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师大青椒┃张璐:让体验成为艺术教育的常态

2017-09-19 党委宣传部 BNU思享者

艺术的目的是什么?不一定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演奏者、创作者,但是一定要成为有情怀的人。

——张璐

人物卡片

张璐艺术与传媒学院艺术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理事、中国音乐传播学会会员。主持课题:“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整合资源策略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发展性研究”(北京社科联青年课题)等六项;出版专著:《重访南方丝绸之路——云南茶马古道音乐文化研究》《印象·民乐——中国民族民间音乐艺术探析》等;发表论文:《2012中国艺术教育年度报告—小学篇》《2013年中国音乐现象热点述评》《当艺术遇见科技:在交汇中走向和谐》《艺术教育保障与推进策略——瑞士艺术教育调研反思》等。

1

邂逅师大,

开启音乐通识教育的新篇章

 

张璐从本科入学到博士毕业,都是在中央音乐学院度过的,这一待就是11年。幸运的是,她博士一毕业就来到了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现已任教五年。漫漫征途,她却笑谈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人生轨迹。


在这五年任教期间,张璐在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感触颇多。特别是在公共艺术教育方面,她提到自己做了几件值得骄傲和回味的事情。

第一件值得回味的事就是北师大艺术教育音乐体系课程的建设。2013年,她开设了第一门全校本科生公共艺术选修课——《中国民族音乐作品鉴赏》。她在教学方面的心得及荣誉也都是由这门课触发的,应当说,这门课程对她来说意义非凡。每当有人问及初开这门课的原因是什么?张璐坦言,想法实在太简单,当时是考虑到自己所在的艺术学系没有本科生,只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就想开一门纯粹的本科生课程,希望能够抓住高等音乐教育的源头,结果没想到,师大学生对于民族音乐鉴赏的热爱,使得这门课程从最初的30人课堂发展到现在300-400人的大课堂,也成为了北师大校级优质公选课。

音乐科班出身的背景使得张璐希望将西方古典音乐引进师大课堂,2014年,她又开设了一门新生研讨课《西方古典音乐的审美情趣》,这门课程主要面向本科生一年级新生,选课人限是30人。2016年,这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示范课程”。

        选课班级合影

两门课程的成功更加坚定了张璐构建美育教学的理念。张璐认为:“古典音乐、民族音乐、流行音乐是当下三种基本音乐形态,流行音乐波及范围大,古典音乐对于儿童教育很有影响力,而民族音乐则更需要追求原生态、民族传承。”


张璐也开设了一门本科生公选课《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欣赏与思考》,仍然采取新生研讨的方式,限定人数30人。由于年轻学生对于流行音乐的热爱,所以这门课也是异常火爆。

课程突破了传统的作品鉴赏,而是采取了“网络歌曲”“我是歌手”“我的春晚,我们的春晚”“影视歌曲”等专题性授课方式,让学生通过专题体验方式参与其中。2017年,这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秀示范课程”。

选课班级合影

日积月累,张璐渐渐摸索着这三门课程的差异性及统一性。讨论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以及同伴式教学法都出现在这三门课程中,正是通过不断地积累、总结和反思,张璐发现,可以将它们打造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音乐教育体系,从而作为北师大本科生美育课程的音乐敲门砖。由此,美育课程的构建开始起航。

第二件,张璐对于美育课程的探索与构建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上,她还做了与美育相关的多项研究课题,包括全国“十三五”规划教育部的青年课题——“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整合资源策略研究”“北京国际音乐节的发展研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等等,提升理论,反哺实践,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前行。

第三件,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育人”、加强重视美育的号召,学校从2016年开始建设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由艺术与传媒学院胡智锋教授任主任、甄巍副院长任副主任,张璐也参与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主要负责撰写每年北师大美育年度报告等。


从课堂到课题研究再到美育中心,张璐认为这一切都是从与师大结缘开始的,支撑她不断前行的是矢志不渝的探索以及内心对于美育理念的坚守。

2

回归艺术本身,

让体验成为艺术教育的常态

 

“我们的艺术教育课堂要真正的和社会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相结合。大学生不仅仅要立足课堂,同时更要真正地走近社会。带领学生进剧院、博物馆、展厅等,鼓励艺术实践体验,才能让学生更有感受。”张璐动情地说。


受到瑞士访学经历的触动,张璐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让清、北、人、师四所高校非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拥有国家大剧院、798艺术中心、美术馆、故宫博物馆等丰富资源的北京,真正了解美育和艺术教育?也许带他们去看看,让学生们在体验中接受教育可能是比较好的办法。


张璐坚持每学期带领学生进行两到三次的实践体验。2016年,张璐把哈萨克族民间艺人的演出请来北师大,带领学习民族音乐课的全部学生统一观看,学生看过之后,内心对民族音乐的感觉发生了微妙地变化。张璐认为这就是艺术教育,一种不用语言来表达,但却有着润物细无声般的影响与推动力。

张璐讲到自己曾获“第十四届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时,提到了当时的参赛课程——民族器乐作品《金蛇狂舞》鉴赏。


张璐认为:“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的引导,不用告诉他 42 35865 42 15287 0 0 1758 0 0:00:20 0:00:08 0:00:12 2944这是什么,而是引导他这么听会有什么样的感觉,以后再进行艺术体验时,就会慢慢形成一种自发的通透之感。

在艺术教育中要突出艺术,而不是教育,让学生自己去体会,让他们从有一点好奇心变成一种成就感。回归艺术本真,让体验成为艺术教育的一种常态。”

3

师道传承:知人,知情,更知心

 

