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解惑:“气”是中医的灵魂
题记:如果不从“气”这一概念上去认识,中医的合理性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
一、问题的提出
对于中医这一传统学问,很多人将其视为迷信,因为它“没有科学依据”。
但非常奇怪的是,这么个“迷信”的东西,竟然用其荒诞不经的理论和莫名其妙的手段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
医学不同于其它,那是关乎人命的事,如果不能治病早就被淘汰了。
我们无法想象一种毫无道理、草菅人命的医学体系会传承数千年,甚至在今天这样一个人必称科学的时代站稳脚跟。
那么,问题来了:
中医的奥秘究竟在哪里?
现代医学总是喜欢通过各种手段在中草药里找“有效成分”,应该说这确是认识中医的一个手段。
但是如果把它做为中医研究的重点,则是非常可笑的。
道理很简单:我们的祖先并不知道什么“有效成分”,也根本不是从这个角度去给病人下药——中医是从四性、五味、经络归属的角度来认识中药的,而以此为依据开出的方子却有实实在在的效果。我们今天的医生熟练掌握了各种中药的“有效成分”,却达不到前人的水平。因此,我们从“有效成分”的角度去认识中药显然是有问题的。
既然中药不能从“有效成分”的角度去认识,那么应该从什么角度去认识呢?这是个复杂的问题,要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不妨从对经络的认识上来入手。经络这个东西很有意思,你在解剖学上找不到它,可是用经络理论来治病就是有效,比如针灸,用银针来刺入经络的交叉点(纵为经,横为络)——也就是穴位,对一些病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有些浅陋之人因为在解剖学上找不到经络,就认为这个理论是荒谬的,这是典型的无知之徒。因为针灸的效果是实实在在的,并且是在经络理论的指导下取得的效果)。这种事情外国人是解释不了的,到现在也解释不了,他们也做不到。可以肯定的是,经络里面一定有某种物质的存在,因为没有物质肯定治不了病。那么这种物质是什么呢?神经?肯定不是,如果是神经的话早就找到了;血液?当然更不是了,经络图可不是血管分布图。那么,最合理的解释还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说法:是“气”。
二、对“气”的认识
经络并非神经网,也不是血管,而是“气”的运行通道。
这是一个传统的观念,《黄帝内经》是这样描述的:
“经脉十二,络脉十五。
凡二十七气以上下。
”黄帝又问:
“愿闻脉度。
”岐伯将人体的经络大致叙述了一下,然后说:
“此气之大经隧也。
”
不过这里的“气”可不是空气,而是一种相对特殊的物质。这种物质就像电磁波和磁场一样,看不见,摸不着,但是确实存在,并且带有能量。遗憾的是,今天的科技水平并不足以全面地认识它,以至于对针灸等传统医术无法做出任何有意义的解释。可我们的老祖宗却在很早以前就用“气”的理论来解释事情了,比如《国语》中,陕西发生了大地震,“三川竭,歧山崩”,周厉王问其故,大臣伯阳父答曰:“夫天地之气,莫失其序,若失之序,民之乱矣。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是有地震。”又如《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可见从自然现象到人体健康,都离不开“气”的作用。当然了,上面的两条材料只是老祖宗在用这种理论来解释事物,并不代表这种理论就一定是正确的,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中医治疗手段确实有其预计的效果,而且用其它理论就是解释不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对这个理论要么去积极地接受,要么理性地存疑,而不能轻易地否定。
“气”既非空气之气,那在写法上是不是也有差异呢?在古代是有的,这个字最早的见于先秦的竹简上,是上下结构,上面一个“既”,下面一个“火”。后来有了简化的写法,上面的“既”字只剩下右半边,像个“无”字,底下则变成四点火(俗称四点水),被称为“无火之气”。再后来,就被简化没了,统一成了“气”字。这“气”是无处不在的,远到九天之外,近到方寸之内,都有它的存在。我们人体内自然也有,经络就是“气”运行的路线。所以用银针刺入经络这种行为在西医看来全无道理,而中医看来却是目的明确:那是在影响气的运行以达到治病的目的。《灵枢》中,黄帝问歧伯说:“刺之有道乎?”歧伯答:“刺此者,必中气穴。”又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都说明了这一问题。可以说,针灸的全部合理性就体现在它对“气”的把握。今天的医学不从气的角度去看这一问题,又如何能解释针灸的合理性?
