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
者
按
(节选)
中国激光杂志社总经理 杨蕾
在我多年的工作中,遇见了很多我认为非常优秀的专家,他们对学术研究孜孜以求,而当一名好导师,更是他们的骄傲。于是,开辟一方园地,请优秀导师来传道解惑,请年轻学子来互动,对于初涉科海的青年学子,以及初为人师的年轻导师,阅读这样的文字一定大有禆益。“导师有话说”这个栏目的开设,是我们杂志社的又一个公益活动,李志远教授欣然接受了我的邀请,把他的心得作为我们这个栏目的开篇之作。相信陆续刊出的内容,一定能给同道以滋养。当然,也非常希望有更多的导师到栏目做客,和我们一起来“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码字初衷
2021年的年末总结时,和团队的年轻同事们讨论研究生培养,他们都年富力强,勤奋工作在教学和科研的第一线,也奋进在研究生培养的第一线。在收获喜悦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培养学生的挣扎和艰辛。作为团队的领头人,理应为他们分忧解难,同时这也是我作为学院主管领导的应尽职责。更重要的是,作为老同志,希望他们能够在培养研究生的道路上多一些喜悦和信心,少一些心酸和心累,尽力提高付出和收获的性价比,从而有更多的热情、激情、信心、智慧和乐趣投入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水平研究生的伟大事业中。我自己对研究生培养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其中有些来自我自己研究生阶段成长历程的心得体会,有些是我传承自老一辈导师并发扬光大的,有些是我从多年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总的来说,这些经验教训和心得体会来源于导师和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无数生动事例,如果说对今后研究生培养有借鉴意义的话,其贡献既有导师的思考,也有学生的反馈。上次我和大家讲了自己的经验“研究生培养八条”,为了避免这八条经验过于概念化和抽象化,我列举了自己身边的事例,很容易理解。我现在带的团队从事多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经过多年的摸索,并结合实际条件,形成了极宽带白光飞秒激光技术、纳米探针显微成像技术、拓扑光子学和基础电磁学、高端钛宝石飞秒激光器研制等四个重点攻关方向,既涵盖了底层基础物理理论的构筑,又涉及“卡脖子”技术的破解,还有我们自己闯出来的重大原创性技术和工具研发。幸运的是,这四个方向涌现出了四位“领头雁”。这四位博士生均来自双非院校,是我几年来投入精力悉心培养出来的,均成为项目进展的主力军,有一定的潜力抵达杰出研究生的境界。我自己是这四个方向的总设计师和行动舵手,在具体的日常科研攻关事务上并没有置身事外,而是紧盯着日常进展。碰到问题就和领头雁一起来到实验室,在科研第一线看他们做实验,分析问题,指出困难之所在,并给出解决思路和实验方案。一般的情况是这些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项目得以继续向前稳步推进。无数个这样的过程,既锻炼了领头雁,磨炼了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幸福感,又加深了我对理论和实验研究细节、技术和仪器的了解、理解和应用,得以融会贯通。长期的教学相长实践后,我顺利地把自己从纯理论物理研究者变成了理论和实验兼修的学者,从而具备了带领团队去独立自主地构建底层基础物理理论、破解“卡脖子”技术和开发重大原创性技术的全面能力。关于这一方面的情况,还在后面的文章中更加详细地介绍。小姑娘虽然刚上小学一年级,但喜欢动手做小实验小物品,两三年来做出了几件让我刮目相看的小发明创造来。最近一次,她捡来一个废弃的塑料松树盆景,插上自己摘来的几朵紫罗兰鲜花,不断优化鲜花和绿树的布局,最后做成了一个精致美丽的盆景,算变废为宝了。小姑娘的做法高度契合我大力提倡的科研风格:创意比资源重要,好的创意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看到小朋友有创造的爱好和天赋,作为父亲,也作为物理学教授,大力给予了称赞和鼓励,这算是践行了研究生培养八条里面的第六条:对好的学生要鼓励甚至奖励。另一方面,大学教授和小朋友也有教学相长的可能性,生活中耳闻目睹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触发科学家的灵感,这也算是践行了研究生培养八条里面的第五条:深入科研第一线,不错过任何可能通向重大发现的蛛丝马迹;以及第七条:牢记教学相长的古老谚语。虽然小朋友爱思考,但她数学天赋一般。到七岁小学开始时还是没有心算的能力,进步缓慢。作为久经沙场的博士生导师,绝对不能着急、也不能放弃。我尝试了不少办法,把培养研究生的手段用到了小学生数学能力培养上,深刻地践行了研究生培养八条里面的第一、二、三条。在历经失败和多次学习后,小朋友突然开窍,学会了以第一个数为基准向上向下数数做加减法,从科研的角度来说,这大概就是小朋友数学能力的突破吧。但新方法也有局限性,做大数+小数时,效果很好;但做小数+大数时,效果不好,很容易数错。几次过后小朋友想放弃。但关键时候不能半途而废啊,继续启发:5+3等于多少?回答:8。3+5等于多少?等待时间稍微长一点点,回答:8。继续问:大数+小数是不是等于小数+大数?又思考了一下,回答:相等。再问:那么算小数+大数,是不是可以变成算大数+小数啊?一阵迟疑,最后不太确定地回答:是。不错,算是一个进步。以此类推到3+14和14+3,小朋友迟疑一阵子后回答:是的,3+14=14+3=17。父亲和女儿,教授和小学生的问答到此告一个段落。我相信,新思想的种子已经在小朋友的小脑袋瓜里面种下了,春风化雨种子发芽指日可待。这虽然是我与女儿之间一个平凡小场景,但也是我自己日常训练研究生的真实写照。作为父亲,当然是无比期待自己的孩子很聪明,是全面发展的小天才。很遗憾,大多数小朋友,包括我女儿,都不是这样的小天才,需要精力、体力和心力的浇灌才能够成才。“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培养研究生就像培养自己的小孩一样,靠耐心、靠爱心、靠方法、靠智慧。只要肯投入感情、时间、体力、精力和心力,培养人才,小到小学生,大到研究生,都是可以做好,也是可以做到杰出的。而且培养学生,如同培养自己的子女,绝对不是亏本的生意,而是一本万利的事业。导师可能做不到杰出,但是做到合格及良好的水平完全是力所能及的。从小的方面来说,培养好研究生就是为导师自己培养得力的科研助手,顺利推进科研项目,获得更多更大的成果。从大的方面说,培养好研究生就是培养中国科技界的接班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班人。因此,培养好研究生是利自己、利学生、利国家、利社会,一举多赢的事情,何乐而不为呢,即使付出了艰辛的体力、脑力和心力劳动,也完全值得的。作者简介
李志远,男,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理工大学物理与光电学院副院长,主管研究生教育和科研。1994年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1999年中科院物理所理学博士,1999年-2003年先后在香港科技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和美国能源部Ames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2004-2016年任职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2016年10月起任职于华南理工大学。兼任《光学学报》、《科学通报》和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编委。先后荣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1999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5年)、“王大珩光学奖”(2011年)、“中国光学十大进展”(2009年、2010年、2015年)。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4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018年)、“爱思维尔中国高被引科学家”(2016-2021年)。导师大家谈之李志远教授专栏 | 为什么要探讨研究生的培养?
由于微信公众号试行乱序推送,您可能没办法准时收到“爱光学”的文章。为了让您第一时间看到“爱光学”的新鲜推送, 请您:1. 将“爱光学”点亮星标(具体操作见文末)
2. 多给我们点“在看”新闻线索、各类投稿、观点探讨、故事趣事
留言/邮件,我来让你/事红
爆料请联系:ioptics@clp.ac.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