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永俊:使用智能手机,学生受害还是受益?事实胜于雄辩 | 名师引领
课堂教学中能否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或者如何使用手机,对这个问题我也曾困惑过。作为理科教师,我对新生事物一直保有一颗童心,对智能手机的使用持开放的态度。
我以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如何教给学生知识很重要,如何激发兴趣启发学生学知识并长智慧更重要。今天的教学已经从单向输出变成了多维交互,教师需要向引导者、沟通者转型。抱着科学求真的态度,近年我一直在大胆探索适当应用智能手机辅助教育教学,以期教与学更有趣、更精准、更有效。
会用智能手机更合时代节拍
处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掌握信息技术工具的应用?手机进课堂是否有坏处?一定会有。但我们就可以因噎废食了吗?如何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才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看看手机给教育教学带来了什么?几年前,学生上课“玩”手机,下课还玩手机。笔者也曾不问青红皂白地没收过学生的手机,因为个别学生玩手机玩到“走火入魔”,教师无解,只能一收了之。如何扼制这种势头,后来笔者想了一个绝招——随时举起手机对学生的听课行为拍照。
其间,有一件事让我改变了没收手机的决定。一个后进生在“偷拍”教师,将教师的讲课过程完整地记录下来。事后,一打听,因为他反应慢,来不及做笔记,来不及消化,需要放学后重新听老师的课。这是多么用心的学生!征得学生同意后,笔者翻阅了他的手机,手机里珍藏着大量课上拍摄的图片、视频,特别是精彩的化学实验。
事后,我一直在反思:我们怎能简单粗暴对待学生。什么是差异化学习?这便是呀!用好手机——动听的话,可以反复听;精彩的画,可以反复看!再看看手机给课堂带来了什么?受该事件的启发,我决定好好利用手机关注全体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于是,我下载了随机摇号器APP,请学生讲述时摇一摇,讲题时摇一摇,提问时摇一摇,答问时摇一摇,分组时摇一摇。这一招真灵,学生们还编了一个段子:“老师摇,学生摇,摇得我们不敢睡觉”。无疑,用好手机可以“唤醒”学生,激发学生,使学生精力更加集中。
用软件点名随机性强,这也大大扩宽了关注面——原来特别关注学优生和学困生,现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现。当然,在促进素养提升的同时,学习成绩也稳步上升,平均分、重点率、合格率均明显提升。手机教学让课堂真正发生——以学定教,关注全体。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657yqx5jo&width=500&height=375&auto=0
《燃烧和灭火》视频课件
擅用智能手机更见科学之美
使用智能手机,学生受害还是受益?事实胜于雄辩。笔者将通过化学教学实践让大家看看手机给学生带来了什么。
(一)在线解难
手机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学习路径,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奋感,对创造性学习产生渴望。学生只需关注微信公众号,就可以欣赏化学的奇妙世界。
比如,在知识拓展方面,关注公众号“美丽科学BOS”(微信号beautifulscience)可以畅享化学的美丽与神奇——“梦幻泡影”“热像仪下煎鸡蛋”“坩埚熬金”“砒石成霜”……每幅画面无不体现化学之美,令人叹为观止。
再如,在知识学习方面方面,关注“初中化学人教版”(微信号czhxrjb2017)就可以学习初中化学微课,关注“高中化学”(微信号Chemistry tube)、“高中化学”(微信号gaozhonghuaxue100)或“中大附中化学组”(微信号sysuchemical)就可以观看高中微课和真题详解,等等。
当遇到难题,许多学生会利用百度拍照搜索、作业帮或小猿搜题等搜题APP,随时随地找到教师。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实现了自主学习。
(二)时时求美
为什么始终有学生喜欢人机对话,不喜欢人人交流?究其原因,手机的智能化、游戏化、交互性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欲望。在“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理念势必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由于我们统一监管,按需使用,调查发现,手机没有妨碍学生的学习,反而有助于学生去不断尝鲜。无论是第一课堂中的实验课,还是第二课堂的兴趣课,我们允许学生带无卡手机入班,让学生将精彩实验拍摄下来,不断地寻找化学之美,并从中收获化学之乐、化学之趣。
