呈现事情的全貌,还是克制了这种冲动。
 
要怎么解释这种感觉呢,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切渐渐成为对人生的回忆……我还记得,自己想写东西的时候,爬上屋顶,坐在烟囱的背阴处,在每页五行的小记事本上写字。这样的本子我攒下很多,收在僻静的地方。我已不记得当时写了什么,但十有八九是一些由于写不出有趣的文字而产生的痛苦感受,因为当时好像还不懂得珍视那些趣味,只觉得都是平常,然后梦想着别的什么非凡之事。
 
现在我却清楚地记得,当时那个男孩的生活充满了有趣的观察;他时常津津有味地梦想着,注视着,甚至切身体验着。这童年是值得记录的,它充满乐趣,和托尔斯泰公爵、冈察洛夫,以及很多人的童年都不相像。
 
我对于自身及父母的贫穷怀着隐秘的不满,但成长中的自由、对富裕孩子的恨意和对未来的梦想都增添了生活的趣味。如果回忆大门就此打开,我可以接着写下去。但是我暂时还不相信自己能在文学加工方面取得成功。
 
大概是时候到了,让人开始珍惜自己过往的生活,在其中发现趣味。
1927年5月25日的《消息报》刊载了这样一篇底栏文章:

记者手记

列夫还是勃列夫

某期《真理报》上赫然印着:《新列夫》——左翼艺术战线杂志。而《罗钦科在巴黎》的文章标题就在那则通知的醒目位置。通知的目的达到了:它引起了我的兴趣。我翻开杂志的第二本小册子……我跳过Вл.马雅可夫斯基那篇形似诗歌的文章《致我们的青年》,直接读起了罗钦科。不是所有人都知道,罗钦科是谁,以及罗钦科在巴黎这件事为什么重要。

不过它总不会平白无故占据《新列夫》四分之一的篇幅,肯定得有点什么吧。我这么想着。

但是我从开头就失望了:标题原来是个噱头,其实内容不过是摘录了那个叫罗钦科的人给家里写的信罢了。不过这点也耐人寻味:我们的同胞在国外。’”

这本带着挑衅性的仓促来到读者眼前的《新列夫》到底写了些什么呢?

我不打算批评。我不会对这些通信发表任何评价。我就单从这些信里面选取几个片段,让读者自己来判定它们的壮丽吧。罗钦科在欧洲写的就是这些东西……”

然后他就摘录了大量精心挑选的片段。想这么做的话,自然是不难的。我写信不是为了发表,所以其中有很多随意的称谓和私人的内容。

不过在发表的时候,我的身份不是作家,而是对艺术持有特定观点的艺术家。

这些观点和波隆斯基唯美主义的主张并不契合。

在重新打出这位记者卑鄙的中伤之词时,我开始思考他的一处表达——“形似诗歌的文章。这是什么?是为了显示马雅可夫斯基不会写散文吗?我决定找出来读一遍。结果呢,原来马雅可夫斯基写的是一首诗,却被这位记者起了这样的名字。

至少也是一个蠢货或者别的什么……总之是和记者八竿子打不着的那种人,才会抓住一个艺术家不放,还要马雅可夫斯基、布里克等人同意专门将书信作为一种新的文学体裁来进行写作吧。

当然不是了。这就叫:欲加于列夫之罪,何患无辞。

你在这儿是找不到什么正直的记者的。

就让波隆斯基在棺材里生气吧,那些被中伤的人也会知道这一点:真相总会浮出水面的。

1927323日,瓦洛佳在《列夫还是勃列夫》辩论会上发表了反对波隆斯基的演讲。他是这么说我的:

比如,我们的杂志上刊载了罗钦科的信。波隆斯基说那些信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罗钦科的十二页家书。我们《列夫》杂志上有什克洛夫斯基的评注:如果波隆斯基不知道罗钦科是谁,这是属于波隆斯基生平情况的事实,与罗钦科无关。既然他不知道,那就请允许我来告诉他。

罗钦科同志在苏联文化中是有权发声的,因为罗钦科在苏联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地与其他列夫成员,亦即绘画表现方法的创立者与最具革命精神的代表者合作。

