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姓》第7集(附文字档)

请点击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百家姓》

第7集

黄圣松教授主讲
2017年2月24日

好,我们来看到今天我们课程的进度。昨天我们谈到了韩性。韩性在二十八页,我们后面还有一个韩姓的历史人物,我们也可以来介绍几位,让大家多认识一些。有一些大家都蛮熟悉的,譬如说像第一位韩非。韩非在中国思想史上,我们一般都把他归类为法家创始人。这个所谓的创始人,这样的一个词汇,我后来想一想,用得不够精准,因为所谓的创始应该是开天辟地,由他开始。说实在的,韩非比较精准的用法,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所以不妨请各位在旁边加注一下,什么叫做集大成者?原来韩非的思想,他统整了前面几位我们讲法家类型学者的思想。法家类型学者的思想,大致上我们可以把它归类为,下面我们提到的法、术、势三个层面。法的部分就是它比较强调法律的规范。在韩非之前有一位比较强调法,法律规范的法家人物就是商鞅,商鞅变法。以后谈到商姓的时候,我们再特别介绍商鞅。术的代表人物是申不害,申不害他强调的是,统治者君王要用一些方法,来了解到底你的子民们、你的大臣们他们在想什么,他们背地里有没有做一些不轨的事情,或者是对统治者不利的事情。所以这个术,就是有点像我们现在所讲的侦搜,搜集情报,或者是讲得比较直白一点,就是所谓的密探,他会有一些方法来巩固统治者的地位,还有他的权力。申不害他是强调这个术。势就是强调统治者应该要用他的权势,用高压的方式,用集中所有的权力的方式,能够一手掌握国家的大政。代表人物是慎到,谨慎的慎,到哪里的到。之前这三位,都体现了法的一个层面。韩非都认为,如果这三个没有把它统合在一起,其实都有缺点。所以我们说他应该是一个集大成者,把三位法、术、势的优点集结起来了,也彼此的可以弥缝他的缺点。所以他的作品《韩非子》里面,就非常强调,这三者要合一的观念。

韩非,我们看到他姓韩,想必应该是跟战国时代的韩国有关系,的确,他是韩国的公族,所谓的公族,就是跟当时的国君有血缘关系,所以他是韩国的等于说是王公大族,跟当时的韩国的国君有血缘的关系,他自己也很好学,他拜荀卿为师,荀卿是谁?荀卿就是儒家的学者,就是荀子,荀况。他也有一位师兄也是鼎鼎有名,就是李斯。他们两位其实有点瑜亮情节,因为当时李斯,在秦国已经受到很大的重用,后来听说韩非韩国推动改革,可是遇到了一些阻碍,所以心灰意冷之际想要离开韩国,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可以发挥他长才的地方,所以就有人建议韩非,不如西入秦国,到秦国去吧,因为当时秦王招兵买马,招揽天下贤士,所以韩非想一想也有道理,而且他的师兄李斯也在秦国,所以他想说,到了秦国有师兄可以帮忙照应,所以他就毅然而然到秦国去了。当时的秦王其实有读过韩非的文章,他读韩非文章的时候认为,文章写得太好了!道理讲得太精辟了!不晓得是哪一位古人的作品。结果旁边的谋臣跟秦王说,报告大王,这个不是古人,这是现在人,他就在我们国内。秦王一听大为欢喜,就请他来聊天,跟他请教治国的方法。后来据说他们一聊很投缘,一聊聊了三天两夜,促膝长谈。为什么聊那么久?一方面他们很投缘,秦王希望从韩非这边,得到一些治国的理念跟方法。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这是我个人猜想的,韩非他有一个天生的残缺,一点点小小的缺陷,就是他说话会口吃。所以造成他没有办法用言说的方式,来讲述他的道理,所以他把他的想法都化成文字,所以他的文章写得很好,非常精练,来弥补他口吃的残缺。当时秦王跟韩非很契合,这个时候谁紧张了?李斯紧张了,因为他们是同门师兄弟,基本上他们所学的都是从老师荀子那边来的,如果秦王跟韩非如此的契合,他就担心自己会不会被取而代之,所以李斯就有了坏的念头,最后诬陷韩非,韩非最后是不得善终。所以师兄弟之间也有这样子的矛盾,的确是有点可惜。

除了韩非之外,韩姓的历史人物还有另外一位,我们上次有提到的,汉初三杰里面的一位,就是韩信,韩信他跟张良、萧何并称为兴汉三杰、汉初三杰。三个人都有各自发挥的长处,像韩信他是以率兵在战场上征战为他的长处;张良,以后我们再介绍他,张良是以智谋以谋略为主;那萧何呢?大家对萧何的印象,感觉好像没有像韩信、像张良这么的立体,这么的全面,其实萧何是一个办事能手,办什么事?就是他做为刘邦的后勤补给的指挥官,让刘邦可以源源不绝的在前线得到充足的粮草,得到足够的兵马,所以后面的一些后勤事务,全部都由萧何来打理,所以他们三位其实都各有擅长之处。

当汉朝廷建立之后,刘邦他就要大封功臣,所以当时就有这样一个议题,说兴汉的第一功,头号功臣是谁?希望大家能够讨论一下。当然都各有拥护者,其实这三位在当时许多功臣的心目中,他们都认为这三位都是第一功,后来就有点争执不下,最后刘邦自己本人拍板定案,把这天下第一功给了谁?各位猜猜看,给了萧何。大家都觉得萧何凭什么?他没有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也不像张良出谋划策,大家都觉得萧何好像有点名过其实了。但是刘邦说,各位弟兄,我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你吃饭吗?你穿衣吗?你有兵器能用,是谁给你这些源源不绝的奥援?不是韩信,也不是张良,是萧何。大家听刘邦这么一讲,也对,我们能吃能穿,能够有足够的兵器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如果没有萧何,我们这些就完全没有得到支持的余地,所以后来大家也就欣然接受,萧何得到了天下第一功的头衔。

