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7级校友汪时奇和他的父母亲 两代交大人

小张老师398 张宁 ning zhang 2023-02-21


【编者按】


家住加州的小雨很为他父亲惆怅,当年交大校花的母亲,每次回忆起交大往事,总是面带微笑地怀念星光舞台上那位读诗的少年,要命的是那位少年还在写诗读诗。小雨的父亲是做芯片的,总不能把芯片搬到舞台上吧,估计观众会跑光。

 

编写《77级交大诗人》比较顺利,就好像写一首诗,磅礴而出。 


编写《77级在纽约》时,查看了很多资料,与汪时奇学长的对话也是很奇妙。比如,


汪时奇: 在大学时,经常用张量记笔记,满满一黑板我只写寥寥数笔。

我问:用张量记笔记?(心里嘀咕,张量是谁?居然和我同姓?)

汪时奇:对,例如机械原理课,老师总写一黑板推导。我用张量,特别简洁易记。

还是没搞懂,再问,怕是汪公子要投来鄙夷的眼光了。


赶忙私微了身边几个交大博士,他们居然也说:时光已久,记不得了。

最后,想到人称全才的刚毕业的峰浩(生物工程99),人家半秒就来了答案:tensor。原来如此!


一篇篇汪时奇的论文看下来,问题就更多了...采访完汪时奇,感觉自己应该重返交大回炉...


本篇以于向国的《77级在纽约》为主线,展示交大两代人的情怀。感谢于师兄的好文。



1978年的春天,一群人推开了关闭10年之久的中国高校的大门!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由于他们是1977年冬季参加高考的,史书称这一群人为:77级。


整整40年过去了,这群人现在怎么样了?2018年的春天,我在纽约见到了西安交大77级的校友汪时奇。 



听说母校的两个77级学长要在纽约会面,忙坏了西安交大纽约校友会首任会长王长祥(左一)和现任会长包钢(右一),两位会长煞费苦心地把这场会面安排成了:77级纽约峰会!




汪时奇和我除了同龄,同校,同级外,好像就没有什么其它的共同点了。


首先,汪时奇是个上海人,而且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上海人:一有机会就说上海话,一有机会就夸上海,一有机会就往上海跑! 


我是一个新疆人,一有机会就往新疆外面跑! 




我们俩家庭背景差异就更大了!汪时奇的爷爷是资本家,我的爷爷是贫农。他父亲是研究生学历,我父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


汪时奇的个子也比我高,因为资本家的孙子比贫农的孙子营养好。 


40年前我们俩走进交大校门的方式也不一样,他从家里出来,走路十分钟左右就到了。我是要先坐一天汽车,然后再坐三天三夜的火车! 


40年前,汪时奇和母亲及妹妹汪时华在交大门口的合影。

【编者按】妹妹汪时华也毕业于交大,现居美国。 


40年后,我们的差异继续扩大,他有四个学位:一个学士,两个硕士,一个博士。我还是一个学士。


40年期间,他获得过几十个科技奖励,在国内外发表过三十多篇有份量的论文!谢天谢地,他从来没有问过我:你是否获得过什么奖?发表过什么论文?


40年过去了,我们俩的说话方式也不一样。 

我是:见人说人话 ,见鬼说鬼话!

他是:见人见鬼都说上海话!


交大的血统


汪时奇的父亲汪应洛是1949年考进交大的。那时候的汪老,从发型到衣着,都透着浓浓的上海味!




他父亲从交大毕业的时候给他母亲张娴如写了一封情书。尽管他父亲还留着民国时期的发型,但是情书里已经没有了任何民国式的浪漫了。


我不知道他父亲是不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上海人?但是从情书中可以看出:他父亲是一个"可以教育好的资本家的子女"。在汪时奇刚出生的时候,他父亲已经是交大党委的委员了。




1956年发生了两件事情:一件事情是国家决定把交通大学从上海西迁到西安,另一件事情是汪时奇在上海出生了【编者按】汪公子是西安交大的同龄人哦


1957年,他父母在去西安前和他一起拍了张合影。因为要和父母分开了,他一脸的不高兴!他才一岁,就对交大西迁有情绪了。他母亲头天晚上哭了一夜,把眼睛都哭肿了!让上海人去大西北,真是难为他们了! 


