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会被流星砸中吗?关于流星的误解和秘密

GASA 高山书院 2022-06-17

以下根据朱进老师2020年9月12日在高山大学、GMIC及腾讯公益基金会联合出品的“科学公益直播”的课程整理而成,经老师审核后公开发布。
※全文4845字丨8分钟阅读※作者丨朱进※整理丨邱施运※编辑丨朱珍 
授课老师:朱进,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科学传播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天文馆名誉馆长。
朱进


扫码回看课程视频👇



高山大学顾问委员会委员、音乐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音乐美学家、前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周海宏教授每日分享:

 

天文学与众不同的魅力


地球其实很渺小


我们身边99.9%的人所做的99.9%的事,基本都是在关注地球上的人、事和物,而天文学家的视线,几乎总是在地球之外的天体与天文现象上。
从天文学角度来看,地球仅仅是一个直径约1万公里的石头,上面住着70多亿的人及大小生命体。
在地球之外,是浩瀚辽阔的宇宙。我们至今了解到的宇宙(可观测宇宙),是一个直径约1000亿光年的空间。即以已知的最高速度(光速),每秒30万公里的情况下移动1000亿年所能达到的距离。相比之下,从地球到太阳只需要8分钟。
所以,站在宇宙空间的尺度上看,地球比尘埃还渺小。
宇宙的一切都诞生于137亿年前的一场大爆炸。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宇宙正在膨胀,而且膨胀速度越来越快,那么未来它是继续加速或是减速,还是反过来收缩?这些都是天文学研究的范畴。 

天文学者不“读书”


在偌大的时空里,注定涉及各种超乎我们想象的天体、现象,和一些地球实验室无法模拟的极端物理条件。
所以,有别于其他学科研究对实验的注重,天文学跟实验相对应的是观测。
我研究天文将近40年,除了学习时代,其余时候大都在观测,所以我书看得比较少。想来特别惭愧,每当被人问起学天文该读什么书的时候,总感觉答不上来。
天文学所读的不是地上的书,而是天上的书。从这个角度想,“天文”这词翻译得特别有意思。
绝大多数情况下,天文学家是接触不到自己研究对象的。除了像陨石这样的特例。

当然,天文界也曾有过一些实验。美国飞船曾对彗星抛掷了一个大圆柱,撞出一个大坑来;那也是天文学家第一次接触并改变我们的研究对象。但即便如此,它也不像地球上典型的实验,能不断地调参数去试结果。
其他时候,我们都是以第三者的身份观测宇宙,捕捉支配客观世界的物理规律。

天文学研究的是“无用”的东西


在高山大学课堂上,吴国盛老师不时提到:最早的科学是无用的科学——“无用之学”,这也同样是高山大学的一贯学习准则。而天文学,就特别符合这个描述。
以我个人的理解,无用之学,强调的不是结果究竟有用或没用,而是出发点是好奇心驱动,还是功利性驱动。
平时我们做任何事,首先都会想自己想干什么,为什么想干、干了之后有什么意义。这也算是一种工程师思维——考虑问题,再解决问题。现代的很多技术之所以诞生,往往也就是因为人懒、想省事,所以决心发明新工具把事做得更好更快。
天文学的出发点则比较纯粹,就单纯想知道天上有什么东西、它们的本质是什么,又为什么存在。至于能不能与人们的生活产生联系,则不是我们所关心的。
不过,不关心结果,不代表结果就一定没用。很多时候,看上去没用的研究,最后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
 

夜空灿烂而神秘的面纱


今年8月12日前后,地球经过第109号周期彗星-斯威夫特-塔特尔彗星的轨道附近,带来了夏季星空最耀眼的流星雨。高山大学2020级的同学们,刚好也在流星雨的见证下于内蒙古明安图开学。

那我们就从流星开始,一步步了解天上的图景。 
流星
在古代,流星是一件令人费解,但也因此成为惹人遐想的浪漫天象。 碍于当时的科技,仅凭肉眼观测,天上的图景显得相对静止。比如北斗七星,无论什么时候看都是一个勺子,看不出它们的相互运动。但其实只要时间足够久,行星的运动是可以观察到的。

预告:今年的12月21号,将上演土星木星“大合”奇观,木星和土星在天空中相距近到0.1度,仅为满月直径的1/5,此次合是 1623 年以来最接近的木星合土星,是近 400 年以来最接近的一次。下次如此接近要到2080年了。

相较之下,流星移动很快,转瞬即逝,显得极为特别。那么流星到底是怎么发生的呢?

