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晖丨“钟鸣鼎食”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具体礼制

LYCAEUM 蓝色木Lyceum 2020-08-31
来自专辑
许晖丨文史抉隐

点击上方⬆蓝字⬆进入主页点右上角“设为星标”,

可第一时间接收我们的文章哟~


“椒乳”


饮鸩止渴


“打牙祭”


“梨涡”


西南角为什么叫“奥”


“优哉游哉”


“匕”这个字


豆萁孟季,与尔同期


文史抉隐


许晖

往期回顾




这个成语所包含的具体礼制


“钟鸣鼎食”



文丨许晖


“钟鸣鼎食”这个成语虽然产生于古代,但是现在也还在使用,甚至人们的日常用语中也会时不时蹦出这个成语。这个成语本来是形容古代富贵人家豪华奢侈的生活,现在也常用作形容那些贪官污吏荒淫无耻的生活场景。


但是今天贪官污吏们的生活可比古代的贵族们差远了,而且也没有那么风雅。从字面上来看,“钟鸣鼎食”就是吃饭时击钟鸣乐,以助食兴;还要用贵重的鼎盛着食物端上来。但是进一步分析,“钟鸣鼎食”其实指证着古代中国根深蒂固的等级制。


古人对钟和鼎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和制度,不能越雷池一步。钟是古代乐器中最重要的一种,不仅是权贵们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且在乐理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说文解字》:“钟,乐钟也。秋分之音,物种成。”这是说钟是乐钟,即音乐所用之钟,为秋分之音,发出的声音象征秋天物种成熟,代表秋天的品性。因此钟又称“黄钟”,黄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中土地的颜色,“黄钟”之音就作为标准音,以此校准别的音。

曾侯乙编钟是战国早期曾国国君的一套大型礼乐重器,1978年在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全套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挂在钟架上。图为楚王赠送的一件镈(bó)钟及其铭文,放置在编钟最重要的位置。

鼎则是国之重器。贵族之家吃饭时要“列鼎而食”,意思是将允许使用的几个鼎按照大小排列起来,从大到小根据等级制依次而食。

春秋时期郑国公的九鼎八簋(guǐ),1996年出土于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现藏河南博物院。《春秋公羊传》何休注:“礼祭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根据这一记载,郑国公的九鼎显然属于僭越之举。此九鼎即所谓形制相若的“列鼎”制度。

“钟鸣鼎食”最初写作“击钟鼎食”。据《左传·襄公三十年》载:“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郑国国卿伯有是个酒鬼,嗜酒,专门造了一座“窟室”,也就是地下室,夜里还在窟室饮酒击钟,通宵达旦。这几句话包含着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伯有饮酒的时节乃是夏季,因此才移步“窟室”;二是伯有乃是卿,因此才有资格“击钟”。


《史记·货殖列传》的结尾有一大段话,讲述“富者必用奇胜”的道理:“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掘冢,奸事也,而田叔以起。博戏,恶业也,而桓发用富。行贾,丈夫贱行也,而雍乐成以饶。贩脂,辱处也,而雍伯千金。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胃脯,简微耳,浊氏连骑。马医,浅方,张里击钟。”


农耕是粗劣之业,而秦扬却靠它富甲一州;盗墓是非法之事,而田叔却靠它起家;赌博是不正当的职业,而桓发却靠它致富;行走叫卖是男人低下的行业,而雍乐成却靠它发财;贩卖油脂是耻辱的行当,而雍伯却靠它挣到了千金;卖浆是微贱的行业,而张氏却靠它富至千万;“洒削”指洒水磨刀,乃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手艺,而郅氏却靠它列鼎而食;“胃脯”指煮熟后又晒干的羊肚儿,本是微不足道的食物,而浊氏却靠它车马众多;给马治病是简单的医术,而张里却靠它击钟而食。


郅氏鼎食,张里击钟,此之谓“击钟鼎食”,司马迁评价道:“此皆诚一之所致。”不过,这些致富的人都属于平民百姓,因此,班固在《汉书·货殖传》中的评价迥异于司马迁:“故秦扬以田农而甲一州,翁伯以贩脂而倾县邑,张氏以卖酱而隃侈,质氏以洒削而鼎食,浊氏以胃脯而连骑,张里以马医而击钟,皆越法矣。”致富之后的行径都属于越法之举。


由此可见,“钟鸣鼎食”首先并非讽刺古代贵族豪华奢侈的日常生活,而是体现了等级制社会日常生活的种种礼制。这种礼制非常严格,甚至连钟和鼎身上的各种部件都有固定的称呼,一点儿都错不得。今天的人们对“钟鸣鼎食”的理解其实相差甚远,形容贪官污吏们“钟鸣鼎食”更是不知所云。


吃饭就吃饭,为什么还要击钟奏乐呢?针对这个疑问,班固在《白虎通义》中解释说:“王者食所以有乐何?乐食天下之太平、富积之饶也,明天子至尊,非功不食,非德不饱。”原来,奏乐是为了歌颂“天下之太平、富积之饶”。


《礼记·王制》篇中也有同样的描述:“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这就是古时的“耕三余一”制度:耕种三年才能积余下一年的粮食,耕种九年才能积余下三年的粮食。古人以三十年为一“世”,三十年就能够积余下九年的粮食,即使干旱水涝,百姓也不会挨饿,因此“天子食,日举以乐”,庆祝太平盛世。


《论语·微子》篇中写道:“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磬襄入于海。”鼗(táo),小鼓。这段话的意思是:鲁哀公时,礼崩乐坏,乐人们都离开了鲁国,太师挚去了齐国,二饭的乐官干去了楚国,三饭的乐官缭去了蔡国,四饭的乐官缺去了秦国,击鼓的方叔到了黄河北岸,击小鼓的武到了汉水边,叫阳的少师和击磬的襄到了海边。


什么叫亚饭、三饭、四饭?北宋学者邢昺注解说:“天子诸侯每食奏乐,乐章各异,各有乐师。”“亚饭”、“三饭”、“四饭”都是乐官名,分别是在天子和诸侯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进食时奏乐的乐官。鲁国的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之子伯禽,因此鲁国乃属于周王朝的宗邦,可以比照周天子的礼制,实行一日四餐制,也因此而有“四饭”之官。


每食奏乐的礼制,到清代时就早已经衰微了。尚秉和先生在《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一书中感叹道:“清时督抚提镇署外,辄有钟鼓楼,峙列东西,然日久成具文,只督抚出时,鸣炮吹笛,食时无奏乐者。而边荒提镇衙署,建树威严,食时则吹笛三声,擂鼓三声,俾市民闻知,俗所谓‘三吹三打’,岂知仍成周遗意哉!”


- 全文完 -




“蓝色木Lyceum”

新浪微博:@蓝色木Lyceum

投稿邮箱:lyceum2018@163.com

期望与诸位作知识与美的逍遥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