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人读书会10月书单
上月书单参见:经济人读书会9月书单
經由伏克爾與他聯準會同僚的努力,強力緊縮的貨幣政策,和極高的聯邦基金利率,使得1984年美國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從峰值的13.6%,大幅下降至5.1%。走過短期內經濟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奠定美國之後經濟榮景的基礎,進入到1984-2007年被稱為「大穩健時期」(Great moderation),在這20幾年的時間裡,美國的經濟成長平穩,維持較低的通貨膨脹率和失業率。
事實上,伏克爾在通膨環境下就任時,他很清楚自己的任務就是「殺死通貨膨脹這條巨龍」。這事情說起來很容易,但要做到卻是非常困難,原因是從總體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來說,所有人都知道「穩定的物價,是經濟長期發展的基礎」,解決之道很簡單,就是透過緊縮的貨幣政策來壓制通膨。不過,一旦這麼做,經濟就會衰退,企業倒閉、勞工失業,進而走向政局不安與社會動盪,也許通膨這一條巨龍還沒有殺死,整個經濟就垮了。
那為什麼伏克爾能夠成功斬殺通膨這ㄧ條巨龍呢?因為他鐵了心,意志很堅定,也夠專注,一次只解決一個問題。在經濟發展的目標中,常有許多彼此衝突的任務,ㄧ般經濟決策者多半在其間尋求平衡點;但對付通膨巨龍,這種平衡點式的政策思維,是不會有效果的。
伏克爾當時所面對的壓力有多大呢?雷根總統對他持續提高利率頗為不滿,因為這將衝擊到他的連任;失業者的抗議信塞爆他的辦公室;建商載一堆鋸碎的木材到他辦公室,意味他們蓋不成的房子;車商把汽車鑰匙寄來,代表他們賣不出的車子。他被稱之為「那個該死的瘋子」、「賭徒」。
走過那一段相當艱辛的歲月,後來全球對伏克爾的評價,卻轉為「美國的英雄」、「金融巨人」。曾經強力批判沃克爾的「凱恩斯主義者」羅伯特·索洛,稱他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聯準會主席」。接任他職務的葛林斯班,則稱讚他是「過去二十年美國經濟活力之父。」
掌控好「。貨幣供給量的閘門」,壓制通膨升溫,不僅僅需要智慧,更需要正義、良知,特別是非凡的勇氣,而伏克爾就是當年那個「與世界為敵」的金融巨人。
斯人遠矣,典型在夙昔!
台北 呂忠達(經呂忠達老師同意,以他的文字推介前聯準會主席伏克爾回憶錄,在通膨高漲的此時值得重溫1980年代通膨的前因與消逝的過程。)
《静默之身 : 残障人士的不平凡世界》
《肥尾效应》
作者:[美]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译者:戴国晨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22-07
推荐人:黄小骑
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等)
-推荐语-
期待多年,塔勒布的《肥尾的统计影响:真实世界的前渐进性、认识论和应用》以《肥尾效应》之名,终于出了中文版,这本书可以视为他整个“黑天鹅”思想的基础,很多年前,我读《随机致富的傻瓜》和《黑天鹅》时,印象最深的话之一是:数学首先是沉思的工具,而非计算的工具。我想《肥尾效应》这本书首度披露了,数学如何帮助塔勒布进行沉思。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可以从中学习利用数学的方式,毕竟,“数学是好的仆人、坏的主人”。据塔勒布自述,当年为了思考黑天鹅问题,他和一家书店老板约定,帮他订购所有概率相关的著作。披沙拣金,通过阅读《肥尾效应》,我们也不难从中找到一些重要的概率论著作来供自己研读。就思想而言,他这本书首要的图,就是扉页上的那幅“思维导图”,表明他的思维地貌,而且也可以从中琢磨他的思考,他是如何厘清不同概念、不同学派或思想家的。
这本书最少用数学的章节是第三章,也是由他多年前在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的讲稿而来。而这章,也阐述了诸多我们在其他任何概率论教材/著作中少见(或者是未见)的思想。汪丁丁老师曾在《实践智慧的追求:纪念关肇直先生百年诞辰》一文中指出:“关先生毕生坚持的核心思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也是我最认同的思路(即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实践智慧’),也是我在十年实验教育中的基本思路(即我所谓的‘汇通中西的行为社会科学’)。我希望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既高于理论原则,也高于实践原则。其实,我是从秦老师的日常叙述里感受到关先生这一原则的,那时,我常与秦老师讨论数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应用问题,在这样的讨论中,我逐渐习惯了三分法而不是中国知识界习以为常的两分法。所谓三分,就是:理论、应用、应用基础。”
