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千字文》- 第10集

请点击关注➤​ 聆听最美好声音 2021-07-31


古诗词文欣赏品读古典诗词畅享诗意人生


每日经典聆听最美好声音


《千字文》(第十集)

张清泉教授主讲
台南极乐寺
2016/9/26

老师:好,刚刚讲兴于诗,现在看立于礼,不学礼就无以立。前面我们大略的谈到这个礼。礼,你去查那个辞典,你要研究中国经学或者是古文,有一些工具书,现在大部分大家都直接用网路上的电子辞典。如果比较传统那一些,你如果要去翻纸本的,有一本叫做《经籍纂诂》,经典的经,典籍的籍,编纂的纂,训诂的诂,《经籍纂诂》。这个《经籍纂诂》就是把经典里头所有有关某一个字的,它的注解全部把它搜集起来。
它是清朝阮元编的,《经籍纂诂》,这个比较大部头,一般图书馆里头在工具书部分,工具书那个部分里头有。你如果自己要买的话,现在也可以买,但是满厚的一本。例如讲到这个礼,它就所有的历代典籍里头、经典里头、文章里头、经史子集里头,有关礼这个字的注解,统统给它网罗在一起了,你要什么样的跟礼有关的意思里面都有。我们从这里头只挑其中的一、二个,一、二个跟我们要讲的有关的,这样子就够了;否则全部拿过来,你都不知道你要采哪一个。其中有一个,礼者理也,这个理就是道理的理、合理的理。刚刚已经说过了,要合道理,就是合逻辑。如果你发觉现在有一种礼俗不合逻辑、不合理,譬如清朝以前裹小脚,你说它是礼还是俗?俗。为什么?不合乎人体生理自然的发展,硬是把它,各位有没有看过那个以前裹小脚的图片,三寸金莲?那个脚都变形了,那个脚趾头跟脚跟都压缩到连在一起,脚弓更弓,这样子人很痛苦。根据文献的记载,小女生就开始裹小脚,很痛很痛,就是要忍痛。这个是不符合生理的一个发展,没有什么逻辑的。所以,真正的礼必须要合逻辑、合道理,要合理。
第二个,节,要有节制,没有过、没有不及。过了,就不合礼;不到,也不合礼,所以要有节制,叫礼节。
再来,礼者履也。履就是履行,所以这个履就是行为。我们说那个鞋子也叫做履,对不对?草履、草鞋。因为它这个鞋子一走起路来,用脚穿着鞋子在走路,走路就是行,就引申到行为、行动,付诸实行那个行。所以礼是可以行、可以付诸实践的、可以做的。我们把它落实在第一个就是个人的行为;另外一方面就是国家社会的典章制度,刚刚说过了,吉、凶、军、宾、嘉,这些社会典章制度。
不过现在这里所讲的都是古代的。以前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建立了这个朝代,第一件事情就是制礼作乐。所制定的礼、所制定的乐,就是这个朝代、这个国家的根本大法。那我们看看现代,民国以后,民国建立以后,这个礼跟乐在哪里?礼演变到后来已经变成法了,变成法制。我们读过《论语》你就知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有什么不一样?一个是“免而无耻”,一个是“有耻且格”。我们现在人心不古,人心是愈来愈往下流动,像水一样,所以一定要用严刑峻法,才能够吓阻一些为非作歹的人。可是一方面用严刑峻法来吓阻,你如果没有再导之以德、齐之以礼的话,永远是不胜其罚,罚不完,人心是愈来愈坠落。所以教化,还是要靠教化。制礼作乐,乐就是现在叫做国歌,就是一国国歌,还有其他的重要典礼使用的一些音乐,可是没有像以前那样的严谨、那样的完备了。
所以礼者理也、节也、履也,我们把它综合起来,我们现在为这个礼下一个简单的定义:礼就是合理又有节制的个人行为,还有国家社会的典章制度。所以它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个人行为,一个是国家社会的典章制度。不管是个人也好,国家社会也好,你都必须要合理,而且要有节制,这才叫做礼。你用这样的一个标准来审视、来观察,刚才说过了,有些是习俗,不是真正的礼。
南部的结婚礼俗、结婚习俗、北部的结婚习俗不一样。有时候南部人嫁给北部人,北部人嫁到南部来,现在又两岸通婚,又有越南等等,有些就因为谈不拢这些习俗观念,媒人在那边斡旋在那边谈,台语叫做说亲。常常有这样的一个状况,谈到最后,一桩美满姻缘就因此不欢而散,就是为了习俗谈不拢,不一定是聘金问题而已。所以我们要了解礼跟俗的区别,就不会被一般人的误解,然后一竿子打翻一条船,逢礼必反,什么礼教吃人。吃人的绝对不是真正的礼,有可能就是习俗。
再来,成于乐。这个上次也大约、约略的谈了一下子。乐在这个地方,它不只是表面的有形的乐器、声乐而已,那叫形而下。形而下就是有形的,就是具体的。我们现在看到这些都是有形的。有形的背后有一定的它的理,有形而下跟形而上。上次说过了,形而上者谓之什么?道;形而下者呢?谓之器。好,我们来看看,现在投影的那个叫什么机器?投影机;这里有一个吹风的叫什么?电风扇;还有日光灯;还有呢?还有扩音器,这些合起来统统叫做电器。电器的器,有的写成空气的气,有的写成器具的器,对不对?就采这个器具的器吧,形而下者谓之器。
