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践丨吕红军校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7-08-15 吕红军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导读


吕红军校长从管理层面介绍了青岛弘德小学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理念引领、环境保障、把握技术价值、正确处理技术与人的关系等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本文对学校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起到理念引领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文丨吕红军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的配备已经越来越好,并且有些设备的更新也很快,但是应用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有些现象并未引起足够重视,已成为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


影响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


主要问题




将技术、环境与人等关键因素孤立对待

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动态结果,整合是融合的起点环节,融合是整合的高级阶段。从教育信息化的要素分析,技术、环境和人构成了三位一体的关系,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成为深度融合的制约因素。比如,教师技术不熟练,课堂上就会顾此失彼;环境不具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的理念不到位,技术要么成了摆设,要么就成了作秀的工具。


评价导向偏差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

有些教育管理者在技术的应用理念上存在偏差。首先,有些教育管理者往往把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与教学成绩挂钩,用成绩来评价技术使用的效果,而技术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则是一个长期浸润的过程,况且技术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提高分数这样一个功利的维度。其次,教育管理者对于信息时代培养具有21世纪核心素养的人才,需要推进课程整合的趋势认识不够清晰。对于一直以来所进行的分科教学,或情有独钟或思维固化,对学科素养的过度重视,对教师使用技术的时机、效果过于挑剔,使教师不敢放手使用技术,从而影响了教师使用技术的积极性。而没有技术的熟练掌握,就不会有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


对信息技术价值与内涵的认识尚待提高

首先,是对信息技术的价值认识较为肤浅,过度重视信息技术对于成绩的影响,而对学生学习能力、创造性思维、人格的培养等重视不够,用信息技术强化传统的教学痕迹还非常明显。其次,对于信息技术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就是专指某一种技术,用好这一种技术就可以了。另一种观点认为信息技术手段很多,现代化的媒体都叫信息技术,使得教师茫然无措,不知从何做起。


技术壁垒和资源的碎片化

目前很多区域和学校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整合性的基础平台。信息技术企业基本是在单打独斗,每一家企业也基本都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都是教学所需要的,但依托任何一个平台都满足不了应用要求。由此导致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要在不同的系统和平台间进行切换,费时费力,而且数据呈现碎片化分布,不能反映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整体面貌。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顾明远先生指出: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概念、对教育本质的认识、教育培养的目标都改变了;未来要把课程内容整合起来,使学习者认识事物的整体;在虚拟世界里的学习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互联网改变了师生关系,通过各种媒体获得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的渠道。


面对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环境,针对当前信息技术应用存在的问题,青岛弘德小学坚持设备高起点,应用高起步,以理念创新带动技术创新,以技术创新带动教学创新,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成效。


找准路径,以理念指导实践

充分理解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切实找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路径。一是通过互联网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数字鸿沟;二是通过改善教学终端,优化传统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三是通过互联网、教与学平台、数字终端,改变教和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是通过信息技术工具和平台,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环境保障体系

统筹考虑技术、环境和人三大要素,使其“互联互通”。在技术和环境方面,努力营造设施先进、互联互通、资源丰富的信息化环境,使教师想用即用,想用什么就用什么。目前,学校已实现全域无线网络覆盖,电子白板、数字投影配备到每一间教室,平板、数字阅读机、互动一体机等数字化体验设备分散在校园各个角落,录播室、校园电视台、机器人实验室等应有尽有,数字化教学平台、创作软件、各种教学APP支撑着现代化的教学。据统计,教师使用的教学平台、APP、网站等已达到20余个。


人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青岛弘德小学的教师年龄差异巨大,文化背景各异。我们首先抓住教师来到新单位都要求上进的心理,不断推出新技术、新场景,给他们以强烈的冲击,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其次,跟进不同的技术培训,先后开展了电子白板初、中、高级培训,移动平板(手机)教学及电子书制作培训,“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培训,数字故事培训,AR、VR培训,“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模式培训等一系列培训,同时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先后举行了两轮全员听课和两轮信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赛课活动。再次,给教师搭建成长展示的平台,先后有10位教师在全国层次的比赛、研讨会上进行教学展示。在刚刚结束的第十届全国新技术新媒体大赛上,学校有5位教师获奖,其中两人获一等奖并在表彰大会上进行说课和展示现场课。目前,上至51岁、下至20多岁刚入职的教师都能够积极主动地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使年轻教师站到了高起点,使年老教师焕发了青春。一位51岁的老教师在年末数字故事述职时激动地说:“50岁不重要,32年教龄不重要,重要的是从零开始。”