父母去西安后,汪时奇和他奶奶一起生活。奶奶爱他如命,但是他却思母心切。据他奶奶回忆,有一天,他对着家里养的乌龟说"小乌龟,爬呀爬,爬到西安找妈妈"。于是,他奶奶下决心要把他送到母亲的身边!1958年,刚刚两岁的他也踏上了西迁路!


【编者按】


汪时奇小学时就喜欢看他父亲买的《十万个为什么》,兴趣广泛,对自然充满了好奇。他背公式与他人不同,喜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


文革时期,各校基本放弃教学,交大附中(后为83中)的曹校长顶住压力,让好学的学生继续探索,汪时奇受益其中。


75年,汪时奇高中毕业后,去陕西大荔当知青,底层社会人们的生活和思想给他触动很大。 


77年高考后回到交大。当时,交大为急补十年教师断层,开了四个师资班(数学、力学、物理、电工),招高分中的志愿者,为本校培养师资,于是,汪时奇进了力学师资班,成为班长。星火文学社创始社长王世平就在他班上。 



班上的学生都觉得学习机会如此不易,不多学点对不起高考失利者,还拼命要求学校为他们加课,据说,有幸成为交大校史上课业最重的班级。


汪时奇当时宿舍的同学经常打擂台比知识,一位室友给自己订下的目标是:每天必须学习14小时以上!另一位室友要求自己一小时做对100道基础微积分,而汪时奇也不例外,除了做习题集,还做每周一期《交大数学报》上的难度超大的所有习题。这种良好的学习风气,为他们一生打下积极进取的基础,后来,多数室友成为博士、教授。 


交大的高等数学有多难啊!汪时奇入学后参加第一次数学考试,他考了全班第一(94分)。回想当年自己进交大时,非常自负地参加交大保送学生数学摸底考试,一看题就傻眼了,全是微积分题,连题目都看不懂,明白了学校给我们一个下马威,从此认真学习高数。因为汪时奇的出色数学成绩,他成了数学竞赛的班级代表,6名参赛选手3名来自他的宿舍。 他们班的数学竞赛平均分仅次于数学班。


在兴庆公园的合影,最高者是理论力学陈守五老师,他右边的是当时交大英语教学最厉害的老师之一王监龙,陈老师前面的是与汪时奇同宿舍的齐权:数学竞赛、英语口语以及乒乓球技均笑傲交大 !汪时奇在后排左二



作为交大西迁的教师,汪应洛教授在西安坚持执教和生活了60多年,功勋卓著!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担任过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他是西安交大管理学院首任院长!他是中国管理工程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创建的西安交大管理学院的现代管理专业曾经多次名列全国第一!


组长:朱镕基,副组长:汪应洛



汪时奇的父母都是上海人,都是在1949年考入交大的,都是一个班的同学,都是西安交大的教授,现在都住在西安交大。 


最体现西迁精神的照片!



我几年前在纽约见过一次汪时奇,聊了一晚上他也没有提到过他父亲。我是今年通过我的同班同学蒋本珊教授才知道他父亲是大名鼎鼎的汪应洛院士!


他为什么不爱提他的父亲?如果我是他,我会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有一个这么牛的老爸!或许他对他父亲还是有情绪:你们要是不参加西迁,我就不会离开大上海了!我的上海话就更加纯正! 


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上海人,一点没错吧?


汪时奇获得西安交通大学学士学位。




汪时奇在西安交大本科毕业后考上了上海理工大学的研究生,他终于找到了理由离开西安重返了上海滩(【编者按】兼顾了年近八旬的老祖母


他在上海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导师是朱继梅教授,也是前交大的一个教授。【编者按】攻读硕士以及留校教研期间,发表了10篇期刊论文,同时,也让他对金融技术预测各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用汪时奇自己的话来说,“忆当年,真的是激情燃烧的岁月!” 


汪时奇获得上海理工大学硕士学位



1987年,他走进了上海交大的校园,成了上海交大的科研工作者。1957年,他父母正是从这里告别了大上海,踏上了西迁路。30年后,父母在西安交大,儿子在上海交大,还是一家人!


汪时奇从出生一直到出国前,就没有走出过交大的圈子,他是我见过血统最纯正的交大人之一! 


