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来藏往,永不毕业——湖畔大学第一课
↑↑↑ 点击蓝字关注,桑文锋个人公众号
我把人生定义为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因此,能够进入湖畔大学学习,对我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可能比中了 500 万的大奖还要高兴。有不少朋友得知我入选湖畔大学的消息,便找我咨询申请湖畔大学的流程,这些可以关注“湖畔大学”公众号了解,这里就不赘述了。在 3.23 - 3.28 我参加了第一次学习,收获颇丰,在这里分享一下经历和感受。
1
拓展活动
与许多创业营或商学院一样,湖畔大学也在最开始安排了一个拓展活动,用于热身和互相熟悉。这期的拓展活动直接没收了手机,让我们开启了三天无手机的生活。此外,在活动期间,还安排了灵修环节,要“圣默言”,直译过来就是不能说话,可想而知,过程中会非常憋闷。不过,这也让大家回到寝室,难免会畅聊一番,毕竟让创业者连续几天不说话,是不太现实的。
我们在这期间经历了通宵徒步、制鼓打鼓等活动,活动了筋骨,锻炼了动手能力,加深了互相认识。拓展结束时,大家围成一个圈分享三天来的感受,我的感受精炼成一句话就是“人生在于体验”,能够体验不同的东西,即使不认同,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去经历。
2
做 300 年的学校
拓展活动结束后,便是开学典礼。这期湖畔大学设置了校长马云亲自给每位新同学佩戴校徽的环节,最后还为每人制作了一个和校长合影的相框,很有仪式感。
谈到仪式感,说实话我是过去几年才逐渐相信仪式的力量,在刚工作的头几年还不太认同,后来逐步看到仪式对人心理和行动产生的影响,就会有意识的设计一些仪式。比如,在公司成立时,当时团队也就十来个人,还是叫上了十几位亲人朋友,安排了一个成立仪式,让大家认识到创业正式开始了,开弓没有回头箭。
在开学典礼上,马校长讲了湖畔大学的定位:湖畔大学不是教你如何赚钱的,这个其他商学院也可以教,而是培养企业家的。马校长希望未来世界五百强的公司里,有一半出自湖畔大学。湖畔大学的目标是做 300 年的学校,前十期的学生都是学校的共建者,但至于怎么做到,还需要不断地摸索。
从马校长的演讲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一种“以终为始”的态度,“300 年”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一项计划。既然要做 300 年,那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每一步要怎么做,都要按照目标来开展。不像有些企业所宣称的“要做百年基业”,只是说说而已,实际执行时,依旧追求短期利益,按照做一年说一年的行动在运转。
湖畔大学每期有三年学时,但是没有毕业期,可以说是“永不毕业”。马校长说毕业有三种情况:一是你的企业做到世界 500 强;二是你到了 70 岁学不动了;三是在你的追悼会上,你再也不可能学了。
3
湖畔大学第一课——做好企业
开学典礼后,开启了湖畔大学第一课,马校长的分享题目是《做好企业》,与开学典礼的内容相对应。“好企业”不是追求“大”和“强”,而是为社会创造价值。事实上分享的主要内容还是上三路和下三路,连续五年都是一样的。有些学长连续参加了五年,但每年感受都会不同。因为每年讲的内容多少还是有些差异,而学员的认知也在变化,即使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时间点听,收获也是不同。我在 2017 年时曾经听了马校长关于第一课的演讲视频,如今现场收听,认识也很不一样。因为我在这中间经历了自身创业,对组织建设本身有了更多的认识。我在上课结束后又在湖畔 APP 上认真听了一遍最新的视频录音,进一步加深了学习。
过去这一年多,我研究了不少党史相关的材料,写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有那么强的组织性》、《从井冈山创业看组织建设》、《企业文化到底要建什么》等文章,自我认为对组织和文化建设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听课之后,还是感觉到了一些认识上的不足。下面做个对比:
上三路:使命、愿景、价值观
首先来说使命和愿景。我以前理解使命就是定位,是你所从事的领域,如果放到整个社会,就是你要解决的问题。而我过去认为的愿景就是对未来的一个愿望,并且愿望是最好有奔头又达不到,这样才能让整个组织一直有前进的动力。