和其它物质一样,气也是分为不同的种类的,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性质,而不同的性质自然会发挥不同的作用。最基本的就是阴阳二性,底下还可以按不同的分法给分成诸如寒热温凉四性,或是金木水火土五性。不同的物质内含有不同属性的气,下面以药材为例来说一下。
学过中医的都知道,任何一味中药都有三个基本属性:性、味、归经。
“性”是四性,寒热温凉;“味”是五味,辛酸甘苦咸,实际上是五行的体现;“归经”是说药性会进入某一条具体的经络。事实上这个“归经”就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了我们:中药的根本奥秘是“气”,而不是西人所说的化学成分,因为所谓的“归经”就是中药被人吃下去以后,是要进入某条经络来发生作用的,如麻黄这味药入的是肺经和膀胱经,木通这味药入的则是心经和小肠经,独活这味药入的是肾经。进入某条经络之后,气的寒热温凉之性再发生具体作用,以达到治病的目的。口说无凭,举几个例子吧。
三、举几个例子
下面从“气”的角度来认识一下几味常用的中药。
1、 中药里有一种含有剧毒的药材,叫做附片,毒性很大,吃多了要死人。
现在我们国家规定每副药方里附片的用量不得超过三克,超过就是违法,出事就得坐牢。
可在清朝末年,川西有一个名动天下的大医家,叫郑钦安,外号郑火神,此人特别喜欢用附片,一用就是好几两(我半年前去成都的一个大药店抓药,稍带着问了一下有没有郑火神这一派的方子,伙计说刚才就来了一个,一副药里下了两百克附片)。可在他手上非但死不了人,治疗效果还特别好,这是怎么回事?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怎么也解释不了,而用中医理论来说就很简单了:附片性热,可温命门之火,让阳气上升。对很多病人来说,这阳气一升,就什么事都好办了。而这一切都是从气的角度来解释的,首先,附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升腾阳气,而“阳气”这一概念当然属于气的思想;其次,所谓“性热”,并不是说附片的温度有多高,而是它的气具有一种属性,可以让人体内的阳气升腾,所以这种属性被人形象地称为“热性”。而说来说去,也都是在从气的角度去看这些问题。
2、有一味治疗肺病用的药,叫“霜桑叶”,也就是让霜打过的桑叶。桑叶在“归经”上是入肺经,所以可治疗肺病。当然,这“入肺经”可能只是后人的比附,因为发现桑叶能治肺病而说它是入肺经,有可能是胡说。可我这里要说的是霜桑叶。桑叶让霜打过之后,在治疗肺病时效果远胜普通桑叶。
这事在西医上看来有点荒唐,因为即使让霜打过,其化学成分也没有变化。中医并不是从化学成分的角度来看的,而是从气的属性上来看这一问题:霜是什么时候降的?是秋天,秋天在五行中属金,也就是说带有金性之气;而肺在五行的划分里也属金。被霜打过的桑叶带有金性之气,而人体的肺气也是金性的,所谓“同气相求”,霜桑叶的气自然容易进入肺,从而对肺发生比较明显的影响。
3、再说一味叫做苍术的药。1955年,石家庄闹乙脑,苏联专家束手无策,周恩来急调四川名医蒲辅周亲临现场。蒲老先生没有从西医的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而是从中医的理论去加以诊断,说这是温病,依中医之理,当用白虎汤治疗。结果药配发下去,疫情很快被解决。1956年,北京又闹乙脑了,医务人员有样学样,也用白虎汤,结果效果不理想。蒲老先生再次赴疫区诊断,说这是温病加湿症,用白虎汤只能治疗温病,却治不了这个湿症,于是在白虎汤里加了一味“苍术”,结果瘟疫马上又被平息了。温病、湿症都是中医之理,并不是从化学成分、病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而白虎汤也是依中医之理开出的药方,并不是以化学成分为依据的。可是它们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上面已经说过了,苍术这味药是用来治疗湿症的。“湿症”是什么意思?是我们身体里面的水蒸气太多,结果把我们的身体弄湿了?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还没听说过哪个人的身体里面水蒸气太多。显然,这个“湿”并非指水蒸气多,而是气的一种属性。那么,怎么治呢?蒲老先生用的是苍术。
