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不如意事十只一二,多看八九 ——梁仔的2022总结

永远好奇的梁仔 梁仔求是
2024-09-21

2022公历年的总结,拖到农历年的结束才搞完,十分惭愧。早到比迟到好,迟到比不到好,总归还是完成了,哈哈~

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兔飞猛进钱兔无量大展宏兔安喜乐财富嘉玲


一些格言



2022年的总结,我想以唐朝老师的一句格言开始: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多看一二。这句话深刻地影响了我。最近两年,经历过很多彷徨、焦虑和不安的时刻,这句话总能在我彷徨不安时,给我无穷的力量,让我得逐渐释怀并回归坦然,照亮着我继续前行的路。


经过一些阅读和思考,我想对这句话进行一些调整:人生不如意事十只一二,多看八九。香港某杂志做过一次调查,他们收集到一些人的一生中,关于喜事乐事在人生中所占的比例,发现大部分人,一生中的喜事和乐事占了五六成,喜事乐事加上不喜不悲的平常事,可能占了人生的八九成,只有相对少的部分,才是不如意事。该杂志的统计结果更符合我的直觉,《影响力》和《思考,快与慢》等著作的相关研究发现,人们对于痛苦记忆的感受和认知,往往成倍于快乐记忆的感受和认知。举例说,人丢了100块钱后的痛苦,无法被捡到100块钱的快乐所抹平,要捡到200块的快乐才能补偿丢失100块的痛苦。


“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最早出自于唐代(这不是巧了么,也是唐朝)的《晋书·羊祜传》,其他出处有:南宋词人辛弃疾词《贺新郎·用前韵再赋》:“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宋人方岳诗《别子才司令》:“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在进入现代化社会以前,中国绝大多数的民众都生活在温饱线上下挣扎,不如意事常八九也说得过去,但是进入现代化社会之后,很难说是否真正还有那么多不如意。


所以,在统计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的角度看,我认为这句人生重要格言可以调整为:人生不如意事十只一二,多看八九。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后,也许能指导我在迷茫困惑时,更加客观和坦然。

一些感慨



2022年,魔幻的事情太多了,秩序的混乱,政策的起落等等。也未必是魔幻,只是我不懂而已,有时候“魔幻”这个词语,可能是人们对于痛苦和思考的逃避。就像我中学时期学习历史的时候,不懂为什么“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我不仅不懂农业,也不懂郑智;现如今,我还是不懂郑智,并且也不懂医学。


巴菲特和扎克伯格等很多大牛都表达过类似的理念:“悲观者正确,乐观者前行”。其实不论是工作还是投资,都是要不断“前行”的,所以我们先要乐观,最好是“正确地前行”,所以要即乐观,也悲观,以开放的心态,谨慎地思考。


基于某些魔幻的事情,一些朋友对这片土地的未来产生了非常悲观的看法。虽然这些朋友的担心有迹可循,但我的观点仍然和4月时一致——这片土地和上面的人,是很有希望的。4月份,我还在体制内任职,因此也参加了一些防疫抗疫的工作,结束后我在朋友圈写下了这段话(见下图)。我仍然见到很多务实的、踏实的、办实事的、勤劳且智慧的、为民请命的人,我被他们所感染,我向他们学习,我想成为他们中的一份子。我对国家和本人的发展仍然乐观,虽乐观程度稍加谨慎。



关于年龄



说来也奇怪,大学毕业之前,我对于年龄没有任何感知,25岁的开始对年龄有些想法和体会。2022年,我告别了我的25岁,我的大学老师肖博士曾说,25岁是很多同学的分水岭,即是对比自己的分水岭,也是区别于同龄人的分水岭。对于自己来说,25岁,人体的新陈代谢会进入一个新阶段,你的身体没有以前那么强了;对同龄人来说,25岁,是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二年,是继续深造读研读博,是深耕一个行业,是频繁地地尝试新工作,还是自主创业,我们和同学们的人生轨迹从此越来越远,会正式拉开差距。这一年,也是我走过这个分水岭的第一年,经历了一些考验,对自己的表现总体还算满意,既有收获,也有错过


2022年,我26岁,我发现我的26岁竟是如此美妙。跨过25岁这个分界点,26岁的我在思想和人生阶段走向了成熟,但仍留存着一丝少年气,我的脚步踏入更深的土地,却不时地回望身后的盛放的花朵和芬芳的青草,这在人生的历程里是一种极为美妙的状态,我对这个状态感到十分欣喜。