韩信,我们再回来谈他,韩信本身他一开始的时候,年轻就有点好吃懒做,地痞流氓一个。后来到了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的时候,很多人都纷纷往南方逃难,当时他也经常寄住在朋友家里面,吃朋友的,喝朋友的,用朋友的,住朋友的,反正一切有朋友打理,结果这些朋友逃的逃走的走,后来剩他一个人留在家乡,他也不知道何去何从,因为从来没干过正经事,所以不知道怎么样料理自己的生活,所以就有一餐没一餐的。有一天就饿到两眼昏花,摇摇晃晃的就来到了河边,看到在河里面洗衣服的几位老太太,其中有一位老太太,看他饿得已经不成人形了,就好心的把她自己的饭给了韩信。结果韩信得到了这一碗饭,好像久旱逢甘霖,所以他就很感谢这位老太太,就跟她说,老太太谢谢你,今天给我这么一碗饭吃,救了我一条命,以后我如果能功成名就,我一定以千金报答你,所以后来就有一句成语叫做一饭千金,就从这里来的。这老太太生气了,老太太说,你这个年轻人,你别想岔了,我今天救你,帮你,不是要贪图你的报答,我今天是看你可怜,一个好手好脚的人,怎么沦落到这般田地?你赶快去谋个差事,好好正经的过日子,别再这样子游手好闲了。韩信就说,天下局势这么纷乱,去哪里谋正经事?这老太太跟他说,现在天下很多群雄纷纷起来要起义,揭竿起义,我们城外头也有一股势力正在集结,如果你没有正经事可干,至少去投军,投军当个阿兵哥,至少还有饭吃,还有衣穿。韩信一听也有道理,自己正经事什么都没干过,打架倒是自己的长处,所以他就想反正上战场就是打架,好,这个适合我,于是他就准备要去投军。

后来就在这个过程里面,遇到了另外一批地痞流氓,这一批地痞流氓其中有个领头的,看到韩信就非常的对他不满意,两个人素未谋面,素昧平生,可是第一次见到他,就觉得韩信这家伙怎么那么讨人厌,所以这几个地痞流氓就包围了韩信,就跟他说,来,给你两个选择,要么你就把这一把刀拿去,一刀把我给刺死;要么如果你不把我刺死的话,你就从我的裤裆下面钻过去。韩信想说,我跟你无冤无仇,我刺死你做什么?而且现在我要去投军,我要去当兵,如果被人家发现我杀了人,那我这个兵还当不当?所以他就忍了这个小辱,所以就当着大家的面,就钻过那个地痞流氓的裤裆,引来旁边人的一番讪笑。所以后面这段故事也变成了一句成语,叫做什么?胯下之辱。

所以后来韩信就顺利的去投靠了当时淮阴附近的一股势力,当时的那股势力,就是后来楚汉相争的楚,是谁?项羽的叔叔,当时这股势力是他的叔叔在做领袖。所以韩信第一次投靠的群雄,就是项羽这个集团。后来没多久项羽的叔叔阵亡了,所以这股势力就由项羽来接管。韩信他也很努力的杀敌立功,可是好像就没有办法得到重用,所以韩信就想说反正天下群雄这么多,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所以他就从项羽这个集团跑了。茫茫群雄虽然说四处都有,可是少了人引荐,要从基层干起,他想,以我的才能,要再从基层干起,这个太辛苦了,就这么巧,就遇见了他另外一个朋友,这个朋友已经在刘邦的阵营里面干活了,那个人是谁?就是萧何,所以他们是认识的。在萧何的引荐之下,很快的就帮他在刘邦的阵营里面,安排了一个不错的差事。所以韩信就投靠到刘邦的阵营去了。

过了一阵子,他自认为立了不少功,但是也一样得不到重用,所以韩信就想说算了,如果这个地方,还没有办法让自己发挥长才的余地,那我还是另投明主算了,所以有一天晚上,就牵了马离开了刘邦的大营。离开之后没多久,萧何就来营中要来找韩信,结果一问才发现,韩信这家伙牵了马跑了,而且萧何到处去问,也问不到韩信跑到哪里去了。萧何不愧是韩信的朋友,他在想,这家伙一定怎么样?一定又想要改投明主,一定就想要跑了,所以萧何就也牵了马,然后就问了问,前面是不是有人牵了马匆匆离开大营,这一问就问出来了,往哪个方向走了,可是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萧何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牵了马就狂奔,要去追韩信。后来这一段也变成评剧,京剧里面很有名的一个情节,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有没有追到?各位猜猜看,有,如果没追到,故事怎么演下去?所以后来就追到了,大家都觉得很纳闷,韩信已经提早这么长的时间,已经先离开大营了,照理来讲的话,萧何怎么追得到?所以各位心里面有没有什么样的想法,韩信是真想跑吗?还是他想要藉这个机会,来测试一下自己在萧何心中的分量?我个人是比较觉得,应该是第二种说法可能性比较高一点,所以他可能,我猜,他可能是走走停停,走走停停,看看会不会有人来追他,好不容易真的盼到了萧何来追他,心中放下了大石头。