苍术,性温,味辛。温是升阳之性,阳气一升,湿气就会被驱除,因此中医里有个名方叫“升阳除湿汤”。辛味之物所具有的气性也是可以升阳的,因为“气味辛酸发散为阳”。而更重要的是苍术的药性可以进入属于脾的经络。脾脏在中医里被称为“湿脏”,体内湿气一重,受害最严重的就是脾脏。苍术被人服下之后,具有辛温之属性的气进入属于脾脏的经络,自然就能把脾脏的湿气驱除,那么这湿症就得以解决了。这个例子可能有些朋友会觉得有些玄,可是别忘了,这么玄的理论却是有实实在在的效果作为依托的。
四、结论
上面三个例子,我相信现在的医学根本没有能力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道理很简单,因为现在的医学根本没有引入“气”这个概念,它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解释中医里面“性温”、“五行属金”之类的基本术语,而这些正是中医用来治病的东西。不错,我们今天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对“气”这一物质进行检测,但我们是否因为没有能力检测到就要加以否定呢?显然不是的,因为认识一个事物的手段有很多种,并非只有用仪器检测这一条道(那种因为检测不到就要加以否定的做法是愚蠢的,是缺乏最基本的学术素养的表现。事实上中医实践就是一个很好的认识途径)。中医理论以“气”为出发点,从“气”的角度去指导治疗,而实际的治疗结果与其预计的结果又是一样的,其理论经得住实践效果的检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以“尚不能解释”而加以否定呢?目前还不能认识,那么继续认识就是了;目前还不能解释,等技术进步了自然就能解释,这些都不是对中医理论加以否定的理由。用已知的去否定未知的,这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重视祖先关于“气”的论述,从气的角度去认识中医。
转【小编絮语】
气,确实是中医的灵魂,因为西医或其他医学体系没有这个概念,因而就解决不了中医能解决的许多医学问题!并且,还会认为中医的许多做法匪夷所思(包括目前的许多科学教的信奉者,和中医粉之间的争论,其实就是因为对中医的这一条“语法”不了解,造成许多的彼此沟通的障碍。)
小编想起几年前看到的这篇文章,当时仔细拜读之后就立即觉得自己对中医中药有了更清楚深入的认识!醍醐灌顶的感觉,一定得让想了解中医的朋友们都看看,也号召学西医的都看看,如果中医是一种与西医完全不同的语言,这个帖子介绍的相当于中医的语法啊!今天分享给大家,希望能帮助您对中医有更好的认识。----无事闲人
往期内容:
公开2018年我与火星男孩的秘密对话录(信息宝贵,启示非凡!)
天眼揭示:万恶淫为首的真相!影视、网络色情在腐蚀社会各个阶层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竟然不是夏朝,中国上古文明可以到追溯了几百万年前,吓不吓人
交互式电商平台撬动万亿级市场,食养文化涵养健康中国 ——名食养H2C联合创始人品牌正式启动
中国国际商会携国家级十大商协会、科研机构及世界500强近百家知名企业共建名食养食养平台
亿万富翁:生病了才知道有钱没有用(膳食纤维体验录)普通又神奇的膳食纤维——经常吃膳食纤维的人很少患病
白发变黑不是梦(四个小故事让你重拾黑发信心)【何老医讲故事】
分享的是智慧
转发的是福报
猛戳下面微店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