需要说明的是,是我的26岁美妙,不是26岁这个数字美妙,所以26岁以下的朋友不用着急,26岁以上的朋友也不用焦虑,年龄只是一个数字,并不代表什么,而有些数字像是一个有纪念意义的路标。


关于工作



2022年是我离开了体制内,回顾在体制内工作的两年,我希望两年收获到的不只有“经历”,更重要的是收获“经验”,所以也需要一些反思和总结。张统一老师聊过,你从一个单位离职后,一定要带走一些关于这个单位的“秘密”,这个秘密就是能力。我想我能带走的可能是:

社交或人缘:认识了一些优秀的领导、朋友和同事,从大家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向两年来帮助过和指导过我的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非常感谢。

能力或技能:文书写作能力有一定加强,沟通和抗压能力有所加强,对园区经济、园区运营和招投标工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眼界或心态:熟悉政府机关单位的工作流程,接触到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懂得如何在不同主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心智更加成熟。

应该可以说,这两年总体上没有荒废。


离开体制内之后,入职了一家年轻的公司,期待往后的职业生涯能不断突破自己,持续不断地创造价值。


投资理念和操作



2022年是我的价值投资元年,狗屎运附体,以时间加权视角看年度收益为31.06%,以资金加权视角看年度收益为33.68%,跑赢沪深300指数超50%。年度投资收益较为可观,主要原因是年初重仓了陕西煤业,10月份的大跌又给了很好的买入机会,感谢老唐孜孜不倦的教诲,感谢市场先生的馈赠,感谢爹妈的资金支持,感谢柳柳的倾听,感谢唐书院的各位优秀同学精彩分享,谢谢大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主要的投资体系和框架,我写在了书房后院的投稿中基本都有体现

https://mp.weixin.qq.com/s/Vekk-ip6fZudFn3cD‍dp90‍A

,投稿进入唐书院也是我2022年最大的收获之一。新增的想法不多,主要有:


1.宏观预测是废纸,而宏观文件值得学习。投资的宏观因素并非不重要,宏观很重要,只是我们无法判断。宏观因素不能回答“买什么,买多少,几时买,几时卖”的问题,但一定程度上它能回答“这片土地有没有未来”的问题。在2022年持续的大跌过程中 ,我有通过阅读《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来增强部分继续买入并坚定持有的信心。通过这些内容,我会知道,要实现2035的各个远景目标,必须要大力发展经济,体制内是有很多办实事的人的,所以当前的封控和困难一定是暂时的,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政策会转向,但未来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间好转,因为会好转,所以有信心。


2.未来是做出来的,不是计划出来的,这与一个组织需要制定战略方向并不矛盾。唐书院一个摸你贴的讨论提到,未来不是计划出来的,未来的结果大部分是面对问题时的一个个选择组合而成,我们无从预测问题会如何出现,自然就很难预测结果会如何。一个组织很难做出精准的计划并完成,但仍然需要制定战略方向,在发展中沿着战略方向慢慢摸索,不断调整,最终做出成功。因为有战略方向,所以在做得过程中,组织在可能走错方向的时候,得以回顾方向,知道自己为什么出发,要去往何处,在什么阶段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这是组织发展的均值回归,甚至是拨乱反正。


3.现金对于唐老师是垃圾资产,对于我来说是次优资产。唐老师说,现金属于垃圾资产,我十分认同。但因为受限于投研能力、资金规模和人生阶段等,我也比较认可李录的理念:现金虽然不是优质资产,但可以是次优资产。


2022年一季度,许多心仪的企业并没有进入击球区,毕竟2022年是我的价值投资元年,所以当时手上持有的现金仓位占比较大,非常焦虑,着急将现金换股权。这个情形就来到了巴菲特说的“钱比想法多”的阶段。我能想到的解决方案有2个,一是扩大能力圈,扩大选择范围;二是继续等待,买点卖,卖点卖,中间呆坐


我的决定是,两个方案同时进行。一是从海康和美的入手,尝试扩大能力圈;二是仍然保留一部分现金仓位 。所幸,市场先生非常赏脸,两个方案都获得了相对满意的结果,买入的海康和美的收益为正并跑赢货币基金收益率,保留的现金在10月份的时候遇到了很好的买入机会。后视镜眼光看,“含唐量”越高的持股,收益越高,所以当时更好的选择仍然是持有现金,等待“唐股”的买点。虽然自己做决定的收益不及唐股,不过自己做决定的过程还是十分充实和满足的,唐老师也多次鼓励我们“越早做独立研究越好”,这勉强也算是做独立研究的探索吧。