谈及学生们是为何选择民族音乐的课程,张璐坦言一部分人是为了得到学分或者为以后出国offer做准备,但大部分学生还是出于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好奇与兴趣。


张璐结合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民族音乐在当下的运用、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跨界融合等等,力求让学生主动聆听。


选课的学生们艺术素养参差不齐,但是张璐坚持:

“真正的艺术是自己的一种体验和感受,老师只是一种引导。当艺术实践体验达到一定量时,就会发生微妙的化学变化,这时的感受就是自己的艺术理解。”

对于教育,张璐也有自己的看法。用什么样的手段改变课堂,虽然这些很重要,但是她认为这些只是辅助,关键在于老师用自身的感化力、影响力能够感化学生。张璐担任了艺术传媒学院研究生班班主任,她班里的硕士和博士近100人,大部分学生都和她的关系比较好。她和学生们相处的一个理念就是“像好朋友一样,互相影响,互相感化。”

作为班主任的两年时间里,张璐几乎每学期都要带学生们进行班级建设活动,带他们去国家博物馆、798感受艺术的魅力,也会参加“老北京一日游”,感受皇城巷口的京味。偶尔,班里的学生也会闹些矛盾,张璐会把发生冲突的同学叫到一起,请他们喝咖啡、调解,让他们握手言和。


张璐在每个班中选择班长和“雪绒花”使者,一起解决大家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学生们已经进入研三,大多都要面对就业的困惑,张璐已经开始做一些就业疏导的准备了。


2015级学硕班宋燕飞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她像是我们学硕大家庭里的姐姐,很有亲和力,没有班主任的架子,能够事事、处处为班里同学着想。在私底下,我们都很亲切地称呼她为璐璐老师。”

当一个老师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真正走到学生的心里,这才是一个老师独特人格魅力的彰显。

知人,知情,更知心。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教师,张璐一直在努力着。

4

感受艺术的形式就像是‘减肥’的过程

 

博物馆对很多学生而言,可能更多地被理解成为思想教育基地,但在张璐看来,这里其实是一种艺术体验的最佳场所。在看不懂的展览中,我们可以通过尝试回到艺术本身,通过侧面简介了解它、触摸它,感受艺术更需要大情怀。


提起自己在德国看展的经历,张璐说:“当你认为自己看不懂的时候,你可以去看他的眼神,他的配饰,他的某一个瞬间、动作,试着去感受、了解他。这是在展现一种情怀、情愫,这也和每个人的情怀一样。如果我有这种情怀的话,我就会知道他想表达什么。情怀并不是虚的,是你自己内心的丰富、感动与理解,像你碰到一件事情时的感受力、体验感,包括你感受幸福的能力、化解内心的纠结。其实人人的能力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和艺术体验有着很直接的关联,这应该就算是情怀的一种体现吧。”

张璐认为体验确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可以通过一种时间的积淀,自己去慢慢培养这种感受。艺术的目的是什么?不一定每个人都成为艺术家、演奏者、创作者,但是一定要成为有情怀的人。”


谈及艺术课的作用,张璐认为:“它是对人心理的约束,同时也是释。它能让每个人变得有情感、有温度、能和人沟通、能更多地理解别人,这在你将来的工作、生活、恋爱、婚姻中都会起到一定的作用。感情的爆发、情怀的释放、格局的大小都决定了你在分享事物时的不同视角,这种成就感或许只有你自己心里知道,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如果通过课堂,能够跟着我去走进国家大剧院,进行自我体验,那我的课育人效果就达到了,我也很自豪。这才是真正潜移默化的东西,需要不断坚持,不断改进的。”

张璐认为艺术教育评估体系有待完善,因为它是隐性的,分数高代表育人效果就一定好吗?400个学生的课堂,如何评判自己教的好不好,这不是硬性的分数指标可以衡量出来的,而是个体内心的感受。就像她在课程结束时说的一番话:

“生活是很美好的,我们在关注自己学习的同时,也应该学会走出去,释放自己,重视自己内心的体验感受。你要使自己的格局、视野大一些,出去看世界才有世界观。

感受艺术的形式就像是‘减肥’的过程,总是反复而漫长的。走了一段你会发现自己很疲惫,想着还不如停下来喝咖啡、逛逛街更舒服,但回过头来马上意识到,路还是需要继续走下去才美好。”

更多事迹

 

张璐,2013年,《为艺术而管理——对艺术管理的若干思考》获得“第八届全国艺术院校院(校)长高峰论坛论文评比”优秀奖;2014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第十四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2015年,获得“北京师范大学第五届多媒体教学软件设计比赛(网络课程组)”三等奖;2015年,《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欣赏与思考》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校级优秀示范课程”;2016年,《西方古典音乐的审美情趣》获得“北京师范大学校级优秀示范课程”;2017年,《教学的艺术与技术》获得北京师范大学主题征文活动“大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二等奖。

2014年以来,担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副主任;2016年以来,参与北京师范大学美育中心工作;2016、2017年,担任第二十三届、二十四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副秘书长、秘书长;2017年,瑞士日内瓦高等音乐学院访问学者(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高级访问学者项目资助);同年,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国民艺术素养研究中心秘书长。



采访:王    娟、田    琳

文案:田    琳、郭文杰

美工:林    晗、马孟瑶

责编:王    娟、陈    霄



你可能

喜欢

师大青椒┃周敏:在好奇与客观之间找平衡

理论知乎┃刷屏?围观?记得带上必备小红书

【大咖开讲啦】“班主任书记”程建平为新入职教师讲第一课:当好一届班主任,讲好一门本科生课,做好一个课题

聆听师道┃周良书:争取不给学生丢人

院长访谈┃夏钶:没有一流的物理学科就没有一流的大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