这个谋略发挥效应了,所以萧何追到韩信之后好说歹说,说你一定要回来,继续效力我们主公,主公那方面我会帮你再跟他报告,让他知道你真的是一位有将才的人。所以韩信就听了萧何的劝,就回去了。不几日刘邦真的就召见了韩信来约谈,两个人一谈之下才发现,韩信真是一位有勇有谋的人,所以就决定要重用韩信。后来在刘邦的阵营里面,有一个大将军的职缺,已经悬缺了一段时间。其实有很多很早就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兄弟们,都认为说,这个大将军一定是我,一定是我,所以大家都觉得,应该自己能坐那个位置吧。几天之后公布了名单,这个时候就听到很多玻璃碎掉的声音,跌破眼镜了,很多玻璃心都碎掉了,结果都不是那一些老兄弟,反而是一个毛头小子韩信。所以很多人不服,刘邦说,我要让他展现他的才能,让他立功,让你们折服。所以刘邦就给了韩信一批部队,然后让韩信去扫荡北方。结果一路他就顺利的,从现在我们讲的陕西一路往东边打,打到现在的山东,打到山东,所以那北方辽阔的疆域,都是韩信打下来的江山。到了山东,山东半岛古称齐,就是齐鲁的齐,当时来到了山东之后,山东齐这个地方民风又很剽悍,所以韩信想说,如果没有一个分量,没有一个名位,恐怕要管理这个地方也不容易,所以韩信就派了使者,去向主公,向刘邦来报告,他希望刘邦能够册封他为假齐王,真假的假,不过那个假不是真假的意思,那个假是暂时的,暂时的齐王,所以,他就派人去跟刘邦报告这个事情。

好巧不巧,刘邦那个时候在中原,正被项羽的部队包围,所以韩信派去的使者,也是穿过了重重的关卡,好不容易见到了刘邦。刘邦那个时候正在伤脑筋,见到了韩信派的使者来,好像久旱逢甘霖,他认为应该是韩信来通报,怎么样要来个里应外合,所以刘邦以为韩信要来救他,要来解围了,结果这个使者一开口,没有提到怎么样来解围的事情,反而一张口就要求刘邦,封韩信为假齐王。如果你是刘邦,这个时候你会做何感想?心里面就不高兴了,对不对?所以刘邦他就拍了桌子,然后就准备要骂人了。这个时候,他的谋臣张良在旁边踢了他一下,当然是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下。刘邦也是一个反应很灵敏的人,张良踢他一下,他马上就知道了,这个话可不能在这个当口骂出去,因为如果一旦骂了这个韩信的使者,如果韩信知道了我对他不理解,恐怕我今天真的就被项羽包围在这边,没有办法解困了。所以他脑筋一转,马上心念就改变了,所以他拍了桌子以后,就对韩信的使者说,大丈夫要当就当真的,当什么假的。所以就马上派部将去刻了齐王的印章,而且诏书也拟好了,就让这个使者带回去,但是有个条件,什么条件?韩信你要来救我,不然的话我怎么办?所以后来也就让他间接就当了齐王。当然后来韩信有提兵来救,中间有一些过程我们就不细讲了。

后来天下底定之后,对不起,我再插一下,当时在最后,二边的势力已经胶着的时候,项羽知道韩信是一个关键人物,所以项羽曾经派人去跟韩信说,你离开刘邦,跟我结盟,如果我们两个人结盟起来,我们除掉刘邦,以后我们平分天下。可是韩信有没有答应?没有,所以他还是坚持跟刘邦站在同一战线。所以后来在垓下之围项羽也就兵败,最后自杀,结束了楚汉相争。后来汉朝建立之后,当然有一番波折,所以后来就把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原本大家会觉得说,改封到楚比较好,因为楚在南方,南方的话资源很丰富,版图也比较辽阔,可是刘邦把他从齐改封到楚是畏惧他,畏惧他的能征善战,如果留在北方,对自己统治的威胁比较高,所以他要把他册封到楚,比较远的地方,如果一旦韩信有异心,他还有时间可以来做缓冲,所以他的心里面是很畏惧韩信的。

后来据说有这么一个桥段,说有一次韩信回到京城里面去述职,然后刘邦跟韩信就下棋,下棋的时候刘邦就随口问了韩信,就问他说,你觉得朕可以独立带多少兵马?韩信他也没有什么心眼,他就跟刘邦说,报告皇上,皇上您可以独立带十万兵马。刘邦觉得,这句话出自于能征善战的韩信之口,而且十万兵马我一个人能够将领,他觉得是一个称赞,所以他就有点沾沾自喜。他就不应该问后面这句话,结果刘邦他就问了后面,结果就造成了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刘邦他就随口又问了韩信,那你能够带多少兵马?如果刘邦不问这句话,后面那个事情恐怕也就不会再发生。如果刘邦问了这句话,如果韩信多一个心眼,讲话不要那么直接,也不会发生后面的悲剧。结果韩信怎么说?他说报告皇上,我多多益善。刘邦心里一想,天啊,我只能带十万兵马,你多多益善,就是你不管多少兵马你都能够率领,我老命一条,而且跟大家在战场上,几年这样子打下来,大家还可以奉我为天下共主,我还能够坐得住这个宝座,哪一天我要是千秋万代之后,我的儿子坐这个位置,他怎么能够跟你们这一些如狼似虎的猛将来打天下,他这个位置怎么能坐得住?所以刘邦就在那个时刻动了杀念,韩信这个人绝对要铲除,否则他刘家的天下根本坐不住。所以他就跟他的太太吕后商议,怎么样除掉韩信。所以他就一步一步的来做规划,首先就是要削他的爵,他本来是楚王,后来就把他贬为淮阴侯。

所以我们在讲义里面,有提到这个淮阴侯,这个淮阴其实就是韩信的家乡,所以他就回到他自己的家乡去,当淮阴侯了。他自己也知道,皇上这么做其实是畏惧他,所以他被贬为淮阴侯之后,他还是处处小心,他就没有像以前这么说话不得体,他知道皇帝可能不能留他,所以他格外的小心,所以他回到淮阴侯的时候也都很低调,没有很铺张,没有非常高调的来做一些什么欢迎仪式,也都没有。