好了,我们现在举这个投影机好了,投影机这个机器,就是要制造这个投影机,它必须要有多少个机械原理、物理原理来应用?各位看一看,投影要有光,是不是有光学原理?那光从哪里来?插电,有电学原理,对不对?然后有光就发热,那你还要散热,热学原理。那里面散热要有马达,马达都有线圈,有线圈就要什么原理?磁力学原理,电磁学,电学,那里头又有力学。还有什么学?也有美学,它的外型也要给它包装好看一点。这些什么学什么学,光学、热学、电学、电力学、机械什么学,统统叫做形而上的理、道,就是超越有形的,一些理论的存在的东西。你看得到电吗?你看得到热吗?可以感觉得到。那机械原理、电磁学原理,你们学过有没有一个手势,台湾的物理课应该都会上,电磁学原理,台湾的应该都有上过。这些就是形而上跟形而下的关联,在佛法里面叫做事跟理,事理要圆融。《华严》不是讲事法界、理法界吗?《华严》里头的事法界就是这些现象界,所有的器具都是事法界,它背后的这些原理统统叫理法界。所以我们必须要事理圆融,你要了解说这些,没有理,哪来的事?没有事,哪来的理?有事有理。所以俗话说不明事理。怎么样叫不明事理?你只看到表面而已,你不了解背后的这个道理。你懂得它的原理、原则,你懂得这些电器的原理、原则,你在操作的时候、你在使用的时候,你就会比较懂得为什么一定要依据这些操作手册,关的时候什么先关,那个顺序如果弄错了,长久这样子下去的话,电器寿命就会受影响。这个就是你知道它背后这个理。
所以乐也有乐器跟乐理。乐器还有乐理,我们第一天讲的那个就是乐理。黄钟律,八十一寸,八十一分,然后三分之二就是它的五度音;再来乘以三分之二、三分之四,三分之二、三分之四,五度相生;然后再来就是三分损益法,一套理论这样子发展出来就是十二个律。这十二个律,然后又根据这个发展成我们的度量衡的一个标准。既符合物理,又符合伦理,伦理是人的道理。物理、心理、伦理,都是理。理就是一个形而上的东西,道跟理。
所以形而下的乐,有形而下的器乐跟声乐。声乐就是我们人的声音唱歌,声音也是一种声波。色声香味触,这是色法,都是属于形而下的。
形而上的就是乐的道理。乐的道理除了物理现象的那些,刚刚讲的三分损益、隔八相生、五度相生;除了这些,率,频率,物理振动的次数;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一个就是属于心理方面的,心中的和乐。所以这个字又读ㄌㄜˋ,又读ㄩㄝˋ,读ㄩㄝˋ又读ㄌㄜˋ。《论语.阳货》篇里面孔子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这是孔子的感叹话,发出的感叹。说现在站在那边祭天祭地这些典礼,难道只是摆着那些祭品、摆着那些礼器,这叫礼器,祭祀用的那一些器皿,难道这样子摆一摆,上个香,献花、献果完了,这就叫做礼吗?也有奏乐,难道就是那些钟、鼓敲敲打打就叫做乐吗?现在在举行什么吉凶军宾嘉,举行什么阅兵大典,难道只是只有这些形式而已吗?孔子的话只有讲到这样子,后面的、背后的道理自己想。他在讲什么?就是精神。那些有形的之外,更重要是无形。
所以台湾过两天要祭孔,到处有孔庙的都在祭孔。我参加台中孔庙的祭孔已经快四十年了,几乎都没有缺席。台中孔庙落成在一九七六年。我第一年没有赶上,第二年开始,都没有间断。一直到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地震那一次,九二一、九二八差一个礼拜而已,中台湾受创严重,很多地方活动就停了,祭孔就停了,就只有那一次停。后来隔了很多年,还有一次台风停。除此之外,我都没有间断。那这么多年观察,里头有礼生、有乐生、有佾生、有歌生,这么多执事人员,大家在那边行礼如仪,叫行礼如仪。所以孔子讲这一句话,真的是有感而发。古代那些祭祀,刚刚讲的礼的精神,就是一个是敬、一个是让,你如果没有敬,没有敬的话,光有这个外表,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所以从形而下,再探究到真正内心的形而上,是心中的和乐。音乐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就是心中和乐,没有和乐的话,这个音乐就不是音乐,这叫噪音,噪音。有的人在那边唱KTV唱到别人很受不了,那就是噪音;对他来讲,其实也是噪音,因为他只是想要发表欲,满足他的发表欲,音不准,可是他唱得很快乐。
所以内心的和乐从哪里来?乐者天地之和,这前面讲过了。天地之间除了它的差别性、差异性以外,更重要是彼此要有一个共通性,和睦相处。天地人之间,天和地,植物之间,生态要平衡;动物之间,不要去破坏这个生态。我们人类很自私,以为地球是我们独享。你不要说地球,我们现在盖的这一栋建筑,所有权上面登记是你的,可是你看里面也有蚊子、也有蟑螂,老鼠也来住。佛经上不是讲财产是五家共有,对不对?所以放眼再大一点,整个地球我们人类只是其中几分之几而已,不是我们自己专属的。所以乐就是讲天地之间本来就是要和谐。
