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维利里奥论“军事的空间”|下|《地堡考古学》讲读散记

EXTITUTE 院外 2022-10-04
EXTITUTE|星丛共通体|读/译/写/画/讲
原文|Paul VIRILIO/讲读|PLUS/责编|星丛+

院外2017年“空间生命政治导读”系列(即“城市化进程中的空间与政治”学术论坛)中曾经导读过保罗·维利里奥1977年的成名作《速度与政治》。当时,他仍然在世,2018年9月10日,维利里奥因心脏病去世,享年86岁。由于当时的时间和篇幅有限,只能大略地整理出维利里奥的学理脉络。毋庸置疑《速度与政治》是一部原点式的著作,它所打开的思维框架以及由此定型的基本概念一直延续到了维利里奥后期所有的写作之中。甚至我们还可以认为,维利里奥之后的写作几乎多是将诸领域的现象与历史带回这一原点的不断扩写。而在此之前,保罗·维利里奥1975年出版了第一本著作《地堡考古学》,副标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军事空间的研究”。国内的网络资源上已有相关的部分译文。严格地说《地堡考古学》这本书并不是维利里奥的专著,而是他为巴黎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做的一个题为“地堡”的展出,并用构成展出的文字和图片以及相关的内容编辑而成的书。维利里奥结合着自己切身的体验展开了这一非常个案的研究。田野的对象是二战时德军修筑的“大西洋壁垒”,那是从法国开始向北沿大西洋海岸的大约15000个地堡与防御工事,为的是防止英美盟军登陆作战。我们希望以讲读散记的形式,紧贴着文本本身的顺序,以边读、边译、边讲的方式,提供介于精读与导读之间的讲读。如果我们将《速度与政治》之后的维利里奥的思想归结为“一种激进的现代性理论”的话,那么选择《地堡考古学》作为切入点则是出于对维利里奥工作方法的考察。尽管诸如军事和工业的复合体-竞速就是现代性的本质,这些概念论述已在本书中有所体现,但是,本书的体例让我们更能领略到一位写作者如何从具体的案例出发,跨越自身的专业视角,打通更为普遍性的理论基底,换言之,这本书的意义不止于它本身的言说所得出的论断,而在与这种言说的方式是如何构成维利里奥的理论化时刻。如果我们将理论写作也当做某种创作的话,那么这本书给当下带来的方法上的启示可能超出了对其理论本身的重演与应用。本次推送的是此书的首篇文章“军事空间”,在上半部分中,维利里奥试图以军事空间将历史空间、社会空间军事化,由此假定了军事空间的两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减除障碍以及如何缩短距离,而速度或者说不断的加速构成了整体阐释的还原机制。在这样一种阐释机制中,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被重新定义为一场“军-工”的革命。在下半部分中,维利里奥进一步指出由这一历史转变导致的诸多超越了现实地缘政治的内在对抗:“能源危机”标志着人类的领土与由暴力联系一起的统一体之间的破裂;战争时间的消失,然而所谓“总体和平时间"只不过是另一种战争空间,是对仍旧有效的持久战的回应;两种不同的战略思维方式体现了农村与城市更为根本的对立,被领土所辖的人与征服所有元素并在纯粹的空间性中不断趋向于消散的人之间的对立。维利里奥在文章的结尾处预言:“昨天还只是存在于同一个国家内部的存在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的断裂,明天就会将世界割裂。”,这不正是写给此时此刻的吗?
Paul VIRILIO|1932年1月4日-2018年9月10日
军事空间|《地堡考古学》(1975) 讲读|下|2022
本文4500字以内|接上期
维利里奥在前文书中重新对工业革命定了性。在他看来,工业革命期间获取新的能源,其实只是实现了“一种”革命而已,那就是暴力的革命,从根本上来说,这种暴力的革命就是一种“军-工”革命,军事-工业的革命。如果按照弗朗西斯·培根的说法,所谓的“知道”意味着掌控,就是支配,那么到了爱因斯坦的时代,也就是随着核物理学进展之后,这句话就要改成,所谓的“知道”意味着破坏,就是毁灭。军事-工业这两者一合体,就好比“科学”与军事签订了一纸合约。这一签约前后的两个时代,它们的区别在于:在过去,最新出现的能源会先拿来应用在民用的工具上,而如今依据“合约”,最新的能源一上来就是以武器的方式出现的。所以说我们现在常常听到的“能源危机”,其实已经不是与经济上的供给相关的事件,而是另一种标志,它标志着人类的领土与由暴力联系一起的统一体这两者之间的破裂。