他回到淮阴之后,首先找两个人,派人去找两个人,各位猜猜看他去找谁?第一个找谁?找当年在河边给他那一碗饭吃的那位老太太,找到了,而且真的兑现承诺,给她一千金。第二个人各位猜猜看他找谁?当年那个地痞流氓,胯下之辱的那个地痞流氓。那个家伙听到淮阴侯韩信要找他,吓到吃不下,睡不着,他想说,我怎么知道当年那个小家伙,现在变成淮阴侯了,他应该要回来杀我吧?可是淮阴侯要找他,他也不得不去,所以就胆战心惊的去见了淮阴侯。韩信当然还是一番的责备,他说,你看当年你就是这么样游手好闲,当然就是一番责骂,然后就打听他,你现在做什么生意?怎么样谋生?结果那家伙也是支支吾吾的说,我我我还是跟以前一样游手好闲。所以淮阴侯就说,不要再这样子了,去干一点正经的生意,淮阴侯不但没有对他不利,而且还给他一笔钱,让这家伙去做生意。所以淮阴侯他基本上,我个人觉得他还算是一个蛮仁慈的人,而且是信守承诺的人。不过也就是因为太仁慈了,所以有人说他是妇人之仁,结果就没有把握住机会,如果当时他跟项羽联手对抗刘邦,那整个历史可能就改写了;如果后续有一些机会,他能够有一些很适当的应对,恐怕也不会落得最后的局面,最后他是被刘邦还有吕后所杀。而且据说策谋杀韩信的人是谁?萧何,他的朋友。所以我们有一句俗话,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就是讲韩信的故事。所以韩信也是留下很多的唏嘘,让我们后人留下很多的唏嘘。

当然刘邦他杀功臣也不是只有杀韩信,他也对很多当年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也都下了毒手。这个是历史的必然吗?不晓得,因为等一下我们后面也会讲到朱元璋,他也是在历史上杀功臣,也算得是很有名的开国君王。

我们再往下看,我们看到第三位韩愈。韩愈先前我们也提到他,字退之,而且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也是开创了宋明理学的先河。他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誉为百代文宗。韩愈他自己比较不相信佛法,他自己的性格使然,所以他对于佛,对于道,他都比较没有接触,他自认为他是一位正统的儒家,所以他的思想在他的文章里面,也都流露了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这样子的氛围。到了唐朝中叶中期的时候,唐朝的国势已经大不如前了,所以当时唐朝的皇帝也听了一些谏言,听说如果能够把佛骨迎来中土,相信可以得到佛祖的庇佑,可以让国运昌隆,所以当时唐朝的这位皇帝就想,好,那我们就慎重的派一支使节团,要到天竺国去,希望能够跟天竺国交涉,然后把佛骨迎来中土。他做了这个决定之后,韩愈就觉得这样子劳民伤财,而且未必真的如传言所说,真的能够庇佑我大唐能够再度中兴,所以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谏迎佛骨表》。结果没想到就触怒了天颜,所以后来皇帝就把他放贬到了,现在广东潮州。当时岭南地区其实还是瘴疠之乡。

所以我们先前一直反复提到,在唐朝初期的时候,有陈政父子去开辟福建,对不对?所以初期的时候,有一波开垦福建广东的一个机会。到了唐朝中晚期的时候,又有另外一次进入闽粤,进入岭南,去开垦的一个机会,就是他派了王潮跟王审知他们兄弟两人到了岭南去。所以你看在唐朝的初期一直到末期,其实岭南这个地方都还是非常的原始,当然也有一些土著民族,也有一些零星的北方来的汉族,在里面垦居,但是要大规模的开垦,其实还没有见到这么大的规模。

所以当时韩愈被贬到潮州来,对于一般人来讲,那是一个很艰困的过程,因为他们北方人,中原人氏,听说岭南瘴疠之乡,水土不服,因此而丧命的人很多,所以韩愈被贬到那个地方去,很多人都为他担心。韩愈来到了潮州之后就发现,当地百姓被一种动物困扰了很久,什么动物?鳄鱼,这个鳄鱼会吃老百姓豢养的鸡、鸭,而且会破坏很多的菜圃什么的,该怎么办才好?韩愈到了南方之后,就想了一个办法,要来彻底解决这个鳄鱼的问题。到底他怎么解决这个鳄鱼的问题,这个也是学者在考究的,当然也有几个说法,但是说法纷呈,莫衷一是,这个我们就不去细究。他就写了一篇文章叫做《祭鳄鱼文》,而且还有模有样的请了当地的道士,摆了祭坛,开始要祭鳄鱼。大家就纳闷了,韩愈他不是不信佛、不信道吗?怎么在那个地方居然请了道士,摆坛做法要来赶鳄鱼?我们古书里面有一句话,叫做“圣人以神道设教”,这个教就是教化。什么意思?当时大部分的老百姓,都是很蒙昧无知的,因为没有资源可以去读书,可以去了解道理,所以他们相信的就是在民间所流传的一些习俗,一些信仰,一些禁忌。所以你跟他讲大道理,很多的时候他都听不懂,他无法理解,所以地方父母官或者是统治者,他面对大批蒙昧的百姓的时候,只能够用他能够理解的方式,来告诉他。所以韩愈就用了这个方式来告诉百姓,我现在要开坛做法了,而且三天之后,我跟各位保证,鳄鱼就会消失在河川,就不会再破坏各位辛苦种的庄稼,还有你们养的鸡、鸭。百姓们就想说,那我们就姑且相信这位太守的说法。结果祭坛祭了鳄鱼之后,果然不出几日,鳄鱼,民间的说法说,那个鳄鱼一只接着一只,仿佛在排路队一样,就离开了河川,然后就消失不见了。至于到什么地方去,不知道,有可能到Lacoste的工厂里面去了,开玩笑的。所以老百姓就想说这么神,他们就觉得这个太守真的是有办法,至于他是用什么办法,就如同我刚刚讲的,其实有很多种说法,那也很难说哪一种说法一定是对的,总而言之,鳄鱼的问题就解决了。