(有听众说:莫斯科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

(马雅可夫斯基:)关于莫斯科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稍后会提到的。

“1923年,罗钦科就在同样的《列夫》杂志上走在技术的前列,第一次用照片拼贴代替了以前用钢笔、铅笔绘制的图画。这是1923年的事了。如今,摄影出版部门的负责人已经签署了指令,要求整个印刷行业都按照罗钦科的方法制作拼贴或插图。

三年之内,他从第一根线条、第一张照片拼贴开始,使苏联的书籍和封面采用了这种风格。

罗钦科同志创立了全新的苏联封面风格。

一些封面尤其出色的印刷品,如列宁全集、为巴黎博览会制作的展品目录及总数超过200的印刷品,全都是这位罗钦科的创作。

需要在西方推介左翼革命绘画艺术的时候,巴黎博览会组委会推荐谁前去呢?——罗钦科同志。他完成了我们苏联几乎所有展览馆的装饰布置工作。另外,在展览结束后作为礼物赠予法国共产党的工人俱乐部也是他的作品。

如果苏维埃共和国没有把它送给法国共产党,可就太糟了。

也就是说,这反映了苏联在一场国际博览会上的面貌。

即便是现在,这位罗钦科在外观设计、照片拼贴,以及封面装帧和广告等领域,应该仍然可以说是战功赫赫的。因此完全不应被波隆斯基忘记。

还有啊,波隆斯基同志,请看看最近几期的《真理报》和《消息报》吧。如果您对共产党的历史感兴趣,就应该知道,由共产主义学院出版、涵盖了整个党史的25张宣传画就是罗钦科的创作。

这是唯一的一部用图片和照片的形式呈现的共产党史。

我们应当能够叫出这个人的名字,因为他付出如此巨大的劳动把这些宣传画推广到农村,而且他目前还在发布这套宣传画以苏联各加盟共和国语种呈现的第三版……”

也就是说,波隆斯基同志是应该知道这个人的。如果他此前不知道,那可以在今天了解一下。

“……如果在撰写一部关于苏联宣传海报史的书,却没有将罗钦科的名字考虑在内,实在是很奇怪的。

接下来我们就说到莫斯科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了。我将过渡到我们当代生活的深处。

大家看看国家出版社,就会看到其标准招牌和外形设计的规范:黑色、红色和金色的搭配作为苏联全国的标准,也是出自这位罗钦科之手。

诚然,波隆斯基会说:可是我这儿也有克鲁格利科娃给我的几幅剪影画呀。不过这里已经是不同的创作方向了,有些人创作剪影画,有些人则为生活本身进行外观设计。我并不想从我们的造型艺术工作者群体中特别突出罗钦科。从事同样工作的还有斯捷潘诺娃、拉文斯基、谢苗诺娃和其他同志。

对这项工作熟视无睹,就是贵族老爷作风的极端体现,也是期刊界绝无仅有的傲慢。

(根据速记稿修改版整理成文。)

瓦洛佳发言替我辩护,并不只是在维护自己的朋友,或是一个和他有私交的人。

他所维护的我是他的一位战友,是特定艺术宗旨的拥护者。

所以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展示我个人,不是我的某些品质,而是我的作品和我艺术倾向的特征。

他以自己特有的直率和战士的脾性,描绘了作为艺术家的我。

瓦洛佳始终认为,有必要捍卫那些与自己并肩作战的人。
斯捷潘诺娃|罗钦科 摄
在这场辩论会上,他还展示了自己在必要时用尖锐的玩笑摆脱对手的能力:面对努西诺夫“‘列夫’的《上尉的女儿》在哪儿”的问题,瓦洛佳当即喊道:“我们有‘上尉的儿子’——罗钦科。” 

为了能重现和描绘出那段时间的形势,我还想摘录一下“拉普”[1]1928年10月3日全体会议速记稿中的内容,以便呈现马雅可夫斯基离开“列夫”,孤身进入“拉普”时,可以是怎样一种心境。 

以下是扎洛夫的发言片段:

“他(指阿韦尔巴赫)可以说,马雅可夫斯基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一点也不逊色于扎洛夫。但是我应当毫不吹嘘地说,我是占有优势的,因为我有潜力变得比马雅可夫斯基更优秀,获得更重要的地位,就像每一位做出更加正确的选择、站在‘拉普’阵营的人一样。”接着他还说:“……就拿他(指马雅可夫斯基)的主要作品来说吧(我就不提他在《共青团真理报》和其他地方那些粗制滥造的活计了),哪怕我们放眼最广大的受众范围,也无论他如何效仿杰米扬·别德内,他都没有收到任何社会反响。我们在无产阶级诗歌领域有比马雅可夫斯基更年轻、更有声望的创作者;我们的长诗、短诗在高校和工人群体之中引发了极富趣味的争辩、讨论和对话,并将这种号召力延续至今。这些都是我们的作品,而不是伟大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作品。” 

“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没有社会反响,而且我们可以对他近一段时间的创造力产生深深的怀疑……关于马雅可夫斯基的问题还包含最为重要的一点:在我们的诗歌大步向前迈进的时期,我们可以相当紧密地团结起来,可在我们发展的同时,马雅可夫斯基却止步不前。” 

我不想为整个“列夫”辩解,但是我为马雅可夫斯基整个人辩护。 

除了那些有价值、有必要的事之外,我们无疑也做了很多错误的事。 

比如说我这边吧——艺术领域。 完全拒绝绘画,只保留摄影——这是错误之一。错误之二是摄影之中的形式主义倾向,就像《少先队员》和其他一些照片那样。 

但是我们这些“列夫”人没能来得及改正错误。我们比那些右翼分子更快被击溃了。不过又有什么“更快”可言呢,他们根本没有被击溃啊。 

马雅可夫斯基在《共青团真理报》工作。 

Л. Ю. 布里克和В. 热姆丘日内在国际工人救济会电影公司拍摄《玻璃眼(Стеклянный глаз)》,О. М. 布里克负责剧本。 

О. М. 布里克在国际工人救济会电影公司编剧部门工作。 

什克洛夫斯基也在那儿。 

我为库列绍夫的电影《女记者》及其他影片设计布景。 

总体上,人们对“列夫”的兴趣锐减,“列夫”已经逐渐失去了曾经不可替代的地位。 阿韦尔巴赫现在做着,也已经做了自己的事;我们已经在向各处散落了。 

瓦尔瓦拉·斯捷潘诺娃以此为主题,仿着阿谢耶夫诗的形式写了一首讽刺诗。 

这首诗正是写于当时,名字叫: 

乘着列夫疾驰!(ЛЕФОМ ПРОСКАКАТЬ!)

……“列夫”放任自流地
飞快地跑
去所有的
图书馆。
我们是想毫无虚构地——
按产业的样貌
讲讲那显著的
“列夫”的事业。
若想要——
面朝着“列夫”——
不失掉方向,
就向国际工人救济会
献出自己的材料。
若不想
让新闻纪录片
在众人爱护中怡然自得,
为了让
“列夫”的
拥护者增多,
安静点,
安静点,
“新列夫”。
睡吧!
睡吧,
谢廖沙的愤怒。
不要吵,
瓦洛佳。
别发抖,
阿谢耶夫,——
适合
播种
山杨
的天气
将会到来……
要忍耐,
罗钦科,
去制作布景,
电影
似乎不太
喜欢布景。
沿着真正
左翼的道路
走着历尽艰辛的“列夫”们的队伍。
不是无人接替的“列夫”英雄们,——
走在一起,
好像什么小圈子;
没有“人民”修饰,
没有“功勋”加持,
走着,
骂着,
被“岗位派”包围着。
我们沿着苏维埃
无产阶级的道路。
走着,
大概像这样,唱着:
……你怎么不开心,
我们的同志,“新列夫”,
是不是很快
就会从子粒中
生出“列夫”的庄稼来。
不要迈出那一步——
像阿韦尔巴赫那样“小便失禁”。
是不是你要毁掉我们,
万恶的
马普-瓦普。[2]
我们的
奥夏·布里克同志
悲伤地回答:
我不是你们的长官,
而路还很长。
剧本故意地
让我们
继续前进。
它就在这儿呢,
工业,
但不可向它走近。
你们应该为了“列夫”
将我的话
“加倍”。
审美毁灭,
无以为战。
我们的“列夫”勉强坚持着。
只有一种可能:
我们将在国际工人救济会相见,
暂且就
各奔东西……
我们回答了你,
“新列夫”同志。
我们这位埃佳的“纹章”
是新闻报道的虚张声势。
听从命令吧,
左翼的弟兄们:
国际工人救济会
不是马上去——
一次一个、一次两个……
让短促的喊声
回荡
在塔甘卡的
夜晚。
散了吧,
散了吧,
“列夫”,
一个一个地……
В. 斯捷潘诺娃