继续沿着这种时代区分与分裂,可以引出以下的推论:工业时代之前,因为各种载具多是低速行驶的,所以基础设施是必备的条件,由此把社会景观结构化,几何化了;而自从行驶提速了之后,这种结构化也发生了彻底的改变。这种变化体现在除了某些时候,原本的本质之物不再是可见之物,换言之,变成不可见的。对于新的“社会”空间,通讯手段和此前说的载具-投射物结合起来才是本质。由于能源所在地已经成为权力之源,在也仅在这里,真正的危机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能源的危机是在危机的能源中发展起来的。不妨将这句话反过来说,正是制造出危机的能源才发展出了“能源危机”。这种危机意味着现实和非现实之间的分裂,这里的现实指的是人类栖息地的物质性,而“非现实”指的是权力的非物质性,这种非物质性只是建立在能源的暴力之上,建立在这一能源暴力地区的持续扩张之上。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的分裂,也就是物质与非物质的区别,也就是从这点开始,维利里奥指出那些原本用来捍卫“国家”领土而设置的军事机构,现在要捍卫的是“能源”领土,换言之,暴力之地。

维利里奥接着将军事机构比作是患了某种循环性精神病的动物。这一病理体现在两种状态的切换,和平时期,他们蛰伏,战争时期,他们苏醒。在那时,人们还没有深入地研究过这双重节奏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更不用说能够明确地指出过这种“战争时间”的内在特质;正因为缺乏这种研究,所以人们对军事的现象会产生深层的误解。什么样的深层误解呢?维利里奥大体指的就是把战争当作了军事的全部,而这只是现象,所谓的“战争时间”。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如果说还有什么同时突然进入到人们的视野中,那就是“战争时间”的减少。西方国家的军队把能源都用来对敌方速战速决取得全面的胜利上。随着欧洲的民族战争发生,我们经历了战事冲突越来越明显地在缩短:从几年(1870年、1914年、1940年)缩短到几天时间(1967年和1973年的近东),最终还会随着有限核冲突的潜在可能,缩短到几小时。维利里奥在这里引用了法国的战略理论家,安德烈·博弗尔上将所说的话,“三个小时的核冲突之后,我们将一头扎进未知世界”。

所以说从战争发展的现象来看,一方面,我们见证的是战争越来越广泛。从欧洲大陆国家领土的争夺战,到重大的世界性战事;而另一方面呢,我们看到的是攻击越来越集约,那是与毁灭性的能源相关的攻击,从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金属风暴”开始,到1945年的原子弹爆炸。

至于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所谓的“技术惊奇”,当时看来已经算快的了,但是几乎要拖到弹尽粮绝,用尽手段之后,才会在战争爆发的一年之后戛然而止。反观今天,近东地区的冲突,是有节制的战争,总共只有半个月到三周的自主权,人们甚至听说过这是所谓在军事上摆摆“姿态”的说法。不仅如此,敌对双方在战争期间还要依赖于各自盟友的资源,比如赎罪日战争,也就是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俄罗斯(苏联)和美国在战场上空投给交战双方。
大西洋壁垒|
维利里奥根据以上快速例举的现象,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其中的变动事实上比任何时候都清楚,那就是在西方国家,战争的时间正在消失。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这种时间的消失中,部分的揭示出核现状的真相。但这还不是事实的全部,因为并不是只剩下了西方国家的军事机构;除了现代的“战争-制造”装置之外,还存在着另一种思潮;那就是古老的思想,这一进程仍旧坚守着原始战斗中的一切。可以说这是另外一条隐线,这种古代的军事思想还零星点点地保留在这里或那里。就此维利里奥提醒人们,在分析军队近期的演变时,不要忽视了某种二元性,那就是古代的军事思想与主导着当前军事体制的系统性的智识共同形成的二元性。

