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aM 回顾丨阈下知觉,未被察觉的参与旅途
9月27日起,明当代美术馆为“神秘参与”陆续开设了系列线上公教活动“阈下知觉”(subliminal perception)。除去9月27日下午的“‘笑笑谈’——山河跳!远景占卜工作坊”,两场跨学科对谈《梦中投射:心灵的经验与准则》《神经的未知:身体幻觉与唤醒》以“神秘参与”展览作品中涉及的“清醒梦”“幻肢疼痛”作引,艺术与梦、身体与神经科学在对话之中高密度周旋。我们期待这些对话能够产生一些微弱的、低于阈限的刺激,让参与者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一些往常被忽视的检视入口。
01
梦,群体感知投射?还是个体唤醒?
向上滑动阅览
白日梦,梦中梦,清醒梦……梦是人类共享的日常个体经验。展览《神秘参与》关照了一系列艺术家无意识投射的欲望和想象,而在卡尔·荣格的理论中,梦是无意识活动的直接反映,他从其中发展出著名的人类“原型”的概念。
在心理治疗的临床应用中,梦能够经由积极想象的作用来拓展意象;写作者、艺术家的实践则通过对梦的截取、放大、重构、挪用作为创作材料。三位嘉宾 Ag(写作者)、陈哲(艺术家)以及申荷永(心理分析师)将把梦的经验作为各自工作的起始点,进而转向对“梦”(包括“清醒梦”)冰山之下隐匿种种的另类解读。
作为讲述者,Ag、陈哲在《梦中投射:心灵的经验与准则》对话之初就与荣格理论的资深研究者申荷永一起分享了自己的梦。这种基于个人经验的清晰叙述,显然与她们日常记录梦的习惯有关。于陈哲而言,这种对梦的记录与保留是她自我疗愈的途径、久积而用的创作材料,是艺术创作之中个人经验的铸模。而对梦与众多神秘主义、宗教议题等颇具兴趣的Ag,梦(或者说清醒梦)则是她日常生活的练习,包含着她对世界的积极想象。而记录“梦”几十载的申荷永,则将自己的积累汇合成了“洗心岛之梦”。
活动截屏©McaM
向上滑动阅览
基于“梦”的研究,申荷永在会议之中向所有参与者推荐了荣格的《红书》。他提到荣格对“梦”以及“原型”“自我”的描述与理论。常年累计的临床案例,让申荷永感知到每个人在梦中无意识投射的欲望和想象背后是显著的“原型”“自我”上的个体化差异。如何处理梦,如何“诊断”,需要个体心理的自愈还是“药物治疗”,需要深度挖掘“自我”,需要依靠个体成长来逐步学会处理背后包含的部分,其中当然包含集体无意识对个体潜移默化的延伸。
当然,作为此次对谈的重要议题,“清醒梦”是对话之中始终回绕的中心。这种特殊类别的“梦”,是指在意识清醒状态下所做的梦,是一种介乎临界点内外共存的状态。在“清醒梦”之中,它所塑造的一切都有别于非黑即白的二元结构,它是真实/假象、日光/黑夜、身体之上/皮肤之下……等等。在申荷永长期的咨询案列之中,“清醒梦”是一种非常好的锻炼或途径,能够帮助大量病患跳脱一种固有的僵局,个体所囿的真实与假象开始松动、流通,疏解、宽慰得以进入。
“一旦意识到这是个梦,那么梦中的情绪就也消失了。”
而在陈哲的创作之中,在Ag的写作之中,这种类似“清醒梦”的结构亦是成立的。甚至,正是基于这种结构才唤醒了作品之中引人入胜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汇聚着一层又一层个体经验,只有少数人能够像日本动画片《红辣椒》(パプリカ 2006)中的千叶敦子一般,在差异万千的个体经验之中互为跳跃、链接、共情、分析、侦查。
活动截屏©McaM
02
自我意识、身体感知、偶发空缺
向上滑动阅览
在国庆假期完成的《神经的未知:身体幻觉与唤醒》讨论,则是从神经科学、交互设计项目上加载入的更为严肃的讨论,“神经”“大脑”等词汇被置于一张树状图的中心,以此衍生有关“身体的感知、幻觉与唤醒”的分支。而参与对谈的三位嘉宾策展人钱诗怡、交互设计师陈琦、神经科学家王立平从自己的研究、实践和创作谈起,试图通过组合艺术、科学的各类案例彼此互为填充。
在对谈之初,“神秘参与”的策展人钱诗怡提取参展录像作品《反观记忆》(Reflecting Memory)作为案例,通过艺术家卡德尔·阿提亚在作品之中聚焦的“幻肢疼痛”来作身体、神经等话题的抛砖引玉。索性法国“马塞尔·杜尚奖”的获得者、艺术家卡德尔·阿提亚慷慨的同意在这次线上活动之中播放《反观记忆》,这让参与讨论但未看过展览的观众有了一个清晰的途径进入钱诗怡的阐释。在作品《反观记忆》中,患者身体缺失的部分被镜子装置遮挡,患者从而在视觉上的反射下明确身体缺失的定局,并得到痛觉的减轻。钱诗怡认为,《反观记忆》所代入的“幻肢疼痛”因身体缺失而导致的疼痛症状作为参照,接入例如像 Dub 音乐中的弱拍、创伤的铲平与无视、图像证据的缺失等一系列“空缺”的隐喻,是可以用来探讨人如何在这种空缺中投射想象并以此作为身体修复之可能的。然而,无法切实产生真实的修复,虽有改善的可能性却依旧听起来如同一场虚幻而又自我安慰的“心学”。