刚刚说还读作ㄌㄜˋ,和乐。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小人就满足他的基本生活需求,他就快乐了、就和乐了。君子除了维持生命的、维持生活的基本需求以外,他还要再进一步提升到心灵层次的满足。心灵层次的满足以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是宗教层次的。前几年不是开始提倡身、心、灵吗?身、心、灵三位一体的健康和谐。你光身体,光身体健壮,心理不健康,久而久之,你的身体健康也会受影响。这叫身心,身心都健康,身心平衡,身心和谐。这样还不够,还有灵性的,灵性没有开发,所以要身心灵。
怎么样和乐?这是《中庸》上面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未发,还没有发展出来、还没有发泄出来、还没有抒发出来。我们用另外一个名词叫做原始的和谐,本来就是这样和谐状态,喜怒哀乐未发叫做中。发之后,“发而皆中节”。发而皆中节,当然也有不中节的,就跟我们射箭一样,有射到红心的,有在红心以外的。不中节的,就不是我们要讲的和谐;中节呢?就叫再度和谐。从原始和谐,然后发而皆中节,有发而不中节;发而皆中节了,就再度和谐。所以中和,中和,中,本来就还没有发展,那种和谐状态;发展出来以后,还能够维持中节,这个叫做和谐。我们到处都有中和路、中和村,可是大家耳熟能详,很少人去跟它探讨什么叫中、什么叫和。
什么叫做发而皆中节?上次也有讲过了,再跟各位复习一下。透过音乐,在座有很多学过乐器的,就算没有学过乐器,也学过唱歌,唱歌也一样要符合这几个条件。要中节,第一个音要准,音准不准,现在都有这个仪器可以测量,Do Re Mi Fa So La,La就是那个A,CDEFG那个A,A它的频率就是每秒钟振动四百四十次,赫兹。赫兹就是每秒中振动的次数,Hz。有一些,当然它是乐团的话,有些就采用四百四十二,不管四四二或四四0,总之你音就是要准。钢琴是透过调音师,可以给你调得很准。小提琴要自己按,空弦先把它调准,然后自己按。管乐,管乐本身如果乐器制作得很精密的话,音都算准,可是你在吹的时候,气有强有弱,那个音就会有落差,有落差就靠自己的听力、音感敏锐的去调整。所以第一个条件音要准。
第二个条件,节拍要对。中节,节拍。节拍包括节奏跟拍子。节奏是节奏,拍子是拍子。平常我们在唱歌的时候,然后台上的人就,来,请你把手伸出来,跟我一起打什么?打拍子。你是打拍子还是打节奏?不知道,反正就是打。一般都是打拍子,一二三四,都是这样固定的,对不对?你不会打这样,这个叫打节奏。譬如说,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这个是打拍子还是打节奏?打拍子。我现在改成打节奏,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就是一个音符打一次,那叫打节奏。那你看这个节奏,这是一拍里面有两个音。这是一拍,前半拍一个音,后半拍两个音,底下是画两条线,这个不太清楚。这个是一拍里面有四个音,你如果打拍子的话就是,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那你如果是打节奏,会变成哒、哒、哒、哒哒哒哒哒哒,这个叫打节奏。所以节奏是节奏,拍子是拍子。底下拍子有三四拍、有四四拍、有六八拍。三拍子的就是强弱弱、强弱弱、强弱弱、强弱弱,它都固定不变的。当然你如果有的地方要渐快,有的地方要渐慢,那是微调。基本上从头到尾,你每分钟多少拍,有没有?一分钟六十拍,一分钟七十二拍,然后八十六,然后九十六,然后一百零二,等等等,那个叫做速度。速度就不一样,那是节拍的速度,不一样。那四拍子就强弱次强弱、强弱次强弱,就这样一直进行。六八拍跟那个三拍子差不多,强弱弱,次强弱弱,一二三、二二三。这个节奏感一发出来,就像舞蹈、像队伍行进,都是要有那个节拍。
以前小学生升旗的时候,进操场一定要放音乐,对不对?走路或者是跑步。那如果停电没有音乐怎么办?那个导护老师就会打鼓,你们读小学的应该,嘣嘣、嘣嘣嘣,然后他就左右左右,左右左,左脚右脚,跟军队有一点类似。现在小学小朋友进操场,叫做散步进操场,用散步的。时代在变,没办法,因为他不喜欢被约束。以前我们在发口令,向右转,向左转,向后转,都是口令,一个口令一个动作。现在不是,来,小朋友转过去,小朋友向右边转,向左边转,向后转,然后就零零散散。整个时代没有办法受规范,这个就是刚才讲的,乐胜则流,太尊重他的情绪、尊重他的感受,完全不管这个应该要有所区别、应该要有条理的那个礼。现在礼比较弱,那个乐,也不是说音乐,现在大家都学音乐对不对,那个乐就是过度的让这个情感去发展、抒发,用现在的话讲叫做浪漫派的,太浪漫了。