这本《肥尾效应》在我心目中是属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思路,全书的理论都是和塔勒布数十年的金融实践相结合的,属于“应用基础”。近日国内翻译出版的《机器学习与资产定价》一书,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的修大成教授作序,他在序言中说他曾与美国某顶级对冲基金的首席投资官深入交流,对方告诉他:“学术界的研究至少落后于我们五年甚至十年,我们已经不再阅读和关注金融学的文献了。”其实类似的话,12年前,我就听汪丁丁老师引述过。但无论业界,还是学界,金融的应用基础,都是要认真对待的。《肥尾效应》首当其冲,不论是不是金融专业,因为从更加广阔的视角看,这本书探讨的是“概率论”和“应用概率论”的根本问题。或许,以后看人谈论概率论,我们不妨这样来区分,读过第三章的和没读过第三章的。
也许因为本书某些思想在中文世界里算是首次表达,所以给本书的翻译增添了难度。恰恰在第三章(以及部分第二章),译者的一些翻译需要批评。所以,最好读原文,或者,译者和编辑附上关键词句的原文,并增加译注。
第三章,塔勒布总结了第一条原理(原理3.1),“认识论:我们看不到使得(随机)事件发生的事物(生成器不可见)”,这包括三句话:1.我们观察不到概率分布,只能观察到所实现的结果(realization);2.一种概率分布无法告诉你,这个结果是否属于这个分布;3.你需要一个元概率分布去探讨尾部事件。这里的核心就是realization,确实不好翻译,虽然很明显,它是real(真实的)、reality(现实)的动词化而来。这一原理可以进一步衍生到经济学的“成本”概念,虽然我们知道,塔勒布尤其喜欢衍生“期权(option,原义是’选择权’)”。第一层,成本问题,我记得周其仁老师喜欢从成本的角度分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亲口吃一吃。”——这“亲口吃”的成本谁来付?同理,realization的成本谁来承担,当然这又可以引申到塔勒布上一本书“skin in the game(国内译作《非对称风险》)”;第二层,更关键,也更难,我多年来在反复琢磨汪丁丁老师给周其仁老师《改革的逻辑》所写的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尤其是他说起,周其仁老师关注的,“就其实质而言,是尚未被普遍意识到的可能性”,中文表达就是“几,将发而未发“。而realization是结果,或者说走向结果的过程,事前呢?我们观察不到概率分布。汪老师也一直在分析,金岳霖先生——理有固然,势无必至——之言,而这个”势至“,按照金岳霖先生自己的翻译,就是actualization(和actual“实际的”),我们不妨把它和塔勒布所用的realization当作同义语。
而人生呢?塔勒布在书中有一句相当精彩的表达:Life happens in the preasymptotics.
(试译作:“生活发生在渐进性之前。”)
很多理论基础往往是建立在人是理性的,而忽视情绪等感性因素的强大潜在力量。情绪是人的动物性,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但我们对于情绪的理解,不少太多,而是太少,情绪也往往被误解,坊间流行的情商等概念,其实已经有不少批评。认知情绪,管理情绪,接纳情绪,其实也在接纳我们自己~
一本系统介绍元宇宙的书,一个不得不重视的趋势,因为它将改变商业形态、投资形态,也将改变我们的生活形态。
《徐瑾经济学思维课》
推荐人:Lily书籍分类:经济/金融/投资
在马尔萨斯人口论、凯恩斯政府干预、哈耶克自由市场、尤金.法玛有效市场假说等等知名理论中,有一课印象深刻:
第二讲说到奥斯特罗姆 “产权网络化”
产权私有对人满足自利,提高生产率非常重要,但对公有物资确是极大的破坏。对加州淡水管理制度的研究中奥斯特罗姆提出产权网络化,多层次,多点想连接,多方诉求得以表达,在平衡取舍中追求共同利益最大化,身边的例子“家委会”和“居委会”即是奥斯特罗姆思想的体现,选举加上共同治理使公有物即得以保护又不至于浪费。
追求个体利益和公共利益效率化的过程中,什么是公私边界?最大效率的边界在哪里?
