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阿德勒思想5、课题分离,是打开枷锁的钥匙
上一期我们讲到,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一味的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别人的评价,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当中。那如何放下别人的眼光,走向心灵自由呢,阿德勒思想提出了课题分离。
要解决人际关系的烦恼,就要区分什么是你的课题,什么又是我的课题。我只负责把我的课题做好,而你只负责把你的课题做好。就比如说,我们在蛤蟆先生里讲的讨好型人格,从小到大,习惯于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从来不懂得say no,为什么呢?因为害怕拒绝别人,而无法很好地和别人相处下去,可是一味的满足别人恰恰是对自己的不负责和残忍。
这个时候,恰恰需要我们用到课题分离来解决这个问题。当别人遇到困难提出请求的时候,那是别人的事;接受还是拒绝,是我们自己的事。如果我们拒绝,别人怎么评论,也是别人的事,别人的评价不应该成为我们的行事准则。
但是,问题来了,怎么来分辨这是谁的课题呢?阿德勒认为,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就可以,谁来承担这个结果,那就是谁的课题,谁就有这件事的选择权和决定权。阿德勒的观点,并非是叫我们自私任性,也不是让我们旁若无人地肆意横行。我们可以想一想,当我们追求认同,一味的满足别人的期待,那么这些选择的后果是由谁来承担呢?
满足家长的期盼,做一份不喜欢的工作,那今后碌碌无为,混天熬日的人是谁呢?在周围人的催促下,和一个为了结婚而结婚的人在一起,又埋葬了谁下半生的幸福呢?为了领导的几句肯定,熬夜、加班、挡酒,最终又是谁查体样样超标呢?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那么这就是谁的课题。做什么样的工作,和谁结婚,在努力奋斗与保持身体健康当中寻找平衡,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课题。自己的课题,那就应该自己来做主。其实大部分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因为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我们的课题被别人干涉所导致的。
《奇葩说》里,有一期冯唐说:对付世间闹心的事儿,只需要搞清楚两件事,一件是“关我屁事”,另一件是“关你屁事”。熟练地运用“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可以省下人生80%的时间。我将这八个字归纳为“屁事”理论。其实生命中的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庸人自扰。我们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分成这两种事,运用这样的划分方法,很多事情都可以很快搞明白。当我们感到烦恼时,先确定这件事的属性,究竟是“关我屁事”还是“关你屁事”。当”关我屁事“时,请管好你自己;当“关你屁事”时,请坚定做自己。没错,这也就是课题分离最接地气版本的解释。把我们自己的课题与他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别人的课题,对于干涉自己课题的人也无需理会,仅此而已。
怎么样?课题分离是不是听起来干净利落,可是真正做起来又好像很难!生活中,人跟人之间的牵绊,不是简简单单能够说得清楚的。尤其是在跟父母、恋人、孩子、朋友、老板、同事这些人的关系中,我们要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件事本身怎么样,还要顾虑对方情感上的感受,并且承担对方这种感受带给自己的影响。
那像这样在自己和别人之间严格的划清界限的生存方式,在伦理和道德上能说得通吗?别人看到我们困难,想帮我们一把,也要推开别人说不用你管吗?还有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问题又要如何处理呢?学习这件事,它确实是孩子自己的课题,难道家长就应该放任孩子不管吗?这些问题,在听起来冷冰冰的课题分离下,又真的行得通吗?
那接下来,我们来试着用课题分离的方法来处理父母与孩子的问题。
我经常听到同事吐槽她在家催孩子学习和写作业,听听我都替他们愁得上。那孩子呢,也因为老被父母盯着写作业而感到不爽,我想同学们小时候也都经历过吧。在“父母一个劲儿催——孩子被逼无奈地写”这种行为模式下,父母因为孩子不听话越来越暴躁,孩子因为习惯了被人催,不认为学习是自己的事,反而会认为是在给家长学习,很多家庭矛盾就是这么产生的。
阿德勒是这样解释的: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孩子学不学习,或者跟不跟朋友玩儿,将来找什么的媳妇,这原本都是孩子的课题,而不是父母的课题。
学习是孩子的课题,与此相对,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因此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孩子不爱学习,最终对此承担后果的还是孩子自己,同样的,孩子也不该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的。
很多父母常常会说,一切都是为了我们好,但是父母很多的行为有时候却很明显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面子或虚荣心,又或是父母的掌控欲。而孩子也正是因为觉察到了这种欺骗行为,所以才会反抗。那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这父母是不是当的也太难了?