所以节拍有一定的拍子、有一定的速度。拍子是不变,对不对?节奏呢?上次我说过,随着音符,一个音符就打一下,那个叫随缘。有不变有随缘,随缘中有不变,不变中又随缘,一首乐曲就是这样进行。有音高,音符的高低。高低这个是随着那个音符的变化,还有那个速度强弱,在那里变变变变变。可是从头到尾有一个共同不变的,就是拍子。交响乐团,如果我是指挥,各位是所有每一个乐器。为什么需要指挥?就是那个拍子、那个速度,听,听那个指挥的,这个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这个不能变,然后各自去发挥。发挥你要看人家主旋律在这边,你是伴奏,你就配合,你不要抢过来,不要颠倒,不要本末倒置,主客易位。这个时候他是主奏,我们就是衬托他、去配合他,让他去发挥表现,下一次换他,等一下换他,社会一个团体就是要这样子配合。合唱就是只有一个合起来的声音,不能够有一个突兀的地方,团体生活我们要学的就是这样子。要领导人之前,先学习被领导。你懂得被领导,你以后才有办法了解被领导者的心理,才能够去当一个领导者。
再来就是强弱,强弱的符号有这个最强的、中强,然后强,然后再来就是这个弱,到最弱。由强到弱,有一定的这个尺度、节度。这个统统都要中节,中节了以后就是和谐的音乐,或者叫做乐音;反过来,只要其中有一个不中节,就叫做噪音。所以我们要七情发而皆中节,学音乐是一个很好的方法,调理情绪、陶冶性情。不是有一句话说,学音乐的孩子怎样?不会变坏,应该说比较不会变坏。那道理何在?就是这里,你紊乱的情绪,听了音乐以后,或者是演奏乐器以后,你的心自然就中节。中节了以后,就好像这个衣服皱皱的,你拿了电熨斗烫过一样,就服服贴贴、就平平整整了。刚才说那个小学生进操场,在那散步,在那乱七八糟,好,鼓拿来敲一敲,大家对着鼓点,就很整齐了。我们紊乱的心,当你听到了你平常最喜欢的音乐歌曲,你就跟着它唱、跟着它哼,你的紊乱的心情就得到有条理、有次序。就像头发乱七八糟,梳一梳就顺了;情绪乱七八糟,理一理就平顺了。
你看那个蛇,蛇怎么走?叫做蛇行,弯弯曲曲。有什么方法让它直直的也可以走,有没有?把它引到水管里面去它就直了。那个水管就好像我们讲的音乐。蓬生麻中,不扶而直,也是这样的道理。一些杂乱的东西经过了,刚才说,一些杂乱的情绪经过艺术的升华以后,就不一样了。我们的七情,透过艺术去升华,透过音乐、歌唱、舞蹈。舞蹈也是在表现喜怒哀乐,歌声更是,更是直接,绘画也是一样,透过艺术升华了以后,它都是中节的,都是有条理的。所以创作者透过这些去抒发他的情绪,欣赏者透过这些去感受他的境界,作者跟读者就起共鸣。
我们读李白、杜甫的诗,读到入进去了,读王维的诗,入进去它的诗境了,你就感受到他的心志,然后就起共鸣,就受到它的陶冶。音乐更直接。所以诗,诗必须吟诵,你光这样念念念,念不出味道来,要品尝、要恢复,回复到那个诗的作者的心境,我们透过这个作品,然后去跟作者进行交流。
从左边开始,是作者的心境,然后发表出来、抒发出来,变成他的作品,这个作品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诗歌或者音乐,就是这些它呈现出来的意境。然后读者,我们是读者,读者看了这些作品,回到作者,去体悟作者、体会作者的心境。你能够体会几分?不知道,就看你的方法、看你的领悟力了。所以孟子说“以意逆志”,去揣度、揣测作者当初的心境。你读王维、读李白、读杜甫,你读那个“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你能够领悟到什么程度?那就看你读、诵、吟、唱,我是把它分成四个阶段,四部曲。
读就这样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一秒钟,不到一秒钟,两句一秒,二三秒、三四秒就把这首诗读完了,可是那个深厚的意境出不来。第二步,朗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一边朗诵,一边随文入观,白日你就想到白日,依山就想到山,黄河就想到河,入海就想到海。欲穷千里目,那是心里面的一个想要,一种渴望,我想要看得更远。你要看得更远,你就爬得更高,更上一层楼。这是朗诵,至少多了好几秒吧?更多的时间在你脑海里面浮现那一些景象。
这样还不够,读诵,吟。吟就顺着那个声调: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随意哼的,但不是随便哼的。我说了是随意哼,不是随便哼,是顺着那个语言的声调,顺着语言的声调,然后这样子往音乐的旋律去靠拢。这一节这么哼,别的场合我又哼,不会完全一样。但是该高该低、该长该短有一定的模式,那个叫做吟。