历史地看,如果忽视了这种二元性,那么就会导致失败。第一场“现代”意义的战争是拿破仑帝国的战争。在历史上,这是第一次调集了大量的人员和巨量的手段;从古老大陆的各到各处,整个国家都被召集起来,武装起来。然而,这支曾经取得过巨大胜利的军队,颠覆了欧洲国家政策的军队,却在西班牙遭遇到了无法逆转的严重挫折。维利里奥认为这次失败并不是偶然的事件,而是预示着:即便是极权主义的群众和强力,在面对古老的方法,换言之,在面对农民的战斗方法时也是无能为力的。在随后的历史中,尽管现代武器的破坏能力呈指数级增长,但是每隔一段时间,人们就会看到类似的失败一次次地重演,越南的冲突就是最晚近的例子。

这种失败就是遭遇到了所谓的“持久战”,而在维利里奥看来,持久战从来没有失效过;这是两种战争思路,中国式的战术围绕着延长战争时间展开,而与之相对的是,西方的军事装置试图将战争时间缩短到极致。这种二元性,这种概念上的对决,组织起了技术上发达的军队的新型战略思想,对失效的分析,体现出了西方军事知识阶层对持久战这种战争模式的重视,也是对持久战理论家的公开尊重,从孙子到毛泽东,更不用说写作者当时的越南武元甲。由此维利里奥认为军事机构如果想要真正地理解军事上近期的演变,别无他法,必须参考其他的武装干预的思维类型。

当然,维利里奥并不是在充当现实中军事顾问的角色,借此他想要引出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那就是在总体战争时期之后出现的所谓“总体和平时间",所谓正在到来的军队的“文明”。字面上好像是与战争截然相反的,如果人们仅仅从科技发展的角度去看,无论是破坏的手段,还是通信的手段,以及他们的生产经济学,都无法清楚地解释以上这些变化。

维利里奥指出,这些变化实际上是城市的军事机构对农场社群的军事思想所做的回应:”总体和平中的军队文明,就是对民众持久战的回答,”它偏向于用它那种伪装出来的恒定性去涵盖游击战争的旷日持久,这是以表面上的“不变”应万变。接着,维利里奥区分出了两种运动,那是不同的军事思想相互交锋形成的双重运动。一面是在西方的军-工复合体中,战争的时间趋向于消失。但是反过来技术手段的实操变得越来越复杂,而且成为了必要条件,所以需要的是更长时间的创新和生产。正如一位前空军的参谋长最近所说的那样:“这些新式武器,让我们掉进了受到约束的逻辑中:即便是在和平时期,技术上的斗争仍是无休无止的。”

另一面说的是东方的军事-农村装置,它趋向于围绕着主动或被动的——直接或间接的——存活目标,把民众动员起来,用来延长战争时间。无论是自然灾难、事故,还是有限的冲突等等等等,都被看做是同一场战争的不同面向,或者说组成部分,这场战争就是最终延伸到日常生活所有层面的阶级斗争。

这两种思维战略方式的交叠在当今的世界已经不再限于地理,或者说通常所说的地缘政治,也就是说,这种交叠已经超越了西方对东方或多或少已经公开的对抗。维利里奥引申出了两种对抗:其一,这种交叠体现出农村与城市这一更为根本的对立,其二,这种交叠还体现在两种人的对抗之中,一种是那些被领土所辖的人,另一种是那些征服所有元素,并从海洋、天空到空的空间,换言之在纯粹的空间性中不断趋向于消散的人。
持久战|
但是,在处理完这种战争时间的不同进路之后,维利里奥要回到的是军事的空间,这里的军事空间,既包括战争的,也包括和平的军事空间。

之所以能够把和平时间包含到军事空间里来,是因为西方这种循环反复的精神病症的权力,在和平时期为了备战会以不同的方式组织其空间。比如,一旦战争爆发,军营就必须迅即清空;因此,部署军营的所在地将与这种行动的设置相关联,与总动员相关联。

