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工具系列(全学科) | 积分策略:学生讨论不积极,怎么办?

李倩云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 2020-09-01

小组讨论是不同学段的教师都喜欢,且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但是,小组讨论中部分学生投入程度低、参与积极性有限,也让很多教师头疼不已。本文介绍了一种可以有效激励小组讨论、提升孩子学习动机的学习工具——积分讨论策略。怎么操作,一起来看——


有趣的发现


为了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分享,我们常常会使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有时候,我们为了了解学生讨论的具体情况,常常要打入“讨论内部”,在他们的小组旁边静静听一会。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内心戏是十分充足的:


“快想啊,老师来了,说不出个一二三就惨了。”

“我们可不能再跑题了,得回到正题了!”

“我觉得我这个想法还不错,说出来,老师会称赞我的!”


L老师也发现,在她的语文课堂上,教师是否旁听学生讨论非常影响学生的表现:老师一加入,大家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老师一离开,小组成员马上又放松了,大家一副如释重负的样子。



有一次,L老师忍不住问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他们的回答让L老师哭笑不得:


“老师,你不知道我们都是戏精啊!”

“老师,你在,我们很有压迫感啊!”


于是,L老师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能够让学生一直处于这种压力之下就好了。


实际上,在小组合作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一直是教师们在苦苦思索的问题。很多同学看似在热闹地讨论,实际上讨论的内容已经偏离主题了;讨论所强调的“人人参与、人人发言”,轮到喜欢钻空子的同学,他每一次都会说:


你先讲,我还要再思考一会呢!”

“刚才谁谁谁已经把我说的要说完了!”


如何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呢?是否可以给讨论过程中增加一些“压迫感”呢?是否能够把每个小组的表现以简单量化的方式来呈现出来呢?


L老师的尝试


L老师决定调整小组讨论的方式,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增加“观众”,为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打分,进而增加一些“竞争”的因素。在一节练习讲评课上,L老师将班级同学分为10组,前5组坐在小组讨论的内圈,后5组在外圈。内圈的同学主要是进行问题的研讨,而外圈的同学则对内圈同学讨论的情况进行“打分”。


具体来说:在讨论之前说明规则,调整好座位,并强调此次讨论时间为15分钟。请内圈学生根据讨论任务单进行问题的讨论,外圈同学根据讨论评价单对内圈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讨论任务单明确规定了他们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及相关问题。


在本次讨论中,主要关注“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这次讨论的任务单是:



外圈同学对内圈同学的评价主要依据积分评分。


积分评价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小组合作专注度的评价,二是对此次讨论内容是否涉及到问题要点的评价。


例如在此次积分讨论评价单中,小组成员是否分工明确、是否能够围绕主题进行讨论以及是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讨论都是关于小组合作专注度的评价。


而在讨论第一小题父亲的反常表现时,外圈学生应该注意内圈学生是否关注到这个问题的两个要点——父亲的两个变化:一是从有耐心到不耐烦,二是父亲不听家人劝告。为外圈小组所设计的积分讨论评价单如下:



L老师提醒外圈学生在使用积分评价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观察过程中保持绝对的安静,不随意打断内圈同学的讨论。


(2)认真聆听内圈小组的讨论,需要评价内圈小组对每个问题的讨论情况。 


(3)注意随时记录这一小组在讨论时对你有启发的新想法或者做法。


(4)请将评价单在内圈小组讨论结束后5分钟之内上交给内圈小组的组长。


学生利用积分策略在进行小组合作


讨论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L老师发现,这次小组讨论似乎没有以前那么吵闹了,学生脸上表情明显严肃了很多。内圈小组在“观众”的注视下显得拘谨、认真了很多,一个个在按照自己的角色分工进行着小组讨论;外圈小组作为“观众”,把头“凑”在内圈小组同学的身边,认真聆听着他们的发言,生怕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信息。那么,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又有怎样的感受呢?内圈的同学写到:


(1)有人在旁边看着就会使我们很紧张,往常没有人时我们就不会如此紧张。这些人起到一种“小老师”的作用。


(2)有人在身旁观察,使我更加努力地思考,受益匪浅,我觉得很好。


(3)有了观察员,我觉得这次讨论活动更有意思了,有了不一样的体验。


(4)感觉这次讨论比以前讨论得更加认真了,而且每个组员都比以前讨论得更加积极了。


外圈的学生也感慨到:


(1)虽然只是需要在一旁听着、写评价,却也需要细细听,不能走神,不然就会遗漏他们讨论的内容。


(2)我们观察的小组在分工好之后,讨论得很专心,下一次我们可以试着按照他们的方法来讨论。


(3)他们这一组在讨论父亲行为动机的时候,还提到了家庭因素。他们认为,其实父亲也是在为保护自己的家庭和家人而奋斗,我觉得这点也很有道理,是我之前没有想到的。


在看了同学们的反馈之后,L老师觉得,学生们在内圈和外圈时应该有不同的学习体验,所以这样的讨论也可以再进行一次角色互换。



小组讨论的有效激励方式——积分讨论策略


在小组合作中,简单的调整和尝试就能给孩子们带来新的压力、新的体验。L老师的这次简单的调整实际上是在小组合作中加入了“积分讨论策略”。简单了解完这项策略,相信老师们更加清楚如何在自己的课堂上使用这种策略。


Q:积分讨论策略是什么?