和着重于访谈、呈现、阐释的《反观记忆》不同,另一位对谈者陈琦的实践——《脑电波唤醒植物人计划》虽未像卡德尔·阿提亚的作品那样成熟,但却比前者在创作动机上要“务实”的多。这或许就是艺术与设计之间微妙的差别。
活动截屏©McaM
向上滑动阅览
《脑电波唤醒植物人计划》是一个介入临床医疗的综合性项目,是一个用感官刺激来唤醒植物人的尝试。外接的交互设备,将脑电波视觉化呈现以此实时反馈不可见的“意识”。在这个项目之中,面对植物人被关闭的通往意识的门,陈琦希望利用视觉刺激等手段,判断意识水平,并触达意识——视觉是刺激生物本能的钥匙。从她学生时期就不断迭代的“脑电波艺术”创作,编织并拓展意识与神经地图。
视觉如何干预意识?神经元如何建立自身的系统、控制我们习以为常的心理症状和行为?陈琦的答案或许就散落于她对于自己项目的阐释过程之中,还需要在一个个空缺/未知之中发现一些短暂的确定。
《神经的未知:身体幻觉与唤醒》是一组非常有趣的讨论,它的结构是递进的理性与务实、向更细致化的问题深入。神经科学家王立平的加入,带来了在文化领域并不常见的精确案例与数据,即使这只是王立平为了这场讲座在日常研究之中挑选的最具大众普及性的那一小部分。科学的魅力,在于美丽却空洞的对谈加上落地的双脚和被验证过的参照。
在王立平带来的分享中,“what is consciousness,and could machines have it?”几乎是所有阐释的中心。应对这个问题,他从意识的三个层面:意识水平、意识内容、自我意识给出解释与实际案例。同样是基于植物人的唤醒,我们可以看到慢性意识障碍(DoC)分支下微意识状态(MCS)患者头颅CT切片的变化,亦能看到上海华山医院的病例-病人33作为“醒过来”植物人病例的精确数值变化。在他的阐释之中,虽然处处带着科研的风格与中立、严谨,我们还是能够感知到他对于中心提问的倾向。或许可以借由他在2019年发表的一篇论文《猕猴对自我身体表征的统计推理研究》作为对这种倾向的归纳:将身体幻觉强度作为一种测试手段,利用视觉错觉对于身体感知的遥控,正是在“大脑失去自己身体部位的感知”这一背景下进行的神经编码机制研究。身体的拥有感在这里不仅仅是艺术表达的捕捉,更是一种行为指标的参照。
<< 左右滑动查看图片 >>
活动截屏©McaM
“阈下知觉”(subliminal perception)是一次奇妙的实验,这里短暂的阐述并无法复原对话现场的碰撞与火花,但希望我们的尝试能像微弱的电流,在一部分人过度笃信自我答案的时候送去一些微弱的刺激:去自己未知的领域看看有没有不一样的答案。
正在展出
2020.06.27 - 2020.11.15
每周二至周日10:00-18:00
总策划:邱志杰
策展人:钱诗怡
出品人:李松坚、凌菲菲
主办方:明园集团、McaM明当代美术馆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永和东路436号
票价:60元
(学生、60周岁以上老人现场购票,持有效证件40元)
参展艺术家: 唐纳天 Nadim Abbas / 卡德尔·阿提亚 Kader Attia / 鸟头 Birdhead / 薇薇安·卡库里 Vivian Caccuri / 弗朗西斯科·卡马乔·埃雷拉 Francisco Camacho Herrera / 陈哲 Chen Zhe/ 梁志和 + 黄志恒 Leung Chi Wo + Sara Wong / 密封博物馆 Museum Clausum / 米约翰·鲁贝托 Miljohn Ruperto / 玛丽安娜·西姆内特 Marianna Simnett / 田村友一郎 Yuichiro Tamura / 王翰林 Wang Hanlin / 余政达 Yu Cheng-Ta / 张哲熙 Gary Zhexi Zhang
推荐阅读
McaM 公教丨“神秘参与”线上飞行会议:阈下知觉 Subliminal Perception
McaM 招聘丨三个岗位,总有一款适合你
McaM 回顾|如何与山河跳!共同完成一场笑笑谈?
McaM 2020首展丨 “神秘参与 Participation Mystique”
McaM 展评 | “神秘参与”—被忽略的情感、身体、潜意识……
McaM 展评 | 王凯梅—巫师与艺术家:让超验成为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