从懵懂地学习施派“捡烟蒂”投资,到认可约翰博格的指数投资,后来脑子一热误入歧途跟随“游资大佬”炒短线,最后迷途知返皈依唐门,这就是我简单的“投资史”全部。从2019年5月9日买入人生中的第一支股票至今,可以说已经经历了一轮完整的“牛熊市”,加上2022年一度高达40%以上的回撤,心态方面经过了一轮锤炼,深刻的体会到“市场先生的出价不可预测,只能无情地利用”,到底要多无情才行


2022年写下来的投研分析只有两篇,少归少(理不直气不壮),不过对自己还是很有帮助的,分别是:

https://mp.weixin.qq.com/s/4jKwZ0U4H20UuPdaH1Ss-Q

https://mp.weixin.qq.com/s/mfwpjohAhVmVsnLyf2LYPg


2022年投资交易次数如下:

截止至2022年12月31日的持仓:

2022年目标及完成情况



严格来说,2022年是我第一次定年度目标,虽然很多有些目标没有完成,但起码全部都去做过,绝对比没有定目标好。

根据2022年的目标完成度,结合现在的生活工作现状,制定2023年目标:

2021-2022年读书小结



这部分说是“小结”,但字数不少,本来想分为两篇来发,但毕竟是农历兔年的第一天,我还是想有点仪式感,干脆凑在同一篇吧。


2021年买了掌阅电子阅读器,到货之后起初两个月还在兴头上,一发不可收拾疯狂读书,两个月狂炫好几本,后面兴奋劲儿一过,再加上工作原因和个人原因(就是懒),读书积极性开始慢慢降落。2023年要给读书积极性充充电了,争取多读书,读好书。


2021年—2022年在阅读方面有一个比较值得分享的习惯,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过类似的心路历程:我很想读书啦,但是一者每天工作都很累,二者回家还要做饭甚至照顾孩子,所以想读书可惜没有时间和精力啦~ 我不例外,也有过类似的心路历程,所谓“知易行难”,但真相一定是“真知,行不难”。所以,如果想做一件事但是没有去做,只有两个真实原因,一是这件事对你来说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二是《懒》。就像开始我很想游泳但一直没去,会想因为工作挺累了,而且周末经常有其他事情,没有时间去游泳。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知道,这样的想法只是为自己的懒惰开脱而已,或者,游泳这件事情对我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实际上,游泳对我来说是很重要的,所以,那个周末我就直接动身去游泳馆了。


阅读也是一样,21年到22年,我比较好的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阅读,当时跟自己开玩笑说,“广州地铁一号线是我的移动图书馆”,每天通勤的时候来回有40分钟的时间在地铁上,这四十分钟我会在地铁上看书,二刷《价值投资实战手册》还有《现代化十六讲》等就是在地铁上读完的。


在搭地铁的时候读书,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的时间,甚至可以让我们把“阅读状态”带回家里,下班的时候在地铁上读书,下地铁回到后,那种读书的状态是还在的,如果不做饭,就可以继续阅读,美汁汁。


这两年,我还是会有意无意收集“为什么要读书”的原因,总结还是这几点:

1.书籍是信息密度最高的载体,不论是学习,还是消遣,书堆里面都是好去处;

2.读书最好不带着功利心,但我们仍然可以功利地读书,人类目前能想到的所有的问题和知识,都在书里,想服务人民,想学习任何技能和知识,想升职加薪,想赚钱,想发财,想什么都可以去书堆里头翻翻找找,一定不虚此行;

3.读书是对抗焦虑和人生虚无感的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具体到书目:


《手把手教你读财报》《巴芒演艺》《价值投资实战手册》《价值投资实战手册第二辑》

——唐朝

这是近两年来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套书籍,醍醐灌顶,我不仅从中获得了一套投资体系,更获得了希望。这套书之于我,就像《聪明的投资者》之于巴菲特。再度感恩唐朝老师。


《定位》——杰克·特劳特

自由市场经济制度中,绝大多数的生意都必须面对极大的竞争,由于资本的逐利天性,任何具有超额收益的生意,都会有资本快速涌入以瓜分超额收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市场上已经有琳琅满目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者的心智几乎已经被占满了,如何使得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在众多的竞品中脱颖而出,则需要把自己的定位削成一把尖刀,才能刺入用户满满当当的心智里。