例如,干冰加水(水中加入少许洗洁精、甘油)出现神奇的舞台烟雾效果;烧瓶中的二氧化碳吸入氢氧化钠(加入少量酚酞溶液)而形成美丽的红色喷泉;铜与硝酸银溶液反应形成的银树、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形成的蓝色沉淀、硫酸铜等晶体的制作……无不让学生感受化学之美、化学之神、化学之奇。
学生还可以记录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异常现象。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借助一些资源在家里或实验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意义的实验,弥补课堂学习之不足,然后利用手机将实验上传至云端,让教师“批改”,让同伴欣赏。
一个个精彩实验,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知识整合能力,并且增进了师生感情,促进亲子关系的发展。
例如,有一个心理闭锁型的学生开始学习化学很困难,后来越来越乏力。怎么办?——利用休息时间,让他到实验室来做实验。我用手机把他的实验过程录制下来,发给他的家长并告知,“您孩子不错,有化学天赋”,希望家长到学校带一些仪器和药品回家陪孩子一起做,并录制下来。家长照办,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学生开始不敢碰“化学实验”,后来能独立做实验。
化学如此,数学、物理、生物……也一脉相通。手机在展示学生学习成果方面有特殊功效。手机,让我们不断地发现美、探索美、创造美、共享美。
巧用智能手机更利精准教学
如何最大化发挥手机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手机的使用,不在于多和猛而在于准和巧。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65730adoy&width=500&height=375&auto=0
学生用手机录制化学实验过程,与老师互动
(一)课前:有效问题,打开胃口,精准开篇
课前5分钟,如何准确打靶?如果学生懂的教师还在拼命地讲;能够通过生生互教的教师还在讲;讲也讲不清楚的教师还在吃力地讲……那么,开篇就没有抓住学生的“胃口”。如何给学生“开胃”?
一是借助问卷类APP(如“问卷星”等)巧妙设置不同梯度不同类别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快速作答。教师迅速掌握答题正确率,立即“揪出”出错学生,并对症下药,实施精准帮扶。
二是借助备授课一体的课件制作软件(如“101教育PPT软件”等),通过扫描PC端上的二维码即可实现手机端APP与PC端连接交互,轻松完成手机投屏、图片快传、视频快传、积分鼓励等操作,营造完美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和谐。我们可以借助101教育PPT,快速选择任意章节、课题(选择合适的课件),既可以利用软件提供的“基础习题”进行课前检测训练,也可以自编题目插入PPT,借助多媒体或3D资源进行情境创设。
由于经常中途接任后进班级管理工作,所教学生自觉性相对较差。笔者经常利用手机拍照或视频功能将课前准备的内容即时投影到PPT上,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秀。课后,及时将进步明显的学生的靓照传到群中,让家长欣赏点赞。这样,让课堂气氛既“安静”又“活跃”,大大改变了学生上课准备不充分、打铃了还“吵闹”的局面,让学生的精力迅速集中。
(二)课中:优化设计,望闻问切,精准谋局
如何让现代教学做到一针见血并精准实施呢?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望闻问切四字,乃医之纲领,与教学相通。
望(观气色),即观察。作品即脸面。观,便知其心理与思维。学生的心理往往是求认同、求赞扬、求新颖、求真伪。作业中优秀的解法,可以用手机拍照展示;作品中的灵感我们可以用手机拍照欣赏,实验中典型的现象我们可用手机及时分享。
在上“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一课时,向盛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锰,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带火星的木条明显变亮,但很难复燃。“怎么回事,如何改进?”学生迫不及待地为教师支招,热烈地讨论起来,并将讨论结果写在纸上。教师立即利用手机将学生的讨论做成果展现。有学生设计将试管放在水里冷却,有学生建议用排水法收集,还有学生建议先将水蒸气干燥,再收集……为了验证学生设计的可行性,教师立即将想法付诸行动,与学生一道做实验。学生们借用老师的手机将整个过程录制下来,见证设计的合理性,体验成功的喜悦。
闻(听声息),即听闻。听,便知其心声。听学生说,听学生讲,听学生辩解。学生看完微课,是否掌握?除了用试题检测外,我们还可以听听学生是怎么理解的,看学生能否讲出来,能否说得明白。