此课程亦或此书,定会带来不少冲击力。
如果能克服心理上对数字的麻木感,把数字背后关键的信息像一记重拳一样传达给听众,在这个数字无处不在的时代,说是一种令人羡慕的超能力,应该也不过分。
《用数字说出好故事》就像一本提供这种数字超能力的“武林秘籍”,读罢让人相见恨晚。本书提倡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如果我们不能将数字直观地转化为体验,就无法把握和传达数据背后的重要讯息。
一个有趣的例子是,一百万(million)和十亿(billion)这两个数,究竟差别多少?
假设你和朋友都中了彩票大奖,你赢了一百万元;你朋友比你更幸运,获得了十亿元。但她到底有多幸运?
我们可以假设,你和朋友每天都能尽情花掉5万元,直到花完为止。那么对你而言,从百万富翁变回零存款状态的过程,只需要20天。
但你的朋友的好日子会更久一些,在钱花光之前,她可以……
悠哉游哉地享受55年。
在实践上,书中还提出了一些非常有帮助的准则。首先,是尽量友善地使用数据。例如,与其说4.736,5/11和217,不如说差不多5、大概一半和大约200。如果想要讨论人群的0.2%,不如说每500人中有1人,或是每1000人中有2人。因此,中国去年经济总量接近120万亿,似乎比1143670亿元更让人记得住。
其次,将抽象的数字具体化,用自身的经验带来共鸣。例如,每日均衡营养的正餐中,建议肉类摄取3至4盎司,相当于一副扑克牌的大小。体重3克的蜂鸟每天进食3至7卡路里,代谢速度是人类的50倍,相当于一位男性在每天清醒的16个小时里,每小时喝67罐可乐。乐透中奖的几率,相当于你需要猜中一张纸上,写的是哪个美国人的名字就行。
此外,感性的诉求和情绪的波动,远胜于枯燥的数字,更能促进他人的思考。例如一百多年前南丁格尔曾写道:在某次战争的前7个月,光是病死的士兵,死亡率就超过了伦敦大瘟疫。在说明中国市场的庞大时,可以参考这个例子:西欧只有四个值得开发的市场:伦敦、巴黎、马德里和巴塞罗那, 然而中国有17个大于巴塞罗那的城市,其中7个更是大于伦敦或巴黎。
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做到把数字转换成更生动有趣、富有意义的信息,抱着好奇和谦卑的心,体会数字带来的乐趣。
这是因为皇帝与精英集团的博弈。国家力量强必须仰仗一个有力的精英集团,而精英集团强就会威胁皇位。所以中国的一大悖论就是皇位要想做得稳国家就得少干事…
对世界上一切非西方国家来说,人类学是个舶来品。这是一本轻松、快乐、也很够专业份儿的通识读物。在薄薄5万字的书里,要达到通识的目标并不容易,因为它涉及复杂的社会现象、深奥庞杂的理论和人类至今仍然难以澄清的跨文化、跨种族、跨性别历史。人类学从产生到今天,是一门延续了100多年的专业学科。它的每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概念,都能写出一大堆学术文章和著作。
因为人类学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土壤,所以作者是用批评的口吻,或者是从批判和怀疑的角度来介绍、阐述人类学发展的历史轨迹。这本书的封面上印着:人类学被定义为“对他者的系统研究”。所谓“他者”是地理大发现以来,西方对非西方的一种视角和叙事方式,到底谁是人类学中的“他者”,只有了解人类学的发展脉络后才明白,人类学所包含的“人类”之含义,并非指全人类,而是指所谓“他者”。
这本图文并茂的书,高度归纳、概括了200多年来,“他者”形象和内涵在西方观念和视野中、尤其是在人类学领域的变迁。它们包括野蛮与文明、落后与发达、前资本主义与资本主义、东方与西方、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女性与男性……,在时间线上,这一系列观念、知识体系的传播、变迁及其实践。
而书名为何是“醉醺醺”的脑科学呢?因为基本上这三十多章节,是三十多位脑科学专家在微醺的放松状态下表达或阐述的观点与目前的科学结论,解释关于大脑功能的关键问题,以及迫切想要分享的科学故事。它探索人格形成的遗传学基础、审美过程的大脑基础及爱情与性行为,还探讨精神药物与成瘾、人类个性、共性和记忆的本源,尽力解释人类心理和社会生活的生物学基础,以及它与个人经验、文化和长期进化的相互作用和重塑方式。通过坦诚且正面地讲述最新脑科学知识,让读者在了解神经系统和脑科学以及脑机接口技术等知识的同时,展望未来。