  定位策略既要做到把品牌提炼出鲜明的特色,又要顺应人性的特点,以人们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植入用户心里。定位策略要明确好自己的竞争优势,在优势领域做大做强,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规模,不能追求大而全。定位策略不仅能应用于企业和产品,也能用于打造个人品牌。所有企业、组织和个人都需要被人记住,定位策略就有利于被人记住。


《浪潮之巅》——吴军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IBM、苹果、英特尔、微软、思科、雅虎和谷歌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

在极度商业化的今天,科技的进步和商机是分不开的。因此,本书也系统地介绍了影响到科技浪潮的风险投资公司,诸如 KPCB 和红杉资本,以及百年来为科技捧场的投资银行,例如高盛公司,等等。

这本书是2011年出版的,这本书介绍了那个时代的硅谷明星公司的发展简史,十年多过去了,读起来仍然是一点都不过时。对于一个IT行业外的人来说,如果希望了解这个行业的一些事情,这是一本绝佳的入门书籍。


《大败局1》《大败局2》——吴晓波

介绍企业成功的书籍有很多,但介绍企业为什么失败的书却非常少,所以这本书可以让你在学习商业知识时起到十分难得的排除性帮助。此外,书中关于90年代和新千年时代中国波澜壮阔而又十分稚嫩的商业发展让我特别感慨,

读书笔记摘录:“或许就是这种“尊重”,得使日本电器能以一种集团的态势傲然纵横于世界市场。”

十年前如果有人跟你说这话,可能会让你起立鼓掌,夸他牛逼,哇这就是当年中国民企失败潮的症结所在。但今天如果有人跟你说这话,你也许会考虑送他进精神病院。

 如今的白电市场已经插满国产旗子,做综合品类的海尔、美的、新宝等企业的海外营收占比过半,做细分市场的苏泊尔、九阳、奥佳华等企业海外营收的占比也也很高,而日本老牌电器巨头如松下、日立、东芝等虽然市值依然较高,但他们值钱的部分早已不是家电业务,而是半导体业务,这就是另一个领域的竞争了,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半导体领域的企业也将大概率超过日本。

我并不觉得中企和日企谁一定比谁更强,一棵树长得更茂盛固然和树木本身的种子有关,但它们生长的土地和环境所占的因子权重更高——市场和供应链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总结概括可能并没有那么准确,我更喜欢的总结是——“没有企业的时代,只有时代的企业”。

不仅是白电市场,也包括黑电市场(3C产品),日本也失去了大部分的产业竞争优势,只有相机这块还处在领先地位。那么我们必须思考一个问题,中国未来的产业竞争优势是否会被其他地区取代呢(如南亚、南美等)? 问题的答案与否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时刻把这个问题放在心上。


《迷人的材料》——马克·米奥多尼克

如果一本科普读物让人看完会说“有趣,学到了”,这样的书应该是一本好的科普书;如果一本科普读物让人看完会说“有趣,感动了”的,那这样的书我认为可以称为科普神作。《迷人的材料》就是这样的神作。

    知识点密度很高,语言节奏流畅地就像小说,英式幽默无处不在,还有各种好玩的比喻,读起来实在过瘾。每介绍一种材料,都从作者最珍贵的某段生活记忆开始娓娓道来,又亲切又浪漫!

    《迷人的材料》在我的科普序列中,地位不亚于《十万个为什么》。


《思考,快与慢》——丹尼尔卡尼曼

行为金融学大作,非常值得一看。在思考社会现象时,我经常会想“为是什么人是这样的,人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本书给出了很多回答。

《预见,成就更好的自己》  周小建

我承认,强烈推荐是有夹带私货的成分,作者是我上司,哈哈哈哈。但是书确实也写得很好,内容是关于职业生涯发展和职场的相关建议和指导,对于仍处于职业发展阶段的人来说,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是一本不错的工具书。周老师写作的风格是比较风趣幽默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当做减压书籍来读。