交大的功底


89年他考上加拿大名校滑铁卢大学。刚到加拿大的时候,他手中无钱,心里没底。在遇到任何麻烦之前,他先遇上了一件喜事:刚入校,校方就额外给他增加了2000加元的助学金,他的温饱问题解决了! 


从研究生的第二学期开始,他又被教授挑选当了助教,每月500加元,他一下子就脱贫了! 


脱贫后,老汪一发而不可收了,又获得了《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助学资金》,每月一千多加元,他又致富了!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授予他的硕士学位证书



因为脱贫致富了,汪时奇的心思全放在念书上了。


同样是滑铁卢三个字,对拿破仑就是惨败的结局!对汪时奇就是神奇的开瑞! 


刚到加拿大的时候,老外很难听得懂他的上海式的英语。至于人际关系方面,他这就更不靠谱了!为什么他的海外留学还会这么顺利? 


滑铁卢大学的教授们能从他蹩脚的英语中发现他是一块好料!他父母的遗传?交大四年本科的功底?他自己的努力?总之,他非常幸运!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授予他的博士学位证书



从入校到现在己经40年了,汪时奇有近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北美度过的,加拿大5年,美国24年。我问他怎么评价在北美的生活?他说:在加拿大的4年半最开心!


别人是花钱读书,他是读书挣钱,读书养家。他把硕士和博士学位都拿到了,把儿子也养大了,什么都没有耽误,他能不开心吗? 



博士毕业后他立即获得了加拿大自然科学和工程院颁发的年度25000加元的奖金。但是他放弃了。他可能觉得加拿大不够大,决定去美国闯荡一番!


汪博士去美国后也很顺利,很快就获得了美国为特殊人才颁发的EB1A移民签证。 


【编者按】1992年,汪博士的导师休假一年,于是将他主编的知名期刊暂交汪博士打理。借此机会,学到了很多技能,认识了很多学术大家。再加上发表了9篇期刊论文,构成日后获得EB1A移民签证的基础,等候期仅一个月。


交大的情怀


我们77级在校时,西安交大在全国排名前列,在理工科大学中排名第二!40年过去了,西安交大排名已经下滑到十几位了。所有西安交大的人都不爽!


汪时奇更不爽,他认为:交大曾经比清华强,要是没有西迁,今天交大肯定不会落到清华的后面! 

我喜欢他的这句话,赶紧记下来!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讲?他说了两点:

第一,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很多优秀的教授都是江南人,都愿意去上海生活,去交大教书。

第二,56年交大西迁的时候在上海只留了一个系和几个专业。今天的上海交大就是在这个支离破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在已经稳居全国高校前五名了,充分体现了上海的人文、地理和环境优势。


他还是拿上海说事!我说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上海人,你信了吧? 


我不是上海人,但是汪时奇说的这两点都说到了我的心坎上了!



现在,西安交大内内外外都在热议"西迁精神"。汪时奇的父母是西迁教师,他自己是西迁子女,"西迁精神"在他一家人身上体现的最充分,他最有资格讲西迁精神。但是汪时奇很离奇,他不凑这个热闹,他依旧不客气地挑母校各种各样的毛病。


西安交大也是我的母校,换了别人这么说,我肯定不爱听。但是凭着他纯正的交大血统,这些逆耳的话由他说出来,我就觉得很顺耳!


毕业30周年纪念



他对西安交大批评多,操心和挂念更多!近年来,他专门为母校开了十几次专题讲座。交大120年校庆时,他专门从纽约赶回西安,为母校庆祝生日。 


毕业30年的时候,他和年轻的师弟师妹一起登台表达对母校的深情厚爱!



如果你有机会和汪时奇见面,不出一分钟你就发现他是个地道的的交大理工男!


40个春秋过去了,我仍然可以在汪时奇身上找到刚入校的样子:喜欢解题,喜欢争辩,喜欢念书。不讲关系,不讲政治,不讲方式。从他身上我都能找回我40年前的样子。 


我们两个77级校友的谈话内容很朴素,没有任何官位,红酒,名车,豪宅和名流之类的话题。相比之下,汪时奇更显霸气,他拿着高学历的证书,一大堆科技奖状,和解决过的各种难题,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 


为什么加拿大的滑铁卢大学没有改变他?可能是因为他交大的血统太纯正了吧?


为什么美国纽约这样的大都市也无法改变他?难道是他身上77级的基因太强大了吗? 


西安的春天肯定比纽约的春天温暖!



