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数字咖啡屋”听听我的微课制作经验
2015年,我第一次接触“微课制作”,那时受人民教育出版社委托做一个“援疆项目”,我们浙江南浔团队主要负责小学二年级的微课资源开发。为了完成这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项目工作室里每个人都经历了一次次的蜕变。
我们家两口子都在这个项目团队中,所以每次加班都得把宝宝带在身边。当时宝宝正读幼儿园小班,观看我们一个个还未成熟的中间产品,他学会了“平移和旋转”,在家里看到一样物品就会说“先向右平移,再向上平移”“绕着一个点顺时针旋转”……回想我们做微课“平移和旋转”的点点滴滴,一路走来,相伴于微课,成长于微课,更感恩于微课。
微课只是简单的组合吗?为什么要反复修改?我想通过回答这两个问题来谈谈自己制作微课的体会。
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当初多少有一点“私心”吧。“平移和旋转”这节课曾参加过市里的讲课比赛,相关文章也曾发表在《教学月刊》上,自认为教学设计比较成熟了。所以,在没有深入微课制作前,我的认识只是停留在:只要用教学课件配上有文字说明的教学案例,录制成视频就可以了。于是乎,我便从之前的教学案例中截取了部分文字,稍作修改,然后配上课件,将声音和图像结合在一起就出炉了第一稿。当时自己还挺满意的,一个微课,自己的想法完全表达出来了。
但回过头来看,作品仍不够完美:教学课件虽然直观,但是没有特别细致的讲解,在知识的铺垫和衔接上考虑不够;教学案例还不够接地气,授课过程虽然详尽清晰,但有点书面化,在启发学生思考和互动教学方面也有不足。我们做这个微课本意是想用来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本质不同,但是由于素材太多,开始做的时候没有抓住一个本质特征非常明显的素材做深入研究,有可能让学生观看起来“琳琅满目”,但看后未必真正理解。
显然简单掺合肯定是行不通的,所以数易其稿。修改中特别注意把好语言文字关,它是整个微课能否引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前提条件,当然数学的灵魂和本质更不能丢,这是我们的深刻体会。或许你不相信,每一节微课我们都足足修改了一年多时间,其间不知道录制了多少次。起初,更多的关注技术层面的修改:一张图片的处理,典型运动方式的选取,录制声音的处理,教学环节的安排……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觉得“基于学生设计微课”的重要性,这是我们精益求精的根本所在。
一堂好的微课,必须顾及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既不能太啰嗦,也不能太笼统,要在尽可能有限的时间里,带领学生进入所要研究的问题情境。因此,对于每一句话教师都要从学生的视角去反复琢磨。
我们常常为了讨论“同样一个意思,怎么说让人更舒服,怎么说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而争论到深夜。我们也常常为了修改一句话,与同伴、名师和专家讨论,听取意见。省教研员斯老师严谨的研究态度让人印象深刻,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专家也反复跟我们提到他们在聋哑学校的见闻,“老师的语言设计特别关照学生的特殊情况,关注每一个学生”,就这一点,值得我们很多教师学习。
在我们身边,很多教师太过于注重教学设计本身,而缺少对学生的研究。以往研究“平移和旋转”,我们常把重心放在怎样在方格纸上进行操作,美其名曰让学生感悟“物体上任何一个点都进行了等距平移”的特点,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第一学段的学习重点。
再者,教材展现的大都是静态的图片,学生无法也没必要用精确的语言进行描述,为此我充分利用动画,通过视觉刺激,引导学生用动作的准确性感悟运动方式的不同,从而弥补语言表达的不足。这方面学生其实是有丰富经验的,需要我们去激发兴趣。
事实上,学生处于一个怎样的水平,教学就必须适应相应的需求,应充分考虑当地学生的现有水平,甚至是他们的民族习惯、风土人情。
当然在设计微课时,我们也不能因为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刻意把学生拉回最原始的状态,而要在已有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基础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恰到好处”的点往往是教师比较难把握的,需要反复实践、反思与修正。
新知识的获取是一个“长过程”,而非教师“想当然”。如果用成人的视角来教学,“小儿科”的问题“结果很快就出来”,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会被缩短。比如在设计“平移和旋转”微课时,原本我们以为学生只要通过观察模仿运动现象就可以感知到位,所以对新授部分一带而过。后来发现必须改进,经过反复修改,我们终于找了突破的有效抓手:让学生深入观察“高空缆车”和“秒针”的运动特点,拉长认识和学习的过程。这些信息的充分解读、关键点的理解引导、本真状态的尝试学习,都需要教师做足功夫。有了充分的“前奏”,才能谱写出优美的乐章。
在微课设计中,我们还经常会“对比反思”,有效对比能让学生体会知识之间的异同,能让学生在对比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让他们加深认知,从而理解和掌握知识。在学生认识平移和旋转后,我们设计了“小鱼是通过怎样的运动得到平衡”的活动,把两种现象放在一起,在对比中加深学生对两种运动方式本质的理解,使其思维能力也有提升。
当然,对比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也有所不同,或做整体呈现的对比或逐一教学后做对比,对比之前学习的知识,对比今后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瞻前顾后”方可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更加全面。
微课制作历时一年多,我们用心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脚本、潜心研究技术,用非专业的声音、非专业的技术和非专业的设备挑战着专业的任务。最后,顺利通过了由教材专家、教法专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三堂会审”。其间,组织了20多次专题研讨,有外出取经又有内部研讨,有外聘专家指导又有同伴互助……
行走在微课之路上,我们分工合作,携手同行,付出着,也收获着。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师范学院南浔附属小学教师)
~ END ~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1期
责任编辑:祝元志
微信编辑:李中华
推荐阅读
新学期,和《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喝第一杯咖啡吧;杨友红:如何利用数字课堂观察平台提高教学质量?寒假思考下,开学用得上;王彩琴:英语教学过程中,你愿意使用信息技术吗?寒假里,不妨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为上海丽英小学数字教材的应用实践点赞,666;《中小学数字化教学》编委出镜,听听他们都说了啥?;这是一堂来自清华大学的英语慕课,快来学习吧!;胡晓娟:把握数学的“变与不变”,信息技术如何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创新课堂;还记得《美丽化学》视频吗?这位老师利用数字化实验让学生爱上化学 | 数字课堂;马向东:鼓励学生多提问,会耽误教学吗?| 名师解答;刘向永:电子设备禁止带入校园?错!这里告诉你原因;大咖齐集人教社,共议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发展之路;范胜武:设备买了,平台建了,怎么让老师们用起来?学校如何形成OTO教育生态圈? | 名师引领;毛筠:英语口语纳入中考,未来英语怎么教?不看后悔 | 创新课堂;黄芳:是不是技术应用又多又新,才匹配得上“智慧教育”? | 名师引领;程晓堂:借助信息技术,英语教学有哪些可为、能为、应为和不为之处? | 创新课堂
2018,我们将聚焦以下话题,
欢迎来稿,欢迎留言,欢迎勾搭数老师哦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欢迎订阅 订阅有用▼
订阅方式:全国各地邮政局
邮发代号:80-896
期刊定价:12 元
欢迎投稿 稿酬从优▼
投稿邮箱:zhuyz@pep.com.cn
fuhy@pep.com.cn
投稿联系:010-56086251
投稿QQ群:246982773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