阿德勒说,关于孩子,并不是要父母放任不管,而是在知道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加以帮助,建立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理解和帮助,同时,也能让他们明白,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学与不学,将来要为此承担所有后果。并且,在孩子想学习的时候,父母都能够随时准备好给予帮助和支持。有这样一句谚语:我们可以把马儿带到水边,但是却不能强迫马儿喝水。
阿德勒思想中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对别人的一切援助,都遵循这个要求:能改变自己的,只有你自己。假如你的孩子闭门不出,你会怎么办?首先,我会断定这是孩子的课题,对孩子闭门不出不加干涉,也不做过多关注,而是告诉孩子,在他困惑的时候,我会随时准备给予他援助,如此一来察觉到父母变化的孩子,也就不得不自己考虑下一步该如何做。他可能会寻求援助,也可能有自己的解决方式,但是,当意识到一切都是自己的事情,也就不会成为我们之前所讲的小明。父母往往容易认为:孩子就是我的人生,把孩子的课题,看成自己的全部。而当意识到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自我。正因为是关系密切的家人,才更有必要去课题分离。更有必要让孩子承担起自己的课题。
我们再从家庭走进职场,假设你正苦恼在单位的人际关系,有一个毫不讲理的领导,一遇到事情就大发雷霆,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无论你怎么努力,他都不给予认可,甚至都不好好听你说话。要想获得这个上司的认可,你最先想到的或许是努力工作,尽量做到他满意吧。但工作并不是用来讨领导同事欢喜的事情,上司无理由的讨厌你,如果是这样,你就没有必要主动迎合他。
而如果我们觉得有这样的上司就无法工作的话,那就是人生的谎言。因为被上司疏远,所以无法工作,我工作干不好,全是因为那个上司。说这种话的人其实就像患上脸红恐惧症的小女孩一样。
如果我们以目的论的观点来看待这件事情的话,那就是因为我不想工作,所以制造出了一个讨厌的上司,或者是因为不愿意接受自己的无能,进而需要一个讨厌的上司为自己开脱。如果我们进行课题分离的话,那么无论上司怎么乱发脾气,那都不是我的课题。要不要乱发脾气是上司自己要处理的课题,我们既没必要去讨好,也没必要委曲求全。应该做的只是诚实面对自己的人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课题。其实我们生活中时时刻刻都在面临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能不能揭开对自己的谎言,不能用目的论去思考问题,不能做到课题分离,那人际关系就会一直这般复杂,也会让逃避问题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
活跃于公元前4世纪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他在远征波斯的时候,神殿里供奉着一辆战车。战车是曾经的国王捆在神殿支柱上的。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解开这个绳结的人就会成为亚细亚之王。”这是一个很多技艺高超的挑战者都没有解开的绳结。你认为面对那个绳结的亚历山大大帝会怎么做呢?
亚历山大大帝一看绳结非常牢固,于是便立即取出短剑将其一刀两断。然后接着说道:“命运不是靠传说决定,而要靠自己的剑开拓出来。我不需要传说的力量而要靠自己的剑去开创命运。”正如你所了解的,后来的他成了统治中东至西亚全域的帝王。
像这样盘综错节的绳结就像我们人际关系中的“羁绊”,已经无法用普通方法解开了,必须用全新的手段将其切断。绳结代表人际关系当中的羁绊,短剑则代表课题分离。当无法从复杂的关系羁绊中解脱的时候,我们需要更直接有效的手段。
阿德勒说,课题分离并非是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彻底斩断,他不是人际关系的目标,而是入口。这句话怎么解释呢?我们在后面的节目和大家慢慢聊。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听完了今天的分享,我想同学们有很多想说的吧,课题分离的内容太具冲击性,甚至没有人性的温暖。你有什么样的思考,欢迎我们在评论区一起交流。另外,我会把所有录制好的节目放置到《秦淮读书会-经典热门书籍解读》这张专辑中,方便大家的收听,还望同学们多多帮忙订阅一下,以后听节目也会更加方便。
解读阿德勒思想1、从自卑感到自卑情结,竟然会演化成优越情结?
解读阿德勒思想2、人生真的是与他人的竞赛吗?原来这样可以从竞争中解脱出来
解读阿德勒思想3、原因论和目的论:我们沉迷于过去的创伤,竟然是对自己的一种善
解读阿德勒思想4、我活在别人的眼光里,不喜欢自己,甚至没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