但是韩愈在潮州,真正为地方带来重大贡献的,不是除去鳄鱼这个问题,而是他兴办学校,兴办教育。他就动用自己私人的关系,把他的学生也找来了潮州,办了学堂,让潮州的读书人,年轻人,有机会能够接受文化,而且有机会能够更上一层楼,所以,读书的风气就在潮州慢慢打开了。

韩愈在潮州任官其实不到一年,他就离开潮州,到别的地方去任官了,可是潮州人很感念韩愈,所以在韩愈离开的时候就盖了庙,拜了韩愈,韩愈那时候还活着,就已经设祠堂拜韩愈了。几年之后,潮州就开始有人透过科举考试,考上了秀才,后来也考上了举人,慢慢的,文化的风气在当地就开始盛行了。所以办教育很重要,因为唯有透过教育才能改变一个地方的风气。所以社会的风气要转变,其实要从教育办起。

很有趣的,潮州人他们拜韩愈的风俗,现在在潮州那个地区,现在还有。台湾有没有人拜韩愈?有没有?有。讲到潮州,我们台湾有个地方,也有个地名叫潮州,各位知道在哪里吧?在屏东,屏东有一个潮州。这个潮州,一般的文史工作者认为就是广东的那个潮州,因为潮州的移民来到台湾之后,就把家乡的名字也搬到潮州来。

这种情况在美国也蛮常见的,我们都知道早期的美国移民是从英国到美国去的,所以在美国的地名里面,有很多NEW,new开头的,后面那个地名,其实就是英国本来就有的地名。譬如说美国最大的都会纽约,NewYork,那个York就是英国的约克,他们翻译成约克郡。所以这种随着移民,而把家乡的名字也搬到了新落脚的地区,这个古今中外也都常见。

刚刚我们提到拜韩愈的风俗台湾也有,可是不是在屏东的潮州,是在屏东潮州隔壁的乡镇,叫做内埔,在内埔有一个昌黎祠就是祭拜韩愈,以他为主神。每年到了考季的时候,很多人都到昌黎祠去求这个韩文公,能够保佑他考试顺利,所以也蔚为地方的一个文化。好,这是韩愈。

我们看到第四位,韩世忠。他是南宋的大将,与岳飞同是抗金的民族英雄。韩世忠也是主战派,那天我们有提到,当时的主战派和主和派,主战派除了岳飞,另外一位健将就是韩世忠。韩世忠在抗金历史里面一战成名的就是在黄天荡这个战役,当时他以少击多,而且能够取得全面胜利,所以让金人对韩世忠非常畏惧。这边有提到一个当时率领金兵的将领,叫做兀术,兀术,那个字各位可以把读音写一下,后面那个字比较少见,念作ㄓㄨˊ。他的名字其实叫兀术,不过因为他是金人,所以一般我们也称他叫做金兀术。我记得以前我国小的时候,当时很流行电视搬演布袋戏,布袋戏里面因为它都是用闽南语发音,我印象很深刻,其中有一段,有一出戏,就是演南宋时候抗金的这段过程,因为它用闽南语发音,所以他就称这个金兀术,叫做金郁卒,音很像,当然有一点俏皮,不过他也真的蛮郁卒的,因为在黄天荡这一仗金兀术元气大伤,不多久也就Byebye了。很有趣的一个小故事。

接下来我们看到下一个姓氏,杨姓。杨姓在中国大陆跟台湾都是大姓,所以在中国大陆现在排名第六,在台湾排名第十。杨姓是出自于西周的姬姓,是周宣王姬静之子尚父所流传而来,周幽王封尚父在杨这个地方,所以他就成为了杨国的始封君。春秋时期杨国后来被晋国给灭了,所以当时尚父的后人,就是这个杨国的子民,就有一部分人也以国为姓。晋国灭了杨国之后,又把杨这个地方册封给晋武公的孙子,名字叫突的这个人,所以这一位突成为杨这个地方的大夫之后,又被称之为羊舌大夫。所以羊舌这个羊,动物的这个羊,跟我们这个木易杨因为是同音,所以学者们认为其实就是从木易杨,然后因为同音的关系,所以把它写成了动物的这个羊。突的孙子叔向,后来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做伯石,对不起,应该念伯ㄉㄢˋ,他的字叫做食我,食我就以封邑为氏,所以我们在文献里面就称他为杨石,或者叫做杨食我。

好,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它要叫做ㄉㄢˋ,而不是念作ㄕˊ?我们这几次上课都有提到名跟字的关系,对不对?大家回去有思考了吗?下礼拜一,就要邀请大家来分享一下大家的字号。名跟字要有关联,所以我自己的研究,我认为这个地方应该要把它念作ㄉㄢˋ,这个石后来我们都知道,它是一个重量单位,在中国传统来讲的话,我们说那个米粮的重量,除了什么一斗,一升,还有另外一个单位就是用这个石。这个石,其实它原来应该要写做扁担的担,扁担的担。什么叫做一担?就是拿扁担,各位有没有看过扁担?比较年轻的,真的,你们有看过?有看过,可是没挑过,对不对?没挑过,那扁担,它前边跟后边都必须要挂东西,这样子才能平衡,所以以前他们去挑米的时候,就是由那个篓子装的米或者是稻谷,那前后能够平衡,大致上这个就是一担,这个重量就是一担。所以后来那个担,大家比较通俗的写法就写成了石头的石,所以要念作ㄉㄢˋ。

念作ㄉㄢˋ,然后他的字叫做食(ㄙˋ)我,这个食如果当作被动的情况的时候,我们要把它念作ㄙˋ,食我就是喂养我,供给我食物的意思。所以这个石跟这个食我,如果从这个系连才能解释得通,他为什么名跟字要这么来搭配,这是我个人的研究心得,提出来给大家做参考。