为了训练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和对知识的整合能力,笔者每节课要给学生5分钟时间讲课(“一课一讲”)——讲如何理解知识点,说如何突破难点,道方法,论见解。学生亮剑,师生点评,手机实录,及时分享,让家长欣赏子女,参与教育。事后发现,学生讲课,其他同学听得更加入神,有的在找茬,有的在取经。
其实,学生们往往了解的比教师的还多,讲得比教师还好。教师想讲的,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这为教师讲课减轻了不少“负担”。例如,一个学生在讲爱护水资源时,以她老家洪灾过程中“水的污染与防治、水的净化流程”为题给大家上了美美的一课,希望大家从我做起,爱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
问(询症状),即问询。问,便知其心思。课堂上免不了提问,究竟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问的问题是否有效,这就考验教师了。
例如,“燃烧和灭火”一课,教材上介绍的是利用红磷、白磷的燃烧,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完成燃烧条件的探究。由于实验过程中产生大量五氧化二磷会污染空气,而且水火相容实验时,需要收集大量氧气,很麻烦。如何做到既简单又环保呢?讨论后,学生们认为,将白磷放在密闭容器里燃烧即可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试管倒扣在水中的白磷上,可实现水火相容,让白磷在水中燃烧。当然,要让燃烧持久,试管应当选择特大号。
但实验发现,将试管倒置在热水中时,试管内水面会上升而隔绝氧气,造成水中白磷不能燃烧。为了解决此问题,学生又集思广益,在水下先放一有凹坑的橡胶塞,再将白磷放在凹坑上,最后将空试管倒扣在橡胶塞上,奇迹终于出现——水下的白磷慢慢燃烧起来!学生们非常兴奋,有学生早就借用教师的手机将精彩瞬间录制下来了。
是什么激发了学生参与实验设计的热情?原来,正是使用了手机软件中的抢答加分激励功能、手机的拍摄展示功能,将原来静默无声的课堂衍变成智慧交锋的课堂,将原来教师传统的讲授变成了学生的自主设计,也从基于问题的设计转型为基于设计的问题教学。
切(摸脉象),即触摸。切,便知其症结。切,就是要分析现状、改变现状,切中要害,药到病除,给人以欣喜、给人以希望。
如何对症下一剂良药,送上一道可口的佳肴呢?这就要求我们做到药方个性化、差异化,想学生之所想、予学生之所需,使学生学习方案个性化、差异化。
我们可以运用手机等终端对学生本节课内容掌握程度进行多角度诊断、测试、考核、分析、评估。例如,金属化学性质的应用是一个难点,题型多。按照“典型错误,共同订正”“先小组再全班”的原则,我们实行组长负责制——小组长负责讲解帮扶;第一副组长负责提出问题、质疑释惑;第二副组长负责记录,实时拍摄;第三副组长负责收集方案,提炼并总结方法。从实施效果来看,“包产到户”的效果明显比“吃大锅饭”的效果好得多。教师为个别小组答疑解惑,用手机监控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如此,学生参与热情高,教学针对性更强。
(三)课后:差异作业,智能监管,精准提升
完成课后作业是学生消化知识的过程,也是教学的补救。什么作业是学生乐于去做,愿意去做,会努力去做的?趣味性高、实用性强、实践性强、拓展性广、有温度、有深度、多维度作业更受学生欢迎。基于此,除了布置必做的书面分层作业外,我们还要考虑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进阶思维、勤奋程度等,因人而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通过各种训练受益。
例如,上完一节实验课后,我会让每个学生录制一段实验微视频,可以利用第二课堂、自休时间在校完成,也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在家长监护下完成。学生可以利用小影、快手APP等软件进行摄录编辑,再利用“草料二维码生成器”生成二维码上传至网络,也可以一键分享到朋友圈并用手机扫描二维码观看。调查发现,学生非常乐于完成教师布置的实验作业。近两年,我们组织学生录制了大量实验微视频,旨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体验化学之美,提升思维品质。
当然,教学离不开管理,更离不开信息化手段。我们可以利用某些工具,如班级优化大师APP、“园钉”微信公众号等,在家长配合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监管。
例如,教师可将学生课堂表现(包含照片、视频)、作业表现(包含订正前后的照片)、差异化作业、成绩分析等,批量(点对点)地发送给家长,让家长将学生表现情况或作业中出现的疑惑拍照或视频反馈。这样便于家校及时沟通,便于教师因材施教,也便于家长对子女做个性化辅导。