于学士问汪博士:你对交大当初离开上海感到可惜吗?汪博士答:很可惜!


于学士又问:你认为交大西迁成功吗?汪博士又答:很成功!


于学士再问:如有机会,你愿意回西安为母校做事吗?汪博士很干脆地回答:我愿意! 


那一刻,我和汪时奇又找到了一个共同点:我们都是不可救药的西安交大人! 




老于的后记


我第一次见到汪时奇是2016年, 王长祥夫妇在纽约请我吃饭,他坐陪。那次的见面没有什么主题,所以他的话不多。这次见面,我们的话题只有一个:77级入校40周年!结果,他思如泉涌,滔滔不绝。


当他知道我要以他为角色写一篇记念77级入校40周年的文章时,他很不情愿,尤其不想让别人知道他父亲是汪应洛院士。我告诉他:为了西迁的那群人,为了77级的那群人,我非要写!而且我又比他早出生3个月,他就服从了。



【作者简介


于向国,1956年出生在中国新疆。1975年高中毕业后在新疆兵团当知青。1977年12月参加高考,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专业,1982年获工学学士学位。曾任西门子(中国)通讯网络集团总裁,现任立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编者按】


童年和中年汪时奇


看完老于的《77级在纽约》后,我结识了汪时奇。谈话从他父亲汪应洛教授开始,当年我在管理学院就读工业外贸时,他父亲是我们学院的院长,工业外贸专业是他父亲一手创建的,我是第二批学员之一。



当年的管院楼,如今草木葱郁。


在管院楼里,抬头不见低头见。那时读本科,每次在楼道里看见博导汪老师,总是赶紧躲开,相形见绌,自感渺小,一是汪院长人长得高,二是觉得他职位高。


同窗好友刘洪涛博士(技经71)和夫人王磊博士(旅游91)都是汪老师的嫡系弟子。有一次,王磊在医院里照顾住院的汪老师时,问了他一个问题:为人处事最重要的是什么?

老师回答:宽容。


汪老师一生待人宽容,不遗余力地帮助别人;汪时奇回忆家中总是客人不断,所以,父亲喜欢在办公室上班,以减少对家人的干扰。


洪涛听师母张娴如教授讲过一个故事。


一天傍晚,一个夹着公文包的年轻人敲他们家的门,这个人来自边远某一院校,说要拜见汪老师。当时,汪老师已在业界享有很高的威望了。他把这个素昧平生的年轻人请进家里,一聊就是两个小时。他觉得这个年轻人非常有才华,很有想法,于是在很多场合都推荐了他。


现在,这个当年汪家的“不速之客”,已成为管理学界的著名学者。


文革期间,在汪老师手下有很多被打成右派的老师,汪老师在工作中尽量保护他们,从不为难他们。其他人就批评汪老师袒护右派,汪老师从不争辩,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


洪涛读的是交大第四届中加联合培养博士班,这是加拿大政府援华教育项目,中方协调人是汪老师,加拿大方是加拿大驻华大使。当时,全国各大院校选派博士生到交大管理学院学习, 为全国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生, 为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硕博一直在管院的洪涛深有感触地回忆到能团结人是当年管院强大的重要原因, 二十多年来,管理学院一直排全国第一 (目前有所下降)。汪老师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的第一个博导、院士;交大管院成立了第一个博士点,第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后来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从院长到几个系主任都是来自西安交大,许多著名大学管院的院长或副院长都毕业于西安交大管理学院。


汪老师待人诚恳,对年轻人的提携、甚至对同辈的提携和包容,能做到他这种程度的,其实不多。1994年进入管院攻读硕士和博士的胡伟东博士对我说:虽然汪院长与我交往不多,但他是自带光芒的老院长,走到他身边,叫一声汪老师好,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这可能就是人格的魅力吧!


这不由得让人想起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所言:“所谓大学之大,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罗切斯特理工学院 (RIT)桑德斯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屠强教授(管理84级)回忆起20年前带汪老师游览自由女神像,仿佛就在昨天,历历在目。当年在管理学院,汪老师是屠师兄的硕士导师。


2000年夏天,刚刚拿到美国博士学位的屠师兄在新泽西Montclair大学任教,与汪时奇相遇。屠博士对汪博士赞叹不已。


当年世贸大厦还在...