吟到最后,我要教学,我要把谱调,把那个曲谱把它固定下来,还可以配乐器、可以伴奏,甚至配舞蹈,那个时候叫做唱。读、诵、吟、唱,四部曲。那你这样子就把“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那个意境,充分的、尽量的,从百分之十重现,意境重现,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七八十,我不敢说百分之百,至少更接近王之涣当初的心境,这个是音乐的功效。
《中庸》后面就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两句话一语中的,把现在我们这个破坏自然的种种行径揭发得一览无遗。现在常常在讲气候异常,然后讲了一个很美化的名词,叫做圣婴现象。为什么叫圣婴这个我就不懂,气候异常叫做圣婴。气候正常叫做反圣婴,那就很奇怪,负负还要得正。
天地有常。台湾从九二一地震,因为过去百年地震,我们这一代有的看到,有的没看到,我们印象中比较剧烈就是九二一地震,还有去年、前年台南这个什么地震,这个都是大家亲身感受体验到了。气候异常,平均温度,像现在已经秋天了,我开车在马路上还看到仪表板上面,外面的温度三十六度,秋天了怎么还三十六度?可是晚上又降了十度。然后又五月下雪,冬天打雷,这个是以前雪公老师在的时候,对冬天打雷是非常的震惊,然后有很多的一些反应。天地没有定位,然后万物生态平衡就被破坏了。所以《中庸》讲“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现在都刚好相反,就是没有中和,就是没有致中和,尤其是破坏地球最大的元凶就是我们人类。那我们人类怎么破坏?就是七情乱发,不中节,喜怒无常,哀乐无节,喜怒哀乐爱恶欲没有一个节制、没有一个节度。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一章千万要仔细琢磨琢磨,这里头有太多太多好深好深的含义,短短九个字,扣掉三个于重复,剩下七个字。这个上次有大略讲过,我们再复习一下,这样印象会更深刻。从诗,从感性抒发出发,然后透过理性的调和平衡,均衡一下,不要全部都是太浪漫的情感在那里起作用,需要一点点理性来调和。在感性跟理性的调和过程当中,它是必须经过冲突,然后才有可能去调和。有的部分、有的时候、有的人,一直在那边冲突,得不到调和,解决不了那个矛盾,所以就卡在那个地方了,那叫瓶颈,没办法突破。要真正把它调和了,这个时候才叫做成于乐。成就是成长,成长然后是成熟,再来才是成就。所以这个成字你看看,里头就含有过程、还有结果,过程就是成长,结果就是成熟,就是成就。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人生不就是这样跌跌撞撞吗?碰到一个困难、碰到一件难题,你如果竖白旗,我不要了。这跟考试一样,这一题的题目那么长,放弃。是非题,很好,圈圈叉叉,我全部圈,机率是一半;全部叉,机率也是一半,还可以得几分。三选一的,全部选一,全部选三。我们以前考试有时候就是这样子去碰,除非还有倒扣,你就不敢了。好,难度低一点的是非题,一题一分或两分;填充题,一题四分;简答题,一题十分;申论题,一题二十分。总而言之,难度愈高得分就愈高,对不对?你要得分,就是要把问题解答、解决了,你就得分了。你看到那个难度那么高,放弃,这一题放弃,那一题放弃,你得分就很低。所以不要怕困难,不但不要怕困难,以前雪公太老师讲了一句名言,欢迎困难。欢迎你出难题,难度高一点的,真正那个考生,厉害的考生,难度愈高他愈高兴,因为区别率愈大。这个在佛家讲,不就是烦恼即菩提吗?烦恼就是难题,你没有烦恼、没有难题,哪来的得分?哪来的菩提?烦恼即菩提,真的遇到烦恼的时候,你千万不要投降。各位你的未来,很多难题等着你,很多分数等着你去拿,所以要欢迎困难。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反、合,感性抒发,理性平衡,冲突调和才有成长。不经一事,你就不长一智。不要怕困难,还要欢迎困难,难度愈高得分就愈多,烦恼就是菩提。
我们再用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刚刚讲不学诗无以言,所以诗歌、诗就是我们语言的一种文饰,可以充实美化我们的语言。充实就是言之有物,美化就是言之成理,说得有条理、说得有道理,充实美化我们的语言。你说读文字学那个文不就是文饰吗?文就是叉,错画,交错的画,不是对错的错,那个错是交错的意思。这就是文,文理。有文理、有条理,看起来就美化了。所以学了诗,你就可以充实美化语言,佛家叫做口业清净。
礼是身文,“礼为身文”。“礼为身文”这一句话出自《左传》的,所以这个不是我发明的,《左传》上面就有“礼为身文”。文也是刚才讲的那个美化,有礼行遍天下,有礼的人彬彬有礼、文质彬彬,庄严行为举止,你的行为举止,一举手一投足很端庄,这是学了礼以后是这样的。你看我们戒行清净的法师,那一举手一投足都是足以做楷模,人天师范,这是身业清净。