但是,这些在马校长看来,使命是许下的一个愿,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这之前,我以为阿里的使命和愿景是同一条,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经过这次学习,我才了解这只是阿里的使命,是个美好的愿望。而愿景是成为 102 年的企业,并且愿景还在不断地变化,从最早想要成为 80 年,后来改为 102 年,再到一年多前改为要成为第五大经济体。过去,我以为愿景是虚的,没想到愿景是实的。既然愿景是 102 年,那就需要按照这个愿景决定现在要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湖畔大学要成为活 300 年的大学,那就要按照活 300 年的目标一步步地规划。“忽悠”和“务实”最大的区别,不是在于说的内容差异,而是当下围绕说的内容在做什么。
其次是“价值观”。在马校长的表述里,价值观可以说就是企业文化的代名词,表示工作原则和方法,约法三章。还举了阿里六脉神剑的例子。阿里六脉神剑:客户第一、团队合作、拥抱变化、诚信、激情、敬业。可在我的认识里,价值观主要是表示做事的价值取向,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像六脉神剑里的客户第一、诚信、敬业属于价值观层面的,而其他更偏向心态层面的。如果按照马校长的定义,价值观就是和企业文化等同的。
为此,我还专门在同学群里抛出了这一问题。同学们讨论的很热烈,后来将分歧点归结到“方式方法”这个提法上。比如“复盘”这样的工作方法,算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但是不能算作价值观的部分。但像“追求极致”这样的工作原则,是可以作为价值观的。还有同学调侃说,毕竟口述,也可能有口误。我也开玩笑地说,为啥马校长的课需要年年听,这样就可以自我纠错了。
下三路:组织、人才、KPI
首先来说组织和人才。马校长讲组织建设时,提到理想状态“良将如草,美女如云”,煞是让人羡慕。想想自己的小团队,真是远远不够用。这几天正好我们要做一次组织架构调整,结果发现调整起来比较困难,主要是思想建设层面不够和人才储备不足两方面原因。对此,我们创始人团队也借机复盘了一下过去这两年来对人员的调整,发现有些人员给了不合适的岗位,不能够胜任,浪费了机会。但反过来看,也是因为团队没有足够多优秀的人,所以才不得不让一些人顶上去,原本期望候选人能够在压力之下成长起来,但有些成功了,有些失败了。
关于组织建设,我在去年读《阿里局》时,看到“借假修真”这个词。马校长这次上课同样提到了这个词,表示在做企业时,业务目标的达成是假,而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是真。但愿意用多大的假来换多大的真,这还需要摸索。总之“良将如草、美女如云”是果,“借假修真”是因,组织能不能经得起灵活的调整,是考验的标准。理想状态就像中共铁军一样,今天通知岗位调整,明天带铺盖上任。
其次是 KPI,这点对我冲击最大。对比马校长的上三路和下三路,我自己对组织的认识包括上下两个层面:上一层面是使命、愿景、价值观这些,和马校长的理念是一致的。下一层面是组织建设,包括组织架构、文化与制度、人才、激励体系这四个方面。对比马校长讲的内容,对我认识差别最大的是 KPI。过去我对组织建设的思考是单纯思考人,业务是独立的,而 KPI 是两者的衔接体,怎么用好,还需要摸索。
我在 2016 年参加联想之星时,曾经学习过刘建老师讲的复盘方法论,觉得很好,就把复盘方法引入到了团队中。一个月前我又邀请刘建老师给团队骨干做了复盘方法论的培训。之后作为课程作业,让每个团队都从目标回顾、评估结果、分析原因、总结规律这四个方面进行了 2018 年复盘总结。并且又对部门复盘总结做了回顾。结果就发现一个问题:虽然公司的总目标很明确,但是各自团队的目标是不明确的,这就导致复盘时临时在考虑当时的目标是什么,这也反映出在部门目标设定时,并没有认真去做。
与这次马校长讲解的 KPI 相结合,让我认识到之前的思考存在割裂,对于业务目标和组织建设,我都把它独立出来了,并没有将两者很好的贯通起来,而这个贯通的关键,就是 KPI。围绕 KPI 的学习,还需要更进一步,尤其可以对比 OKR 方法。为此,我还在前几天读了《这就是 OKR》。希望今年在目标管理这个点上,能够有所突破。
以上是我在湖畔大学的第一次学习心得,希望对你有帮助!我也计划将之后的每次学习都在这里分享一下经历和学习所得。
好文推荐
▽▽▽
收藏 ★ 公众号,可及时获取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