流星,是“绕着太阳运动的小尘埃被地球挡住去路,掉入大气层与空气摩擦,进而将动能转化成光能”的一种发光现象。而这些物质,我们称作流星体。

流星体,绝大多数时候跟彗星相关。彗星在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中,尤其距离太阳较近的时候,当中的一些尘埃会因为太阳光、辐射等原因喷发出来,再随着太阳的引力作用环绕太阳运动。

比如英仙座流星雨,天龙座流星雨、猎户座流星雨等等,都属于各自彗星的尘埃。也有少数的流星雨,像双子座流星雨,则是由小行星带来,但都是非常小的颗粒。

关于流星,普遍存在一些误解:尘埃是因为地球的引力,而坠落到大气层之中。
其实,地球的引力并没有那么强,否则每天都将有大量尘埃坠落、大量流星雨发生——简单来说,它是因为流星体和地球的运动轨迹重合,彼此相撞而形成的。
我们在地球上遭遇的所有流星体,速度都在11-72公里/秒之间——若小于11公里/秒,它会掉到地球的轨道里,一起绕着太阳转;若大于72公里/秒,则会飞离太阳系,不会和我们相遇,除非它来自太阳系外。
一般的流星体在离地约110公里处开始发光,直到离地面80公里处消失。一些特别大个的流星体,有可能到离地面三五十公里的高度才不发光。

历史上,特别壮观的流星暴雨曾达到每小时上百万颗;这时的天空,几乎是漫天滑落的星星。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会被流星砸中?
其实产生流星雨现象的流星体基本上都是来自彗星,它们的个头都非常小,都会在大气层里燃烧殆尽。只有那些跟流星雨无关的偶发流星或者叫群外流星,才有可能因为有的流星体比较大,没有完全被烧光,有陨石掉到地球上。

■ 极光
朱进老师在新疆拍到的极光
极光跟太阳活动有关。当太阳表面出现大黑子或冕洞,有时候会伴随着一场耀斑爆发或者太阳日冕物质抛射现象,这时,会产生大量高速高能带电粒子。
如果黑子或冕洞位于太阳的视圆面的中心附近,这些物质将随着太阳风朝我们而来;若是在太阳边缘,它则可能跑别处去。
一旦耀斑爆发,八分钟后,我们将通过光速抵达的电磁波率先知道,而抛射的高能带电粒子,则在几天后抵达地球。这时候,地球磁场会将这些粒子沿着磁力线引向地球两极,形成绚烂至极的极光现象。
一般极光只出现在两极。但如果抛射的粒子异常强烈,引起的地磁暴反应足够严重,即便是在中纬度甚至低纬度地区,都能看到极光。

2003年,我就曾在河北兴隆看到激光。而历史上太阳活动最激烈的一次,连赤道地区都能看到极光,这也意味着全球都笼罩在极光之下。


■ 人造天体

朱进老师在云南拍到的移动的“星星”
照片中间的一条线,是长曝光下捕捉到的一个移动的“星星”——它其实是当时在天空飞过的哈勃空间望远镜。肉眼可见,也很容易拍到。
在未来,马斯克准备发射42,000颗低轨卫星上天,如今已经发了1000多颗。以后仰望星空,会看见越来越多人造天体。
再过几年,如果我们不针对人造天体的亮度采取相应措施的话,天上移动的星点将比不动的星星还多。这对无论是光学波段或射电望远镜的观测波段,都会造成严重的干扰。

 太阳系
月球是至今人类到过的最远地域,离地球平均40万公里。约1.3光秒。相比之下,太阳离我们8光分。
至于火星,由于我们正各自围绕着太阳公转,彼此最近的距离大致在5-21光分。

■ 太阳系外
除了这几个行星,天上可见的几乎都是恒星,课堂上我主要列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来说明。

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约4光年,是半人马座α星。它是一个三体系统,由三个恒星组成,最近的一颗就是我们熟悉的比邻星。
在它们周围,我们也发现了一颗系外行星,不过它离恒星太近,不会是另一颗地球。
猎户座星座指的是天上某一个特定的方向,涉及大量远与近的天体,不能说是某个特定的距离。人们口中常说的猎户座,有时候指的是由猎户座这个方向上最亮的7颗星,这些天体中,离我们最近的是240光年,最远的有1300光年。
左上角的恒星,是大家一直关注的参宿四。它已经演化到晚期,从去年年底开始,参宿四的亮度就在下降,100万年之内有可能会发生超新星爆发——如果爆发,夜空中将持续一星期左右闪耀着一个极亮的天体,在白天或许都可以看到。