“乐为意文。”我们起了那些念头,杂七杂八,透过音乐来给你中节,就很有条理,有条理就不乱。所以叫做乐为意文,可以净化我们心灵情志,净化心灵。净化心灵,音乐是世间法里头一个很好的辅具,辅助的工具。但是你不要把它当作工具而已,它有很深厚的那一层意义,所以佛家叫做意业清净。
身口意三业清净,儒家就是从这三句话来切入、来着手,而且也代表它整个的过程。兴于诗,立于礼。兴于诗就是口业清净,就是不妄语;立于礼,就是身业清净,就是不杀盗淫;成于乐,就是意业清净,不贪嗔痴。就不谋而合,儒、佛有很多地方是可以融会贯通。儒佛有同有异,同的部分,我们尽量的去沟通它;异的部分,化异为同,真正在最究竟的地方如何去区别,讲佛法、讲儒经该怎么讲?该讲纯粹的佛法,该讲纯粹的儒经,有时候不可以掺杂,这个都是雪公太老师当初所交代的。
所以情感跟理智冲突的时候需要调和。佛家有慈悲、有智慧,要悲智双运。光有慈悲没有智慧,或者是有智慧没有慈悲心,就像鸟的翅膀一边受伤了。鸟的翅膀一边受伤了,严重就是飞不起来,轻的话还可以飞,只是路线没办法控制,偏来偏去;如果是飞机的话,就更严重了。所以我们也常常挂在口上,悲智双运,常常挂在口中,要慈悲慈悲。现在有人会批评,你们都信佛、学佛,怎么不慈悲?别忘了,慈悲旁边还有一个智慧。
儒家也是讲仁,“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六言六蔽,六个字,有六个流弊。六个,这个眼睛被蒙蔽了,盲点。好仁,很有慈悲心,可是你没有智慧,那个学就是觉、就是智慧,其蔽也愚昧。愚昧,被骗了,上当了,你的慈悲心被利用了。
好,这是刚刚从“乐殊贵贱,礼别尊卑”延伸出来的,诗礼乐。儒家所讲的这些所谓的修身养性、希圣希贤,从君子、贤人到圣人,具体的做法就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样一路的诗礼乐。这里头,仁义道德那边,统统都可以包括在这里头了。从礼入手,刚才不是讲道德仁义非礼不成吗?从有形的这个礼,礼貌,从外表,然后去由外而内来要求。要求到内心的敬跟让,你就可以体会到仁义道德那种形而上的心理层次、心理境界,修养的那个部分。
那我们接着就继续下去了。来,念三遍,“外受傅训”。
学生:“外受傅训,入奉母仪。诸姑伯叔,犹子比儿。”。
老师:“外”就是出外,出外接受。傅,这个傅,我们一般讲师傅,有的写笔画少的四画那个父,有的就写这个笔画多的傅。一般讲笔画多这个师傅,比较偏那种技能方面的师傅,拜师学艺那种师傅。四画的那个师父,法师也称师父,或者是你在学一些比较属于道或者理论、学术方面的,比较偏那个部分。所以在外面,你学任何东西,技能的也好,求学问道也好,要遵从老师或者这个师父、长辈的训诲。
然后回家,“入奉母仪”。“母仪”,有一句话叫母仪天下,那个是指后妃之德。母仪就是身为母亲的榜样、典范、风范,这叫母仪。所以各位在座的女众,女性比较多,一般社会是重男轻女,男尊女卑;可是在实际的现实世界生活里,女性的角色扮演的地位,有时候比男性更重要,尤其在家庭里面,相夫教子。孩子教得好不好,母亲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不是说父亲就不重要,父亲常常往外跑。各位应该听过太太这两个字怎么来的,对不对?文王,周文王的母亲还有他的夫人,名字都有一个太,所以叫太太,太姒、太任,太太。所以人家尊称你太太,你了解了以后,了解这两个字的意义,你会觉得重责大任。我要像太任、太姒这样子母仪天下。然后你就知道,做母亲的你怀胎以后,那个胎教要谨慎小心,否则就会影响到你的胎儿。胎儿出生以后,如何进行教养,这一切都跟母仪有很重要的关系。所以俗话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有两个重要的女人,一个就是母亲,一个就是他的贤内助。
“诸姑伯叔,犹子比儿。”“姑”,姑姑。现在有人会叫姑姑,但是他分不清姑姑跟阿姨是什么关系。因为现在都只生一个,以后什么叫叔叔、什么叫伯伯,没有了;女生,真正的阿姨也没有,称呼阿姨的都是一些一般没有亲属关系的,叫阿姨阿姨。所以这个诸姑伯叔,指的就是一个家族,我们古代都是一个大家族,大家族里面,刚刚讲到长幼尊卑井井有条。所以在丧礼的时候,你看他穿那个丧服,看他戴孝,他戴的是什么,你就知道他的身份;现在渐渐的都全部穿黑色了,就分不出他们的关系了。在古代那种大家族,就不会有单亲的问题,就算说小时候父亲不在了、母亲不在了,至少还有诸姑伯叔,还可以这样子协助来抚养长大。现在这个小家庭,只要是单亲,这个角色突然就缺了很多,这孩子的发展,从小人格发展就一定会受到影响。
好,晚辈对长辈,同样都要尊敬;长辈对晚辈,就要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哪怕是刚才说过了,叔叔、伯伯照顾的,他也一样把他当作亲生的孩子。这样这个家族才能够凝聚,才能够情感团结一致。