《现代化十六讲》《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李录  

李录这两份材料是我这两年看的最酣畅淋漓的书之一(《现代化十六讲》并不是书籍出版物),他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现代经济为什么可以持续两百年不断地复合增长。他认为良好的社会秩序以及人们对于公平的追求和竞争,能够极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而这个公平主要是“机会公平”,暂时不是“结果公平”。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对于社会而言就是一种机会公平,社会各界人士都有机会通过科举实现阶级跃迁,所以他把科举制称为“政治贤能制”,政治贤能制是中国在封建社会领先于全球各个国家的最大原因。而现代社会,则是“经济贤能制”最大化地促进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经济贤能制指的是自由市场经济,任何人都有机会在市场上赚到钱,而且人的经济需求往往大于政治需求,因此经济贤能制可以更大范围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自由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结合,直接促成了欧美地区的现代化,而中国,则是现代化只完成了一半,仍需继续努力,且未来可期。


价值投资方面,李录也有其心得分享。他多次分析了价值投资的四个理念,对于我理解价值投资颇有帮助。他的商业经历和成长经历也是十分有趣,因此能力圈范围比较大,书中同样分享了不少商业知识,颇为精彩。


《一本书读懂财报》——肖星 

最早认识肖星老师是在B站学习肖星老师的会计课程的时候认识的,当时对优雅知性又智慧的美女老师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一本书读懂财报》可以说就是肖星老师的讲课教案,语言平实易懂幽默风趣,是非常不错的财务知识入门书籍。


《创业维艰》——本·霍洛维茨 

华尔街风投大佬,前硅谷创业者现身说法,介绍了自己的艰难而成功的创业史。对于犹豫是否创业的人,这本书可以说是劝退书;而对于意志坚定想创业并获得成功的人,这本书更多地是提供了一种不怕困难并解决困难的精神。


《一往无前》——雷军,范海涛

2022年读完的第一本书是有意无意中选中的《一往无前》,很有意思的一本书,有点像中国版的《创业维艰》。

作为曾经的米粉,对小米这家公司的故事还是很有感觉的。最有意思的是这本书串联起了我过去的一些回忆,想起了很多在高中时期第一次了解数码圈的那段岁月,想起当时市场上的很多细节……

总之,这是个好兆头,2023年咱们继续——一往无前。


《非理性繁荣》——席勒 

因为我在周期股的投资上使用了席勒估值法,因此特地找到这个估值方法的源头,找多了解这个方法的前因后果。发现书中关于席勒估值法着墨甚少,通篇还是论述影响金融市场波动的一些非理性因素,包括锚定效应、媒体宣传等等。作为行为金融学的代表作之一,对读者进一步了解市场先生的特点是有帮助的,可读性较强。

《长尾理论》——克里斯·安德森

长尾市场又称利基市场,是区别于头部市场的一个分类,指各类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构成的市场。头部市场往往占据了产品的大多数市场份额和利润,但是长尾市场构成的需求集合所包含的利润和机会,对于任何一家企业而言都是不容小觑的。尤其是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丰富的越来越有限的商业模式,是可以在某些领域把产品的边际成本无线降低的,例如沃尔玛的大店可以提供8万甚至10万以上的单品商品,而亚马逊则能够“陈列”数以千万计的商品。所以即便绝大多数商品单品利润额很低,但当长尾市场的庞大数量加总起来时,所构成的利润总额则是极为可观的。沃尔玛陈列商品的货架的成本是相对固定的,但是亚马逊陈列网上的“货架”的陈本却几乎不会增加。当边际成本大幅降低时,许多差生意也会变成好生意,例如传统音像店就是一种差生意,但网上音乐播放平台就变成了不错的生意,其背后的原理是一样的。


当然,这延伸出了互联网商业的一个特点,就是赢者通吃,垄断格局。而在互联网企业的竞争中,也有互联网企业利用头部高频消费市场的优势,去攻打长尾市场,最为典型的就是美团,它以外卖业务为中心,然后利用用户粘性,集合酒店预订、电影演出票务、打车等生活服务,以头部攻长尾,以高频攻低频。互联网巨头门大都染指过长尾市场,无论是无论是老牌豪强百度阿里腾讯,还是新贵字节快手。


《黑天鹅》——塔勒布

一句话概括本书的核心内涵——以线性外推的方式对事物进行预测,是站不住脚的。

读书笔记摘录:对于具备极端性质的事物,预测错误有一个有趣的“特点”——等待的时间越长,预期还需要继续等待的时间就越长。这个特点似乎不可证伪,你可以想到很多正例,比如口罩,比如俄乌,比如某个夜晚的加班、某个项目的工期等等。也可以想到一些反例,比如……(暂时没想到典型的,欢迎补充)

其实不管正例还是反例,都能说明一个问题——在这个极端的世界,预测,是极容易犯错误的。所以,我能想到的相应的指导意义是:不要随便预测,也不要随便相信他人的预测,但作出预测和判断是人性本能的冲动,怎么办呢?