屠强与恩师在汪时奇家门口


汪应洛院士大名鼎鼎,我却不知道他的儿子也这么优秀。


1994年春天,汪时奇来到美国后,以IT为主线,串起软件外包、Y2K、通讯、汽车(BMW)、网上服务等,最终长期落户金融(依次为:First Union、JPM、Chase、Merrill Lynch、 Bear Sterns、BNY、Lehman、瑞士信贷和CLS),人生职场浮浮沉沉,目前在CLS公司担任应用开发经理。 


当年,汪时奇的Y2K专利是为解决“千年虫”问题,Y2K的名字也是他的首创。他发明的方法比世界流行方法提高效率百倍以上,即耗资耗时1%以下。他的领域Systems Design与所有著名大奖(比如,诺贝尔、菲尔兹、普利策...)无关,但是他拿到了他所知的领域内的所有奖项,那些奖金也极大改善了他的经济状况。 




汪时奇曾于1997年致信国际奥委会,质疑短时间奥运会比赛(比如100米短跑,50米和100米游泳等)的公平性,因为不是所有的运动员都同时听到发令,最大的差异可能是0.03秒,而0.01秒通常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为了解决这种不公平现象,他建议设计一种具有多个信号源的工具。该信号源与所有运动员和计时裁判员保持相同的距离。数年后,根据他的提议,竞速设备全面改观。





因为汪时奇长期从事金融业,对金融和经济方面特别感兴趣,于是想他人所不想、学他人所不学,收获了许多宝贵知识,并用各种方式帮助祖国、影响世界。他的一些建议文章经他人微缩和整理,上交国务院(或省)有关部门;他也在中国开过一些广适性讲座;而他对金融市场预测的文章非常值得一读。





在汪时奇的众多作品阅读中,发现他兴趣广泛,涉猎众多,其中他的《语言文字点滴》里发现的一些有趣现象,引起我的好奇,没有想到一个理工男竟然对语言探索有兴趣。他提到:


语言进化的主要目的,就是方便交流。优美只是次要目的之一。

世上所有的语言细节,只要错的人多了,错也就成了对。

语言学不象纯数学,大多没有绝对的对错。

再摘录其中的一段:


文体:

常听中文简正(繁)体之争。

简体易学且方便书面交流,优势明显。

说正体优美,那是因为有人习惯之。当习惯简体后,亦会赏之。

说古书皆用正体,这才是正体的真正优势所在。

因此,学生应以学简体为主,略加正体古文阅读。


语调:

中文每字都有拼音及声调,并由字典明确定义。

视播音员都严格按每字的拼音及声调发音吗?

实是否定的,因为根本做不到。

例如,任何两个第3声字连读,前者必发第2声。

如"李(Li3)(Yong3)"必Li2(黎)Yong3音。

即李勇写成 Li3Yong3,但必读成 Li2Yong3

同理,"土壤"必读成 Tu2Rang3, "小姐"-Xiao2Jie3,"李小姐"-Li3Xiao2Jie3

这就是拼音中的读写不一致处。


学识渊博,兴趣广泛,令人折服。


由于疫情,去年汪时奇不能回交大参加庆祝父亲九十寿辰的聚会,他只能通过网上为父亲献上一首诗:


忆父亲往昔

运筹管理变中华,栽培桃李满天下。

献身西部交大运,奏响九旬生日颂。



当我问起:您父亲对您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汪时奇说:大概是不迷信书本和权威吧。在我学习和从事工作中,我总喜欢追根溯源。


当我问起:与校友们共勉?

汪时奇说:期望校友们勇于思考既有意义、又无人深思的问题,贡献人类,辉煌人生。 


幸福的一家人! 


岁月如歌,致敬,77级校友和他的父辈! 



祝母校生日快乐 桃李芬芳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长按识别关注小张老师



淡墨红尘 纵笔驰骋

舌尖上的中文

我在美国黑人学校教中文

我在美国黑人学校教中文(续)

爱上一座城,辛辛那提

许学生笔墨纸砚,学生许我翩若惊鸿

春风化雨 知行合一

美国永久邮票上的中国女人

三八节,致敬悍妇

新冠疫情一周年记

风云正酣 弦歌依旧 今夜无人入眠

那些年,那些事

一夜火爆 《咸宁西路28号》背后的故事

岁月如诗 77级交大校友远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