具体来说,在所谓“古典”意义的冲突开始时,主要城郊的兵营被清空,用来填补乡村外围的防御工事。但是,国家周边不同的防御系统在这里只不过是启动战争进程的一个开关而已;与其说它们的作用是为了阻止敌人渗透到国家里边来,不如说能做到的只是减缓不可避免的渗透,可以通过陆地、海洋或空中渗透。为了不冒风险就可以使这一军事动物结束昏昏沉睡,人们可以用城墙来唤醒武装力量。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会提及的要塞和碉堡,用如此之多的警报来告诫那些蛰伏者:他需要毫发无伤地从一个连续体进入到另一个。这是有难度的。1940年,当时的闪电战惊动了睡美人就证明了这一点。从那时起,所有现代武器的演化都旨在避免这种“惊奇”,直到有了装备热核弹头的洲际弹道导弹之后,醒过来只需要几分钟的事。由此,维利里奥认为这是两种军事装置时间之间达到的断裂点。一方面,武器要不断复杂化,倾向于消除睡美人睡死过去的任何可能性——她会恶梦连连,就算是睡着的时候都还要睁着一只眼睛瞄着危险。另一方面,理论上的对手会拒绝所谓存在“战争时间/和平时间”这种二分法,就像他会用颠覆和恐怖主义驳斥“民事/军事”两分。也就是说将相互切换还原成战争,还原成军事。

而对于古老的思维来说,看上去就类似与此。区别于西方的那种军事空间化,在面对自然和人为的风险时,必须要着眼于生存的需要,由此才组织起了所谓的日常生活;这是另一种与城市化和发达的秩序不同的秩序,是从社会的不安全感中找到的秩序。在遥远的过去,由于技术本身不够强大以及发展还不够充分,存在着一种直接而普遍的现实,那是用来对抗灾难和自然力量的现实。现如今,那种现实变成了欠发达社会的间接现实。无论是普通的不幸,比如像饥荒或疫病那样的不幸,还是由支配性的权力造成的不幸,总之,这些欠发达的社会仍然对不幸非常敏感,

如果仅仅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貌似正在走向西方军事装置的两种时间区分的终结,然而,维利里奥认为其中并不包含任何对农民视野的认同。所以他在这里并不是提出另外一种选择,而是指出了仍然存在的真实的区分与对立:对于军事-工业权力来说,和平状态将占主导地位;对于军事-农村权力来说,战争状态将占主导地位。昨天还只是存在于同一个国家内部的存在和平时期与战争时期的断裂,明天就会将世界割裂。如果读者到了这里仍旧对维利里奥以军事化的还原点得出的推论将信将疑的话,那么不妨看一下他在文章最后的蝎子摆尾,想一下他看似顺便提出的问题,再重读一遍全文:

顺便问一下,谁发明过和平?
战争与和平|

版权归译者所有,译者已授权发布。
文章来源|《地堡考古学——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军事空间的研究》|1975
未完待续|
目录|
PERFACE/前言
MILITARY SPACE/军事空间
THE FORTRESS/堡垒
THE MONOLITH/巨石
TYPOLOGY/类型学(图纸)
ALBERT SPEER/阿尔伯特·斯佩尔
CARTOGRAPHY/地图
CHRONOLOGY/年表
WAR LANDSCAPE/战争地景(图集)
ANTHROPOMORPHY AND ZOOMORPHY/拟人与拟物(图集)
THE MONUMENTS OF PERIL/危难纪念碑(图集)
SERIES AND TRANSFORMATIONS/系列与变体(图集)
AN AESTHETICS OF DISAPPEARANCE/消失的美学(图集)
WAR DIRECTIVES/战争指令(文档)
AFTERWORD/后记
相关推送|
从炮灰到速度的暴政|维利里奥《速度与政治》导读
目前,国内学界主要是在艺术或激进左翼两种语境中理解维利里奥的,这两种理解不能说是误读,但仍然不能完整反映维利里奥思想的真实面貌。这篇讲稿结合维利里奥本人的切身经历,通过对其成名作《速度与政治》的导读,认为维利里奥最主要的思想贡献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激进的现代性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现代性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军事和工业的复合体,竞速是现代性的本质,生命不得不服从于现代社会这种不断加速的节奏。很难想象某种替代性的前景,或许,“速度的暴政”便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命运。
上|我给他的定位是三个短语:无政府主义的基督徒、非马克思主义的左派和非自由主义的人道主义……
中|城市不是根本,交通运输不是根本,战争才是根本。人的根本不是人本身,而是战争。“速度是战争的本质”……
下|今天这个时代是“在时间的战争中无产阶级的终结和历史的终结”……实际上就是消灭时间的战争,加速的战争。
2017/18 - 2021/22|
院外自2017年中试运行到2018年初正式运行以来,已推送千余次原创文章,逐步形成五个稳定的板块,分别是:BAU学社、星丛共通体、回声·EG、批评·家、BLOOM绽。
板块的定位不同,各自的形式与进路亦有分担:BAU学社探根究柢,整饬包豪斯人的文献材料,以“重访包豪斯”遴择同道中人,主持系列丛书的出版,由此推扩到“世纪先锋派”;星丛共通体回溯开端,以阿比·瓦尔堡的文本为重心,毗连上世纪的艺术与视觉文化研究,置于批判理论的译介与讲读中砺炼;回声·EG形与势俱备,从“美学与政治”这一矛盾情境出发,以批评式导读与导读式写作,次第引入空间政治、媒介政治、生命政治等共构审美论域;批评·家教学相长,以深入特定个例的论文梳理整体脉络,持续组织线上的文本庭审以及线下的共读活动;BLOOM绽贯通言与行,以展示与策动为支撑,辩证地介入建筑、城市、艺术、技术相互联结的当下语境。
纪事|2017/18 - 2021/22
院外计划不同的板块分进合击,汇集、映射、交织、对抗,突破各自的界限,打开已在却仍未被再现的环节,把握更为共通的复杂情势,循序渐进、由表及里地回应“批判者与建造者的联合”这一目标。