“孔怀兄弟,同气连枝”,这个还没念,来,念三遍。
学生:“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
老师:“孔怀”,孔怀这个词很特别,这个跟孔子的孔、孔家的孔是两回事,孔在这个地方是很、甚、非常,这是一个副词,它不是姓氏,非常的怀念。这也是一个典故,从《诗经.小雅.常棣》篇,讲到“死丧之威”,威就是畏惧,“兄弟孔怀”。就是说兄弟之情,你碰到兄弟手足之间有人不幸有死丧之事,那是痛心,痛彻心肝。你如果兄弟情感很好,姐妹情感很好,不幸一个先走,那种手足之情有所损伤,那种感受、那种怀念就叫做孔怀。所以后来就把这个词,把孔怀这个词,用来直接指兄弟之情。回到原文,叫孔怀兄弟,这是一个副词的意思,兄弟之情。
兄弟之情怎么样?要同气连枝。同气,兄弟叫同胞,同一个母亲所生,就算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有同父异母的,也还有一半的血缘,所以兄弟是同气连枝,像树干一样连枝。树干分枝,左边的枝、右边的枝。这些注解它是很详细,有些你自己参考,有些不用讲那么仔细。同气连枝。
我们读这些古人的诗,兄弟之情。古诗里头有讲情、有讲景,像唐诗里面有情有景。情景情景,要情景交融。景色的部分,有些纯粹写景,像“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里头就是写景,对不对?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这是情,对不对?当然千里目也是一种景,但是它是虚拟的,是意中景。白日依山尽是眼前景。黄河入海流也是想像的,因为在山西看不到海,所以那个海是虚写,虽然是虚写,但是也是景;欲穷千里目,要更上一层楼,这个都是心里面的景,后面更上一层楼就是情景合,情景交合、交融。
所以景的部分,我们在欣赏诗歌,景的部分,其实你如果学过佛,很简单。你学过五尘吗?五尘,哪五尘?《心经》里面讲什么?色、声、香、味、触、法,这个叫什么?六尘。法尘,那个是内部的,先不讲。色、声、香、味、触,相对就是什么?眼、耳、鼻、舌、身,五根。五根,眼睛叫做视觉,文学叫做视觉意象;耳根叫做听觉意象,就是声尘;色、声,香,嗅觉的意象;味,味觉意象;触,触觉意象,统统叫做摹写。在台湾的高中国中课本都讲摹写,摹就是底下一个手部那个摹。五种感官摹写,这个都是诗里头的景。色声香味触,五尘,五尘就是五种景。落到意识里面去就变法尘,法尘就是叫做意象。法尘就是前五尘落谢的种子,你看到什么,闭上眼睛还可以想像,那个叫做法尘。你听到什么、你闻到什么,色声香味触,落到我们的意识里面去,就变成叫法尘了,法尘是由第六根来攀缘的。这个都是写景。
好,诗有景有情。情是什么情?其实也离不开五伦之情。写父子之情、兄弟之情、夫妇之情、朋友之情,君臣,君臣就是国家,爱乡爱国。你学了佛以后、学了儒学以后,你再来看文学,其实一清二楚,对不对?诗歌里面的情感,你把它细分的话很多;你给它统合起来,离不开五种感情,就是五伦的感情,人和人之间五种人伦关系、五种人际关系衍生出来的情感。
朋友之情很多,诗歌里面,《送孟浩然之广陵》,《山中送别》,王维,王维《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朋友之情。兄弟之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写兄弟之情。还有父子之情、有夫妇之情,那些闺怨诗就是夫妇之情,还有爱国的,这些都是离不开五伦。那我们读这些,譬如说刚刚讲的兄弟,读到《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到苏东坡,他的弟弟叫做子由,对不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你看到人家兄弟情感这么好,我们读了以后,如果我跟我的兄弟经常在吵吵闹闹,然后为了分财产不和,看了这些诗你要不要惭愧?这个就是诗教,温柔敦厚,我不用正面说教,你读了以后,你自己去反省:我很惭愧,人家的兄弟这样,我自己兄弟那样。
其他的,夫妻、朋友、君臣都一样。人家对朋友是这么样的一个浓情厚意,“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用长江的水来代表我怀念你的情,对朋友这样的情深义重;我对朋友我不但对他不好,没有对他那么好,我还利用他、我还背叛他、我还陷害他。读这些诗歌就是让你反省、让你惭愧一下。
所以将来各位你在推广启蒙教育,你要把握到这些重点。纯粹写诗写景的,你要让它开展它的气势。这些色、声、香、味、触,五尘本来是会污染我们的本性,你也可以背尘合觉,巧把尘劳为佛事。迷觉只在一念之间,你要怎么去引导。
