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悦:我们将微信平台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了个性化学习 | 数字课堂
核心素养体系已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成为下一步深化教育的关键因素。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自主发展并学会学习?在实际情境中激活知识储备解决实际问题是一条重要途径。今天的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各种壁垒,突破了时空和内容的限制。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解决问题的情境,并通过交流互动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
思考:从传统教学盲区到网络教学新区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无法与每个学生进行机会均等的交流,甚至时常出现“以一个人的回答代替全班的思考”的状况。显然,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能力的发展。为突破这一瓶颈,笔者尝试用“网络平台”为课堂教学打开一扇窗。
大数据时代,教育教学信息化正在加速发展。辅助学习的各种APP层出不穷,这给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笔者尝试利用手机微信平台,发布任务形成任务组,让学生以小视频、图片、文本等多媒体文件回复任务。任务在班级内可见,学生可以对任务完成情况互相评价打分。教师借助系统可对学生积分进行排序,进而掌握全班学生学习状况。这样,教师就可以对全学情资源进行分类,同时为制订有针对性的教案奠定基础。
基于以上教学需求,笔者展开了“网络与课堂联动”平台的设计和运营工作。通过综合分析,笔者最后选定的方案是基于微信公众号开发应用平台。学生关注平台公众号后,可以进行角色识别形成班级。教师通过电脑或手机发布任务后,学生就可以收到提示信息,直接在手机上回复并完成任务,上传小视频、图片、文档等。笔者将学生完成的任务在班级内开放,让他们互相评价、打分。系统会自动按分数高低排序,学生的评价不会被聊天记录冲掉。(文中有视频案例,观看更多视频,请识别文末二维码)
此外,此平台具有积累和分类功能。学生所有反馈信息都可以按时间轴积累下来,形成学生成长的大数据。教师发布的所有任务也能按年级、学科、单元分类积累形成教师资源库。
利用系统教师可以一键复制相关资源库中的任务,也可以查阅此任务下往期学生的完成情况。这可以为建立“标准常模”奠定基础。
如何管理和运营平台?笔者认为平台只是一个“工具”,借助它教师可以获得每个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与线下的纸质作业不同的是,线下作业是静态的,而线上任务可以是动态的,可以反映学生思考的过程。因此,笔者通过“口语报告”创建“有声思维”以期获得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信息。
如果在系统上还像“判作业”一样,教师要把每个学生的任务都浏览一遍,无疑负担太重。因此,我们在平台上开发了学生互评功能。教师只需在任务中将评价的标准描述清楚,学生可以组成小组依据评价标准互评,而系统可按分数排序。教师根据学生评价的分数将资源进行分类,可以从每类中取样观看,从而掌控全班状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评价判断的能力,同时又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二
实践:从无声思维到有声思维
如何简单有效实现网络与课堂联动?如何实现平台教学的好用、易用和常用?用什么理论来指导平台教学?什么样的路径和模式比较可行?我们在思考中探索,在实战中优化。笔者认为将“有声思维”融入网络教学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
“出声思维”是一种将深层的个人经验外显的测量方法。它要求实验参加者在完成各种复杂任务的时候将解决过程大声地讲出来,并尽可能详细地报告在完成任务时所经历的思维过程。这种出声思维报告用于说明被试完成任务时的心理策略和知识表征。分析这些报告也可以让研究者分析被试的任务表现及其意识经验间的差异。
“还原学生思维过程,使课堂更贴近学生”是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借助“有声思维”可将学生思维外化并很好地监控思维过程,但“出声思维”报告不具有普遍性,使之“常态化”非常困难。为突破课堂对学生思维盲区监控瓶颈,笔者主张利用网络平台还原学生思维过程。
应用网络平台是为了打开课堂的边界,拓展教学的宽度,让每个学生通过“有声思维”的口语报告使教师获得全学情的数据,从而掌握学生思考的过程,扫除课堂教学的盲区。在实际操作上教师都可以发布什么样的任务呢?这些任务都能解决什么问题?
