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李树建 | 一个农村放牛娃的“梅花梦”

李树建 中国戏剧杂志 2024-03-25

编者按

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共同主办的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于1983年,以“梅花香自苦寒来”为寓意,旨在推动舞台艺术的中心——演员表演艺术的发展,鼓励中青年演员的迅速成长。40年来,梅花奖已举办31届,共评出京剧、昆曲等65个戏曲剧种和话剧、歌剧、音乐剧、舞剧等门类,涵盖包括台湾省在内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获奖演员726名,让人们看到了40年来戏剧舞台上的人才辈出!


目前,我国文学艺术界正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推动文艺事业进一步大发展和大繁荣,为切实贯彻二十大报告提到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刊特为纪念“梅花奖”创建40周年开辟专栏,旨在探讨40年来我国戏剧表演艺术的成就和经验,总结“梅花奖”创办和组织的成功经验。希望在约请的表演艺术家和理论评论家的联合把脉下,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继往开来,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中国戏剧发展谱写新的辉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李树建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

河南省戏剧家协会主席

河南豫剧院名誉院长

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是不能没有梦想。60余载的人生经历与40多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人的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我小时候的梦想就是能登上舞台演戏,从一个山沟的农民成为一个戏曲演员。每一个演员都曾有过自己的梅花梦,到三门峡市豫剧团后,我们改编排演了《清风亭》,我领衔主演张元秀,在演出中非常受观众的欢迎。1992年我带着《清风亭》到北京演出,参加第1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选。那一年竞争很激烈,当年过春节的时候,三门峡百货大楼门前举行抽奖活动,最高奖是一台录音机,我决定碰碰运气,能得奖就说明夺梅花奖有戏。没想到10块钱就抽中了最高奖,心中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高兴不是为了录音机,而是隐隐觉得有希望能圆梅花奖的梦。

豫剧《清风亭上》

梅花奖是中国戏剧界的一张响亮的文化品牌,虽然评的是演员,但给剧团也带来了名誉和经济效益。当时我们团演出一场演出费2000-3000元,我获奖后就涨到4000-5000元了。有梅花奖演员参加的演出,戏价是不一样的。

1962年4月,我生于河南临汝县(汝州市)寄料镇观音堂村。饥饿,是小时候最刻骨的记忆。晚上八九点,母亲就要求我必须睡觉。如果过了这个点不睡,就再也睡不着了,饿得慌啊!那时候,父母最发愁的就是过年,没有粮食吃。我在村东的小寨上小学,有个关系好的同学叫周武臣,我经常在他家住,他家境还算不错。有一年过年实在没吃的了,父亲对我说,你跟周武臣说说,借他家一袋子红薯干吧!后来,我跟周武臣一说,他们家果然借给我家一袋子红薯。就这样,我家才勉强过了个年。

俺村出了个很有名的演员,名叫李玉林,男旦,在我们那一带影响很大。新中国成立后,还担任过开封曲剧团团长。我刚记事儿的时候,对李玉林这个人特别羡慕。因为小时候吃不饱饭,觉得只要会唱戏了,就能吃上白面馍,能吃上肉,还能天南海北到处闯,说不定还能娶个城里的媳妇儿。我们寄料公社有个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里面还有个小剧团。初中没毕业,老师就对我说:“你在这方面有才能,嗓子不错,公社里有剧团,你去考试吧,考上了就有饭吃。”我说:“那中,我试试。”结果,我唱了几句,人家觉得还不错,就把我留下了。 就这样,我圆了我小时候的梦想:舞台演戏,从一个山沟的农民成为一个戏曲演员。

为了圆专业剧团演员的梦想,我开始走出穷山沟考剧团。15岁、16岁这两年,我几乎跑遍了洛阳及周边的所有剧团,甚至还跑到过武汉的剧团,结果考了17个剧团都是一个结果——嗓子不错,不会演戏!万般无奈下,我找到洛阳戏曲学校,想通过学习弥补自己的短板。考上戏校后,才算是走出大山了。我就更下苦功夫泡在练功房,常年都是一身练功服。我睡下铺,‍‍每天练完功以后,就用板带把腿绑到床板上一直到凌晨三四点,腿都肿得麻木了。

1984年冬天,我有幸作为旁听生去中国戏曲学院学习。在一家小旅馆中午擦桌子端饭免费住宿。这段经历也为我日后艺术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少年学戏,16岁登台;从赴北京拜师,到正式进入专业剧团;从乡、县、地区,一直到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 “二度梅”,走过的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1987年完成中国戏曲学院的学习后,我来到三门峡豫剧团做了业务副团长,第二年任团长。当时我就有了梅花奖的梦想,我暗下决心要夺一夺中国戏剧表演最高奖——梅花奖。