由他开始,又有另外一支杨姓的发展,是从这个杨石杨食我开始。杨石后来在晋国六卿之乱的时候被杀,他的后代就跑到了弘农、华阴这一代,在那边定居发展,所以后来在弘农这个地方,杨姓特别的多。它的郡望、它的堂号就叫做弘农堂,是这么来的。当然也有一些是少数民族改姓为杨姓的,这个就请各位自己参看。

第二个部分迁徙分布,这个地方也都是一些资料的记载,请各位可以自己参看一下。总而言之,杨姓来源比较单纯,因为不管是周宣王姬静的儿子,还是杨石,他的本家都是从姬姓而来,所以杨姓从姬姓而来,这个是大宗,当然除了少数民族改姓的之外,相对的比较单纯一些。

我们看到下面的堂号,堂号的第一个,杨姓除了有弘农堂这个堂号之外,还有关西堂。关西堂是跟这一位人物杨震有关,杨震博览明经,当时有人称他为关西孔子,所以就以关西为堂号。杨震还有另外一个堂号,他的子孙还有另外一个堂号,叫做四知堂。我们看到杨震他为官很清廉,他担任荆州刺史的时候,有人拿了钱要贿赂杨震。杨震不接受,行贿的人就跟杨震说,哎呀杨大人,没关系,现在是晚上,而且我来的时候,也没有人发现我的行踪,所以您就收下吧,没有人知道的。杨震说,怎么会没人知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会没人知道?所以拒绝了这个行贿者的贿赂。杨震为官清廉,又讲了这一句话,所以他的子孙就以这一句话,给自己安了一个堂号,叫做四知堂。

杨姓的历史名人也是千千万万,所以我们就择要,我们来谈几位。第一位叫杨炯,因为昨天我们谈到了王勃,所以我们也把杨炯简单的跟大家提一下。他是一位神童,各位知道,神童就是天赋异禀,一出生的时候他就敏锐,这个反应力特别好,等到三、四岁,能够读书,能够识字的时候,他就能够写诗了,到十二岁,他的诗文普遍得到大家的肯定,而且被当地很多人士誉为是神童。可是我们都知道神童,如果没有后天持续的去学习,神童很快就会消失他所谓的天赋。还好,杨炯虽然说早期发展很好,不过他后天的努力,也让他在诗文的成就蒸蒸日上,并没有停滞不前,所以被誉为是初唐四杰,跟王勃、卢照邻还有骆宾王齐名。

第二位也是女性人物,我们在昨天也提到了中国有四大美女,其中有一位就是杨贵妃杨玉环。杨玉环我们都知道她身材比较丰腴,身材比较丰腴,所以我们有一句成语叫做环肥燕瘦,那个环就是杨玉环。那燕瘦的燕是谁?赵飞燕,赵就是赵钱孙李的那个赵,飞燕就是天上飞的小燕子,叫赵飞燕。赵飞燕真的是人如其名,她据说很瘦,瘦到什么样的程度?据说瘦到赵飞燕上马马不知,那个马没感觉,所以可想而知她有多瘦了。当然后来的人也加了一句俏皮话,他说那算什么,杨玉环上马马也不支,哪个支?不支倒地的支,所以这同音的一个笑话。所以环肥燕瘦,就是形容不同体态的美女。

一般来讲,我们华人还是普遍有一个审美的标准,都认为说,皮肤白晰,五官清秀,体态不要太丰腴,但是也不要太清瘦,秾纤合度,这个可能是一般华人的男性审美观的标准。在唐朝,刚好跟刚刚我们提到的那个审美观不一样,他们喜欢什么?喜欢丰腴一些的。当然也有很多不同的解读,为什么他们会比较喜欢丰腴体态的女孩子?有一个比较主流的说法是说,当时他们的皇帝,李姓的这个皇帝,他们有北方突厥人的血统,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统,北方游牧民族,因为他们在大漠之中在草原之中生活,恐怕也没有办法太瘦弱,因为太瘦弱的话没有办法耐得住风寒,也没有办法吃得了这么辛苦的生活,所以普遍游牧民族女性大概都是体态丰腴,而且她们认为这样子是比较能在大漠在草原生活,因为有这样的血统,这样的认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所以上下喜欢比较体态丰腴的女性,在唐朝也就变成了一种时尚。

唐朝的服装,不晓得各位有没有特别去了解,如果各位有看过唐朝的仕女图,这些女性普遍都是体态丰腴。还有另外一个也是它服装的特色,就是它暴露的程度,是跟其他的朝代开放很多的。我们看到那个仕女图有一种穿着,她们当时蛮流行的穿着,就是我们现在一般女性所俗称的小可爱,就是穿到这边,有没有?还有细肩带,对不对?然后穿一个小外套。所以那样的服装跟历朝历代的女性服装都不太一样,所以她们对于服装也是采比较开放的态度,这个很有趣。

杨贵妃名叫做太真,小字叫做玉环,深得唐玄宗的宠爱,而且她通晓音律,她自己也有一个本事,让唐玄宗对她异常的宠爱,基本上她如果开口要,唐玄宗大概也都会答应。杨贵妃锦衣玉食之外,她最喜欢吃什么水果?荔枝。各位都知道,荔枝要在南方的省份才会有,当时因为杨贵妃喜欢吃荔枝,所以唐玄宗就下令,到了荔枝盛产的季节,南方的官员要进贡,而且要在七天之内把荔枝从南方送到当时的国都,当时的国都在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各位如果对中国的地理有一些概念的话,那个距离有多远?好遥远,而且当时候没有高铁,只能跑马,用马来送,所以七天之内要送到长安,而且还要保持它的湿度,因为荔枝如果水分蒸发掉的话,它就会壳变成什么颜色?褐色的,没有错,就不好看了。所以据说他们把荔枝送到京城的时候,还鲜艳欲滴,那个壳还是鲜红色的。所以这个也是表现出唐玄宗对杨玉环的宠爱。