把握信息技术的核心价值

教育信息化没有统一的模式,不同的技术有不同的价值,因而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生态就不同。因此,要充分理解和掌握各种教学设备、教学软件的核心价值,与课程理念相融合,创造性地使用技术,在熟练使用技术的过程中逐渐化技术于无形,并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


首先,以交互式电子白板(含触控一体机)为例,其价值主要在资源库的管理和使用上。电子白板在一段时期内都将是最主要的教学工具,其在讲解、演绎等方面的优势是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对于电子白板的教学,很多学校仅仅把它当成一块高级幕布。事实上,白板有四种应用模式,对应的是不同的理念。1.控制模式,就像操作PPT一样,主要体现的是“师本”;2.窗口模式,其价值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非线性的资源管理,二是资源库的管理和再生资源的利用,这些都有利于体现以学生的观点引领和发展课程的新理念;3.全屏模式,既扩大了操作的界面,又便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4.注解模式,与网络在线相结合,实现了交互白板的开放理念。白板在应用上也有四个层次,分别对应着不同的理念。1.基本功能的使用,如用拍照功能处理数学的排列组合问题,就体现了课堂生成和再生资源的利用;2.本地资源的使用,则体现了操作的方便快捷和自身的使用习惯;3.窗口模式下的资源库应用,体现资源的开放性和以生为本的理念;4.与平板、投票器、教学软件等的结合应用,体现了技术的整合性和综合效益。比如,语文教师在上《槐乡五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槐花的特点,教师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确定学习槐花“多、香、美”三个特点的顺序,然后从资源库中随机调取相应的资源,如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朗读感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和时机。


其次,以“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为例,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个性化上,而不仅仅是把教材电子化或者把它作为做题或反馈的工具。传统课堂面对几十个学生,要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是不太可能的。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因为有了网络和丰富的资源,学习能够随时随地,想学即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想学什么学什么,自己还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控,自己对学习内容有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特别是平板在快速推送、即时反馈、动手实验、生成信息的捕捉和展示以及搜索性学习等方面都较好地体现了个性化。在教学的方式上也更加灵活,可以是基于互动平台的应用,如发题、做题等,可以是基于APP的应用,如乐教乐学、数理画、4D书城、英语百词斩、狸米学习、纳米盒等,也可以是基于网络和网站的应用,如一起学习网等。

再次,以“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例,它使学习的时空无限延展,学习真正实现了泛在性和个性化。“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是指每个学生拥有的共享教育资源和可互动的个人网络学习空间。其特点是可共享、可互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要做到两个明确。


一是明确建设的思想。就是要在互联网环境下给学生找到又一个学习场。在传统教学环境下,教育技术的演进过程,变革的都是教学空间。在互联网环境下,教学空间大大拓展,多元化的信息呈现方式、即时分享和对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满足变为现实,虚拟的“网络学习空间”应运而生,它是物理学习空间的延伸和拓展,已成为学习的又一个通道。


二是明确空间的内容及使用。它的落脚点是要增强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效果,最终指向学生个体的发展。空间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自留地”的管理,如自己的作品及其他学习成果的积累、展示等;学习资源的序列化分布及应用,能够快速熟练地上传、下载或在线应用资源;学习方式的建构,如利用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等。


目前,青岛弘德小学“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已经覆盖所有的教师、学生和家长,每天的数据量达到1000余人次,成为师生和家长都喜欢的乐园。



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始终坚持人本思想

在技术的使用上要克服三种思想:一是技术无用论,认为教育有自身的规律,凭传统的手段和方法照样能够教好学,看不到技术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结果是使育人目标落后于这个时代;二是过分依赖技术,认为技术进了课堂,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导致技术使用过多过滥和不合时宜,异化了技术与教学的本质;三是急功近利倾向明显,一旦应用了新技术马上就想提高生产率。教育不同于其他行业,教育过程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信息技术对其的优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是润物无声的过程。


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育,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代替不了平庸的教学。人和技术的完美结合才能产生伟大的教育。因此,只有始终坚持人本思想,才能正确认识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7年第1期」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交流群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QQ群:246982773 

尊重原创,支持好文

识别二维码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作者 |山东省青岛弘德小学校长 吕红军

文章责编 | 付慧云      版面设计 | 李宣琪




投稿请联系 010-56086251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相关内容

创刊寄语 创刊词:拥抱数字化教学的春天

任友群:数字化胜任力 |张景中院士| 我与互联网同步进化| 全国数字化教学研讨会黎加厚:优秀教师的七个习惯| 周群:打通互联网与教学融合“最后一公里”面向高质量STEM的鸢尾花教育模式丨在全球化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从翻转课堂到移动学习电子书包在中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互联网环境下的语文项目学习 | 课程统计中的阅读设计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参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