可见,手机在精准化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定位,还是课前情境创设、教学内容的选择,课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后差异化学习、反思与评价等都可以做到精细化。
常用智能手机改变教学管理思维
智能手机虽已普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和优化。
(一)既要管起来又要用起来
手机管理是课堂管理的重要内容,考验着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和管理能力。笔者允许学生带的手机均是家长闲置的无卡手机,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平板电脑的短缺问题。一组一机,统一保管,统一发放,统一开网,统一使用。什么时候可以用,什么时候不能用,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由教师发出指令。
(二)懂点IT技术联网不是问题
很多教师担心网络问题。没有网络,手机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果真是这样吗?不。对于班级台式机只要有有线网络,就可以接无线路由器,或直接插入免驱版USB无线网卡(随身WiFi),设置后即可网络共享,实现教室网络全覆盖。班级无网络怎么办?教师只需用手机开启网络共享与便携热点,即可实现数据流量转无线WiFi。
(三)从工具到理念的变革
凡事皆有度。教师可以每节课将手机带入教室,学生没必要节节课使用。使用手机会否导致发言量减少?
从笔者使用手机教学经验来看,手机的确能抑制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而不能阻止思维的碰撞、语言的爆发。手机教学使得学生更加专注,更愿意表达。因为每个学生希望得到及时赞扬和积极的评价。在信息交互中他们更加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笔者让学生周末录制家庭实验微视频,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内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校园、未来课堂正向我们急速走来。云课堂、“创客”、大数据等一系列酷炫的应用,必然改变我们传统的观念。基础教育与高端技术融合,更需要强大智能系统的支撑。
智能手机进课堂正悄悄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固有的教学管理思维。正如胡铁生教授所预言,一些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会大量涌入课堂内外,使每个学生都能以自身独特的方式对新学科(新知识)进行学习、应用和探索。
手机在联结当下与未来的教育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诊断教学行为、促进深度学习,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推进教学改革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注:本文系四川省成都市名师专项课题“微视频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辅助教学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5YM04)
作者简介:
杨永俊 四川省成都市特级教师,曾连续多年中途接任班主任工作,擅长后进生管理。在《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班主任》等期刊发表文章多篇。作为对口支援师资多次赴边远地区交流授课。教育主张:用心·欣赏·认同·感恩。教学主张:信任·个性·互动·共享。
— THE END —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3期,原标题为《应用智能手机辅助教学的新实践新思考》
责任编辑:祝元志
微信编辑:李中华
往期荐读
张文兰教授: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科课程有机融入项目式学习的路径与方法 | 专题
黄利锋:“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实施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项目式学习专题
柯清超教授:三个典型案例带你了解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式学习 | 专题
2018,我们将聚焦以下话题,
欢迎来稿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