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频繁挤眉弄眼做鬼脸,当心是这个病!
*本文所涉及专业部分,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最大程度帮助孩子缓解痛苦。
7岁的明明,正读小学一年级,最近总是忍不住清嗓子,挤眉弄眼像是做鬼脸,甚至会突然发出类似狗叫的“怪声”,被妈妈和老师批评后会有所“收敛”,但不一会儿又故技重施。而且,这些表现在感冒及兴奋后,会更加严重。
妈妈先是担心明明是不是恶作剧,在批评教育无果后决定带去医院检查。
先是看了眼科,没查出原因,再去了耳鼻喉科,也没发现问题,最后在医生的建议下来到儿童神经内科,最终,明明被诊断为抽动障碍。
这是种什么病?严重吗?怎么治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抽动障碍这个疾病。
1、什么是抽动障碍?
抽动障碍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分为运动性抽动和发声性抽动。
其临床表现多样,如快速、不自主、突发的挤眉、眨眼、晃头、耸肩,以及嘟囔、清嗓、鼓掌,甚至表面上看不出动作的动舌头。
注:这个男孩以频繁且持续地眨眼、挤眼,伴面部抽搐为主要表现,是典型的Tourette综合征(抽动障碍的一种)。
其特点是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症状时好时坏,可短暂自我控制;可因紧张、焦虑、生气、惊吓、 兴奋、疲劳、感染、被人提醒等而加重;当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时症状可减轻。
开头的病例中,明明妈还向医生反应孩子最近比以前更好动、坐不住。
这是因为半数抽动障碍患儿可伴一种或多种行为障碍,称为共患病,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多动症)、学习困难、强迫障碍、睡眠障碍、情绪障碍、自伤行为、品行障碍、暴怒发作等。其中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最常见,其次是强迫障碍。
2、抽动障碍有哪些类型?
根据抽动的症状和持续时间,抽动障碍分为三种类型:
3、如何判断孩子抽动障碍轻重程度?
评估抽动严重程度可采用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等进行量化评定,其严重程度判定标准:总分<25分属轻度,25~50分属中度,>50分属重度。
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YGTSS)
4、诊断前,还要排除这些情况
原发性抽动障碍目前病因仍未完全明确,可能与感染、神经免疫、遗传、心理因素等相关。诊断时需要排除多种情况,如:
遗传因素(如21-三体综合征、脆性X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神经棘红细胞增多症等)
神经系统疾病(如肌张力障碍、癫痫性肌阵挛、结节性硬化、椎体外系疾病)
感染因素(如链球菌感染、脑炎、神经梅毒、克雅病等)
中毒因素(如一氧化碳、汞、蜂毒等中毒)
药物因素(如哌甲酯、匹莫林、安非他明、可卡因、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因、拉莫三嗪等)
其他因素(如脑卒中、头部外伤、发育障碍、神经变性病等)
5、抽动障碍应去哪个科室就诊?
抽动障碍属于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属神经科和精神科范畴。如果是比较单纯的抽动障碍可以到神经内科就诊,如果伴有多动症、情绪障碍等多种共患病,建议联合精神科治疗。
6、抽动障碍如何治疗?
抽动障碍采用综合治疗模式,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轻度患儿,主要是心理疏导,同时密切观察。
中重度患儿的治疗原则是药物治疗和心理行为治疗并重。
有些患儿靶症状是多动、冲动、强迫观念等共患病症状时,需在精神科医师等多学科指导下制定治疗方案。
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
轻症患儿多数采用单纯心理行为治疗即可奏效。通过对患儿和家长的心理咨询,调适其心理状态,消除病耻感,采用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老师正确认识本病,淡化患儿的抽动症状。
同时可给予行为治疗,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效应预防暴露、放松训练、阳性强化、自我监察、消退练习、认知行为治疗等 。其中习惯逆转训练和效应预防暴露是一线行为治疗。
对于影响到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的中重度患儿,单纯心理行为治疗效果不佳时,需要加用药物治疗,包括多巴胺受体阻滞剂、α受体激动剂及其他药物等。
目前常用治疗抽动障碍的5种药物作用机制及不良反应见下表:
7、抽动障碍预后如何?
抽动症状可随年龄增长和脑部发育逐渐完善而减轻或缓解,需在18岁青春期过后评估其预后,总体预后相对良好。大部分患儿成年后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和生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抽动症状迁延或因共患其他精神障碍而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总之,对于抽动障碍的孩子,需要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接纳,了解这不是孩子恶作剧,不要为此批评孩子,要帮助孩子减少紧张情绪等可能加重抽动症状的因素。同时也需要带孩子到专业医院进行全面评估,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争取最大程度上帮助孩子缓解痛苦。
本文首发:医学界儿科频道
本文作者:湖南省儿童医院 神经内科 刘舒蕾
责任编辑:李小荣
投稿/转载/商务合作,请联系:yxj_ek@yxj.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