在唐玄宗的末期,唐代发生了一个很重大的变乱,各位都应该知道,叫做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造反,当时来势汹汹。唐玄宗眼见着安史叛军即将攻入国都,匆忙之下就要出逃,往哪里逃?往现在的四川这个方向来逃,收拾细软,兵荒马乱,赶紧离开了国都。大军走到马嵬坡这个地方的时候,马嵬坡那个马就是动物的那个马,嵬是上面一个山,下面一个妖魔鬼怪的鬼,坡就是山坡的坡,来到马嵬坡的时候大军不动了,唐玄宗很紧张,后有追兵,怎么不动了?就找了禁卫军将领来问,一问之下才听到,将领说,将士们觉得今天天下搞得兵荒马乱,罪魁祸首就是贵妃娘娘,所以这些将士要向皇上请命,如果皇上不处置贵妃娘娘,他们就决定不护驾了。这个时候唐玄宗就急了,怎么办?一个是自己最钟爱的妃子,另外一个,如果真的三军将士都不护驾,安史叛军追来,我们就小命休矣,所以他也二边为难,最后他还是做了一个决定,赐死杨玉环。

当然也有很多人说,你看看,你看看,男人就是这样,当自己跟女人只能做一个选择的时候,很多时候都是男人只顾着自己。我们先不要骂唐玄宗,因为后面还有后话。唐玄宗没有大家想得这么负心,当时有两个说法,说赐死杨玉环有两个说法,第一个说赐白绫让她上吊,第二个说法是赐毒酒,喝毒酒身亡。我个人是觉得第一个可能性不高,赐白绫上吊,以杨玉环的体重,吊得住吗?开玩笑的。当然,这两个说法都有,我个人觉得都有可能,刚刚那是开玩笑的。所以反正总而言之,她就是在马嵬坡就香消玉殒了。香消玉殒之后,唐玄宗就地就埋了,就草草先掩埋了。然后大军就继续开拔往成都前进。到了成都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北方安史平定了,然后唐玄宗要御驾回銮。回銮的时候来到了马嵬坡,唐玄宗伤心难过,想说她以贵妃之尊草草在这边掩埋,实在是对不住她,所以就命令把贵妃的灵柩取出,然后送回国都,以皇后的仪式来重新安葬。结果就起出了棺木,然后大家就觉得好像有点古怪,怎么样个古怪法?就是感觉好像里面是空的,可是大家又不敢去开棺。后来就有人用了一些方法,就发现棺木里面是空的,是空的,那怎么办?这个要是怪罪下来,他们就性命不保,所以就赶紧向唐玄宗通报。唐玄宗后来,也没有做什么很积极的处置,就发现他的决定是有点怪的,反正就说什么什么,后来就在国都弄了一个衣冠冢,所以她的遗体实际上是没有葬在国都,弄了一个衣冠冢。

他为什么没有去追究杨玉环的遗体?有一个民间的说法,这个说法我个人觉得还蛮有意思的,就是玄宗还是不忍心,让贵妃不明不白的受了冤屈,死在马嵬坡,所以后来就调包了,找了一位身形面貌跟杨贵妃接近的宫女顶替了她。那位宫女确实是往生了,也就埋在马嵬坡。但是后来为了怕被人家盗出来,然后被发现杨玉环没死,所以后来玄宗又暗中把宫女的遗体给取走了,所以就变空棺,即便有人去盗,盗出来他也不会看到她的遗体是不是杨玉环本人。

杨贵妃到哪里去了?凭空消失了吗?据说后来她从山东出海离开中国了,去哪里了?去日本。有这个说法。去了日本,而且她去了日本之后,据说还曾经帮当时的日本天皇,平定宫廷内乱。这个当然是民间说法,大家参考参考。而且这个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各位不晓得有没有看过一部卡通叫做《小丸子》?有了,小丸子她最喜欢的明星叫做山口百惠,山口百惠是真的有这一位,有这一位日本的演艺人员,山口百惠她曾经出示过她家的族谱,她家的族谱里面有一代的女祖先,她说就是杨贵妃。而且在日本,有两个地方有杨贵妃的墓冢。所以民间这个说法还蛮有意思的,所以让大家参考一下。正史当然不可能这么写了,民间的稗官野史有时候未必是不可信的,未必是空穴来风,或许它也有一点点可以我们再去追寻的可能性。所以我每次讲完这个故事之后,就会跟学生说,你看男人不是每一个都很坏的,唐玄宗还是有情有义的。

我们再往下看第三位,这个杨万里是南宋诗人,他跟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为南宋四家。这边有提到尤袤,尤姓等一下我们会讲到,尤姓的发展其实是比较晚的,它不像我们先前所介绍的很多姓氏,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甚至于更早的西周,殷商,所以尤姓的确是在中国姓氏里面,比较晚发展的一支。杨万里的诗歌,也是在当代就已经受到当时世人的喜爱。所以他跟这几位,诗歌在风格,还有他们在文坛的影响力都旗鼓相当,所以我们才把他在文学史上面称为南宋四家。