星丛共通体|

专题|辩证能量:瓦尔堡的图像研究与历史想象
主持|郑小千
瓦尔堡并非研究的目的,他更像是通往问题核心的途径。抛却时髦的风尚,我们今日所面临的历史危机,与世纪之交的德国也就是瓦尔堡深度焦虑的文化根源有着怎样的关系?
专题|先锋派,一场世纪对话
主持|周诗岩
选择“美学先锋派”理论之争关键节点上的历史性文本,穿透“avant-garde”在二十世纪以来艺术领域的使用、引发的主要问题与争论焦点,爆破出“先锋派”运动的思想张力。
译介|瓦尔堡
主持|郑小千  周诗岩  
当瓦尔堡的思想以显学之势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时,也被轻巧地引向了另一极:跳过批判性思考,沉湎于文学化的修辞,瓦尔堡所处的思辨传统,特别是关于历史救赎的问题却鲜少被提及。
译介|阿多诺
主持|姜山 × 保罗·本雅明
法兰克福学派是社会批判理论的一顶皇冠,而阿多诺或许就是这顶皇冠上最大、最耀眼的明珠。作为批判理论系列的子系列之一,译介阿多诺的经典文本是一门可以不停演练的功课。
译介|塔夫里
主持|王家浩
作为"威尼斯学派”这一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塔夫里是一位反对实操式批评的建筑批评人、为建筑史祛魅的建筑历史学家、以阶级斗争作基底搅动批判理论的建筑理论家。

译介|朗西埃
主持|马浩栋 × 赵子龙
所有智力皆为平等:智力在其各种展现中都是同样的,假设让人们去努力检验,提出一条准则来指导智力的使用,我们在思考、言说和行动时必须假定所有人共有同一种能力。
合集|2017/18 - 2021/22
回复|
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
蛰虫坯户|
坯户 培益其穴中之户窍而将蛰也 
使通明处稍小 至寒甚乃墐塞之也
观|九五
巽为隐伏 故曰蛰虫
四五半艮 艮为门户 今半象 故曰坯户
历史上的明天|
八路军暂停“百团大战”:
1940年10月1日,朱德、彭德怀、左权联名致电聂荣臻、贺龙、刘伯承等,决定“百团大战”第二阶段作战结束。百团大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八路军与日军在中国华北地区发生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八路军的晋察冀军区、第129、第120师在总部统一指挥下,发动了以破袭正太铁路(石家庄至太原)为重点的战役。战役发起第3天,八路军参战部队已达105个团,故中方称此为“百团大战”。
以色列飞机空袭巴解总部:
1985年10月1日,以色列飞机飞行了1500英里到达突尼斯,轰炸了在那里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的司令部。有60人被炸死,“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他们中有许多人是突尼斯人”。巴解组织主席亚西尔·阿拉法特,在轰炸发生时没在当地。他发誓说:“我的人民将要回敬这次官方的恐怖行为,报复以色列政变后上台的军政府。”以色列官方说,这次进攻是为了对上周的塞浦路斯3个以色列人被谋杀事件进行报复。
联络院外|
extitute@163.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