再来情感的部分,你怎么把他引导到五伦之间去自我反省,这个才是世间法你就不会迷航。不然有人说,读诗干什么?读《论语》干什么?常常就会这样子,就把它截然划分了,划分成世间法,这个不是出世法、这个不是佛法。什么不是佛法?什么才是佛法?迷了。迷了,佛法也变成世间法;觉了,世间法也变成佛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什么?觅兔角。兔子哪里有角?所以看我们会不会用,看我们自己觉不觉,是迷还是觉。你觉悟了、领悟了,什么事都可以做佛法、做佛事。做佛事不是在那边敲敲打打,唱诵那个佛事,是做觉悟的事,佛者觉也。
所以“孔怀兄弟,同气连枝。交友投分,切磨箴规”。结交朋友,你看这边讲到朋友之伦,刚才是兄弟那一伦,现在是朋友这一伦。“投分”,“分”,就是投得来,志同道合,无友不如己者。什么叫无友不如己者?友是结交。不如己,这个“如”要怎么讲?无友不如己者,“你成绩比我差,对不起,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我不跟你做朋友”。好,那除非你是第一名,你永远第一名,不然你也有不如人家的,你不跟他做朋友,人家也不跟你做朋友,你永远没有朋友。这样讲就讲不通了,那个如是同的意思,是主动结交,我不会主动去结交跟我道不同的人,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就不用主动去跟他结交,不用主动去跟他做朋友。至于人家要来跟你做朋友,你要看情形,该拒绝的拒绝;如果站在慈悲心的立场,你可以帮助他,那你就不要拒绝。所以读这些都是要懂得变通,不要死在文字之下。不然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你就被攻击了;惟小人与女子难养,更不见容于当朝、当代。
“切磨”,本来这个切磋琢磨指那个加工,玉石加工,要给它磨,磨了再磨,好还要更好,磨得很细,在这边引申为彼此在学问上的探讨研究,琢磨琢磨、切磋切磋。朋友之间就是要互相切磋琢磨。
“箴”,规劝,箴规就是规劝。所以《论语》上面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佛更强调要亲师会友,要亲近善知识。三人行,随便选三个人,一定可以找到让我可以学习的,当作我的榜样的人,就是我的老师。怎么说?三个人当中,一个是我,另外两个,一个人或者有长处,长处我就学;有缺点,有缺点我就改。问题又来了,改他还是改我?改自己,其不善者而改之,你要改。这不是交朋友之道,见贤思齐,见不贤是内自省,不是改对方。
再来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辅仁就是互相激发仁心。朋友在一起要互相激发仁爱心、仁慈心,否则的话就变成损友,或者说言不及义的朋友。
所以要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要结交正直的朋友、结交诚信的朋友、结交博学的朋友。这就是“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这是对我们有帮助的;“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这是对我们有损害的,特别讲的是对我们敦品励学。
这些解释你自己再去进一步了解,这个没办法细讲。正直、诚信、多闻。便辟就是奉承谄媚;善柔,表面装得很柔媚、很慈祥,对你很客气,可是重点是内心动机不是那样子;便佞,花言巧语,很会说,善辩,就是巧言令色。
好,就是“交友投分,切磨箴规”。讲到前面从夫妇,再来兄弟、再来朋友,讲到这三伦。后面还有“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虽然不是直接讲兄弟姐妹,但是都是讲到这敦伦尽分,你怎么样在这个五伦关系,在这个伦常,人和人之间,怎么样去应对进退、怎么样去存心、怎么样去待人接物。底下这些都是讲的这个道理,有事有理,有实务的、有理论的。剩下的仁慈隐恻明天再说。那下午我们还是一样,再来,斑马线画完,继续进行新的进度,今天就到这里。好,谢谢大家。
《千字文》- 第1集
《千字文》- 第2集
《千字文》- 第3集
《千字文》- 第4集
《千字文》- 第5集
《千字文》- 第6集
《千字文》- 第7集
《千字文》- 第8集
《千字文》- 第9集
图文来源于慈光文化,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您看此文用   分  秒,转发只需1秒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