1989年,我们三门峡豫剧团改编上演了历史剧《清风亭》,我领衔主演张元秀,在演出中非常受观众的欢迎。1992年我带着《清风亭》到北京参加第1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的评选。参加梅花奖竞演后一直在基层演出,当时通讯比较落后,始终没有消息,心里忐忑不安。有一晚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没有得奖,竟然哭醒了。第二天白天趁没有我的戏,急忙赶回三门峡市,到邮电局往中国剧协打了个长途电话,组联部的老师告诉我得奖了。听到消息,我激动得当时就泪流满面,邮电局的工作人员很惊讶:一个大男子打个电话就哭成这样?他们可能难以理解梅花奖在青年演员心中那种沉甸甸的分量。

第10届中国戏剧梅花奖颁奖典礼在福州举行,组委会安排我们住在五星级的宾馆,颁奖典礼要录像,随行领导和同事让我去理理发。我去酒店美发店一问,要40块钱。40块钱对当时的我来说是笔巨款了,不舍得。陪同我去领奖的市领导说:“再贵也得理,这是形象问题。”

这么多年来,我一直特别感恩感谢河南这么多专家、领导对我及河南戏曲的关心关爱之情。1993年连续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和文华表演奖,正是年轻气盛,志得意满之时,时任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周鸿俊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树建同志,从现在开始起,你要夹着尾巴做人,你要把尾巴再夹紧一点,你将来才能成为大家,成为艺术家,你路才能走远。接到他的信以后,我犹如醍醐灌顶,当时团里买了一辆二手车,我就把车卖了,我们联系台口等各种业务大家都一块儿坐公交车,出去以后和同志们同吃同住。演出的时候我就是装卸队长,我领着大家搬箱子,有几次给我肩膀都磨出血了。

获得梅花奖后,我有了自己新的梦想——排几出能让观众记住、可以流传下去的好戏。调到河南省豫剧二团后,我从戏的质量、思想性、艺术性方面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当时为啥要排《程婴救孤》这个戏,就是觉得这个戏好,老百姓爱看,有市场能卖票,能救活一个团。如果仅仅是怀着一种夺奖的心情,那不一定能创作出好戏。

豫剧《程婴救孤》

2011年,第25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我凭借在《程婴救孤》中的出色表演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二度梅”称号。此后,各种荣誉接踵而至。《程婴救孤》先后获得14项国家级大奖,多个城市纷纷邀请我们去演出,全国34个省市,我们跑遍了31个。后来跟同事们谈起获奖经验,我觉得很重要一点就是名剧改编积极贯彻了梅花奖“尊重传统又鼓励创新”的标准和精神,在雅、细、精、深等方面下了很大功夫,抓住原著与时代的结合点,给作品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取向,实现古典名剧的现代转换。表演风格上,我们发挥本剧种的优势,借鉴京剧的表演程式,融入话剧的体验方法,使每个剧目都能达到剧情曲折紧凑一点,唱腔传统优美一点,表演真实质朴一点,时代气息鲜明一点,文化内涵丰富一点。

通过两次荣获梅花奖,我深深地感慨:豫剧不仅是咱河南老百姓的,也是全国人民的。观众是最可爱的,群众是最可靠的,也是最知道好歹的。你只要用心为他们唱戏了,他们就会记住你,关心你,念你的好。获得“二度梅”后,我又生发了另一个梦想——把豫剧唱到国外去。此后我带着河南省豫剧二团去过欧美等29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热烈欢迎。

豫剧《程婴救孤》在国外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2013年2月17日,我们的豫剧《程婴救孤》走进了美国戏剧中心百老汇。2016年10月18日,我们的豫剧《程婴救孤》又挺进了世界电影中心好莱坞杜比大剧院。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美国观众不仅看懂了这部戏,而且被深深打动了。他们充满感情地用很不标准的中国话说:“你讲了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你,牺牲了自己的儿子,救了我的儿子,不不,救了全国老百姓的儿子。”看着美国人一个个伸着大拇指点赞,我深深感到真正优美的艺术作品是没有国界的。我作为中国豫剧人,我骄傲!好莱坞的影视明星争先恐后地跟我们的演员合影,这就是中国文化、中原文化的影响力。国外市场和观众特别看重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个奖项,认为梅花奖演员是中国最厉害的演员。这也充分证明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这个品牌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这些经历让我深深地体味到,什么叫文化自信,什么叫中国特色,什么叫豫剧的魅力。豫剧作为中原特色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豫剧《苏武牧羊》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我觉得这也是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精神内涵,剧本是戏剧的基础,剧本好首先表现在题材上,好的题材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这种题材必定能弘扬民族精神、宣传正能量,有了这种题材,戏剧创作就不会迷失方向。不迷失方向才会有广阔的市场。正是带着这样的审美自觉和追求,我相继排演了《程婴救孤》《清风亭上》《苏武牧羊》《义薄云天》中华美德“忠孝节义”四部曲,这都基于传统剧目现代转换的创作理念,跟“中国戏剧梅花奖”的精神也是一脉相承的。

