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阶段性认识 Product/Market Fit

桑文锋 瓦利哥的机器岁月 2022-09-08
↑↑↑ 点击蓝字关注,桑文锋个人公众号

每隔一段时间,我对创业的认识就会有变化。两年前写过两篇文章:天使投资要回答的 6 个问题》和《初创公司在业务上要迈过的两道坎》,是当时的创业心得。在后一篇文章里,我总结到在经历的做有用的产品和做成生意之后,可能经历第三道坎:业务方向到了天花板。没想到过去这几个月我真的在为这个问题伤脑筋。
刚开始考虑创业时,我觉得 Idea 很重要,没有 Idea 都没有一个原点。等有了 Idea 想要行动时,又觉得 Team 很重要,没有 Team,什么 Idea 都没有意义。等到有了 Team 真正开始做时,要做成一个什么样的 Product 又能满足需求又有竞争力,就比较重要了。可等到 Product 已经很好地在售卖时,我又发现 Market 本身就成了一个问题。
当找天使投资时,虽然也会面临市场规模的问题,但投资人对待市场规模的态度很不一样。我最早的时候是想做一个相亲活动网,用大数据解决相亲问题。当时我和合伙人用相亲活动网的创业方案去参加一个创业大赛,直接被评委喷了回来。他提到婚恋市场的第一名世纪佳缘也就一亿多美元,即使把它吃了还是很小。后来我们又考虑过针对智能硬件做大数据服务,结果调研一圈下来,发现出货量都很低,那在其之上做大数据服务的话更是起不来。之后不断迭代,才转型到了现在的大数据分析服务。
大数据分析是一个方向,至于市场空间有多大,是不好量化的。好在天使投资人关心的是事情靠谱、团队靠谱,至于市场空间到底有多大,可以边走边看。当然,如果市场空间明显是可见的很小,那天使投资人肯定也是不投的,一般会建议创业者换个方向。在 C 轮之前,投资人主要是对项目市场空间做定性判断,有量化的数据更好,但到了 C 轮及以后,就是明显的算账了,等到上市公司,那就是非常精确的营收及市场预测了。可以说越往后走,越需要遵从资本市场的逻辑。 
但我们如何去量化一个市场?如果创业方向做的是存量市场,这个比较好办,只要把已有的市场数字拿到就可以了,无非是如何重新切蛋糕,就像前一段上市的 Zoom,视频会议市场是个已有市场,只要预估市场份额及市场增长率,就可以量化出来增长空间。
但如果是增量市场,这就不好办了,就像 2001 年你问拉里佩奇搜索市场的商业化前景到底有多大,估计他是说不清楚的。但市场又是客观存在的,我们能从某种程度的影响市场,但最终还是市场说了算,所谓时势造英雄。我个人觉得要做一家独角兽公司,是可以通过团队自身努力实现的,但是要做百亿美金的公司,就需要风云际会了,就是真正有那么大的一个市场。
市场这个词用的太广太泛,我们提起它时,往往对它的所指是含糊不清的,为了稍示区别,我这里用 Market 来重新界定它。那什么是一个 Market?
从广义来说,它包括供需两个方面,有供有需才有交易,才能形成循环,这种供需规模就是市场空间。从狭义的 Product/Market Fit 来说,Market 更多的是指需求,需要 Product 来满足。我现在是把 Market 分层四个方面:
  • 需求:个体的需求痛点,比如吃饭需要用的工具、更快的到某个地方去。
  • 商业化:个体愿意花多少钱来满足需求,比如花一块钱来吃一碗米饭。
  • 客户群体:有多少人有这个需求,规模有多大。
  • 竞争态势:已有的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是红海还是蓝海?前三点可能都挺好,但竞争很激烈,也不一定是个好的 Market。
当我重新对这四个方面进行拆解时,我发现之前总结的拿天使投资要回答的 6 个问题》基本都包含了(市场规模、客户需求、产品形态、竞争态势、规模化、团队)。只是在天使轮阶段,对于商业化本身要求没那么高,主要还是停留在做一个有用的东西层面,其他的问题可以慢慢考虑。
 
值得说明的是,企业一般都有市场部门,而市场部门是叫 Marketing,是一个动名词,指营销。它的核心定位是把产品定位之类的 Broadcast 出去,获取潜在客户。它的主要职责是向外传递。而从市场获取信息反馈,指导产品决策的职责,往往会交由专门的商业分析部门。不同的企业可能分工不同,我自己看到的市场部门,更偏向营销部门。
 
配合这四个方面,正好是 Product 需要经历的三个阶段,也就是三道坎:
  • 做一个有用的东西(可用):其实许多创业公司死在天使轮,原因是做不出有用的东西来,要么是需求不存在,要么是产品做不出来。
  • 做成一个生意(可卖):生意的道理很简单,就是能卖的出去,并解决了客户的需求,其次是要产出大于投入。如果做出来的东西不够好,可能就卖不出去。有时候能卖出去,但是卖一单亏一单,就像 2015 年许多 O2O 项目,像上门洗车之类的,卖的越多亏的越多,生意模型就不能成立。
  • 行业天花板:这就是客户群体规模和竞争态势所形成的天花板,潜在客户被挖光了,或者已经被竞品所占据没办法扭转,这样就很难进一步规模化了。
理解了以上 Market 的四个方面以及 Product 的三个阶段,所谓 Product/Market Fit,就是需要根据这种组合关系来判断当前所处的局面,需要通过调整某个维度,来让局面变得更好。比如已有客户群体吃的差不多了,那就要看看有没有什么新的客户群体可以开拓,或者说不改变客户群体,来提升一下客单价,就是改变了商业化的情况。 
就拿神策分析面对的客户群体来说,最早是针对电商和 O2O 的,结果后来 O2O 企业大量挂掉,我们逐步切入了互联网金融客户群体,再之后又逐步切入了在线教育客户群体。除了行业上的变化,还可能是客户群体的阶段差异,就像《跨越鸿沟》里所描述的创新者、早期大众、晚期大众、拖后腿的一样。神策数据最早面对的客户是创新性的,对他们来说,只要有功能就行,剩下的他们自己搞定。可后来神策数据逐步接触了一些大众市场客户,关注点就主要围绕具体的业务场景价值了。因此,对 Product 本身也要做出调整,来适应这种 Market 变化。
去年八月我们的产品神策客景推向市场时,同样面临了市场成熟度的问题。我结合自己的需求以及客户成功团队的需求,确定神策数据可以做这款客户成功管理工具,后来我们自己用的也很成功,觉得其他 To B 服务的企业应该也有这个刚需,结果却发现这样的潜在客户比预期少很多。这让我对市场产生了很大的敬畏之心,可见 PMF 不是一种自我感觉,还是要靠市场的实际反应来做验证。如何去做好 PMF,还需要不断的实践揣摩。 

以上是我对 PMF 的阶段性认识,如果拿这个拆解来看你现在的项目,你会有什么感想?欢迎探讨。

好文推荐


 初创公司在业务上要迈过的两道坎

 拿天使投资要回答的 6 个问题

 那些磨难与梦想结合的故事,更让人回味

 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浪潮之巅

 成年人的学习

 秦孝公与商鞅的组织建设

 如何衡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

 学习改变命运

 企业文化建设到底要建什么

 黄埔军校为什么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人

 百度文化 29 条

 从井冈山创业看组织建设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有这么强的组织性

▽▽▽

收藏  公众号,可及时获取精彩内容


有收获,戳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