全书虽然不像单一作者著作有脉络清晰的线索或体系,读来却依然收获满满,“干货多多”并发人深省,即使行文描述中能看出有学者的观点是相互排斥和反对的,但这观点的碰撞本身就是科学进步的方式。你感觉自己是完全理性的存在,我们对世界及自身的体验由大脑积极构建。但大脑的大部分活动都发生在自觉意识的水平之下,仿佛静水深流,我们都受到强烈潜意识的驱动和动机的影响,大多与生存和繁殖有关。
“不管是想创造美还是想拥有美,我们与生俱来就有一种追求完美的欲望。”艺术是人类努力创造更美好世界,并以不同形式将美融入生活的一种表现。从古代的贵族文化生活,到如今成为个人表现的广泛工具,艺术敞开大门,以前所未见的方式,接受个人创意。因此作为一种创造力,艺术会同人们当下的状况和境遇互相呼应。受人景仰、令人喜欢或印象深刻的艺术一定是个人的独特表现,也必然极富创意,艺术的进步与发展,始终是由个人进步与发展所推动的。正如一条河流,从古流到今,大部分河水都已流过我们的身边和头脑,有部分正在经过,历史上每幅名画都是一杯水,或映照真实,或映照幻想,都是美景。我们身处河流之中,也创造河流,所以还有一大部分河流尚未流至我们身边,艺术的不尽之水,正如生活的河流不断。
免疫学飞速发展已几十年,我们知道了许多免疫细胞和分子,也有了治疗手段,尤其是抗体和细胞类的临床治疗。本书从四位患者的人生和治疗经历开始,描述免疫系统的内部机制,并非讲述一种特定疾病或伤害,而是所有疾病共同的故事,以及将这些病痛紧密联系的关乎人类健康的纽带。有关于人体被伤害时(从最轻的皮肤伤害开始到最严重的伤害)免疫系统如何重建和修复以及如何被欺骗,有当免疫系统反应过度时我们也应该非常小心应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是常见疾病),还有免疫系统与我们的身体如何密切相关,包括睡眠、情绪、身体素质、营养、衰老和痴呆等。
作者关注免疫科学的发展,也关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何对抗疾病的经历以及生命本身足够闪耀的光芒,因其曾获普利策奖的文字如此卓越和富有感染力,所以读来使人心灵震撼。最后,请记得努力保持免疫系统的平衡,注意情感联结,珍惜友情和爱,以营造更好的自身环境。以及,学会在压力之下,保持优雅。
作者指出,大自然不是电影或纪录片,大自然充满了血腥的杀戮和恐怖的死亡。野狼狩猎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但这既不是罪恶,也不是凶残,一切只为了生存。除了人类,哪一种动物都不会以施虐作为死亡的前奏来满足自己阴暗的心理。大多数时候,野狼都处于饥饿状态,差不多80%的围猎行动都以失败告终。这种时候,野狼就以老鼠、田鼠或河狸充饥,是的,它们不是纯食肉动物,终其一生都在学习如何狩猎。它们拥有超常的奔跑能力和适合撕咬的颌骨,所以最安全的捕猎方式就是追上猎物、咬住并令其失血,在猎物虚弱时再次攻击。
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仿若精细而敏感的网,野狼是其中重要的一环。有些人谈狼色变,有些人因为不了解或了解而愈发憎恶。无论是爱或恨,都是以自己的视角、社会地位和意识形态为出发。对待狼和对待其他问题一样,人人都有偏见甚或私心。但狼不在乎我们是否爱它们、恨它们,也不在乎我们是否存在,更无所谓所谓荒野与文明的区别,也许这一种态度,就是狼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让我们谦卑和虚心,让我们对无言的自然饱含敬畏之心。我们应学会与狼共处,与自然共处。记得若你在荒野遇到狼或野生动物时,害怕是正常的,不要直视、不要投喂,切记切记,坚持一下,它们就会走过去。
入围全国知识付费读书类第一👇
书单:往日推荐回复“书单”以及“0”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