1.以做好本职工作为基础,不要走出能力圈;

2.在能力圈范围内谨慎地、动态地做预测,扩大知识储备,适时调整预测;

3.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利用自己的错误和别人的错误,以提高预测和判断的准确率;

4.屏蔽市场噪音,无论对方是谁,保持“求证性质疑”的态度。



《价值》——张磊 

初读时被震撼到了,张磊的履历、投资案例、文笔和他提出的一些较新的理念让人大呼牛逼。书中介绍了高瓴资本投资京东、腾讯、蓝月亮和重组百丽的辉煌战绩的过程,提出了“长期休息”“做时间的朋友”“三大投资哲学”“动态护城河”“运动队精神”等新奇又华丽的概念。但是,一方面这些理念对于普通投资者的指导意义不强,甚至会和我们自己的价投理念有所冲突,例如高瓴不注重安全边际,只要看上就直接买;例如在不讲价值与价格的差值的情况下,一味地强调“长期主义”;例如现在高瓴的一大业务是帮助新上市公司做“风投”背书等等。好的作品可以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价值》在发布两年后,似乎显示出高瓴一些言行不一的矛盾。当然,这一印象是很主观的,甚至有可能会因为高瓴这两年业绩不好,于是我对此书的印象也变了,我无法证伪。


《中国价格史》——余耀华

读史最易感慨,感慨于古时人民生活之艰辛。水灾、旱灾、疫灾、蝗灾、兵祸……频繁出现的天灾人祸随时可能将民众的生命、生活彻底击垮,也体现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岁大饥,人相食”“白骨盈野,十室九空”“千里无鸡鸣,人命如草芥”之类悲惨的描述甚至是高频词汇。仅有的几天太平日子,也处处充满着剥削和压迫。

  所以我无时无刻不在感恩生于走进了现代化的中国。想想看,人类历史有一百多万年,其中有九十多万年都是茹毛饮血的生活,和豺狼虎豹躲猫猫的日子都是家常便饭。人类文明史有七八千年,其中太平时期可能仅有千年,现代化社会时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占比仅有万分之一,而即便是发展到今天的现代化依然是不平衡的。现在,世界饥饿人口仍有十数亿人之多,我们何其幸运。

  如此感慨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生活在太平的环境下,人的感受阈值变低了。动荡年代,苦难是生活的常态,甚至连“尸横遍野,流血漂橹”都是常态,以至于见怪不怪。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学习的是,历史上人类社会不太平的原因是什么?知道了不太平的原因,避免不太平的因素,反过来想,才能更好地避免走入苦难的循环。

  所以在苦难的历史背景下,产生宗教才是正常的,宗教是时代的产物。

  因此,读史切忌有太多“如果”的心态,历史中的“如果”是极度无力的,幻想太多甚至会影响理性思考。每个人都只是时代的一粒尘,一个人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去学习生活,不用想太多宏观上的东西。

  对于人类苦难史的认识还有一点,“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光明”,如今,我们沐浴过现代化之光,和平自由之光,民主科学之光……我们不会再忍受曾经的苦难,我们会继承光明。

  此外,子产的“市不豫价”思想,子贡的“物以稀为贵”,范蠡的“出粜法”,白圭的“薄利多销”思想等等,古代先辈们的智慧也让我十分感慨和佩服。


《助推》——理查德·塞勒

行为经济学的相关著作,很多内容和《思考,快与慢》相类似,但是我读《思考,快与慢》感觉更流畅,体系更完整,体验更好。


《引爆点》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

这本书是某个失眠的三更半夜读完的,报~看。

有时间看它,不如回头重新读读《影响力》、《定位》和《思考,快与慢》这类经典,这书很直接地从各类商业经典和心理学论文库里面东抄抄西抄抄就交差了,散乱,不舒服的拼凑感。


也不能说这书没用吧,应该可以起到一些排除性的帮助,就是,咱自个儿写东西的话,尽量不要写成这样,引以为戒。


最后想吐槽一下,结合文中的内容,封面的这句How little things can make a big difference  我觉得直译为“小事件如何制造大不同”可能更贴合题意。只能说,还是中信出版社更懂卖书啊


其他工具书:《人力资源管理实操 从入门到精通》等


祝大家平安喜乐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梁仔求是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