(一)课前调研启动高效开放的课堂
平台的运用最终是以课堂为核心,以课堂为基础,通过网络对课堂进行延展,打开课堂边界,引入全学情资源。教师通过对全学情资源分类后找到学生知识的生长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案。教师课上通过有层次地暴露资源,逐步提升学生的认识。具体模型如下(如图1)。
例如:小学数学“钟表的认识”一课,教师课前下达了两个调研任务。
任务1:你知道钟面上有什么吗?请你指着你家的钟面说一说。
任务2:你知道钟面上显示的是什么时间吗?观察这些指针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一年级学生对钟表的认识已经不是一张白纸,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早已认识时间,那么我们课的起点又该设在哪里呢?经过全学情调研,我们发现,学生只会说“8点”,而不会说“8时”,有一半学生知道指针的名称,另一半学生只发现了指针的数量,甚至连长短都没有注意。
基于以上的学情,本课通过三次暴露资源来提升整体学生的认识。例如,上课伊始教师抛出两个资源,一个资源为“学生能说出指针名称”的视频,一个只关注了“有3根指针”的视频。
教师提问:这两个同学的说法有什么不同?这样的设问,通过资源的暴露,引导学生观察、倾听从而用学生的语言来揭示知识,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网络与课堂联动的课堂与普通课堂对比如下(见表1)。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网络与课堂联动”的教学,可以让教师在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上开展课内分层指导,用学生的资源教授学生,在对比研究中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此外,全学情资源还可以有效解决“个性化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以“钟表的认识”为例,在回复第一个任务(钟面上有什么?)的时候,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叙述的:“钟面上有3根指针,我不知道它们叫什么名字,还有12个数字,我还发现在外面一圈还有好多小刻度。”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661n5jsyx&width=500&height=375&auto=0
从这个学生的反馈中可以看出他不仅发现了指针和表盘上的数,还发现了60个精细的刻度。这并不是一年级学习的内容,如果是在传统课堂上,这样的回答有可能就被教师忽略。但是在全学情调研任务中,教师捕捉到这个信息之后,在课的最后抛出这个资源。
提问:你们听听这个同学的回答,他除了关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外,还关注了什么呢?学生们在这个同学的启发下,再次观察了钟面,惊喜地发现确实有一些小刻度。教师适时地引导学生:“看来钟表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学习,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深入研究一下钟表的知识。”
至此貌似这节课可以完美收场了,但是学生的思维已经被教师打开了,学生的研究欲望是需要教师进一步激活的,因此在课后,教师再次为学生安排一个继续自主研究的任务。
后续研究实践任务:在课堂上我们知道了钟面的时间为“7时过一点儿”“快7时了”那么你能自学钟面中的精细刻度作用后,准确说出这些时间吗?请指着这些指针说出精确时间,录制成小视频上传平台。学生互评:如果你同意他的意见就给他点赞,如果不同意就把你的建议告诉他。
教师不仅为学生自主学习打开了一个出口,同时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搭建了互相学习的平台,为自主实践的落实找到了有效的途径。
(二)课后任务夯实基础拓展提高
1.夯实基础
新课讲完之后,往往有学生不能完全掌握,需要反复强化,而教师又苦于没有时间辅导,于是一些学生知识漏洞越来越大,学习越来越困难。如果每次新课之后的重点内容能够让学生再实践一下,效果就会大不相同。
例如: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够边动手操作边说出分数产生的过程,对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大有好处,但由于时间限制,教师只能安排小组合作交流,不能聆听每个学生的发言,不能了解每个学生掌握的情况。
但是如果课后教师发布这样的任务:“请你利用家中的物品,表示出四分之一的意义,边操作边叙述,并上传小视频。学生互评标准:操作中叙述清楚体现 ‘平均分’和‘是谁的’两个关键信息为满分,缺一个要点扣2分。”在任务反馈中,学生平均分的物体涉及学具、水果、玩具、硬币、纸等多种物品,由于学生处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因此平均分的物体远远超出了课堂上教师提供的学具,极大程度地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拓展“单位1”奠定了基础。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r06618hfpph&width=500&height=375&auto=0
当然,也会有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没有强调“平均分”或“是谁的”,但是互评打分中,就会为他指出这个问题。这个过程是学生展示的过程,也是学生相互启发学习的过程。系统的分数排序也会让教师关注还掌握不牢固的学生,为精准辅导奠定了基础。
2.拓展提高
在传统课堂中的“拓展内容”往往得不到教师足够的关注,只是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缺乏反馈。在“网络与课堂”联动研究中,拓展任务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激活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媒介。
例如: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就可以通过“拓展任务”加以落实。如“读了这本书后你能编一个结尾讲给同学听吗?其他同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给同学打分。”
再如:阅读能力(包括读题能力)的训练也可借助微信公众号平台来推进。教师下发任务后,学生只有认真阅读了推荐书目,才能按照教师要求将书中内容编辑成阅读题。教师又赋予学生编题及答题不同的评价分值,一下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在“线下阅读—上传题目—线上答题—线上评价”的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是推荐了阅读书目,而从阅读题目的编辑到学生阅读效果的评价都没有占用正式的课时,不仅节约了时间,还大大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同时,学生阅读的效果也一目了然。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661jyxn6o&width=500&height=375&auto=0