第四,杨姓在中国历史上面称帝王者有十余位,也建立了很多的政权。所以像李姓、杨姓,在中国历史上都是曾经有贵为帝王的风光历史。

我们再往下看,第十七,朱姓。朱姓我们看它的历史渊源,朱姓是现在中国第十四大姓,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以上,在台湾排名第三十二。朱姓原本有加上耳朵边,是这个邾,出自于曹姓,是古帝颛顼的后代,而且在西周初年的时候,受周武文封在邾,然后建立了邾国。邾国在山东半岛的南部,紧邻鲁国,因为它地盘比较小,国势比较弱,所以经常是依附鲁国。到了战国,邾国被楚国所灭。邾国的公室成员,后来改以国家为姓氏。后来就进一步把耳朵边给去掉了,所以就写成了我们现在的这个朱。朱姓还有另外一个来源,据说是舜帝的时候大臣朱虎,也有一支是从朱虎发展而来的。此外还有另外一支,是从殷商的时候发展而来,就是宋国的开国君主微子启的裔孙朱晖,由他开始衍生有朱姓。

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现在刚好藉这个机会来跟各位介绍,为什么不直接讲哥哥就好了,为什么要讲庶这个字?在中国古代的封建,血缘是很重要的,血缘一般我们又可以概略的把它分为嫡跟庶,这两个概念。嫡的写法是女字边,所以嫡跟庶是两个概念,嫡是什么?嫡就是正妻所生,正妻所生的子女叫做嫡子。如果不是正妻所生的就叫做庶子。分嫡庶就意味着谁有继承权,谁没有继承权,那谁才有继承权?嫡子,如果没有意外的话,通常都是嫡子里面的嫡长子继承。如果是庶的,基本上就没有继承权了。微子启是商纣王的庶兄,也就是说商纣是正妻所生,他的哥哥微子启并不是他父亲的正妻所生,所以就没有继承权,即便他是哥哥,也不能继承为商王。

谈到微子,在《论语》里面,孔夫子也有提到微子,当时商纣王暴虐无道,其实有三位贤臣轮番向商纣进谏,所以孔夫子称这三位为殷三仁,殷商的三位仁人君子,有微子启,有箕子,还有比干。箕子的箕就是畚箕的箕。比干那个比就是比较的比,天干地支的干。这其中,箕子跟比干下场比较辛苦一点,下场比较不好。比干,据说因为他犯颜直谏,商纣一怒之下就对比干说,你这么忠心爱国是吧,我听说过圣人心脏有七个孔窍,我来看看你有没有够格当圣人,所以就把他取出心脏,所以他就是惨死在刀下。箕子的话,他就装疯卖傻,然后还自己被贬为奴隶,虽然说躲过杀劫,不过下场也比较辛苦。微子启的话,这个就比较有争议一些,微子启,据说后来他投靠了周民族,就是周文王、周武王他们这个周民族。而且据说,周武王率大军攻打商纣的时候,据说开城门的就是微子,开城门迎周武王大军的就是微子。所以后来微子就投效了周民族,后来周民族建立了周朝之后,微子这个家族在西周也成为很显贵的一个氏族。当然,前面的这一段文献记载,当然有人质疑,认为微子不应该会这么做,但是后来,在出土的青铜器铭文里面,挖到几个器,里面的铭文就提到了微子这个名号。所以这个家族,后来在西周几个周天子朝廷里面都担任了史官。而且看他的铭文内容,应该是一个世家大族,而且他也有直接提到他的祖先就是微子启。所以看来刚刚我们所提到,微子投靠周民族的这个说法,应该还是有可信的程度。

好,我们再往下看。朱姓的迁徙分布就请各位参看一下。谈到朱姓,不得不谈到的就是朱熹,所以请各位看到,在迁徙分布的第四行里面有提到朱熹。朱熹他也算是比较早,他们这一支到福建去定居。到了朱熹的孙子朱铨又迁回到江西。朱熹这个家族蛮有趣的,我们来看一下朱熹他的部首,熹这个字是火部对不对?各位看一下朱铨,朱熹的孙子朱铨,他这个铨的部首是金部。在中国古代,有一个很有趣的命名的法则,叫做五行相生命名法,朱熹的父亲叫做朱松,那个松就是松树的松。他的父亲是木字边,朱熹是火字边,木火相生。然后朱熹的儿子有三位,有一位叫做朱塾,就是私塾的塾,下面是个土字边,他的第二个儿子叫做朱野,野外的野的古字的写法是,上面一个双木林,下面一个土地的土,所以也是土字边,他的第三个儿子叫做朱在,在什么地方的那个在,也有一个土字边。所以木生火,朱熹的儿子辈都是土字边,火生土,然后朱熹的孙子辈都是金字边,土生金。他们有好几代人,都是用五行相生命名法来命名的。

如果各位对这个命名法有兴趣的话,还有另外一组也是排得非常整齐的,就是明朝皇帝家族的名号,他的名字也都是五行相生命名。如果有机会,你可以在网路上Google一下,就看到非常整齐的排列。这样的命名法,在华人,当然现在可能比较少见了,可是我们在另外一个国家,也是所谓的汉文化这个文化圈,那个国家的尤其是男性他们的命名,也还遵守着这五行相生命名法,各位猜猜看是哪个国家?韩国。如果各位对韩国的,尤其男生,如果你稍稍的有去了解的话,他们很多的名字,都会有什么金字边,土字边,水字边,很多,其实他们也还用五行相生命名法,有这样的一个传统。

我们看到迁徙分布在中间的部分,还有提到另外一位朱姓,在台湾有影响力的一位人物,叫做朱一贵。在康熙年间,台湾农民朱一贵也曾经起义。我们民间把他称之为鸭母王,因为朱一贵本来是养鸭的农民。所以当时影响台湾南部很多人,也都投效朱一贵,甚至于他自己也自立为王。不过好景不长,不久之后清朝派大军来压境,所以后来,朱一贵的起义军就被敉平了。

我们再看到后面三十二页,关于这个堂号的部分。时间也差不多,我们是不是先休息一下,刚好有个段落?好,谢谢。

《百家姓》第1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2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3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4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5集(附文字档)

《百家姓》第6集(附文字档)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