作为一名中国戏剧梅花奖演员,我不能停止探索创新的步伐,要在充满希望的新时代里有新担当、新作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连续三年组织在北京举行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展演月,展示了全国豫剧院团剧目创作和表演的整体实力。

豫剧《义薄云天》

在演出市场运作上,我通过实践总结了“三个三”模式:一是三位一体的市场营销战略:艺术院团做演出实体,强势媒体做舆论宣传、知名企业做经济后盾;二是一台戏要实现三家看:既要有农村市场,又要有城市市场,更要有国际市场;三是针对豫剧市场老年观众多、青年观众少,农村演出多、城市演出少,包场演出多、买票演出少的现状,一台戏还要有三种演法,农村舞台“火”一点,城市舞台“收”一点,国际舞台“舞”一点。凡此种种,成效显著,极大地拓宽了城乡演出市场。

豫剧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我觉得因为这些年豫剧在创作上实现了老戏新演、老戏新编,名剧出名演、名演带名团。剧本是根,演员是魂,政府是力,把这几项都做好了,就有市场了。我通过这些年的探索总结了四句话:走遍千山万水找市场,吃尽千辛万苦树形象,历经千锤百炼出精品,想尽千方百计奔小康。我们要适应观众,多贴近群众生活,演老百姓爱看的戏。只有用心演出,才能感动观众。在40多年的戏曲人生道路上,我牢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多次率团到老少边穷地区慰问演出。每年深入乡村、矿山、企业,向广大基层观众的父老乡亲献上自己的拿手戏。

慰问建筑工人

进入融媒体传播时代后,我主动拥抱互联网,通过“戏曲+互联网”的方式传播推广豫剧。我们所有的豫剧重要演出和豫剧名家进校园活动,都开启网上直播,每场上网观看人数少则10万,多则数十万。我们河南李树建戏曲艺术中心成立后,组织开展的稀有剧种郑州展演、北京展演,更是因为网上传播,让稀有剧种插上翅膀飞进千家万户。2018年2月9日,我在郑州发起举办了“唱响新时代——2018首届戏曲稀有剧种贺新春互联网公益晚会”,将全国一百余个稀有剧种集中到中原舞台展演,网上观看人数达到3862万人,创下了中国戏曲传播史上的一大奇迹。

下乡演出盛况

为促进民族艺术传承,培养戏曲后备力量,我组织推出了艺术名家进校园系列公益活动“八、大、仓”开讲啦。目前已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中国音乐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中原文化艺术学院、郑州大学西亚斯学院、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河南新乡封丘一高、封丘蒋寨戏曲希望小学和郑州市东关小学等多所大中小学,并远赴新疆石河子等地,学生分享会、 艺术展、化妆课、表演身段等一系列学生体验主题活动让高校学子近距离感受戏曲魅力,讲述中国豫剧的发展之路和艺术之美。

我还组织邀请业内专家编写大型《中国豫剧》丛书,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分别从豫剧的概论、历史、剧目、声腔、表演、导演、传播等10个方面,对豫剧的发生、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全面的总结,具有理论性、普及性、前瞻性和权威性,这将填补中国豫剧发展史上一直缺少系统论著的空白。

我是成长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新时代豫剧“看门人”,我从河南中原大地走出,因豫剧而扬名。是家乡肥沃的戏曲土壤滋养了我,是艰难困苦的童年经历磨练了我,是农民血缘的坚韧不拔遗传了我,是放飞梦想的“梅花奖”激励了我,是前辈师长的崇德敬艺熏陶了我,是生逢其时的奋进时代点燃了我……梅花奖已经陪伴我们走过了40年,希望这个金字招牌今后更加闪亮,给更多的青年戏剧演员插上实现戏剧梦想的翅膀。对我而言,我会继续以梅花奖精神为动力,退休不退艺,再续一位农村放牛娃同豫剧的不解之缘,站在前辈大师的肩膀上,与豫剧同仁们一起付出毕生精力,发挥自己的微薄之力,力推古老的豫剧艺术走向新辉煌、新高峰。

相关阅读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徐棻 | 梅花十二朵  迎春次第开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茅威涛 | 名演员的秘密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罗怀臻 | 更科学,更公正,更荣光——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办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季国平 | 重新认识梅花奖的深远意义和当代价值


中国戏剧梅花奖40周年 | 王蕴明 | 凌霜傲雪报春晖——写在中国戏剧梅花奖创立40周年之际


《中国戏剧》杂志订阅:

国内统一刊号:CN11-1767/J,邮发代号:2—3,国外代码:M30。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责任编辑 靳文泰

设计制作 竹子

主管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 中国戏剧家协会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