这段讽刺性的材料鲜明刻画了“列夫”成员们在受到全俄与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协会,以及革命俄罗斯艺术家协会攻击时的心情。 

“列夫”成员们一个接一个地分散开来。马雅可夫斯基在报纸上刊载作品,发表演说,在欧洲旅行。“列夫”的会议很少召开了,在它们还经常进行的时候,“列夫”成员和特列季亚科夫、丘扎克吵得很凶。


[1] 即俄罗斯无产阶级作家协会。(译者注)
[2] МАПП-莫斯科无产阶级作家协会;ВАПП-全俄无产阶级作家协会。
版权归译者所有,译者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Родченко А. М. Опыты для будущего: дневники, статьи, письма, записки. М.: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ГРАНТЪ»|1996
未完待续|
相关推送|

与马雅可夫斯基共事
这个自革命前夕就站在先锋派运动旋涡中心的新派诗人,极擅长用其动听而富有感染力的演讲方式在公开场合朗读他的诗歌,搅动起一股疯狂的、未来主义的情绪。1912年,罗钦科在喀山聆听了一场如马戏般“翻天覆地的舞台景观”的未来主义演讲,留下了他关于马雅可夫斯基的最初印象。罗钦科这个原本已有左翼倾向的艺术学生,也因此成为了马雅可夫斯基的坚定追随者。对于罗钦科而言,马雅可夫斯基是富有魅力、却又够不诗意的诗人,是无私体贴的朋友,也是虚荣好胜的赌徒。文中,罗钦科袒露出对革命初期时光的复杂情感,他屡屡强调,尽管借回忆马雅可夫斯基牵出了左翼艺术家的无数生活、工作轨迹,但他不是颂扬也绝非要赞美那段为新艺术斗争的生活。可同时,罗钦科耿耿于人们已经有意忘记、闭口不谈“是左翼艺术家最早开始与布尔什维克合作”的事实。马雅可夫斯基恰自杀于革命时局的转向之时,他的死之复杂性,同罗钦科对革命的复杂感情一起藏匿于这篇零零散散的回忆书写中,带着罗钦科曾在少年时代有过的那般忧郁。
与马雅可夫斯基共事|一|有敌视的人,也有仰慕的人。后者是很少的。很显然,我对他们的喜爱远远超出仰慕者的程度;我还是一个追随者。
与马雅可夫斯基共事|二| 对我来说一切都很不容易:要讲述回忆,要克服所有的疑虑,尤其是关于这一切偏差和对我本人的生平描述是否正确的问题。
与马雅可夫斯基共事|三|“摧毁——亦是创造,因为在摧毁的同时,我们也在战胜过去。”
与马雅可夫斯基共事|四|我们终究是革命艺术的先遣支队,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甚至是那些反对艺术的领域,为了新苏联艺术而进行着这场战斗。
与马雅可夫斯基共事|五|如果只将他限定在诗歌领域,那就太低估他的价值了。人们可以在今天见证他对于俄罗斯造型艺术历史的意义;而对我们来说,这种意义早就已经显现出来了。
与马雅可夫斯基共事|六|没有了当时的方向性,或者说逼仄之中的明确性。现在你把一切都讲得拖泥带水,反复思考,总想着:要写得有文化气息、欧洲气质,理性对待历史……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