公元1054年的时候,发生了一场超新星爆发,即便在大白天都清晰看见,并维持了几个月。中国古人巨细无遗地记载了该天象的各种细节,比国外所有对它的记录都要完整。
如今,它的残骸成了一个酷似螃蟹壳的天体,膨胀速度大约每秒钟1000公里,跟太阳风的速度差不多。


这是在武仙座方向上的一个球状星团。 1974年,阿雷西博天文台代表人类尝试跟外星人打招呼,向它发射了二进制的无线电波。

之所以朝着它,是因为这个方向效率很高。每一个亮点都是一颗“太阳”,而每个“太阳”周围围绕着更多的行星。在芸芸行星之中,可能存在一个生命的港湾。

但问题是,它离我们实在太远了,约25,000光年。这张照片,是它25,000年前的样子,而我们的信号,最早也要25,000年以后送达。
到那时候,假设外星人有足够的技术能探测、还原我们那些衰减严重的信号,并有足够的数学和文明解读信号里的规律——他的回复,我们还得再等个25,000年才能收到。

前面提到的所有恒星、星云、星团,都存在于一个更大的天体系统里——星系。在宇宙里,天体并不是随机分布,而是扎堆的。
太阳所在的星系,就是著名的银河系。银河系的圆盘,直径有10万光年,太阳基本处于圆盘中心与边缘之间;我们在离中心约2.6光年的位置。
所以,当我们在地球上沿着盘的这个方向看,星星就特别密集,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银河。对北半球的观测者来说,夏天的银河会更漂亮。而由于银河系中心的方向更加偏南,南半球的观测者会看到更加漂亮绚丽的银河。
麦哲伦云
在南半球,肉眼可见的一个漂亮天体系统,叫大麦哲伦云。名为“云”,但它其实是一个星系,离我们16万光年远。
麦哲伦云有两个,一个是大麦哲伦云星系,一个叫小麦哲伦云星系。
在北半球,肉眼可见的有一个星系,如果用单反相机或者手机拍摄的话,你会发现它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长条——它其实是一个比银河系更大的星系,直径约15万光年,叫仙女座星系,离我们250万光年。
仙女座星系
通过天文观测,我们发现了四面八方几乎所有星系都正离我们远去,而且离得越远,速度越快;这也是致使天文学家反向推导出宇宙大爆炸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仙女座星系是个例外——它正朝着银河系而来。再过数十亿年,我们将撞在一起。当然,星系空间上是弥散的,所以这样的相撞更近似并合,慢慢形成一个新的星系。
虽然人类的寿命有限,可能无法目睹这奇观,但我们能从天上找到各种演化阶段的天体,包括并合中的星系,以此窥得一二。
天线星系
天线星系就是4500万年前,正在并合中的两个星系,形状显得怪异。随着进一步演化,它会变得更规则一些。
子弹星系团
这个星系团是34亿年前的两个星系群相撞产生的,叫子弹星系团。据现在的观测,这里面蓝色部分可能跟暗物质相关。
引力波
引力波是近几年的一个重要发现。13亿年前,两个黑洞相撞在一起,形成了新的黑洞。
新的黑洞少了几个太阳质量的同时,对周围时空产生了一个扰动,传到了13亿光年外,虽然极其微弱,但被我们新建设的探测器所发现。而在那以后,我们陆续探测到了更多的引力波事件。
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
这是人类的第一张黑洞照片,很多人或许已经见过,但我想补充的是,它并不是真正肉眼所见的黑洞。它是透过射电望远镜所观测到的样子,而非光学望远镜。
射电望远镜接收到的,原是一个来自特定方向、随着时间变化的一个信号强度。再经过傅里叶或类似变换,把它转换到空间域之后,才能得到这样的图像。

结语


关于好奇心,与其说是培养,不如说是保持。每个小孩天生对世界就极其好奇,只不过很多在后天的教育中不小心被消磨掉了。对于保持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言,天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天文学关注的对象极远,科研结果既不会带来直接的效益,也不会导致直接的恶果,所以天文学家思考事情能够更为纯粹——好奇、探索,然后发现、分享。
其次,天文学关注的时空更宽,所以未知比已知多得多;在未知面前,人更容易保持一个好奇而谦卑的空杯状态。同时在这样的时空下,新发现自然也更多。







推荐阅读

1

美国危机四伏,中国将向何处丨许倬云亲授“十日谈”

2

紫禁城在史上最强震中屹立不倒,秘诀是什么?

3

李虎:每个城市都是平等而独特的,没有一二三四线

4

仇子龙:现在还没有任何药物能杀死病毒丨直播回顾

5

许倬云:国势再怎么强,最要紧的是照顾到最穷的人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高山大学,与全球科学家一起探索科学的乐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