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许晖丨“抓髻”乃是服丧发式的遗存

LYCAEUM 蓝色木Lyceum 2020-10-30

点击上方⬆蓝字⬆进入主页点右上角“设为星标”,

可第一时间接收我们的文章哟~


“椒乳”


饮鸩止渴


“打牙祭”


“梨涡”


“抓阄”


“优哉游哉”


“全军尽墨”



“钟鸣鼎食”


文史抉隐


许晖

往期回顾




乃是服丧发式的遗存


“抓髻”



文丨许晖


清末刘鹗所著小说《老残游记》第二回《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美人绝调》中如此描写唱曲的黑妞:“停了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梳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


“抓髻”今天仍然很流行,但主要是小女孩儿所梳的发式,头发上拢,绾在头顶或两旁,如果梳两髻,也称“双抓髻”。为何称“抓”?有的辞典解释为形如握拳,但其实这是逆向推理所得的解释,因为称“抓”,才释为像抓拳。

原来,“抓髻”乃是“髽髻”的误写。“髽(zhuā)”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发式,《说文解字》:“髽,丧结。”办丧事时所结的发式。据《左传·襄公四年》载,这一发式起源于鲁国:“冬十月,邾人、莒人伐鄫。臧纥救鄫,侵邾,败于狐骀。国人逆丧者皆髽,鲁于是乎始髽。”


这一年冬十月,邾人、莒人征伐鲁国的附属国鄫国,鲁国大夫臧孙纥率兵救援,侵入邾国境内,结果在狐骀这个地方打了败仗,回国后,阵亡将士的家属和有关官员迎丧时都结成“髽”这种发式。杜预注解说:“髽,麻发合结也。遭丧者多,故不能备凶服,髽而已。”用麻布编发而成髻。因为死者太多,来不及备办丧服,就用这种可以就地取材的简易方式迎丧,此后即成为定例。


从这一记载也可看出,迎丧者不仅有女人,而且男人也“髽”。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按照《礼记·丧服小记》的规定,“髽”为妇人之发式:“为男子则免,为妇人则髽。”“免”在这里读wèn,男子摘去帽子,“括发”,把头发束起来,用麻布缠头,今天还能够看到这种戴孝的样式。妇人之“髽”则有三种形式:一是麻髽,用麻和头发各半相结;二是布髽,用宽布屈折缠发于额头上;第三种称“露紒髽”,“紒(jì)”是束发之意,“露紒髽”指不用束发之物,不用簪子,仅仅用麻结发。


鲁国之所以“国人逆丧者皆髽”,还是因为死者太多的缘故,但“髽”乃是妇人服丧时的发式,权且用之而已。


《仪礼·丧服》篇中又规定:“女子子在室为父,布总,箭笄,髽,衰,三年。”“在室”指已经许配人家但尚未出嫁;“总”是束发之意,“布总”即用布束发;“箭笄(jī)”指竹制的簪子;“衰(cuī)”是用粗麻布制成的毛边丧服。


这段话是指尚未出嫁的女子为父亲服丧时的礼制规定,因此后来就把未婚女子所梳的“髽”称作“髽髻”,并不专指服丧的发式了。“髽”字过于难写,于是顺理成章地,更易写易认的“抓”取代了“髽”,“髽髻”这一古雅的称谓从此就让位于“抓髻”,而这种发式所包含的古老含义也就再不为人所知了。


- 全文完 -




“蓝色木Lyceum”

新浪微博:@蓝色木Lyceum

投稿邮箱:lyceum2018@163.com

期望与诸位作知识与美的逍遥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