(三)网络互动评价激发兴趣
让学生阅读资料并相互评价可以训练和检验学生表达能力,同时,学生互评还是互相学习交流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意识、学习习惯的改变。
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很少有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看法与意见的机会,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的情况,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网络与课堂的联动模式拓展了学习空间,组建网络合作学习小组,建立学生互评机制,使网络成了学生的第二课堂。
网络与课堂联动有助于实现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有助于实现以教师课堂灌输为主向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外阅读自学并举的转变。大量阅读与表达是学生提升阅读素养的重要途径。在网络任务互动评价中,学生的阅读力和学习力及沟通力能有效提升。教师在推荐学习资料后,将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仿照教师进行学习并提问,以学生间的学习体会分享来提升学习的效果,以网络的评价积分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
总结:从封闭灌输走向开放联动
网络与课堂联动,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单向走向交互……实践证明:优化微信平台的设计与应用,并将微信平台应用与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合,可以明显提升教学效果。
(一)给学生更好的舞台
网络与课堂联动为学生提供了真实情景的实践平台。在传统课堂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受限,教师只能通过课件演示,引导观察等手段代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难以让学生真正经历提出假设—实践验证—纠正错误—获得结论的过程。借助网络平台,教师通过任务驱动在获得全学情的同时突破了课堂固定的时间,打破了课堂空间的限制,获得了课堂全样本资源,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公平的展示、交流机会,也为创建个性化学习环境奠定了基础。
(二)不用一把尺子量学生
利用网络交互形式建立了多元评价体系。新课程发展性评价理论认为: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发展。突出评价的激励与调控功能,激发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内在的发展动力,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生成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及时评价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网络多元评价组的建立恰恰抓住教学中这个新的效能增长点,充分发挥评价的主体互动,评价的内容多元,评价的形式多样,评价的过程动态。既有来自教师典范性的接受性评价又有学生主动参与的自我评价,特别是学生间的互评、组间互评的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参与的广度与深度。学生的自评与互评质量也能反映出学生的掌握知识的程度,这种评价本身又成为教师可利用的资源。
(三)让知识营养吸收更全面
利用网络拓展丰富了课程资源。课程拓展旨在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深度和广度上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方法,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得到提高,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要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的目的。”
网络的自主性、交互性、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等特点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支撑学生自主学习与创造提供了可能,使课外网络学习和课堂教学形成共存与互补关系。
教师发布一项任务后,学生要通过自主学习、信息提取、组织表达、信息发布等步骤创造一个共享资源,这种资源也许是不完善的,但这个资源同时又成为同伴学习、评价的“靶子”,并在互动中趋于完善。
部分学生任务回馈资源已经具备了“微课”的特点。因此打破了“微课”仅来自教师端的限制,拓展了学生的学习资源,创建了“学生网络研究共同体”,形成了如下数字化教学模式及网络资源拓展路线图。
总之,网络与课堂的联动研究是基于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新常态的研究,是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落实途径的有益尝试,是在大数据下改变学习方式,突破教学瓶颈问题的探索。目前,已有北京市(朝阳区)61所学校及其他6个省市40所实验校的近千名教师参与研究及实践,活跃任务资源已经超过两万条。我们将与全国的教育同仁一道持续并高效推进教学与技术的融合发展,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观看更多视频案例,请识别二维码
(作者系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附属学校一级教师、科研主任)
— THE END —
文章来源:《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年第3期,原标题为《用数据读懂学生——优化应用微信教学的实践探索》
责任编辑:祝元志
微信编辑:李中华
往期荐读
杨永俊:使用智能手机,学生受害还是受益?事实胜于雄辩 | 名师引领
张文兰教授:混合式学习环境下,学科课程有机融入项目式学习的路径与方法 | 专题
黄利锋:“互联网+”时代,如何有效实施基于网络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项目式学习专题
柯清超教授:三个典型案例带你了解技术支持下的项目式学习 | 专题
2018,我们将聚焦以下话题,
欢迎来稿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