A:积分讨论策略是建立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内圈小组和外圈小组。内圈小组进行问题研讨,外圈小组则根据内圈小组在讨论中是否提出有说服力的论点或者观点进行评分的方式。不少研究表明,适当的压力能够激发人的表现,这也是为什么积分策略中增加了计分环节的原因。


Q:积分讨论策略如何使用?


A:在使用积分讨论策略时,教师需要做以下准备:


(1)为内圈学生和外圈学生设计好活动卡。设计好讨论的主要问题,以供内圈的学生来交流。根据讨论的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得分卡,以供外圈的学生来使用。这个得分卡应该指向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哪些讨论的点是关键的。


(2)设计适当的讨论环境。把座位安排为内圈的同学面对面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留有足够的空间以供外圈同学进行观察。以下是三人组和四人组可供参考的讨论模型。



在使用积分讨论策略时,大概分为这五个步骤:


1.简要列出对小组讨论安排的提纲,包括准备在讨论上所花费的时间、哪些小组是内圈、哪些小组是外圈、讨论之后如何提交他们的打分记录表等。


2.为内圈的学生提出一个话题或者是一系列的问题,建议以任务单的形式提供,并规定好讨论的时间。


3.为外圈的学生设计一个积分评价表,请外圈小组的同学扮演观察者和计分员的角色,并尽可能记录在讨论过程中内圈小组给自己的启发。


4.让内圈的学生开始讨论,提醒外圈的学生不要打扰到内圈学生的讨论。


5.等到预定的时间,然后让他们互换小组或者结束活动。请外圈小组将打分评价表给内圈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和分享。


作为教师,也许还有以下的困惑:


1.积分讨论策略使用的范围是哪些?


教师首先考虑的是自己所教的学科是否适合使用这种策略?


实际上,积分讨论策略是一种可以在许多学科中开展的活动。


如果是在组织所教学科中问题探讨类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基本上是可以使用这种策略的。比如在数学学科中关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探讨,在历史学科中关于抗日英雄的专题学习等等。


这里的关键之处在于不同学科使用积分讨论策略时对于“研讨任务”和“评分准则”的确定。“研讨任务”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激发起小组合作的兴趣;“评分准则”要给出外圈学生对内圈学生讨论任务需要涉及的关键知识点、关键概念进行明确。



2.积分讨论策略对内圈和外圈哪个小组更有利?


教师在使用这个策略时,可能对下面这个问题有些困惑,是不是内圈讨论任务的学生收获更大一些呢?


而那些在外圈的同学就只是听听热闹,什么也学不到呢?


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


积分讨论策略会给内圈讨论的小组一种紧张感,这将激励内圈学生更好地准备、表达和参与。而对外圈的同学来说,仔细倾听别人发言的要点,然后借助工具来评价这些要点与所学内容的匹配度,本身也是对所讨论任务的一种理解过程。


所以,在学习内容上,积分讨论策略对内圈和外圈同学的学习都能起到促进作用,只是学习产生的方式不同。内圈学生在知识上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讨论、表达来完成;外圈学生则主要借助聆听、评价来完成。


不过,积分讨论策略对内圈和外圈同学的能力培养还是有细微差别的。它对内圈同学的小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要求更高,对外圈学生倾听、分辨、记录的能力要求更高。



这也给我们一些启发:我们可以根据所要培养的学生能力来分配内圈学生和外圈学生。例如我们希望一些非常不善于倾听的学生能够安静下来,仔细听别人发言的细节,那么我们可以给他安排一个外圈的评价任务。


本质上来说,积分讨论策略是一种合作性的交流活动。内圈小组学生和外圈小组学生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在这次讨论中作为内圈的学生在下一次的讨论中可以尝试外圈的角色,在不同的角色中锻炼不同的学习能力。


教师的每一点改变都在悄然改变着孩子


积分讨论策略鼓励学生以对话的形式参与到课程讨论中,赋予学生更强烈的责任感、鼓励孩子更好地准备、表达、参与和展现。这正是孩子们所说的:


“有人在身旁观察,使我更加努力地思考,受益匪浅。”


我们都希望每一个学生成长为思维灵活、善于表达的孩子;


我们都希望每一个学生成长为在学习中能够更加主动、积极、富有创造性的孩子;


那么,也许,我们教师需要自己首先做出一点点改变,在自己的教学中寻求新的变化,这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智慧。我相信,我们都有这样的勇气和智慧。





文章来源预见学习

微信编辑:李中华

监    制:朱哲

教育部将如何规范管理教育App?看雷朝滋司长的详细解读

张东升:新学期,怎样开设思维发展型课堂 | 视频讲座借鉴ISTE,我国基础教育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整合计算思维
许憬:没有数据参与的计算机学习,不是真正的高阶学习 | 名师引领钟秉林:面对当下的教育新科技,教育工作者要有一个清醒的态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